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农历午月,林五妹在广州生下了林伟雄。这个甲申年出生的“猴子”,却是个非婚生育的孩子,日后还随母亲姓林。上天似乎注定,这个孩子必将命途多舛。
母亲林五妹是从顺德伦教林地村进省城做工的,当时在有名的“南中国之冠”爱群大厦酒楼当“咨客”(迎宾人员),那是个显露权力和身份的场所,是羊城上流社会达官贵人出入的地方。有个叫崔挺生的富家子弟,看上了容貌出众的林五妹,不顾自己已有妻室,在外“金屋藏娇”,之后就有了儿子阿珠(林伟雄乳名)。名义上父亲的崔氏家族当时显赫一方,家财万贯,拥有广州市六榕路半条马路的商铺,却没有丝毫“造福”于阿珠母子。为逃避战乱,母子俩跟随他四处躲藏,居无定所。在阿珠三岁那年,父亲因故离世,母子俩从此便没了依靠,生活难以为继,漂泊度日。无奈,母亲带着8岁的儿子回到娘家顺德,来到大良镇隔江5巷一座有天井的旧屋,租了间偏房安顿下来。这时,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年。
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亲终于在大良毛巾厂谋得一份纺纱工的差事,尽管日子很艰难,母亲仍然执意要把儿子送进旁边的隔江小学读书,以指望儿子日后能识文断字有出息。在阿珠的记忆中,母亲时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做人勤力,有做有食”。母亲不仅做出好样子,勤劳养家,还教导他要“勤力读书才有出息,勤力做工才能找到食”。林伟雄非常佩服母亲的坚毅、自强、执着和勤劳,感谢母亲用唯一的、伟大的爱陪伴了自己的前半生,让他终身受用不尽。
儿时的阿珠,身体消瘦,体弱多病,每天想的只是怎样才能填饱肚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阿珠家每日只吃两顿稀粥,饿得头晕眼花、瘦骨嶙峋的阿珠无心向学,每天就带着一班“小饿鬼”在街头巷尾四处转悠偷吃人家的东西。林伟雄回忆道:“小学时无心读书,每天一放学,就把书包塞进社公(土地庙)石头下藏起来,然后带上一班小兄弟,四处去偷东西吃,像伦文叙小时候的做法一样,唉,因为饿呀。六七个小伙伴,我做头目,有时去偷人家的面饼、食油、豉油,更多的时候去偷摘人家的水果,木瓜、香蕉、甘蔗、沙梨、枇杷等,但不敢多偷,只偷一点充饥。街道组长家有棵木瓜树,结的果又多又大。有一次小伙伴们偷了一只七八斤重的木瓜,街道组长没抓住人,就赖到我头上。他是街道领导,找我妈投诉,要折价赔钱,我妈也以为是我,气得不行,不吃不喝。我不怕她打我,就怕她生气不吃饭,于是我跪下来求她,认错,说以后不敢了,但后来还是跪过很多次。当时教我的班主任是何慧懿老师,校长是吴波,他们对我们这些‘偷食唔(不)怕犯错'的学生也是很无奈的,以至于几十年后,我们师生聚会,这位白发苍苍的女校长还记得我的‘光荣历史',说旧时读书最差就是你,不过现在生意做得最好的也是你。我笑着逗她:‘校长,这都是您教育得好,我日后有长进嘛。’过后,我一直在想,那是因为我们社会的物质太贫乏了,才激起我们日后要辛勤奋斗,创造财富,去发家致富啊!”这一说法,也可作为今日林伟雄成功之路的一个最好的解释。
“要活命!就要有东西吃!”这是小学时期的林伟雄脑子里时刻盘踞不走的意念。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张工业和农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顺德县响应上级号召,在全县迅速铺开塘鱼、甘蔗、蚕桑高产试验行动;1958年7月,发动10万人开始大搞土法炼钢铁,同时全县组织一支200多人的伐木队,作为外出副业队投入经济建设。此后便演变为“大跃进”运动。
这时,面对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大跃进”运动,刚刚读完小学六年级的林伟雄便不想再读书了。林伟雄说:“我得出来做工,妈说勤力才有得食,那时就想着怎样能吃饱肚子。”这时有传言说,出外做伐木工每月能拿到36元工资、吃45斤大米,林伟雄心想做了这份工,日后就不愁饿肚子了,一时高兴得不得了,也没多想,就跟着人家走了。
其实,那时林伟雄才14岁,还未成年,算是童工,是全县伐木工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那时没人去管这些,林伟雄心里还感激上头能给了自己这样的好机会呢。(P3-6)
这是出于一次朋友之间心灵的承诺。
20年前,我随省政府有关领导到珠江三角洲考察,接触了不少单位和个人,林伟雄主席和他的伟雄集团,就是那个时候认识并结交的。当时伟雄集团正在准备庆祝成立20周年活动,他们的产品做得很好,已有扬名全国的“五子登科”(五个品牌),如“松本电工”“顾地塑胶”“正野电器”等,都是替代进口的民族牌子,消费者一直以为这都是“洋货”,口碑相当好,撑起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地方政府对这家公司也很重视,皆因这是顺德万家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对民族产业的创造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负责宣传的领导还特地嘱咐我,要多关注他们。
我明白他们的意思,也乐意把这个义务接下来,后来便与林伟雄主席成了朋友。自然,我们有过不少深入的交流和认识,多年后对林主席的事业、人生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体会。可以说,让我感受最强烈也是最佩服的,便是这位珠三角本色企业家对事业追求的专注执着和实业奉献精神。39年来,林伟雄只执念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做建筑物终端所需的产品,创造了包括中国驰名商标在内的5个著名品牌,做了很多“中国第一”的事情,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造福于我们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同时也缔造了一个平民百姓白手兴家的创富神话。这就很值得社会尊重和拥戴。我们也看到,林伟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出道”的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代创业者,亦是在我国传统老板断代史上横空出世的新时代老板,其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中国本土特色”。在他39年筚路蓝缕的创业征途上,浓缩着一个新时期民族企业家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为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一个民族工业文明的模本和典范,我们了解和记录下这一“历史瞬间”,其实应该是有着鲜明的历史印记和现实意义的。
在我知道的“广东四小虎”之一的顺德——这个80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已诞生了两个产值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崛起了美的、碧桂园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培育了39家规模超10亿元的民营骨干企业,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力的“隐形冠军”企业。伟雄集团只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只不过这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企业,人们只知道其产品品牌,但对企业的经营做法知之甚少,更莫谈对领头人林伟雄的了解。然而,当我们要真正触及顺德改革开放40年民营企业的发展史实时,伟雄集团显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如若要感知和理解“可怕的顺德人”,兴许也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于是,在纪念祖国改革开放迈向40载光阴之际,我回应了多年前的承诺,对老朋友林伟雄和他的事业做了一次粗浅的梳理和回顾,把一个见证和参与民族复兴40年历史的民营企业简史用文本记录下来,试图让我们记住有这么一群人、有这么一个民族产业,他们来自民间、来自草根百姓,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善了自己和他人,提升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创新了一页中华文明,他们正是我们这个经济建设年代的“民族英雄”,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正视他们,向他们致敬。
这便有了眼下这本书。仅仅是为了朋友的纪念。
黄康俊
2018年3月29日写于广州
这是一个从草根平民成长为民族产业王者的创业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林伟雄,他创立的集团也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就叫伟雄集团公司。其实,在这个“吃饭,睡觉,做老板”的中国商都顺德,用老板名字命名的公司并不多,所以别以为林伟雄高调,他做老板这30多年,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曝光率”不高,他有着顺德人特有的个性:低调,内敛,闷声发财,只做不说。所以他笑着解释:“用我的名字作为公司名,是想表示我做人做事一样,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意思也就是他做人做事一样真实、诚信、够淡定、够自信、够从容。他就是个本色的顺德人。
然而,对于做好产品,做好品牌,做一番“伟雄”事业,林伟雄却是最有“心机”的,也是不怕出名的,所以他做得出扬名全国的好产品,拥有“顾地塑胶”“松本电工”“野电器”“威利坚机器”等包括中国驰名商标在内的著名品牌,成为了中国建筑终端品牌的王者,被业界誉为“五子登科”!只不过,可能没多少人知道,这么多品牌,竟然都是出自林伟雄之手,或者不知道这全出自一个集团公司。
林伟雄和他的伟雄事业,只是“可怕的顺德人”的一个缩影。
那是1979年盛夏,35岁的林伟雄结束了单身的日子,开始“成家立业”,从一河之隔的大良镇,来到容桂镇一个叫顾地的村子,当上了村办厂的厂长。村里给出的条件是3600元经费、9个社员和一间百余平方米的废置养蚕房。于是,一个珠三角民间创业传奇,在顺德顾地村悄然揭开。
这个时序节点相当早,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改革开放才刚刚过去半年;距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成立,还有整整一年。同为顺德美的创始人的何享健,此刻仍在北浯公社塑料生产组上班,离他制造第一台电风扇还有一年。
没有什么先天条件,也没有任何背景,只读过六年小学的林伟雄,凭借顺德人与生俱来的商务血统和精神,拼上“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量和狠劲,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创建出一个中国建筑终端产品的王国,揭开了中国业界“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第一页,填补了国内行业多项空白,夺得了多个“中国第一”的桂冠,造福于一个古老的民族,同时也缔造了一个平民百姓白手兴家的创富神话。
这样一个人,大半辈子只执念做好一件事,就是做建筑物终端所需的产品。到了21世纪,林伟雄还是围绕“建筑终端产品”展开,纵横捭阖,拓展延伸,继续创新自己的江湖版图,将伟雄的事业做得更加“伟雄”——建立起一个集制造、经贸、科研、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横跨建筑终端多系列产业,产品涉及塑胶新材、管道线槽等,广泛应用于建筑内给排水、燃气采暖、市政排水排污等,还涉及电工、电气、照明、智能化、板业等众多门类。仅旗下的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交所A股上市),就在广东、湖北、重庆、北京、河南、马鞍山、邯郸、甘肃拥有八大生产基地;拥有全资或控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名牌企业”20多家;产品遍布国内大江南北并覆盖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北边的钓鱼台国宾馆到南边的大亚湾核电站,从古典的北京王府饭店到现代的新白云国际机场,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北美,被广泛应用于重点或标志性建设工程;与跨国公司如沃尔玛、百安居、家乐福、法雷奥、Lights of America、G&S PARTNER、Dula、Metal Press、NPI、Maxim等知名企业携手合作,共荣共赢,扬我国威。
创业39年,栉风沐雨,矢志不渝,始终长歌当啸,稳步奋进,力行无顾。相对于中国企业平均只有三年生命周期来说,已近“不惑之年”的伟雄集团,等于捱过了13“代”企业,或打败了13位历史对手,这实属不易。
没错,林伟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出道”的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代创业者,也是在我国传统老板断代史上横空出世的新时代老板,天降大任于斯人,想必其危也大,其机亦多,能拥有今时今日的地位,当一定有其过人之处。但凡强者智者,都绝不等待天上掉馅饼。那么,这个伟雄和他的伟雄事业,是如何“做”出来的?
这便是我们要探究一番的缘由。
黄康俊著的《中国建筑终端产品之王林伟雄》是一个从草根平民成长为民族产业王者的创业故事。
林伟雄在中国改革开放半年后开始创业,39年来,他本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工匠精神”,执念做好一件事——就做建筑物终端所需产品,创造了“顾地塑胶”、“松本电工”、“正野电器”、“威利坚机器”等5个包括中国驰名商标在内的著名品牌,产品遍布国内大江南北并覆盖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建出一个中国建筑终端产品的王国,揭开了中国业界“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第一页,填补了国内行业多项空白,争得了多个“中国第一”,造福中华民族,同时也缔造了一个平民百姓白手兴家的创富神话。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出道”的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代创业者,其创业史对民族企业的成长有着模板和经典的意义。
创业39年,栉风沐雨,矢志不渝,始终长歌当啸,稳步奋进,力行无顾。相对于中国企业平均只有三年生命周期来说,已近“不惑之年”的伟雄集团,等于捱过了13“代”企业,或打败了13位历史对手,这实属不易。
黄康俊著的《中国建筑终端产品之王林伟雄》讲述了林伟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出道”的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代创业者,也是在我国传统老板断代史上横空出世的新时代老板,天降大任于斯人,想必其危也大,其机亦多,能拥有今时今日的地位,当一定有其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