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说东道西(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鲁孙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唐鲁孙不仅谈饮食,更对晚清民国掌故拈之即来,落笔生花,是电影导演王家卫推崇的民国奇人。

“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沪上名士小宝认为唐鲁孙与金庸、高阳可并称为了解传统文化的三位引路人。

《说东道西(精)》为唐鲁孙作品集的第十册,以全新精装口袋本,绝佳阅读体验,兼具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说东道西(精)》所选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擅长的美食、掌故、趣闻轶事,后半部分则是作者迁居台湾后对时事的看法以及作者在美国期间的感受和见闻。

目录

辑一 美味珍馐

想起有味美馄饨 

北平的烧饼油条 

山西面食花样多 

扬州炒饭伊府面

闲话岭南粥品 

吃在江西 

吃在察哈尔 

山东半岛的几种特殊海鲜 

江南珍味苏州无锡船菜 

几样难忘的特别菜 

故都的羊肉床子 

德州扒鸡枕头瓜 

菊前桂后忆鱼

口蘑的话 

熊掌琐谈 

金齑调盐话酱园 

一盏寒浆驱暑热,梅汤常忆信远斋

辑二 故人逸事

溅雪堆花话啤酒 

华园澡堂子、西来顺褚祥 

我所认识的还珠楼主:兼谈《蜀山》奇书 

啼笑因缘 

银河忆往 

早期电影界两位杰出人物:王献斋、汤杰

阮玲玉的一生 

张织云的遭遇 

从北平几把好胡琴谈到王少卿 

言菊朋的凄凉下场 

看电视《雁门关》忆往

辑三 风俗掌故

闲话磕头请安

北平的“勤行”

谈谈红白份子

蓝印泥

玩票、走票、龙票

酒话之中蕴含人生大道

从治乱世用重典谈到前代的酷刑

鬼气森森的打花会

辑四 说东道西

捏泥人

从藏冰谈到雕冰

香烟琐话

闲话鲨鱼

天府上食珍味不如台北华筵

话说当年谈照相

发型杂感

从金警星引起的回忆

从一个小埠看美国

试读章节

山西面食花样多

一般人都说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饭,因为南方人一向以面食当点心,偶或吃一顿面饭,老像没吃饱似的。其实北方一般人生活比较朴实,除了大富大贵人家,中等以下人家并不是顿顿吃洋白面,差不离儿总要搭几顿杂粮当主食呢!

有人认为北平人爱吃,嘴又馋,大概做面食,北平花样最多了。笔者虽然是北平人,绝不随便往脸上贴金,讲究面食花样多,什么地方也盖不过山西省去。

早年合问跟山西票庄恒和、恒肇等“四大恒”都有往来,笔者受业恩师阎荫桐夫子是祁县世家,后来又追随太谷孔庸之先生多年,所以对山西珍肴-美味粗细面食,虽不能说无不备尝,可也吃过十之七八。有人说:“山西手巧的家庭主妇,能做出七十二种不同滋味的面食来。”此话或许有点夸大,笔者吃过而叫不出名堂来的就有十多种,那是一点也不假的。有几位山西朋友说,把晋北各县面食花样都说出来,岂止七十二样,恐怕一百还要出头呢!

犒劳

山西因地形关系,分为南、北、中三路。北路大同一带,以燕麦、高梁为主食;中路太原、榆次一带,以小麦、豆面、荞面为主食;南路临汾一带气温高,日照多,年可两熟,所以大半就都吃白面了。北路最普遍的食物叫“犒劳”。犒劳的做法,是把揉好的燕麦面,放在硬石板上又摔又揉,等面醒透溜开,用手一压一搓,把面卷成实心春卷形,放在蒸笼里蒸,拿出来放在碗里掰碎,浇上浓厚的羊肉汤来吃。燕麦最能抗寒耐饥,加上醇厚肥腴的羊肉,当然更能耐时候了。大同地近塞北,戍卒换班回家,家人备餐,此为无上珍食,所以叫做犒劳。后来有人写成“栲栳”,那是不知这段来龙去脉而写出来的。

刀削面

北平人懂得吃刀削面,始于阎百川晋军势力进入北平。北平城里城外开了若干山西饭馆,而且都添上女招待,刀削面从此在北平才大行其道。当时北平隆福寺“灶温”的过油肉、宽汁加荸荠片拌刀削面,曾经吸引过若干当时权贵前往品尝。我尝过之后,确感风味不错,曾经当着山西大德通票号任掌柜夸奖过。有一天任掌柜跟我说,让柜上的大师傅赵头儿表演一次,不但让我尝,还让我看看真正山西太谷的刀削面是怎么削的。到了请客那一天,酒过三巡,他特地领我到厨房参观赵师傅的手法。赵师傅把面揉得光而且硬,揪下一块,大约有三斤多重,放在一个小木板上,顶在头上,两手各拿一把长约五寸的解手刀,刀柄弯成铁环,套在大拇指上,左右开弓,轮番削刮,削下的都是三寸左右、薄薄三棱形面条。煮熟拌好作料,吃到嘴里光滑腴润,而且有咬劲。比灶温的刀削面,又高明多了。

猫耳朵  “猫耳朵”也是山西出色面食之一。在北平时,有几位山西朋友,喜欢到前门外穆家寨吃穆大嫂炒的猫耳朵,又叫炒疙瘩。穆家寨是因穆大嫂而得名,原名广福居。有些人力车夫,您跟他说穆家寨,大概都知道,要说广福居,十之八九就“莫宰羊”了。

炒猫耳朵也是先要把面揉得软硬适度,切成骰子块儿,用大拇指以熟练的手法捻成蛤蜊壳形,然后卷起来,有如猫耳朵(现在意大利吃的蚌壳形通心粉,就是马可·波罗在中国学了带回意大利仿制的)。开水煮熟沥干,把摘去头须的绿豆芽,配上小虾仁、肉丝、韭菜大火一炒,汤汁都灌入小卷之中,金齑玉脍,适口充肠,跟刀削面的滋味又完全不同。

山西朋友都认为穆大嫂炒的猫耳朵,因为腕力足,铁勺翻得高,火力够,加上小河虾特别鲜,所以比在太谷祁县吃的猫耳朵还要够味。

拨鱼儿

平津家庭主妇大概都会做“拨鱼儿”。在大碗里把面和得较稀,用一根筷子顺间隔,不要着碗沿儿,拨成长条,下在锅里,就成啦。在山西,拨得短而两头尖的叫“拨鱼儿”,两头齐而且面条比较长的叫“剔尖”,是有分别的。河北省人没有那份手艺,只好剔尖、拨鱼儿不分啦。做这种面食,面首先要和得恰到好处。先师荫桐夫子有个厨师刘顺,从小就在祁县老家执役,据说他在祁县就是出了名的剔尖高手……

P16-20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