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六气篇之湿燥火)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翟双庆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集 阳气的杀手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集我们谈了什么叫作湿。提到了在人体当中哪些症状出现了,我们可以认为有湿邪了,而且也谈了湿进入人体的途径,在人体怎么产生湿。今天,我们就开始谈一谈湿的特性。

我之前跟大家也说过,湿跟水是同一类的,二者同气相求,属于同一类性质。水属于阴,所以湿的特性之一就是湿为阴邪。阳是主动的,在外的,活动的,阳光明媚的,这些都属于阳。那么阴呢?阴是柔弱的,不足的,隐藏在里边的,不动的。所以湿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偏于阴,不是那么明快,在外它有时候能显现出来,有时候又显现不出来,它藏在里面。

我们描述大雾的时候会说像仙境般的境界,漂亮、朦朦胧胧,但是这朦朦胧胧里面的样子,可就不好说了。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因为大雾造成的,由于看不清对方,不知道前方有什么,车开过去,就给撞了。可能过去了才知道原来那有棵树。在朦朦胧胧的背面、后面可能隐藏着一些东西。所以这么来看,湿偏于一种阴邪。所以大雾的时候,因其充满天际,充满大地,高速路都会被封,不能行车,飞机也由于大雾不能起飞、降落,航班可能都要停止。

前一段我的一个学生,到杭州开会,因为第二天有一个考试,需要回来,所以必须要坐飞机回来。他订了前一天晚上的飞机,从杭州飞回北京。由于大雾锁京城,飞机不能降落,因此飞机飞来飞去,从北京降不了,就降到青岛了。然后航空公司就找了一个酒店让他们住,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回来。结果第二天早上5点起来,10点登上班机,最后到北京已经下午3点了,考试也没赶上,还得进行补考。

所以这又是湿不利的一面,它比较阴险。比如说红军长征,路过草地,死了很多人。为什么呢?因为草地看着是草木比较茂盛,但是不知道这个草底下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它可能是一种泥泞的沼泽地。水有的比较深,跟泥混合在一起,非常容易下陷,人走上去以后腿都拔不出来,而且越挣扎人越往下沉。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一个鱼钩,上面布满了红色的锈迹。其实小学课本当中专门有一篇小文章,叫《金色的鱼钩》。它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时候的故事。一个老炊事班班长在过草地期间,为了照顾三个小病号舍己为人,忠于革命,最后牺牲了。但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草地是危险的。表面上看草木茂盛,但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其实我们人体也是一样,湿偏于阴,所以它能掩盖一些事情。湿偏于阴的性质会蒙蔽一些其他现象。我也遇到过这样的病人,来了以后,本来认为是感冒,身体发热,最后摸一摸病人额头,好像不太热。但是如果你摸时间长了,就感觉到身体发烫。这就是由于湿阻热邪,热邪被包在里面,外表是湿。你看着好像是一派阴的表现,不是特别的热。但实际上,有热邪在内。所以中医对于这样的症候专门有一术语,为“身热不扬”。“扬”就是发散,身体的热发散不出来,所以表现出来身热但是又好像没有那么热,你触摸上去不太热,但是你摸时间长了,才能感受到内在的热邪,郁在里面。

所以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也就知道了,湿是偏于阴的。偏于阴就是有点偷偷摸摸的、不显山不露水的一种特性。

湿为阴,我们讲阴跟阳是一对矛盾,如果阴盛了可能就要伤我们的阳气。这就是阴跟阳这么一对矛盾。所以说阴盛,阳气可能就弱一些。阴弱了,阳可能旺盛一些。所以看自然界的一昼夜也是一样,晚上天气可能比较凉,比较冷,早上随着太阳出来以后,阳气开始旺盛了。阳旺盛,阴就消退了,所以我们说阳可以制约阴。到了中午时分,阳气特别旺盛,天气就变得暖和了。如果有雾的话,到中午了,雾基本上也就散了。因为阳气旺盛,阳气就制约阴了。随着下午的到来,太阳西去,再到太阳落山。阳气不足,阴就开始旺盛了。所以到晚上天黑了,又偏凉了。

自然界就是一个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过程;是一个阴阳相互消长、相互制约的情况。四季也是一样,春天来了,天气开始暖和起来;夏天阳气特别旺,天气就特别热;秋天阳气渐渐少了,所以天气就偏于寒凉;到了冬天,阳气不足了,好像太阳晒着都感觉不到暖和,是因为阴气比较盛,所以阴跟阳是相互制约。

正因为这个原因,《内经》里也提出来,叫作“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意思就是属于阴的这一方可以制约阳的那一方,而属于阳的那方盛的话可以制约阴的那一方。

有一年夏天,我们到浙江游玩儿,去到天一阁,当时天气特别炎热,人也比较多。当时我估计,再走下去,很可能就有中暑的甚至晕倒的了。结果突然发现天一阁的房檐底下喷出来阵阵水雾,这种水雾就是降暑天的热气的。一看见水雾,感觉到了阵阵的凉意,这个暑热的情况就消失了。实际上这就是用水雾,用这种湿气来制约阳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是一个典型的阴可以制阳的例子。(P12-14)

目录

前言

第一集 像雾一样的湿

第二集 阳气的杀手

第三集 沉甸甸的湿

第四集 黏黏腻腻的湿

第五集 湿邪最爱谁

第六集 要湿润不要湿邪

第七集 干巴巴的燥邪

第八集 爽朗的金秋

第九集 收涩内敛的燥

第十集 秋天收点啥

第十一集 哪里最干燥

第十二集 润燥有妙招

第十三集 热情洋溢的火

第十四集 蒸蒸向上的火

第十五集 大火烧了气与津

第十六集 疮疡频生只为火

第十七集 神明也怕热

第十八集 何时能够火一把

第十九集 人体消防如何做

第二十集 保护生命之火

序言

《黄帝内经》这部中医学经典,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建立了完整、深奥、不同于西方医学的中医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医药学的持续发展。可以说,一部雄伟壮阔的中国医学史,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的指导作用;光彩纷呈的中国医学流派,无不以《黄帝内经》作为理论源泉。《黄帝内经》是一部东方智慧的精彩集成,是关乎我们幸福与健康的人生指南。

由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经典传承式,因此要想使中医药得到发展、要想使中国文化能够传承、要想使中国梦得以实现,研究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几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致力于《黄帝内经》的科普文化工作,将这部经典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使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及蕴含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为人类、为社会服务。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通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 10)的《百家讲坛》栏目向大家介绍《黄帝内经》这部巨著,从筹备到现在已经4年之久,目前已经播出了《五脏篇》《六气篇之风寒暑》两部。在《五脏篇》中,我们一同领略了《黄帝内经》是如何认识我们自身的,由此向大家阐明,中医所描述的五脏与西医所说的心、肝、脾、肺、肾器官不同,它彰显着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古代哲学的强大生命力,是东方科学思维的典范,是浑然一体、相互联系的五大系统。《黄帝内经》不仅将人看作一个整体,还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自然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五脏篇》之后,开始《六气篇》的录制,从自然气候变化入手,讲述《黄帝内经》对于自然的认识,以及是如何通过自然界更进一步地认识人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颇多,因此六气篇分为了两个部分。2017年4月,《六气篇之风寒暑》在央视10套播出,其同名书籍也同时刊出,得到了广大中医药爱好者的认可。如今集结出版的是《六气篇之湿燥火》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六气篇之风寒暑》的姊妹篇。该部分着眼于“湿、燥、火”,阐述其各自的特点,讲授如何应对这些气候环境变化,如何应对六气、六淫的侵扰,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崇尚“天人相应”、和谐平衡的统一观念。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注,也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令人欣慰的是《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五脏篇》入选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评选的“第二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衷心感谢在本节目录制和集结此书中,给予大力帮助的中央电视台、科学出版社!感谢我的团队对解读《黄帝内经》工作的付出与支持!

翟双庆

2018年4月26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黄帝内经》是我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两部医学古籍之一,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被誉为医家之宗。《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六气篇之湿燥火)》是与CCTV10《百家讲坛》节目《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同步推出的科普著作。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翟双庆教授结合30余年的研究心得,以《黄帝内经》对六气的认识为切入点,着眼“湿、燥、火”,结合日常生活、临床实践,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解读。让读者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生活案例中,读懂健康,走近中医,进一步领略中医药文化。

本书是继《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五脏篇》、《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六气篇之风寒暑》之后翟教授的又一力作。《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五脏篇》入选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评选的“第二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本书适用于关注养生保健、热爱传统文化的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编辑推荐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六气篇之湿燥火)》着眼于“湿、燥、火”,阐述其各自的特点,讲授如何应对这些气候环境变化,如何应对六气、六淫的侵扰,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崇尚“天人相应”、和谐平衡的统一观念。

本书内容涉及气候环境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在这些气候变化下进行保健、调护和养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