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阳气的杀手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集我们谈了什么叫作湿。提到了在人体当中哪些症状出现了,我们可以认为有湿邪了,而且也谈了湿进入人体的途径,在人体怎么产生湿。今天,我们就开始谈一谈湿的特性。
我之前跟大家也说过,湿跟水是同一类的,二者同气相求,属于同一类性质。水属于阴,所以湿的特性之一就是湿为阴邪。阳是主动的,在外的,活动的,阳光明媚的,这些都属于阳。那么阴呢?阴是柔弱的,不足的,隐藏在里边的,不动的。所以湿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偏于阴,不是那么明快,在外它有时候能显现出来,有时候又显现不出来,它藏在里面。
我们描述大雾的时候会说像仙境般的境界,漂亮、朦朦胧胧,但是这朦朦胧胧里面的样子,可就不好说了。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因为大雾造成的,由于看不清对方,不知道前方有什么,车开过去,就给撞了。可能过去了才知道原来那有棵树。在朦朦胧胧的背面、后面可能隐藏着一些东西。所以这么来看,湿偏于一种阴邪。所以大雾的时候,因其充满天际,充满大地,高速路都会被封,不能行车,飞机也由于大雾不能起飞、降落,航班可能都要停止。
前一段我的一个学生,到杭州开会,因为第二天有一个考试,需要回来,所以必须要坐飞机回来。他订了前一天晚上的飞机,从杭州飞回北京。由于大雾锁京城,飞机不能降落,因此飞机飞来飞去,从北京降不了,就降到青岛了。然后航空公司就找了一个酒店让他们住,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回来。结果第二天早上5点起来,10点登上班机,最后到北京已经下午3点了,考试也没赶上,还得进行补考。
所以这又是湿不利的一面,它比较阴险。比如说红军长征,路过草地,死了很多人。为什么呢?因为草地看着是草木比较茂盛,但是不知道这个草底下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它可能是一种泥泞的沼泽地。水有的比较深,跟泥混合在一起,非常容易下陷,人走上去以后腿都拔不出来,而且越挣扎人越往下沉。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一个鱼钩,上面布满了红色的锈迹。其实小学课本当中专门有一篇小文章,叫《金色的鱼钩》。它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时候的故事。一个老炊事班班长在过草地期间,为了照顾三个小病号舍己为人,忠于革命,最后牺牲了。但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草地是危险的。表面上看草木茂盛,但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其实我们人体也是一样,湿偏于阴,所以它能掩盖一些事情。湿偏于阴的性质会蒙蔽一些其他现象。我也遇到过这样的病人,来了以后,本来认为是感冒,身体发热,最后摸一摸病人额头,好像不太热。但是如果你摸时间长了,就感觉到身体发烫。这就是由于湿阻热邪,热邪被包在里面,外表是湿。你看着好像是一派阴的表现,不是特别的热。但实际上,有热邪在内。所以中医对于这样的症候专门有一术语,为“身热不扬”。“扬”就是发散,身体的热发散不出来,所以表现出来身热但是又好像没有那么热,你触摸上去不太热,但是你摸时间长了,才能感受到内在的热邪,郁在里面。
所以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也就知道了,湿是偏于阴的。偏于阴就是有点偷偷摸摸的、不显山不露水的一种特性。
湿为阴,我们讲阴跟阳是一对矛盾,如果阴盛了可能就要伤我们的阳气。这就是阴跟阳这么一对矛盾。所以说阴盛,阳气可能就弱一些。阴弱了,阳可能旺盛一些。所以看自然界的一昼夜也是一样,晚上天气可能比较凉,比较冷,早上随着太阳出来以后,阳气开始旺盛了。阳旺盛,阴就消退了,所以我们说阳可以制约阴。到了中午时分,阳气特别旺盛,天气就变得暖和了。如果有雾的话,到中午了,雾基本上也就散了。因为阳气旺盛,阳气就制约阴了。随着下午的到来,太阳西去,再到太阳落山。阳气不足,阴就开始旺盛了。所以到晚上天黑了,又偏凉了。
自然界就是一个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过程;是一个阴阳相互消长、相互制约的情况。四季也是一样,春天来了,天气开始暖和起来;夏天阳气特别旺,天气就特别热;秋天阳气渐渐少了,所以天气就偏于寒凉;到了冬天,阳气不足了,好像太阳晒着都感觉不到暖和,是因为阴气比较盛,所以阴跟阳是相互制约。
正因为这个原因,《内经》里也提出来,叫作“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意思就是属于阴的这一方可以制约阳的那一方,而属于阳的那方盛的话可以制约阴的那一方。
有一年夏天,我们到浙江游玩儿,去到天一阁,当时天气特别炎热,人也比较多。当时我估计,再走下去,很可能就有中暑的甚至晕倒的了。结果突然发现天一阁的房檐底下喷出来阵阵水雾,这种水雾就是降暑天的热气的。一看见水雾,感觉到了阵阵的凉意,这个暑热的情况就消失了。实际上这就是用水雾,用这种湿气来制约阳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是一个典型的阴可以制阳的例子。(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