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是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的开篇之作,由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马新担任主编,由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丛书共分为4组16个专题,分门别类地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可使人全面领略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源泉。
郭海燕著的《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为《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兵学的发展源流、兵家典籍、战略战术等。
| 书名 | 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中国文化四季 |
| 分类 | |
| 作者 | 郭海燕 |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是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的开篇之作,由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马新担任主编,由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丛书共分为4组16个专题,分门别类地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可使人全面领略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源泉。 郭海燕著的《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为《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兵学的发展源流、兵家典籍、战略战术等。 内容推荐 郭海燕著的《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为《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之一,为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兵学的发展源流、兵家典籍、战略战术、著名的战争案例、杰出的军事学家以及常见的兵器等,分专题叙述,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概貌,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兵制 一、军事领导体制 二、武装力量体制 三、兵役制度 四、军队编制 五、武器装备制度 六、武官选拔 七、教育训练 八、后勤保障 九、军事法制 十、武举 十一、武学 十二、马政 第二章 兵种 一、步兵 二、车兵 三、骑兵 四、水师 五、弩兵 六、炮兵 第三章 兵器 一、远射兵器 二、格斗兵器 三、卫体兵器 四、防护装具 五、城战器械 六、侦察器械 七、火药与火器 第四章 兵家 一、姜尚 二、司马穰苴 三、孙武 四、吴起 五、孙膑 六、白起 七、韩信 八、卫青 九、曹操 十、诸葛亮 十一、李靖 十二、岳飞 十三、成吉思汗 十四、戚继光 十五、努尔哈赤 第五章 兵书 一、《孙子兵法》 二、《吴子兵法》 三、《孙膑兵法》 四、《司马法》 五、《六韬》 六、《尉缭子》 七、《黄石公三略》 八、《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九、《太白阴经》 十、《虎钤经》 十一、《百战奇略》 十二、《纪效新书》 十三、《武经总要》 十四、《三十六计》 十五、《曾胡治兵语录》 第六章 军事谋略 一、先计后战 二、进攻速胜 三、胜于易胜 四、因敌制胜 五、造势任势 六、致人而不致于人 七、我专敌分 八、出奇制胜 九、避实击虚 十、以迂为直 十一、攻心夺气 十二、上智为间 第七章 作战战法 一、布阵之法 二、野战战法 三、城战战法 四、兵种战法 五、特种条件下的战法 六、火攻 七、鸳鸯阵 第八章 治军思想 一、将为国辅 二、将帅素养 三、将权贵一 四、以治为胜 五、教戒为先 六、精兵为上 七、恤士为本 八、务在激气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隋唐时期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兵部。兵部隶属于尚书省,下设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分管有关军务,其长官称“侍郎”。唐朝还实行监军制度,派遣御史或宦官监军,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和对将帅的监督。五代十国时期,以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其长官称“枢密使”,协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 在宋代,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分工严密。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管全国军队,秉承皇帝的旨意,对军队有调动权而无指挥权;由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组成的三衙,负责掌管禁兵和厢兵,对军队拥有指挥权,但不能调动军队,三衙互不隶属,各自对皇帝负责;率臣(帅臣)是统领一方分属三衙禁兵的将帅,负责镇戍和征战事宜。枢密院、三衙、率臣相互制约,军权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时期,尚书省仍设兵部,但其职权被枢密院侵夺,名存实亡。辽、西夏、金三朝也都设立了枢密院作为掌管军政的最高机构。元代时仍设枢密院主管全国军务,以各省平章掌管地方军政,并根据需要临时组建行枢密院指挥战事。 明朝初年,由枢密院改名而来的大都督府总揽军旅和军政。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五军都督府取代大都督府,分领全国军政事务。兵部负责总管天下武卫官军的选授、训练、镇戍、厩牧、邮传等政令,遇有战事,奉皇帝旨意调兵,任命将官。兵部有出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出兵权。两者互相牵制,听命于皇帝。地方上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是都指挥使司,它率领所属卫所隶于五军都督府,而听命于兵部。 清代的军事领导体制变化很大。在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为主要军事决策机关,兵部权力不大,仅掌管绿营兵籍和武职升转之事,无统御军队之权。到了后期,兵部改为陆军部,地位提高,不仅主管全国兵政,而且有统帅全国军队的权力。后又增设海军部。军机处仍然拥有较大权力,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才被撤废。地方军事领导机构相对复杂,驻防八旗的官兵由设在京师的八旗都统衙门管理,各省绿营兵征调权在于总督、巡抚,而统御权则在提督。 武装力量体制,主要是指武装力量的构成、任务区分及其相互关系等。中国古代的武装力量包括常备军和后备力量,常备军一般又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各朝代条件不同,武装力量的构成也不同。 夏朝已经拥有一支较强大的王室军队,由夏王或六卿带领征战迎敌。各诸侯国也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商朝的武装力量大体上由王室军队、诸侯国军队和贵族武装三部分组成。王室军队在甲骨文中称“王师”,商王武丁时已有右、中、左三师,后来扩建为六师。诸侯国军队皆在其前冠以国名,称为“某师”。除此以外,还有由王的亲族或王族以下的子姓宗族组成的贵族武装,即族军,常见的有王族、子族、三族、五族等。 西周时期,王室军队有“西六师”(保卫镐京及王畿西部地区)和“成周八师”(戍卫成周及对付东方夷人)。另外,还组建有虎贲、虎臣等宿卫亲军,守卫宫廷,有时也要参加征战。诸侯国的军队也称为“师”。西周王室有14个师,诸侯大国只有3师。P10-11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带给当今中国与世界的文化遗产。 早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为了生存,打制着各式各样的石器,也击打出最初的文化的火花。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以农业生产为前提的农业文明发生了,我们的先民筚路蓝缕,耕耘着文明的处女地,孕育着中国文化的萌芽,绚烂多姿的彩陶文化与精致绝伦的玉石文化是这一时代的文化地标,原始宗教与信仰、语言、审美及创世神话也纷纷出现。 进入文明的门槛后,先民们开始了艰辛的文化积淀。商周时代的礼乐文明与青铜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杰出成就,甲骨文与金文则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化符号。至春秋战国,中国文化史上的“寒武纪大爆发”开始了,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进入一个创造和进发的时代:这一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从孔子、老子、墨子到孙子、孟子、庄子等贤哲,无一不在纵横捭阖,挥斥方道,发散出理性的光芒。这一时代,出现了《诗经》《楚辞》,还出现了《左传》与《国语》以及不可胜数的人文经典。这一时代,又是科学与技术的辉煌时代,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出现,奠定了此后200()多年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础;扁鹊的医术与:黄帝内经》的理论,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基石;墨子、鲁班、甘德、石申,启迪了我们的科学探索,民间无数的工匠们在纺织织造、建筑交通以及各种手工工艺上都进行了卓越的创造。春秋战国时代既是中国文化的启蒙时代,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代。 随着秦汉时代的到来,海内为一,中国文化进入凝炼时代,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特色。这一时代,不仅有了大规模的驰道、长城以及宫殿的兴建,还有了统一的度量衡与文字;这一时代,不仅牛耕技术继续向全国推进,还有了精耕细作技术,使其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首要特征;这一时代,不仅有“独尊儒术”与经学的繁荣,也有汉大赋的飞扬与汉乐府的古朴;这一时代,商品贸易“周流天下”,工商政策与商业理论富有特色,全社会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水平明显提高。生活的精致化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20世纪的权威史学家汤因比也动了想去中国汉代生活的念头。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交融与繁荣时代,周边游牧民族文化的涌入,西部世界的宗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的东来,使这一时代形成了空前的中西文化碰撞与冲击。在此后到隋唐时代的融合发展中,实现了文化的大繁荣。道教虽产生于汉代,但其发展与传播则是在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代;佛教也是在汉代传入,它的发展与繁荣同样是在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代。这一时代,玄学与禅宗是思想史上的两大硕果,书法、绘画、雕塑以及音乐、舞蹈方面,更是群星闪耀,唐诗的地位在文学史上是无可替代的,唐三彩的艺术魅力同样穿越千古。这一时期的农耕文化、工商文化以及其他各文化形态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中外文化交流之活跃、之丰富,使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有力互动,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所在。 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文化的扩展时代。随着文明的进步与文化手段的变化,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与社会结构的变化,面向民间、面向市民与普通民众的文化形态迅速扩展。宋明理学的主旨是给民众套上牢牢的精神枷锁,但是与汉代经学相比,它也是儒学民间化的一种体现。从宋词到元曲,从“三言二拍”到话本小说,再到戏剧的兴起和四大文学名著的问世,无不体现着这一特色。这一时代,既有明末清初试图开启民智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又有直接面向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以及《农政全书))。这一时代,中国文化在积淀着中国文明丰厚底蕴的同时,也在准备着自己的转身,准备着与新文化的拥抱。 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价值之巨大,可谓蔚为大观,令人叹服。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与了解这些渐行渐远的文化宝藏,并将其传承给青年一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世纪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去破解与完成这一难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推出了一批又一批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读物或教材,可谓琳琅满目,数目繁多。毋庸置疑,文化学者们的这些努力,对于研究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若作为当今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普及性著作还有若干不适应之处。比如,有的著作篇幅过大,往往动辄四五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有的著作理论性偏强,在理论性与知识性的结合上还不够;还有的著作对有关知识点的叙述不够均衡,轻重不一。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讲清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普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组织了10余所高校的相关研究人员,共同编写了这套适合当代青少年阅读的中国传统文化读物——《中国文化四季》,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一套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知识图书。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5000年进程的辉煌结晶——既有筚路蓝缕的春耕,又有勤勤恳恳的夏耘;既有金色灿然的秋获,又有条理升华的冬藏。所以,我们以“中国文化四季”作为总领,旨在体现5000年文明进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篇章。在专题确定与内容安排上,也着重体现中国文化在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各个演进环节上的标志性成就。整套丛书由16册组成,包括: 《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货殖列传:中国传统商贸文化》 《大匠良造:中国传统匠作文化》 《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工艺文化》 《衣冠楚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雕梁画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 《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学》 《神逸妙能:中国传统艺术》 《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 《兼容并包:中国传统信仰》 《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 《格物致知:中国传统科技》 《传道授业:中国传统教育》 《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 我们希望通过各专题的介绍,使读者既可以有选择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 为适应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我们吸取了以往此类图书的优点,尽量避免其缺陷与不足。在全书的内容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子目式的编排方式,每章之下设置专题,以分类叙述各门类知识;在写作时,尽量避免以往一些读物的“高深”与“生冷”现象,以叙述性文字为主,做到通俗、易懂、生动;另外,各册都精心配备了一些与各章内容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图片等,做到了图文并茂。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丛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书系”被纳入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得到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和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为不负重托,我和20余位中青年学者共同合作,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为基点,精心施工,孜孜不倦,以打造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全书首先由我提出编写主旨、编写体例与专题划分;各专题作者拟出编写大纲后,我对各册大纲进行修订、调整,把握各专题相关内容的平衡与交叉,以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季风情:然后交给各专题作者分头撰写初稿;初稿提交后,由我统一审稿、统稿、定稿,并补充与调整书内插图:这套丛书若能蒙读者朋友错爱,起到应有的作用,功在,各位作者;若有缺失与不足之处,我当然不辞其咎。 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全体作者的努力,使本书不再只是枯燥乏味的知识叙述,而是青少年真正的学习伙伴,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浸润到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马新 2017年3月于山大高阁书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