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海战略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王贵国//张雷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黄海战略》中,作者王贵国、张雷系统地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黄海战略,主要为创造不平等竞争的策略,并鼓励企业找到自己的优势、自己的位置。

作者通过知名企业的典型案例对商业模式和产融互动模式进行解析,首次整理并提出了黄海战略的概念和模式,对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应该会有很大启发。

内容推荐

王贵国、张雷著的《黄海战略》深度剖析战略管理的本质,揭秘苹果、腾讯、海尔、小米成功背后的战略选择和管理逻辑,告诉企业如何成功突围红海,如何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创造不平等竞争力,从而获得企业的成功!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走进黄海战略——安身立命之道

 第一章 黄海战略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第一节 黄海战略是创造不平等竞争力的策略

第二节 黄海战略是一种生态位战略

第三节 黄海战略是二元价值战略

第四节 黄海战略是基于互联网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战略

第五节 黄海战略是塑造型战略

第六节 黄海战略是前向营销的战略

第七节 黄海战略是一个生命体战略——企业修炼

第八节 黄海战略——重新定义战略

 第二章 黄海战略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黄海战略的产生

第二节 基于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赚取第三方买单的逻辑

第三节 如何利用资本市场的逻辑创造不平等的竞争力

 第三章 黄海战略的结构地图

第一节 黄海战略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 黄海战略思维模式的源泉——《易经》与《孙子兵法》

第三节 安身立命之道

第四节 谋胜之道

第五节 知胜之道

第六节 长胜之道

第七节 绘制产业蓝图

第八节 黄海战略的知识结构地图

第九节 黄海战略的本质

第十节 黄海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关系结构图谱

第二篇 制定黄海战略——谋胜之道

 第四章 进入黄海的路径和方法

第一节 前向营销法

第二节 商业模式法

第三节 二元价值法

第四节 产融互动战略法

 第五章 形成黄海价值策略

第一节 黄海战略是基于商业模式而创造的价值战略

第二节 黄海战略是基于产融互动而形成的价值战略

第三节 产融互动战略的落地策略

 第六章 黄海战略的产业利润密码

第一节 极简战略的思路

第二节 极简产品策略

第三节 极简的组织效率策略

第三篇 选择黄海战略——知胜之道

 第七章 过去的经验与战略

第一节 苹果可以破产吗?

第二节 腾讯VS微软

第三节 企业成长的七阶段与策略重点选择

第四节 企业发展的五个时期及经营重点选择

第五节 一个传统产业的组织转型——钨铀新材

 第八章 黄海战略的组织与文化选择

第一节 黄海战略环境下的组织形式选择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下的组织设计

第三节 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方式

第四节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文化

第五节 一个传统产业企业的组织转型——韩都衣舍

 第九章 黄海战略理论对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第一节 战略与企业的适用性分类

第二节 黄海战略在经典型战略中的适用性

第三节 黄海战略在适应性战略中的适用性

第四节 黄海战略与愿景型战略

第五节 黄海战略与塑造型战略

第六节 黄海战略与重塑型战略

第七节 A公司黄海战略案例解析

第四篇 执行黄海战略——长胜之道

 第十章 克服关键组织障碍

第一节 企业家是战略执行的源动力

第二节 跨越认知障碍

第三节 跨越动力障碍

第四节 跨越资源障碍

第五节 跨越能力障碍

第六节 跨越组织政治障碍

第七节 如何跨越资源障碍——某电力酒店案例解析

 第十一章 构建企业战略执行体系

第一节 战略解码与分解目标

第二节 编制执行计划与经营计划对接

第三节 构建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系统

第四节 运用战略宣导与实施过程督导

第五节 实施绩效考核与执行管控

第六节 战略执行评估与战略检讨

 第十二章 战略执行力的背后:组织制度、机制与文化

第一节 执行力之源——组织凝聚力

第二节 组织的灵魂——为你的组织赋予意义

第三节 组织活力——机制——如何捆绑团队

第四节 将战略执行建成企业战略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节 将战略执行建成系统执行力

结束语:最后的感悟

参考文献

附录:《3A领导力》训练课程

试读章节

这两本书非常好,影响了一代企业家,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

但是,没过十年,也就十年前,《基业长青》所介绍的那些企业有近半都不优秀了,更谈不上卓越了,到现在很多企业都衰退或不存在了。像柯达、诺基亚、索尼,不是我们读书时教科书的经典案例吗?都是卓越的企业.才几年时间就衰败或不存在了,是他们产品不好吗?是他们管理不行了吗?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么多百年卓越、优秀的企业大面积地集体衰退?是环境改变太大了吗,社会变迁了吗?是员工没有以前努力了吗?是资源发生了改变吗?是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基业长青的管理原则不灵了吗?

我耗费了十多年的心血,深入跟踪研究了这些企业,为什么这么多卓越了一百多年的企业会同时衰退呢?我又重读这两本书,书中的基本原则是强调组织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文化建设,这些观点就是放在今天以致将来都不会有任何问题。然而,当我将组织与战略放在一起思考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企业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它们的战略与组织的区隔。

《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主要讲的战略实际上是组织战略、文化战略。这使我想到是不是今后的战略管理及教科书应明白地区隔为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不管是《基业长青》还是《从优秀到卓越》,它们所描述的、所建立的那些原则,都是管理战略的内容,不是战略的本质。(企业没有一劳永逸的战略,也没有永恒的法则,战略只是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去做了适当的选择。我们更不能将管理战略作为战略管理的全部。寻找战略的本质,我们应更关注经营战略。

通观战略管理的历程,不管是明茨伯格的战略十大流派,还是近些年的战略管理教科书,都没有这种区分,这使得很多企业家与经理人很困惑,在企业的决策中只能像盲人摸象似的盲目行动,他们看了很多书后不知道什么是指导他们决策的战略思想,也不知道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

近20年来。互联网是对整个世界基础环境颠覆性的破坏,不管是管理战略抑或经营战略都当重新思考。

《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所讲述的观点很明显是组织文化学派的主张,我们只要认真读读明茨伯格的《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和中国管理学教授邹统钎与周三多的《战略管理思想史》,便会知道柯林斯所写的这两本书在战略思想史上的地位。

所以.为了更好地梳理战略管理思想,我更感觉到战略管理需要中国管理哲学思想,和君咨询提炼的企业修炼三个层次:明道、取势、优术就很好地描述了战略管理的层次。

十多年前我和柴少青出版了一本管理哲学《境界:企业经营的至高之道》,书中将管理分为了七个层次,经营分为了五个阶段。战略的始点是形而上的战略观念,表现形式是在不同环境下取势,然后找到适合的战略技术去做适合的事。

很明显。十多年来.没有很好的战略思想引导人们在互联网环境下去做适当的事。

这十多年,战略思想给企业最大的影响是十多年前出版的《蓝海战略》,这些年,全人类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研究《蓝海战略》,实施《蓝海战略》,《蓝海战略》的核心是找到一片没有竞争的市场。

然而,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蓝海战略》的理论并没有解决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战略问题,就像以前产生过的各种战略流派一样,他们都只是盲人摸象——只有对他们所研究的领域的认知。

P6-7

序言

非大见无以大有,非大有无可大无,

非大无不可知止,非知止无以宁静,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致远无以定向,

非定向无以抉择,非抉择无以战略。

非战略无以谋终,非谋终无以大见。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是以为道。

这是我写《黄海战略》前后贯穿的思想,所以,战略者,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见识,二是境界,三是逻辑。

没有见识,你看不见远方;没有境界,你超越不了前人,站不到思想巨人的肩上;没有逻辑,你穿透不了现象世界看到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逻辑的背后是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这是管理学的基石。

我们做咨询的,做理论研究的,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找到现象世界背后的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

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博士从“硅谷+斯坦福”模式,从“红衫资本+思科”模式,创造了“FLA”商业模型,创造了“产融互动”战略模型,自成一个战略体系、战略学派。这就是从现象,推演出其背后的商业规律。以规律的不变,应对现象世界的瞬息万变。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说:这个世界是由两个世界构成的。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永恒不变。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因为每种现象都是因时空等因素的聚合而出现的暂时表现。

我们做咨询的使命.就是要从现象观察到现象背后的理念世界、规律世界、逻辑世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这意思。

牛顿,从一个苹果砸在头上,触摸到地心引力,推演出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这个公式、这个模型就是方法论。

迈克尔·波特创造了产业价值链,构建了五力分析模型,麦肯锡发展了组织的7S模型,波士顿创造了产业选择矩阵,这些都是化繁为简,为产业中迷惑、困顿的人们拨开迷雾,给了人们一个工具。

中国目前在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强大,唯独管理学领域跟不上,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几个像德鲁克、明茨伯格、汉迪、加里·哈默尔、迈克尔·波特这种量级的理论家,何以匹配中国经济的强大?

本着这样的情怀和精神,我从和君咨询“产融互动”战略所创造的那么多成功的企业案例中,推理研究,发现历史上很多战略模型都曾有过这样的成果,很多战略流派其实都成就过很多企业的辉煌。按此逻辑归纳推理,我发现了战略的本质,进而发现了黄海战略。

黄海战略就是创造不平等竞争力的策略。

战略的本质就是创造不平等竞争力的策略.如果这个策略能整合企业的目标、政策、使命并能够使企业上下一致地付诸行动,那么这个策略就是一个好的战略。

那黄海战略的要素、战略的因子来自哪里呢?它从商业模式和古今中外那些思想家的思想中产生。当然,也可以从战略管理的十多个流派的思想中去找战略的因子。研究金融的人会说,做好产融互动,你的企业就成功了;研究市值管理的人会说,管理好公司的市值,就是管理企业的一切;研究人力资源的人会说,管理好人才,就能管理好企业的一切;研究组织的人会说,组织管理搞好了,企业就好了。你创造了一个好的机制,你就创造了一切。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和存在内在规律的,他们都可以演变成一个企业的战略。

不然,你看看战略管理发展的历史:战略规划思想占主流时,战略就是规划未来:战略适应学派占统治地位时,战略的核心转变为企业如何适应环境:产业组织理论占主导地位时,战略的核心就是定位赢得竞争优势;当资源基础论流行时,战略转变为培养企业核心资源与能力;当这一切战略都出现不足时,动态能力理论就产生了,描述性战略产生了,企业家学派产生了,学习学派产生了,战略联盟理论、企业集群理论、战略转折点理论、企业生态系统合作演化理论、破坏性技术理论、蓝海战略理论等就产生了。所以,战略成了最说不清楚的管理科学。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创新的战略思想产生了——黄海战略——创造不平等竞争力的策略。

千百年来所有的战略思想、理论、概念都成了创造黄海战略的战略因子.都变成了创造不平等竞争力策略的战略入口(也包含和君咨询的产融互动思想)。战略管理的十多个流派的思想都成了黄海战略的战略因子;三十多年来,中外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也成了创造黄海战略不平等竞争策略的工具。

这就是黄海战略。一个创造不平等竞争力的策略。它是一个整合战略。它由四道战略构成:安身立命之道、谋胜之道、知胜之道、长胜之道。

构建这样的战略需要具有东西方哲学的知识和底蕴,凡做战略者,都应该具有哲学的底蕴。

观天下能以为战略者,无不如此,姜子牙、商鞅、管仲、孙膑、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他们都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因为只有哲学才可以涵盖我的三个前提:见识、境界、逻辑。

所以,战略者,见识是第一要务。然后,明道、取势、优术而已。自己感觉一句话已将战略说完。

中国《易经》卦象的“位、时、中、应”,乾坤两卦,阴和阳就将战略说完了,后面的六十二卦讲的都是取势、优术;一部《孙子兵法》,为首《计篇》五事:道、天、地、将、法,几十个字,也将战略讲完了,后面的十二篇讲的都是取势、优术而已;洋洋洒洒百万巨著《三国演义》,一个隆中对,也将战略讲完了,剩下的也全是取势、优术而已。  一部《心经》,二百五六十字,已将浩瀚佛海战略纲领说尽。《心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学逻辑,来解说“苦、集、灭、道”的宇宙因果实相。共十六个字,已说完佛教。其他洋洋洒洒的佛经,都只是取势、优术的随缘说法而已。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已将道教文化纲领说尽,其余八十章及道教汗牛充栋的著述,都只是对这第一章的注解。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养深蓄厚,成人达己,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战略,人、家庭、组织、国家、天下的战略,其他都是取势、优术而已。

这些,都是哲学。

其实,这就是东方战略管理与西方战略管理的差别。东方的战略表现形式是思想、是智慧,西方的战略表现形式是技术、是方法。

中国战略学的历史轨迹:一诞生就登峰造极的战略经典有《易经》、《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阴阳、天地人、不易一变易一简易、辩证法、简繁互驭、动静交制、法无定法、大道圆通、大道至简、九九归一、执一而牧天下……

西方战略学的历史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等。

本书力求熔“西方管理科学”与“东方管理智慧”于一炉,产生一个具有中国商学特色的战略管理著作。具体可见图3-2。

整部书就跟大家聊明白这张战略四道轮回分析图(简称EBIRM模型)。功底深厚之人,只看这图就够了,黄海战略已经说完了。黄海战略就是通过产业研究,创造企业资源、能力和商业模式,优化管理来创造不平等竞争力的策略。简单的表达:黄海战略是通过EBIRM模型而创造不平等竞争力的策略。如果你还没有看清楚,我们还是翻开书,共勉吧。

后记

最后的感悟

书写到这里,基本写完,我们再回到黄海战略地图,整个黄海战略就是修炼EBIRM模型图。

将图3-2按战略管理的顺序与路径展开,就成了下图。

不管你是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或是咨询顾问,当我们谈到一个企业战略的时候,你的大脑中能清晰地呈现出这么两幅图么?

人生是一种修炼,企业也是一种修炼,所不同的是人生修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像道家那样,找个奇山异水、远离尘嚣的地方,日出而作,日息而归,阴阳寒暑,春花秋月,与四时合序,与日月共辉,与天地同寿:也可以像佛教那样,时而出世,时而人世,出世则度脱自己,人世则度脱他人。而企业修炼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只能在红尘中修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养深蓄厚,成人达己,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企业文化只能在儒家法家文化中找立足点、支撑点。

儒者,人的需要也。企业文化就是研究一群人的需要,一个社会人的需要,这就是做企业的使命,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从这里去看产业与国势.从这里去寻找战略的灵感,从这里去训练你的洞察力,用这种价值观去形成你的决策力,那么,你的谋胜知胜之道才有取之不竭的源泉,老子修《道德》,上篇为“道”,乃天道,下篇为“德”,即是人之道。“人道”与“天道”相合,即是企业的长胜之道。所以,组织之道,管理之道,企业之道,还是归结为“人道”与“天道”。归为阴和阳,最后归一。“一”就是道,就是“佛”,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才有《西游记》的开篇之词: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从混沌鸿蒙、开天辟地,到今天,到未来,到永远,“仁善”二字就是天“道”,在佛家,叫“慈悲”“觉悟”。这就是“西游记”的慈悲精神。比较中国的其他三部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我更推崇《西游记》。因为《西游记》简单,三岁小孩都看得懂,然而,“三岁小孩都知道,八旬老翁做不到”,从开始到结束,中间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那无数的误会和委屈、挫折和历练,都是为取得真经做准备的。觉悟,从来不是容易的事。要做好一件事,也是不容易的,但,人的一生,总是为一件事而来。这就是使命。

比起其他三部名著,《西游记》的珍贵更在于:承受磨难的意志、战胜挫折的勇气、矢志不渝的坚韧,都来自慈悲之心、觉悟之求,有远景、有使命,而不是因为欲望和执念。《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就不同,个人欲念太重,所以,结局都是苍凉的。四大名著,写的是人生社会,我看到的却是大战略,佛教看似悲凉,走向的却是永恒;儒家看似励志,走向的却是沧桑悲凉。这就是战略的境界,没到一定高度,你看不透,这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正是战略管理的精髓。

在中国近代史中,也有一个“西游”的实践版本,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毛泽东带领一队人马,克服千难万险,转战十几个省区,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到达陕北仅剩六千人。能支撑他们走向成功的,不是一己之欲念,而是“不忘初心”.那就是我们战略的安身立命之道——使命。

所以,由使命形成价值观,在价值观体系里寻找和凝聚团结的力量,这就是战略组织的精髓。所以,一个好的战略,一个美好的愿景,需要一个好的组织,一个好的管理才能实现。

所以,一个企业的长胜之道,其落脚点在组织管理。而一个长青的组织是修炼出来的,组织是一个生命体,它同人的成长一样。

正如和君的《三度修炼》:“人生如莲,成功是浅浅地浮在水面上的那朵看得见的花,这花能否开放得美丽灿烂,取决于水面下看不见的那些根系和养分,我们太在乎成功,往往全部心思都专注于水面上看得见的花朵,却疏于关心决定这个花朵盛开还是枯萎的水面下那些看不见的根和本。

“一个人的态度、气度和底蕴的厚度,就像睡莲中的根本和养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能否最终开放出成功的花朵。所以,当我们思考人生如何走向成功的时候,必须潜到人生的水面下去,从关心根和本着手。首先必须端正态度,然后致力于升华气度和夯实厚度。态度错偏,气度促狭,厚度浅薄的人,上帝也无法帮他成功。”

一个组织的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同人的修炼成长一样。一个企业在思考战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战略的根本,战略的根本还是在产业本身,诺基亚、索尼、柯达为什么一夜之间被别人颠覆,因为产业形态发生了改变,商业形态发生了改变,它们自己还不做出改变,你生存的土壤都变了。你原来的根系将再也没有养分,你还能存活吗?所以,企业战略当以产业为本。抓住了根本,战略还需看国际国内产业、政策、经济之大势,社会经济之变迁,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反复强调。明道、取势、优术战略三步曲。“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英雄当乘势而飞。这个势,就是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英雄并没能那么幸运地乘势而飞?因为商业模式老化。所以,企业战略要想胜出,当以创新商业模式为人口,有了商业模式,还需要资源资本工具来实现,所以,就引出资本市场管理。也就是资源管理(Resource),产融互动策略。这就是《黄海战略》的谋胜知胜之道。

最后一篇讲战略执行,讲长胜之道,讲组织、流程、绩效,讲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组织机制、组织使命、组织愿景,组织价值观,这些都是管理的内容(Management),为什么这部分是长胜之道,因为组织文化基因决定企业组织的寿命,企业要基业长青,落脚点在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培育出优秀卓越的企业文化。

但是,上面这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围绕企业家来讲的,在中国给企业做战略,与在美国(西方)不一样,美国有成熟的法律、机制、结构、职业经理人,战略是理性的,中国企业的战略感性成分较多,必须深刻洞察企业家本人,不能深刻触动企业家灵魂的战略是无用的。所以,黄海战略的核心实际是围绕企业家的修炼而构思的。不知道大家看了EBRIM模型图后想到了这一点没有。

在中国,有多少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问题有清晰的系统认识,对企业的无明,对未来的迷茫,是当前民企老板的普遍现象,所以,《黄海战略》写来写去,写成今天这个状态,是因为,我在写的过程中,一直在想,如何将企业战略面向中国的企业家群体讲清楚,让他们觉悟。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在想,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战略。如何洞察商业的本质,如何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闻香识女人,慧眼识战略,慧眼是如何练成的?有一种境界叫“卓有识度,圆融汇通”,我是在想,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书上看来方觉浅,那就带着黄海战略和你的问题到实践中去验证吧,那又是另一个江湖。如想悟识企业战略这个门道,历练是硬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黄海战略可以是经营企业很好的理念、方法与工具。但它既不是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真实的产业竞争中征战杀伐,建功立业,决定胜负的肯定不是商学的理论与知识,而是见识、胆魄、决断、意志、心性、身体与为人处世。“世事亨通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百炼方可成钢,识时务者为俊杰。

真正要经营好一个企业,并不那么简单,需要很多知识,需要下很多功夫,巴尔扎克说:“如果想要达到一座巅峰的最高处,你只有两条路,要么成为天才的鹰,要么做爬行动物。”但是,不管哪条路,企业经营都必须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构建出不平等的商业竞争策略,而战略经营的正道与正见是产融互动,产业与资本的良性循环。怎样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才能支撑起你的经营升级之路呢?就是我的黄海战略地图。所以,不要只将《黄海战略》当一本书来看,它应是陪伴你一生的修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