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译林--半生书缘一世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景端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位老出版人的人生回望,细数“编辑”这件小事。作为《译林》杂志的创始人、译林出版社的首任社长,李景端既经历过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所带来的出版红利,也遭遇《译林》被封杀及各式翻译风波。此外,他在编辑生涯中,与诸多知名作家、翻译家交好,其中有不少名人轶事也收录其中,读来令人怀念大家之风貌。

本书是李景端著的《我与译林--半生书缘一世情》。

内容推荐

一位老出版人的职业回望,细数编辑生涯中的成功与曲折。

李景端著的《我与译林--半生书缘一世情》,首次披露钱锺书、杨绛夫妇与作者重要的私人来信及手稿,看看翻译界的名人轶事。

【实用】《译林》杂志创始人、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李景端,教你如何从稚嫩小编到资深老编。

【传奇】一位42岁才入行的“新手”,积攒起雄厚人脉,与众多大家名家结为挚友。

【激情】半路编辑,却有一世出版激情,坚持发声,不平则鸣。

目录

自序:说说我这人

半路出道当编辑

 闯三关才入编辑门

 走通俗,办《译林》歪打正着

 顶住封杀,坚持“打开窗口”

《译林》建社,再上一层楼

 敢为人先,第一个“吃螃蟹”

 做英语教辅,壮大经济实力

 勤搞活动,增强社会影响力

出版界“译林现象”

 大步改革,转型成功

 全国文艺社七连冠

 “译林现象”的形成

 李景端出版理念研讨会

编辑人脉是重要的出版资源

 编辑如何交朋友

 如何与出版高层交往

 怎样赢得大家名家的信任

 出版同行是友不是敌

 与媒体成为朋友

老编辑的下半场

 编辑眼光评说出版

 翻译编辑争鸣翻译

 抨击唯利坚守文化

 呼唤正义发声维权

 退休不厌管“闲事”

试读章节

闯三关才入编辑门

1975年1月,时任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的高斯同志,把我从下放的泗阳县调回出版社当编辑,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结束了前半生当“万金油”干部的历史,幸运地走进了崇高的编辑队伍。

起初分配我到科技组,参与由全国多家出版社合作翻译出版《外国历史》及《外国地理》丛书的工作。我接手的任务,是介绍索马里等6个东非国家的地理。面对翻译图书,又是很专业的外国地理.我真是一无所知,只好边学边干。头一件事就是寻找外文翻译版本。上北京跑了好几家有关的图书馆,经过馆际互借渠道,好不容易借到两本。那时许多外语人员没事干,译者不难找。难的是,交稿后我怎么编?不仅地理专业不懂,连出版基本知识也外行。后来知道,书稿内容可以请外审,我主要处理版面、体例、装帧、文字等编辑事宜。说实话,当时就连这些我也陌生。连忙找了几本编辑出版书籍,匆匆补课充电。如今回想起那种临时抱佛脚的窘态,至今还觉可笑。

编书时,我想,既然专业内容外审过了,我起码要认真把好文字关,别让它出错字才行。于是看稿特别认真,那时都是纸样校对,连校对符号也得先学。尤其地理书,涉及天文、地质方面的冷僻字又多,凡遇没把握的字,必查词典。好在我常年在机关当秘书,写惯了总结报告之类公文,对使用文字多少有点基础,这对做书稿校对工作,还是有一定帮助的。编辑两本地理书,严格地讲,只是做了两本书的文字校对工作,但却是我编辑生涯难忘的入门第一关。

才干一年,遇上唐山大地震。针对社会上人心惶惶,我想到,有必要宣传普及有关地震的常识。经过半年多紧张努力,策划出版了《地震及其预测预防》一书。接着我又以这本书为蓝本,写出连环画的文字脚本,请画家配画。不到半年,一本通俗解说地震的连环画《地震预防》问世了。当时书店里有关地震的书几乎是空白,这两本江苏人民版地震科普书,一下子行销省内外,多次重印,累计发行了几十万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相当好。通过这件事,使我初步懂得,当编辑如何抓住时机出畅销书的道理,也算是我接受编辑启蒙的第二关。

第三关是学习组织作者队伍。根据国家“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江苏除承担《汉英词典》等6种外语词典的编写出版任务之外,还参与了由上海牵头、华东五省一市协作编写《汉语大词典》的工作。为此,省里成立了“中外语文词典出版领导小组”,其办事机构就设在江苏人民出版社。这个“词办”除一位挂帅领导外,做实际工作的就我一个人。《汉语大词典》是一部超大型工具书,工程浩大。为落实江苏承担的任务,我主张省内分别组织10个编写组、每组6至10人,分头编写。那个年代,没有稿费,要空手组织近百名语文教师,基本上脱产编词典,谈何容易!好在依靠软劝硬磨的磨劲,终于把编写队伍建立起来了。《汉语大词典》最后圆满成功出版,江苏的贡献无疑值得肯定。

在“词办”干了两年的经历,使我了解到不少编工具书的知识,也结识了教育界许多朋友,更学到了跟不同作者对象打交道、组织作者队伍的经验。以上这三关,是我编辑生涯起步的深切体验,虽然历时短暂,但使我终身受用。

P4-5

序言

我当然是个凡人。不过在平凡之中,也许又比别人多了几样与众不同的经历。比如说,抗战时期曾骑着马上初中的“小少爷”,在“文革”中下放农村时,照样住茅屋、拾粪种地。只读到高二上学期,仅凭复习一本《大学升学指南》,竟考上上海交大运输系和清华大学经济系;又因院系调整,四年连上四所大学,1954年终于从中国人民大学外贸系毕业。毕业后先后在外贸部、农产品采购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等中央机关和江苏省手工业管理局工作,当过化工厂化验室主任和县委宣传部通讯报道员,还在农村插队五年,像这样典型的“万金油”干部,怎么会成为专业的出版人?前半生与翻译和外国文学毫不沾边,42岁才起步,何以这么短时间内,会成长为翻译出版界的里手,甚至被溢誉为“翻译出版家”?

不仅上述经历有点特殊,我的出版生涯中,还遇上或者做了好些应该算是不寻常的事。比如,我这个无名小辈,居然能请到钱锺书、杨绛、戈宝权、卞之琳、萧乾、冯亦代等几十位文坛大师担当《译林》的编委。我才办刊第一期,就挨了外国文学权威一棍,引发一场“《尼罗河上的惨案》风波”,甚至惊动当年主政的中央领导同志。再比如,我率先冲禁区,引进介绍西方当代通俗文学;迎难而上,推动翻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等当代世界名著,填补了我国的文学翻译空白;提出“开放翻译家”的概念,肯定和弘扬他们在推动思想解放上的开放精神。此外,我不断发声谴责翻译抄袭,投身翻译打假,上法庭为翻译家维权打官司,如此等等。这些多少有些不寻常的经历,造就了我中年后处于不断挑战中的人生。这种经历,有人称之为“传奇”,有朋友又戏称是“爱折腾”,也许都有理。我自己想,还是归结它为“丰富”吧。

回首逝去的岁月,重拾走过道路的足迹,回味一下这些“丰富”实践中的忧喜愁乐,这或许也是对编辑工作的一种自我反省。在我的心目中,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四多”。即:编的好书多;各行朋友交得多;组织的活动多;自己的研究成果多。我希望本书能对照“四多”的要求,从中给自己的编辑生涯画出一张像,并通过它,把我从事编辑工作所感受到的快乐,传递给我的朋友和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爱护编辑。

本书尽量用故事来反映历史,全书以新故事居多。对有些老故事,因为它是史料,回首往事时难免再次提到。但我也会从新的视野去回顾,并努力补充新的内容。书中有少量选收他人对我的评说,其中赞誉多,批评少,那只是对我的一种客气勉励,绝不意味我有多么完美,更不是我有意借以自诩。书中提到的人和事,有的因年代已久,有的可能传闻有误,以至或有冒犯失敬之处,尚望宽宥见谅。江苏人民出版社,是我最早踏入出版行业的“娘家”,如今能在“娘家”出书,备感荣幸和高兴。谨向徐海社长及责编曾促,道声谢啦!

2018年3月3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