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德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由于歌德对革命采取怀疑和疏远的态度,他就成了民主激进派攻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爱克曼这本记述歌德谈话的书就理所当然地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起了变化,歌德越来越受公众重视。特别是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以后,歌德更成为“奥林匹斯神”。记载这个“圣人”谈话的书也就成了“圣书”。
| 书名 | 歌德谈话录(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德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由于歌德对革命采取怀疑和疏远的态度,他就成了民主激进派攻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爱克曼这本记述歌德谈话的书就理所当然地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起了变化,歌德越来越受公众重视。特别是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以后,歌德更成为“奥林匹斯神”。记载这个“圣人”谈话的书也就成了“圣书”。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朋友们课内外阅读准备的,版本完善,校勘精良。 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反映了歌德关于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见解,对于了解德国文学以及欧洲近代文化,都有很强的认识价值。谈话录的方式生动、轻松,可读性很强。 目录 导读 1823年 1823年6月10日(初次会见) 1823年6月19日(给爱克曼写介绍信到耶拿) 1823年9月18日(对青年诗人的忠告) 1823年10月29日(论艺术难关在掌握个别 具体事物及其特征) 1823年11月3日(关于歌德的游记;论题材 对文艺的重要性) 1823年11月14日(论席勒醉心于抽象哲学的理念 使他的诗受到损害) 1823年11月15日(《华伦斯坦》上演)1824年 1824年1月2日(莎士比亚的伟大;《维特》 与时代无关) 1824年1月27日(谈自传续编) 1824年2月4日(歌德的宗教观点和政治观点) 1824年2月22日(谈摹仿普尚的近代画) 1824年2月24日(学习应从实践出发; 古今宝石雕刻的对比) 1824年2月25日(诗的形式可能影响内容; 歌德的政治观点) 1824年2月26日(艺术鉴赏和创作经验) 1824年2月28日(艺术家应认真研究对象, 不应贪图报酬临时草草应差) 1824年3月30日(体裁不同的戏剧应在不同的 舞台上演;思想深度的重要性) 1824年4月14日(德国爱好哲学思辨的诗人往往 艰深晦涩;歌德的四类反对者;歌德和席勒的对比) 1824年5月2日(谈社交、绘画、宗教与诗; 歌德的黄昏思想) 1824年11月9日(克洛普斯托克和赫尔德尔) 1824年11月24日(古希腊罗马史;德国文学和 法国文学的对比) 1824年12月3日(但丁像;劝爱克曼专心研究 英国文学)1825年 1825年1月10日(谈学习外语) 1825年1月18日(谈母题;反对注诗牵强附会; 回忆席勒) 1825年2月24日(歌德对拜伦的评价) 1825年3月22日(魏玛剧院失火;歌德谈他 如何培养演员) 1825年3月27日(筹建新剧院;解决经济困难的办法; 谈排练和演员分配) 1825年4月14日(挑选演员的标准) 1825年4月20日(学习先于创作;集中精力搞专业) 1825年4月27日(歌德埋怨泽尔特说他不是 “人民之友”) 1825年5月1日(歌德为剧院赚钱辩护; 谈希腊悲剧的衰亡) 1825年5月12日(歌德谈他所受的影响, 特别提到莫里哀) 1825年6月11日(诗人在特殊中表现一般; 英、法对比) 1825年10月15日(近代文学界的弊病,根源在于 作家和批评家们缺乏高尚的人格) 1825年12月25日(赞莎士比亚;拜伦的诗是 “被扣压的议会发言”) 1826年 1826年1月29日(衰亡时代的艺术重主观: 健康的艺术必然是客观的) 1826年7月26日(上演的剧本不同于只供阅读的剧本; 备演剧目) 1826年12月13日(绘画才能不是天生的, 必须认真学习) 1827年 1827年1月4日(谈雨果和贝朗瑞的诗以及近代 德国画家;复古与反古) 1827年1月15日(宫廷应酬和诗创作的矛盾) 1827年1月18日(仔细观察自然是艺术的基础: 席勒的弱点:自由理想害了他) 1827年1月29日(谈贝朗瑞的诗) 1827年1月31日(中国传奇和贝朗瑞的诗对比; “世界文学”;曼佐尼过分强调史实) 1827年2月1日(歌德的《颜色学》以及他对其它 自然科学的研究) 1827年3月21日(黑格尔门徒亨利克斯的 希腊悲剧论) 1827年3月28日(评黑格尔派对希腊悲剧的看法; 对莫里哀的赞扬;评史雷格尔) 1827年4月1日(谈道德美;戏剧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学习伟大作品的作用) 1827年4月11日(鲁本斯的风景画妙肖自然而非 摹仿自然;评莱辛和康德) 1827年4月18日(就鲁本斯的风景画泛论美; 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1827年5月3日(民族文化对作家的作用;德国作家 处境不利;德国和法、英两国的比较) 1827年5月4日(谈贝朗瑞的政治诗) 1827年5月6日(《威廉·退尔》的起源;歌德重申 自己作诗不从观念出发) 1827年7月5日(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海伦后》; 知解力和想象的区别) 1827年7月25日(歌德接到瓦尔特·司各特的信) 1827年10月7日(访耶拿;谈弗斯和席勒;谈梦和预感; 歌德少年时代一段恋爱故事) 1827年10月18日(歌德和黑格尔谈辩证法) 1828年 1828年3月11日(论天才和创造力的关系; 天才多半表现于青年时代) 1828年3月12日(近代文化病根在城市;年轻一代 受摧残;理论和实践脱节) 1828年10月17日(翻译语言;古典的和浪漫的) 1828年10月20日(艺术家凭伟大人格去胜过自然) 1828年10月23日(德国应统一,但文化中心要多元化, 不应限于国都) 1828年12月16日(歌德与席勒合作的情况; 歌德的文化教养来源) 1829年 1829年2月4日(常识比哲学可靠;奥斯塔特的画; 阅读的剧本与上演的剧本) 1829年2月12日(歌德的建筑学知识;艺术忌软弱) 1829年2月13日(自然永远正确,错误都是人犯的; 知解力和理性的区别) 1829年2月17日(哲学派别和发展时期;德国哲学 还要做的两件大事) 1829年3月23日(建筑是僵化的音乐;歌德和席勒的 互助和分歧) 1829年4月2日(战士才有能力掌握最高政权; “古典的”与“浪漫的”之区别;评贝朗瑞入狱) 1829年4月3日(爱尔兰解放运动;天主教僧侣的 阴谋诡计) 1829年4月6日(日耳曼民族个人自由思想的利弊) 1829年4月7日(拿破仑摆布世界像弹钢琴; 他对《少年维特》的重视) 1829年4月10日(劳冉的画达到外在世界与内心 世界的统一;歌德学画的经验) 1829年4月12日(错误的志向对艺术有弊也有利) 1829年9月1日(灵魂不朽的意义;英国人在贩卖 黑奴问题上言行不一致) 1829年12月6日(《浮士德》下卷第二幕第一景) 1830年 1830年1月3日(《浮士德》上卷的法译本; 回忆伏尔泰的影响) 1830年1月27日(自然科学家须有想象力) 1830年1月31日(歌德的手稿、书法和素描) 同日(谈弥尔顿的《参孙》) 1830年2月3日(回忆童年的莫扎特) 同日(歌德讥诮边沁老年时还变成过激派, 说他自己属改良派) 1830年3月14日(谈创作经验;文学革命的利弊; 就贝朗瑞谈政治诗,并为自己在普法战争中不写 政治诗辩护) 1830年3月17日(再次反对边沁过激,主张改良; 对英国主教骂《维特》不道德的反击;现实生活比 书本的教育影响更大) 1830年3月21日(“古典的”和“浪漫的”:这个区别的 起源和意义) 1830年8月2日(歌德对法国七月革命很冷淡,而更 关心一次科学辩论:科学上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对立) 1830年10月20日(歌德同圣西门相反,主张社会 集体幸福应该以个人幸福为前提) 1831年 1831年1月17日(评《红与黑》) 1831年2月13日(《浮士德》下卷写作过程;文艺须 显出伟大人格和魄力,近代文艺通病在纤弱) 1831年2月14日(天才的体质基础;天才最早 出现于音乐) 1831年2月17日(作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看事物的 角度不同,须如实反映;《浮士德》下卷的进度和程序 以及与上卷的基本区别) 1831年2月20日(歌德主张在自然科学领域里 排除目的论) 1831年3月2日(Daemon[精灵]的意义) 1831年3月8日(再谈“精灵”) 1831年3月21日(法国青年政治运动;法国文学 发展与伏尔泰的影响) 1831年3月27日(剧本在顶点前须有介绍情节的 预备阶段) 1831年5月2日(歌德反对文艺为党派服务, 赞扬贝朗瑞的“独立”品格) 1831年5月15日(歌德立遗嘱,指定爱克曼编辑遗著) 1831年5月25日(歌德对席勒的《华伦斯坦》的协助) 1831年6月6日(《浮士德》下卷脱稿;歌德说明 借助宗教观念的理由) 1831年6月20日(论传统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新生 事物和新的思想认识) 1831年6月27日(反对雨果在小说中写丑恶和恐怖) 1831年12月1日(评雨果的多产和粗制滥造) 1832年 1832年2月17日(歌德以米拉波和他自己为例,说明 伟大人物的卓越成就都不是靠天才而是靠群众) 1832年3月11日(歌德对《圣经》和基督教会的批判) 几天以后(歌德谈近代以政治代替了希腊人的命运观; 他竭力反对诗人过问政治) 附录一爱克曼的自我介绍 附录二第一、二两部的作者原序(摘译) 附录三第三部的作者原序(摘译) 译后记 知识链接 试读章节 1823年 魏玛,1823年6月10日(初次会见) 我来这里已有几天了,今天第一次访问歌德,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刻,我把这一天看作我生平最幸福的一天。 昨天我去探问,他约我今天十二点来见他。我按时去访问。他的仆人正等着引我去见他。 房子内部给我的印象很愉快,不怎么豪华,一切都很高雅和简朴。陈列在台阶上的那些复制的古代雕像,显出歌德对造型艺术和古希腊的爱好。我看见底楼一些内室里妇女们来来往往地忙着。有一个漂亮的小男孩,是歌德的儿媳妇奥提丽的孩子,他不怕生,跑到我身边来,瞪着大眼瞧我的面孔。 我向四周瞟了一眼。仆人打开一间房子的门,我就跨过上面嵌着“敬礼”②字样的门槛,这是我会受到欢迎的预兆。仆人引我穿过这间房,又打开另一间较宽敞的房子,叫我在这里等一会儿,等他进去报告主人我已到了。这间房子很凉爽,地板上铺着地毯,陈设着一张深红色长沙发和几张深红色椅子,显得很爽朗。房里一边摆着一架钢琴,壁上挂着各色各样的绘画和素描。通过对面敞开着的门,可以看见里面还有一间房子,壁上也挂着一些画。仆人就是穿过这间房子进去报告我已来到。 不多一会儿歌德就出来了,穿着蓝上衣,还穿着正式的鞋。多么崇高的形象啊!我感到突然一惊。不过他说话很和蔼,马上消除了我的局促不安。我和他一起坐在那张长沙发上。他的神情和仪表使我惊喜得说不出话来,纵然说话也说得很少。 他一开头就谈起我请他看的手稿说:“我是刚放下你的手稿才出来的。整个上午我都在阅读你这部作品,它用不着推荐,它本身就是很好的推荐。”他称赞我的文笔清楚,思路流畅,一切都安放在坚牢的基础上,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他说:“我很快就把它交出去,今天就写信赶邮班寄给柯达①,明天就把稿子另包寄给他。”我用语言和眼光表达了我的感激。 接着我们谈到我的下一步的旅行。我告诉他我的计划是到莱茵区找一个适当的住处,写一点新作品;不过我想先到耶拿,在那里等候柯达先生的回信。 歌德问我在耶拿有没有熟人,我回答说,我希望能和克涅伯尔先生②建立联系。歌德答应写一封介绍信给我随身带去,保证我会受到较好的接待。 接着歌德对我说:“这很好,你到了耶拿,我们还是近邻,可以随便互访或通信。” 我们在安静而亲热的心情中在一起坐了很久。我触到他的膝盖,依依不舍地看着他,忘记了说话。他的褐色面孔沉着有力,满面皱纹,每一条皱纹都有丰富的表情!他的面孔显得高尚而坚定,宁静而伟大!他说话很慢,很镇静,令我感到面前仿佛就是一位老国王。可以看出他有自信心,超然于世间毁誉之上。接近他,我感到说不出的幸福,仿佛满身涂了安神油膏,又像一个备尝艰苦,许多长期的希望都落了空的人,终于看到自己最大的心愿获得了满足。 接着他提起我给他的信,说我说得对,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他说:“不知道这种能力怎样由此及彼地转化。”接着他告诉我:“我在柏林有很多好朋友。这几天我正在考虑替你在那里想点办法。” 他高兴地微笑了,接着他指示我这些日子在魏玛应该看些什么,答应请克莱特秘书替我当向导。他劝我特别应去看看魏玛剧院。他问了我现在的住址,说想和我再晤谈一次,找到适当的时间就派人来请。 我们很亲热地告别了。我感到万分幸福。他的每句话都表现出慈祥和对我的爱护。 1823年6月19日(给爱克曼写介绍信到耶拿)P1-3 序言 从2017年9月开始,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全国中小学陆续启用了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统编教材加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加注重立德树人,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大型文学专业出版机构,长期坚持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立足经典,注重创新,在中外文学出版方面积累了丰厚的资源。为配合国家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广大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服务,我社在总结“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出版经验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名师,经过认真讨论、深入调研,推出了这套“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丛书收入图书百余种,均为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书目,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主要的文学经典,完全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需要,对增强孩子的语文能力,提升写作水平,都有帮助。本丛书依据的都是我社多年积累的优秀版本,品种齐全,编校精良。每书的卷首配导读文字,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作品成就与特点;卷末附知识链接,提示知识要点。 在丛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给予了“去课程化”和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契约”的指导性意见,即尊重孩子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引导他们把阅读变成一种兴趣。所以本丛书严格保证作品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的连续性,既不随意删改作品内容,也不破坏作品结构,随文安插干扰阅读的多余元素。相信这套丛书会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家庭必备藏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18年3月 后记 关于本书的性质 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流行很广,它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在图书目录里通常列入传记类,也有时列入文学类。爱读这部书的人不只有文艺史家和文艺批评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史家,还有关心一般文化的普通读者。一般爱好者多半把它作为传记来看。歌德这个人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他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高峰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西方发生过深广的影响,《谈话录》对他这个人作了细致亲切而大体忠实的描绘。读了这部书,对于恩格斯屡次评论过的“伟大的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的两面性格可以有较具体的认识。对于文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专门学者来说,《谈话录》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文艺方面,它记录了歌德晚年的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谈话录》时期正是歌德最大的剧作《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时期,歌德自己多次谈过他关于这部剧本苦心经营的情况,对于理解这部剧本本身乃至一般文艺创作问题都是富于启发性的。 歌德时代的德国文化背景 在歌德时代,德国作为统一的国家还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些封建割据的小邦,工商业还未发达,政治和经济都很落后。拿破仑战争中德国被占领,诸小邦各自独立、互相倾轧的局面才受到冲击,为将来的统一开辟了道路。但是拿破仑失败后,一八一五年维也纳分赃会议,把德国三十几个小邦组织成为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归奥地利帝国控制,在政治上是一次倒退。后来德国各小邦以普鲁士为中心形成一个自主的统一的国家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歌德逝世已三十多年了。歌德时代的德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恩格斯为英国刊物《北极星报》撰写的《德国状况》一文中曾做过简明扼要的论述。在描述政治经济落后之后,恩格斯还说到当时德国文学的繁荣: 只有在我国的文学中才能看出美好的未来。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一七五O年左右,德国所有的伟大思想家——诗人歌德和席勒、哲学家康德和费希特都诞生了;过了不到二十年,最近的一个伟大的德国形而上学家①黑格尔诞生了。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歌德写了《葛兹·封·伯利欣根》,他在这本书里通过戏剧的形式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席勒写了《强盗》一书,他在这本书中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但是.这些都是他们青年时代的作品。他们年纪一大,便丧失了一切 希望。…… 在另一篇描述当时德国状况的文章里,恩格斯又说: 这个最屈辱的对外依赖时期,正是文学和哲学领域最辉 煌的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最兴盛的时期。② 这种情况正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所提到的文艺发展和社会物质基础的不平衡,马克思举了古希腊为例。⑧歌德时代的德国是一个近代的例子。 怎样解释这种不平衡呢?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一个长久争论的重大问题。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艺和哲学之类意识形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上述发展不平衡是否就要推翻这个基本原则呢?决不能推翻。歌德的例子最便于说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上引《德国状况》中那段文字的末尾,提到歌德和席勒到晚年都丧失了早年的叛逆精神。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第二部分《卡尔·格律恩的(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恩格斯对歌德的两面性做了最精辟的批判: 关于选、译、注 关于选:《谈话录》全书有四十万字左右,这里选译的不到全书的一半。选的标准是内容比较健康,易为我国一般读者所理解,足资参考和借鉴。原书有许多关于应酬、游览和个人恋爱之类家常琐事,也有些涉及连译者自己也不甚了然的专门知识,例如关于颜色、植物变形、地质、气象之类自然科学方面的争论以及一般人不常读的歌德自己作品和旁人作品的评论。凡此种种,都只略选少数样品,其余就只得割爱了。译者个人的知识和见解在选择中也起了作用,所以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乃至当时欧洲一般文化动态的就选得比较多些。译者把这项翻译工作当作自己的一种学习和研究。这部书原属传记类,所选的部分应有助于了解歌德其人的精神面貌。歌德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思想上也有很多矛盾。选择中译者力求忠实,在歌德脸上不贴金也不抹黑,尽量还他伟大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的本来面目。 关于译:这部书是译者译完黑格尔的全部《美学》之后开始译的。所以接受这项任务,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黑格尔在《美学》里经常提到歌德的文艺创作实践和理论,由此译者认识到歌德对近代美学和文艺思潮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译黑格尔转到译歌德,对于译者来说,是从九霄云雾中转到脚踏实地,呼吸着尘世间的新鲜空气,是一种乐趣和精神上的大解脱。歌德在思想上和语言表达上都是亲切具体、平易近人的,所以译他比译黑格尔远为容易。这不是说,译者在工作中没有遇到困难。困难首先在于歌德学识渊博,思想上有多方面的联系,译者经常感到知识有限,不能完全掌握。语言倒不像黑格尔的那样抽象,但因为是当时实际谈话的记录,虽然经过爱克曼的润色,有些地方用的还是口语,译者在这方面对德文的掌握更差。译者依据的德文本有两种,一种是一九一八年汉斯·克洛博(HansT.Kroeber)编辑的,一种是弗朗茨.达伯尔(FranzDeibel)编辑的。前者附有插图,正编和补编分成两册。后者合成一册,附有详细引得,阅读较为方便;翻译时主要是根据后者。此书在西方各国大半都有译本,有时还不止一种。译者遇到语言上的困难时,参考了约翰·奥克生福德(JohnOxenford)一八五。年的英译本和姜·秀兹维伊(JeanChuzevill)的法译本。这两种译本都流畅易读而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译者所悬的目标只有两条,一是忠实于原文,一是流畅易读。实际做到的当然和理想还有些差距。 关于注:原文版没有注,英、法文版只偶有简注,书尾附有详略不同的专名和专题的引得。本译本是选译,不便译引得,所以为着一般读者的方便,在必要时加了一些注释。注释有时只限于解释正文,也有时就歌德的某些意见或倾向提出译者个人的看法,错误在所不免,敬求读者指正。 这部选译本的部分译文和译后记请北京大学西语系几位搞文学史和德文的同事校阅过,校改时吸取了他们所提的宝贵意见,趁此表示谢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