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南安太守16岁的女儿杜丽娘,在一个春日里,一次游玩花园,困倦之中,梦见一个柳书生。春梦醒来,书生不见。丽娘从此一病不起,临死之前,嘱咐家人把自画像藏在牡丹亭的太湖石下。此时金兵南下,太守将杜丽娘葬在梅花观,匆忙奉调镇守淮阳。
梦中书生是岭南柳梦梅。他家道败落,决定离开家乡,北上求取功名。路过南安,因缘际会间捡到了丽娘自画像。夜里,他见到了画上的女子——原来,得到阎王准许的杜丽娘离开了枉死城。她的魂魄来到梅花观,夜里和柳梦梅幽会。得知杜丽娘是鬼魂的柳梦梅并不害怕,他设法取得了灵药、掘开了坟墓,让丽娘起死回生。丽娘陪柳生去临安赴考。揭榜时,偏又遭变故,太守被围。乱世中,冲破了阴阳两界的杜丽娘,能否再和父母团圆,和柳梦梅终成眷属……
49岁离开官场的汤显祖自云:“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这本书写尽了他对生活的理解。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推崇“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缠绵秾丽,感人至深。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后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杰作。
此次收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特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制作,书前配有“导读”,书后有“知识链接”,以给青少年朋友以必要阅读指引和知识积累。
第一齣标目
【蝶恋花】(末〔2〕上)忙处抛人闲处住〔3〕。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4〕。玉茗堂前朝复暮〔5〕,红烛迎人〔6〕,俊得江山助〔7〕。但是相思莫相负〔8〕,牡丹亭上三生路〔9〕。〔汉宫春〕杜宝黄堂〔10〕,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11〕。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12〕,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13〕。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扬。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14〕。风流况〔15〕,施行〔16〕正苦,报中状元郎。
杜丽娘梦写丹青记〔17〕。陈教授说下梨花枪〔18〕。
柳秀才偷载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状元郎〔19〕。
注释
〔1〕标目——传奇的第一,照例说明:一、戏曲的创作缘起(如本〔蝶恋花〕);二、剧情梗概(如本〔汉宫春〕)。原称“家门引子”。
〔2〕末——扮演年纪较大的男角色。传奇第一一般由副末开场,本剧用末代替副末。
〔3〕忙处抛人闲处住——忙处抛人,指离开繁剧的官场。“闲处”,指闲散的地方。《牡丹亭》在一五九八年秋完成。汤显祖在这一年春离职回到临川。
〔4〕世间只有情难诉——《全唐诗》卷十顾况《送李侍御往吴兴》:“世间只有情难说。”
〔5〕玉茗堂——汤显祖为自己住所取的名称,以玉茗(白山茶)花而得名。
〔6〕红烛迎人——《全唐诗》卷九韩罖《赠李翼》:“楼前红烛夜迎人。”
〔7〕俊得江山助——江山之美使我的文章为之生色。俊,与下第八“俊煞”之“俊”相通,此指文章的秀美。《文心雕龙》卷十《物色》:“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8〕但是——只要。
〔9〕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是约定再世姻缘的地方。传说,唐代李源与惠林寺僧圆观(一作圆泽)有很深的友谊。圆观临死时对他的友人李源说,十二年后和他在杭州天竺寺外再见。后来,李源如期到那里,看见一个牧童,他就是圆观的后身。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圆观》。三生石在杭州灵隐,即传说李源会见牧童的地方。此指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团圆的爱情故事。
〔10〕黄堂——太守。本指太守的厅堂。
〔11〕踏春阳——踏青。唐人传奇唐沈亚之《异梦录》:邢凤昼寝,梦见美人授给他诗卷。第一篇《春阳曲》有云:“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
〔12〕写真——画像。 〔13〕赴高唐——故事传说,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和美女交欢。临别时,美女说:她在巫山的南面,“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为她立庙,叫朝云。见宋玉《高唐赋》序。高唐、云雨、巫山、阳台、楚台,后来被用来指男女欢会。
〔14〕平章——官名,原为平章军国重事或同平章军国事的省略,宋制,相当于丞相。这里指杜宝。
〔15〕风流况——风流事。况,情况,作事情解。
〔16〕施行——用(刑)。行,朱墨本作刑。
〔17〕丹青——原指画中所用颜料,一般用作绘画的代词。
〔18〕陈教授说下梨花枪——指杜宝派陈最良去招降李全,先说服他的妻子。明代,府学教官叫教授,这里是对生员的尊称。梨花枪,此指李全妻。李全妻曾对部下郑衍德等人说:“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见《宋史》卷四七七《李全传》。
〔19〕这四句在形式上也可以说是下场诗,它的内容则是比前面〔汉宫春〕更为简略的剧情大要。
P1-3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人们看到杜丽娘和春香,自然会想起她们两个世纪前的先驱者崔莺莺和红娘。红娘使《西厢记》全剧为之生色。没有她的鼓励,崔张的爱情不见得会有所发展;没有她的见义勇为,崔张不会有成功的希望。有这样一位红娘的存在,却说明了崔莺莺的软弱。在《牡丹亭》里,杜丽娘和春香的情形却恰恰与此相反。如果说游园前春香还有比杜丽娘大胆泼剌的一面,而杜丽娘的整个思想却远远超出春香之上。她是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主宰。因此,在“闹学”、“游园”之后,春香在戏曲中是愈来愈不受重视了,几乎只是偶然带上一笔而已。杜丽娘的反抗性超过崔莺莺,正如后出的林黛玉又超出她一样。
“春香闹学”的反封建精神和杜丽娘的整个反封建精神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身份和地位只允许杜丽娘在内心和梦中、死后所实现的反抗,春香在平时就实行了。虽然杜丽娘想得更为深刻,在梦中、死后表现得更为彻底,然而在平时春香又究竟比她泼剌。汤显祖通过春香把反封建思想表达更加畅透明朗,但是这里并没有杜丽娘所真正缺少的东西,因为她早已成人长大了。
汤显祖在《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把反封建的情和封建的理作为对立物而并提,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批判。
杜宝是封建统治者的所谓正派人物。在他看来封建礼教是天经地义的,他不相信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汤显祖没有把他写成“存天理,去人欲”的封建教条的单纯传声筒,在对他批判揭发的同时,也写出他疼爱儿女、清廉正直的性格。
陈最良是非常可怜的小人物。三年一考,考了十五次还是一个秀才。几十年的“诗云”“子曰”使他对现实生活一窍不通。他是青春被科举制度所葬送,思想被封建教条所僵化的老学究的典型。他使人联想到后来《儒林外史》中的某些人物形象。他不是戏曲中的重要人物,作品没有详尽地描写这个人物随着情节发展而发展。
胡判官是最独特的人物,和他同时出现的是阴森凄惨的地府。他和阳世的金州判、银府判、铜司判、铁院判一样贪赃枉法。胡判官对真正爱情的敌意也和阳世的封建统治者一样。他和惜玉怜香的花神正好是两个对立的形象。花神一口气举了三十九种鲜花,一一遭到判官的指摘。判官的迂腐和固执,也只有杜宝和陈最良可以和他相比。这座鬼哭神嚎的地府是现实的阳世衙门和封建社会的缩影。杜丽娘走上朝廷,发现它比阎王殿更为可怕。这些描写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纲常的反感和愤懑。从杜宝、陈最良、石道姑到胡判官,从阳世到阴间,这就是杜丽娘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在广阔的画面上对封建社会进行讽刺和批判,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相结合,显示了《牡丹亭》的进步倾向性。
《牡丹亭》还对当时政治提出直接的批评。安抚使杜宝对李全作乱无法对付,只有贿通李全妻才招降他。这使人联想到当时首相张居正竭力支持边将王崇古、吴兑、方逢时、郑洛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的事件。
《牡丹亭》里那些艳丽典雅的片段往往用来描写官场和官宦人家的生活。脍炙人口的《惊梦》《寻梦》,描写春日园林,使人如亲历其境,不自觉地以杜丽娘的心绪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依靠景色的烘托,汤显祖揭示出杜丽娘内心深处的秘密,而又无损于她的身份。同是对杜丽娘美貌的赞叹,出自柳梦梅之口的是诗一样的语言,而胡判官说的却是喜剧性的诗句。这都是出色地为创造典型而服务的。《牡丹亭》每一齣的结句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唐诗的现成句子而无不切合,有如出于作者自己笔下。对待细微末节,也如狮子搏兔,全力以赴。这可以看出作者对《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他的其他作品之上。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十四岁进学,二十一岁中举。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创立者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泰州学派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异趣。万历三年(1575),汤显祖刊印了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他在南京国子监游学,刊印了第二部诗集《雍藻》(佚)。作于万历五年至八年(1577—1580)的诗一百四十三首(题)和赋三篇、赞若干首编为《问棘邮草》,曾受到诗人、曲家徐渭的热情称赞。从隆庆五年(1571)起,汤显祖接连四次往北京参加三年一度的进士试。后两次考试时,他已经颇有文名,受人瞩目,却因谢绝首相张居正的延揽而落选。万历五年(1577)考试失利,他试作传奇《紫箫记》三十四,全剧未完。
万历十一年,张居正逝世的次年,汤显祖才考中进士。次年秋,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两年后改任詹事府主簿。后升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汤显祖一到南京,就卷入新旧两派朝臣的斗争,以致他的未完成旧作《紫箫记》也被怀疑为讥刺朝政,遭到查禁。万历十五年,他把未完成的《紫箫记》改写成《紫钗记》。
万历十九年(1591),他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对朝政作了猛烈的抨击,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回到临川。传奇《牡丹亭还魂记》在此时完成。万历二十八年完成《南柯记》,次年创作《邯郸记》。这时出世思想对他影响日深。《邯郸记》反映了封建大官僚从起家发迹直到死亡的历史,作者所否定的并不是人生一般。
万历三十四年,当汤显祖五十七岁时,他的《玉茗堂文集》在南京刊行。他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逝世。五年后,《玉茗堂集》问世,编刻草率,缺点不少。
徐朔方
一九九三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