序曲
1963年9月24日
透过莱克星顿大道联排别墅的窗口,安迪·沃霍尔看到一辆黑色福特猎鹰旅行车停在路边。抓起他的“必需品”——几十本杂志、一台新购的宝莱克斯(Bolex)摄像机(这玩意儿他还不怎么会操作呢)以及他的燕尾服,安迪吻别了母亲,跑下台阶,钻进车里,踏上了他的第一次跨美汽车之旅。目的地是洛杉矶。在那里,欧文·布卢姆(Irving Blum)的费鲁斯画廊(Ferus Gallery)即将举行安迪的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和伊丽莎白·泰勒的肖像画展。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9月,安迪·沃霍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不是酷酷的银发斯芬克斯和出入各种交际圈中的大红人,那是后话。20世纪50年代的安迪还是一个成功的插画家,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那些独具特色的鞋子、小天使和花朵的商业艺术画。但是60年代闪亮登场的则是一个全新的安迪,一个严肃创作的画家和拍摄实验电影的先锋人物。1962年,那些富有争议的《坎贝尔汤罐头>让他一举成名,跃身迈入轰动一时的新艺术“波普”运动的前列。然而在那时,安迪依然穿着破旧的斜纹棉布裤和脏兮兮的球鞋,仍然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优雅迷人”“慷慨大方”“为人随和、性格外向、讨人喜欢而且精力充沛”的“邋遢安迪”(Raggedy Andy)——一种永远热情洋溢地对待生活的少年形象,尽管当时他都已经35岁了。
自孩时起,安迪就对好莱坞充满向往,但从未去过。他酷爱画名人肖像,如丽兹。、猫王埃尔维斯、玛丽莲·梦露、马龙·白兰度、特洛伊,这些如雷贯耳的大牌偶像的肖像。如今,安迪正在向西前进,前往他的圣地。比费鲁斯画展还要让他兴奋的是,他的新朋友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演员以及初露头角的艺术收藏家)和妻子布鲁克·海沃德(Brooke Hayward,好莱坞制片人利兰·海沃德和女演员玛格里特·苏利文漂亮的女儿)许诺过,等他到洛杉矶后,要为他举办一场名副其实的“电影明星派对”。与霍珀夫妻及其名人朋友们一起喝鸡尾酒的日子就定在9月29日星期天,因此安迪的横跨全国之旅只剩下4天半的时间。
日程安排如此紧凑,在可以乘飞机旅行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开车呢?“这是一个跨美驾车旅行的美好时代。”安迪解释道,“我想亲眼看看美国。”的确,他对纽约和洛杉矶之间的自然风景充满好奇,不过他也的确害怕坐飞机。自从1961年备受关注的飞机事故——迈克·托德(伊丽莎白·泰勒当时的丈夫,好莱坞经理)坐飞机失事身亡后,安迪的母亲曾(带着浓重东欧口音)警告说:“许多大人物都会死在天空上!”留在地面似乎是安全的选择,就是有个小小的麻烦:虽然安迪喜欢汽车,也喜欢画车,却不会开车。
安迪自有办法,他找来了三个朋友陪他一起旅行,其中两个有驾驶证。韦恩·张伯伦(Wynn Chamberlain),一位和蔼可亲的画家,是首要人选。因为他有一辆福特旅行车,这可是重中之重。另外两位朋友中,一个叫泰勒·米德(Taylor Mead),是一位爱搞恶作剧的演员,目前正在激动人心的地下电影圈寻求出名之道;另一个叫杰拉德·马兰加(GerardHalanga),安迪英俊潇洒的新助理,还在读大学的胸怀抱负的诗人。
揣着一张信用卡,安迪和他的朋友们出发前往好莱坞。司机韦恩和泰勒坐在前排轮流开车,杰拉德陪着安迪坐在后排。躺在汽车宽敞的座位上,听着震天响的收音机音乐,安迪心想:“这趟旅行会充满乐趣!”后视镜映射着曼哈顿的高楼大厦,前方是宽敞的公路,安迪充满乐观地踏上了这趟要带他穿越21个州的旅行。心中思绪要辗转几番呢?怕是无人知晓!
P1-4
2012年9月24日
我一直着迷于安迪·沃霍尔,他是画家、电影制片人、作家、格言家、媒体大亨、潮流引领者,更是一个卓有远见之人。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仍炙手可热。他的作品,包括充满争议的坎贝尔汤罐头系列,在1963年被艺术评论家认为是“玩笑之举”,如今价格却高达几百万美元;有一整个博物馆陈列的是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作品;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在不断地巡回展出;他当年反主流文化的电影,却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资产达上亿美元的独立电影产业奠定了基础;人们认为是他开创了“自拍”;他的粉丝,包括画家和作家,将“圣安迪”视为缪斯之神。如果安迪能够看到这些,也许他完全都不觉得意外,但肯定会笑的。
我是他的狂热粉丝。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次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看电影时,我发现安迪就坐在我后面。我欣喜若狂,但当时过于害羞,不敢转过身去和他说话。那天晚些时候,我的丈夫评论起安迪的假发,我问道:“什么假发?”我那时还年轻,天真烂漫,竟然相信他那惊世骇俗的一头银发是真的。之后,我对沃霍尔有了更深的了解。成为作家后,一直想要写本以他为主题的书。我所需要的就是找到合适的故事。
《波普主义》(POPism)详细记载了安迪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历,书中曾一笔带过地谈到一次旅行,1963年,他和几位朋友开车从纽约前往洛杉矶。我很快就确信,这次旅行,虽然在大多数的沃霍尔传记中以脚注形式出现,实际上却是他人生中的关键时刻,也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可以看到美国当时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旅行成为一次具有60年代特征的精神享受之旅;一次在中心地带的高速公路、加利福尼亚沙滩、旧好莱坞、拉斯维加斯以及美国其他经典城市的名流之旅;一次充满波普风格的美国文化探索,艺术、文学、电影、电视、广告、音乐、运动、新的性观念等等,所有一切尽在安迪·沃霍尔的旅行中逐一呈现。
安迪的美国西海岸首次旅行是在35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旅行从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一个贫穷多病的小子,1928年萧条时期出生于匹兹堡,1963年化蛹成蝶,变成一位新锐画家兼电影制作人,在66号公路之上快意驰骋;就其本身来说,已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旅行。在研究安迪的生平和重要时刻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想真正了解这段重要时刻中的安迪,就必须自己开车亲历这一旅行。
于是,我开始着手计划这类通常属于18岁不羁少年或退休人士开着休闲车进行的自驾之旅。我打算从纽约出发,目的地是新泽西,途经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然后取道历史上有名的66号公路——潮人之路(the hipster's highway),横贯密苏里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一直延伸到圣塔莫尼卡码头,即加利福尼亚的最西端。我的丈夫是个地道的纽约人,不会开车。这样,我估计要花七天才能到达洛杉矶。安迪的旅程只花了四天半,然而他和同伴们一路上有60年代典型的药物支撑着。我们在9月24日出发,正是安迪当年出发的日子。
追随安迪的旅行这一想法,起初还很模糊,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沃霍尔大事记的书中发现了一些收据复印件时才变得具体而清晰起来。安迪是赫赫有名的“收集鼠”,会把所有东西收在他称为“时间胶囊”(time capsules)的纸箱里。“时间胶囊”里收藏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派对邀请函、食品、剪下的指甲、处方药等等。在第55号“时间胶囊”,安迪储存了我眼中的无价之宝——那次横贯美国之旅的各种收据。
每张收据都讲述着一个故事。盖有纽约港务局邮戳的卡片,记录了他离开纽约的具体时间。贝弗利山庄酒店的账单上,罗列了客房服务费和长途电话费。还有来自加油站、汽车旅馆、餐馆、照相馆以及途中其他场所的收据。就如面包碎屑留下的点点痕迹,这些收据指引着我找到安迪去过的那些地方,告诉我安迪每到一处后是怎么度过的。这些信息宝藏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安迪·沃霍尔,让我目睹他所看到的一切。现在,我迫不及待要开始这次旅行了。
长途旅行,待在车上的时间如此之长,需要带些什么呢?音乐、有声书和杂志。为了营造出恰如其分的氛围和那个时代的真实心态,我们携带的所有娱乐之物都必须来自1963年。当年风靡一时的经典流行歌曲,Sugar Shack,Sukiyaki,Sally Go Round the Roses,Surf City等等。有声书籍应该是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它在1963年被拍成电影,影片中也有一次汽车旅行。而杂志,我选择了安迪一直都在看的,如Photoplay、Confidential、《时尚》(Vogue)以及《妇女家庭杂志》(Ladies'Home Journal)等等。
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我们翘首期待出发的日子。早晨,一通来自汽车租赁公司的电话却传来了坏消息,两个月前预订好的车因为某种莫名其妙的故障不能用了。幸运的是,街边那家由一对夫妻经营的加油站有辆汽车出租,而且已经加满油,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开走。不管怎样,我们总算搞定了。
有位贴心的朋友还送来了一个“沃霍尔救生包”,里面塞满了零食、安迪T恤,还有两顶银灰色假发。我们立刻带上假发拍照留念。但第一感觉是,戴在头上太不舒服了。安迪也有同样的感受吗?我很好奇,他是否也觉得它们又热又痒?告别家人、朋友和心爱的狗狗之后,我们朝东行使了20公里来到纽约市。由此,我们可以从安迪当年出发的地方,位于莱克星顿大道1342号的联排别墅,真正启程了。
出乎意料地,我发现停车位就在这栋别墅的正前方!停车时,我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时刻——1342号的大门半开着,不时有建筑工人提着桶来回进出。我好奇地来到门边,大胆地推开门。“大胆”可不是我平时用来自我描述的词,但这种渴望进入安迪住所的心情如此迫切,以至于完全取代了冒昧闯入产生的恐惧心理。
进去后,我踏上了通向客厅的楼梯。到处都盖着罩布。房子正在装修。第一感觉是这儿与1963年安迪那个昏暗且老式的家截然不同。不久,工头发现了混在工人群中的我。我连忙解释说,我正在写一本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书,是否可以四处参观一下。他朝一个同事瞥了一眼,仿佛在说“瞧,又来了一个!”显然,我不是第一个打着研究之名擅自入内的沃霍尔狂热分子。他离开房间去打电话给现在的房主,询问是否准许我的“拜访”。他前脚刚走,我就开始小心翼翼地从入口处打望起来。
我激动地发现,自己所站之处正是安迪第一次画坎贝尔汤罐头和可口可乐瓶的地方!我回忆起所见过的他在这栋别墅内拍的照片,其中有一张,他正在大厅楼梯处翻看邮件。还有一张,他正在楼下厨房和住在一起的母亲共进午餐。我记得还有一张,照片中房间到处摆放着他的收藏品,一双卡门·米兰达的松糕鞋、一件艺术家约翰·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用废弃汽车零部件制作的雕塑等等。
正在这时,包工头回来了,带来了意料之中的消息:房东不想让其他人进入工地。我向他道了谢,转身退出。虽然被拒绝进入参观,但我已经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打望机会。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停车位和一次装修,让我能够像30年前的安迪那样开启我的旅程。我在楼梯处停留了一下,然后走下去,推开前门,朝等候的汽车走去,就像安迪当年一样。
这是一场从纽约中心到广阔的美国中央腹地,一直延伸到好莱坞的奇幻冒险。
1963年9月24日,安迪·沃霍尔踏上了他的第一次跨美公路旅行。目的地洛杉矶,那里即将举行他的猫王和伊丽莎白·泰勒肖像画展。
作为安迪的资深粉丝黛博拉·戴维斯,在研究安迪的生平和重要时刻的过程中,意识到这次旅行,虽然在大多数的沃霍尔传记中以脚注形式出现,实际上却是他人生中的关键时刻,旅行之后,安迪彻底变成了一个酷炫的、如斯芬克斯般的人物,再一次重新定义了他的自我形象和人生轨迹;同时,这次旅行也是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正在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9月24日,为了真正了解这段重要时刻中的安迪,戴维斯来到安迪当年位于莱克星顿大道的别墅,从这里出发,沿着安迪当年的路线开启了自驾之旅。
作者重走安迪之旅的这一想法,起初还很模糊,直到在一本关于沃霍尔的大事记中发现了那次横贯美国之旅的各种收据,每张收据都讲述了一个故事。其中还包括盖有纽约港务局邮戳的卡片,上面记录了他离开纽约的具体时间……
安迪·沃霍尔的那辆福特猎鹰汽车如同一架时间机器,将读者带回令人兴奋的60年代,让我们得以追随着他的旅程,展开了一场时间与空间、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漫游:从66号公路到加利福尼亚沙滩,从德州狭长地带卡车休息站到贝弗利山庄的豪宅,从圣塔莫尼卡海滩到阿尔伯克基的自助拍照机,一路旅行的安迪·沃霍尔与丹尼斯·霍珀、杜尚、杜鲁门·卡波特、彼得·方达、伊丽莎白·泰勒等各界名人展开了交往,同时,他还大量接触了主流之外的文艺青年们,比如地下电影制作人、新锐艺术家、诗人和嬉皮士等等,他们每个人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安迪·沃霍尔的公路旅行》以这次旅行为切入点,不断穿插回溯安迪·沃霍尔成长中的重要片段、家人朋友的相处,以及艺术思路突破的各个阶段等,既是安迪·沃霍尔的精彩传记,也是关于波普艺术世界的一本有趣读物。
《安迪·沃霍尔的公路旅行》是黛博拉·戴维斯的新作。
安迪·沃霍尔,画家、电影制片人、作家、格言家、媒体大亨、潮流引领者,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仍炙手可热。
他的作品,包括充满争议的坎贝尔汤罐头系列,在1963年被艺术评论家认为是“玩笑之举”,如今价格却高达几百万美元;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在不断地巡回展出;他当年反主流文化的电影,却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一资产达上亿美元的独立电影产业奠定了基础;人们认为是他开创了“自拍”;他的粉丝,包括画家和作家,将“圣安迪”视为缪斯。如果安迪能够看到这些,也许他完全不会觉得意外,但肯定会哑然失笑。
追随安迪的旅行这一想法,起初还很模糊,直到在一本关于沃霍尔的大事记中发现了一些收据复印件。
每张收据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盖有纽约港务局邮戳的卡片,记录了他离开纽约的具体时间……
9月24日一安迪出发的日子,我们来到安迪当年莱克星顿大道的别墅,就像安迪当年一样开启了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