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看见,少年背起行囊走向外面的世界,单薄的身影渐行渐远。身后的田地,确实已经荒芜了,地里送粪的人不见了,沟沟坎坎里吃草的牲口不见了,土得掉渣的房子不见了,只剩下满院子疯长的野草,仿佛在说,这里的人,不会再回来了。
《老家往事》由佟建鑫著。
| 书名 | 老家往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佟建鑫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仿佛看见,少年背起行囊走向外面的世界,单薄的身影渐行渐远。身后的田地,确实已经荒芜了,地里送粪的人不见了,沟沟坎坎里吃草的牲口不见了,土得掉渣的房子不见了,只剩下满院子疯长的野草,仿佛在说,这里的人,不会再回来了。 《老家往事》由佟建鑫著。 内容推荐 由佟建鑫著的《老家往事》是一本散文随笔集。主要描写了老家的往事和变迁,故土的沧桑和时光的流转,乡愁的记忆和难忘的岁月。有农村的变化和作者的童年生活,有故乡的变迁和发展,有传统的饮食的回忆等。作者文笔质朴,感情真挚,可读性强。 目录 佟记圈村印象 老 家 老家往事(一) 老家往事(二) 老家往事(三) 老家往事(四) 过 事 盐池的春风 盐池春雨 盐池春雪 盐池冬季 五月盐池的天空 草原五月花遍开 草原五月奶飘香 苦豆草开花了 沙枣花香端午节 七月盐池的乡村 醉人的秋风 中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秋分至,秋风爽 盐池又一场大雪 野山花 大 大 妈 爷 大大的算盘 姐 姐 裹 墙 父亲的手艺 父亲的心愿 种山芋 锄 地 挖甘草 挖苦苦菜 揪沙枣子 捋榆钱子 挖猪草 走供销社 担 水 老家土地 故乡的小路 瓜 地 腊 月 过 年 过年,我们的耍头子 热 炕 剃 头 乡村小学 听评书 吃供应粮 穿喇叭裤的时代 看电影子 串亲戚 过光阴 瓜果飘香的七月 那一年,我们的高考 城墙边上的盐池一中 长城脚下的中学 雨,你大大的下 雨 声 秋 收 土方子 盐池两条街 探险红石峡谷,草原上的奇观 盐池人打平伙 抓大头 凉粉噢 盐池凉粉 盐池摊馍馍 盐池猪肉干饭 佟记圈村印象 老 家 老家往事(一) 老家往事(二) 老家往事(三) 老家往事(四) 过 事 盐池的春风 盐池春雨 盐池春雪 盐池冬季 五月盐池的天空 草原五月花遍开 草原五月奶飘香 苦豆草开花了 沙枣花香端午节 七月盐池的乡村 盐池酸汤荞面 盐池,酒的江湖——扣酒 盐池,酒的江湖——甩砣 盐池,酒的江湖——打杠子 盐池,酒的江湖——划拳 盐池古老的游戏——掀花花 盐池古老的游戏——狼吃羊 盐池古老的游戏——箍鳖 吃羊拐 走 城 后 记 试读章节 整整一个夏天我们就可以挤羊奶子了,队里将奶羊羔的大羊按家里的人数进行分配,每家都能分到奶多的和奶少的羊,总之是公平搭配,早上挤一次,晚上挤一次,雨水好、草长得好的年景,羊奶特别充足。我们拿上家里的罐子、缸子等盛奶的器具,早早地去羊圈。挤羊奶也是很有学问的,挤一会就要用手把羊奶泡拍一拍,羊奶下得更快,羊奶更多。 羊奶挤回来了,用漏勺过滤干净,就直接下锅与米汤兑上,只放一把盐,再什么都不需要,出锅后泡黄米干饭,连菜都没有,就这样吃下去。从小到大,二十多年我们就是吃羊奶子干饭长大的。 吃不完的羊奶子还可以发酸奶子,从有羊奶子开始就有酸奶子,一直到秋天羊要怀羔了就停下来了,几乎家家都有发的酸奶子。中午饿了,黄米干饭拌酸奶子,吃上两碗,家家都是这样的生活,现在想起来是美极了,可那时候,只有这些东西,再没有别的吃的。 羊奶子吃不完还有一种很大的用处,就是结奶皮子,工艺很简单。把纯羊奶子倒到锅里,烧沸,用勺子将滚奶子舀起来举过头顶,再缓缓地倒入锅里,溅起奶花,奶花越来越多,密密麻麻铺满锅,火稍小点,经过一夜的凝结,一张奶皮子就算结好了,这我们是吃不上的,要拿到城里卖,价格一块多,这价格相当于当时一个干部一天的工资,是农村妇女的一项主要副业收入。我记得我十二三岁穿的第一件背心就是母亲用卖奶皮子钱买的,红背心,穿上就再也没脱下来过,好像也没洗过一次水。 羊奶子,成了遥远的回忆,很多年都没吃过羊奶子泡干饭了,很想吃上一碗,可哪有。古老的、原生态的、简单的吃法现在一个也没了,呜呼哀哉,民以食为天,只知食之有味,而不只食之有情。如果可以回归到以前,我是很愿意的。 寒露一过,冬天就很快到来了,日子就难过了。因为穿的不暖,加之,那时天气冷,确实冷得很,经常冻得浑身发抖。每天要切羊料喂羊,还要担水饮羊,羊快进圈就要准备好草料。天快黑的时候,羊就从四面八方往自己的家里走,熟悉每一只羊,眼一扫就知道哪只回来了,况且每只羊都有很明显的标志,我们就按明显特征起上各种名字,花脸,黑头子,灸耳子,等等。 放羊是一件极为寂寞无聊的劳动,过去的放羊老汉是怎么放羊的,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傍晚一群群的羊,蹦来跑去的狗,四处游荡的几头猪,一两群驴和几群牛、骡子,一个村子各种声音起此伏彼,小山村被炊烟一笼罩,小路上有忙忙碌碌往回赶的鸡、猪,咯咯咯,哼哼哼,谁都回不错家,加上大人找自己孩子的喊声,丑蛋,往回走,天黑了,有狼呢,赶紧点!夹杂上邻村若隐若现的同样的声音,互相交织在一起,人声鼎沸,鸡犬相闻。 天全黑下来了,一盏盏煤油灯或清油灯便点燃起来,透过贴窗花的木格窗子照出一点昏黄的光,人影晃来晃去,晚饭羊奶子米饭一吃,月亮还没升起来,整个村子便沉静了下来,四周没有一点响动,你能清楚地听到牛、羊反刍的声音,突然有狗叫声,整个村子一片狗叫声,突然一下静悄悄的,什么也没了,一直到天大亮,新的一天开始了,这就是过去的农村。 农村的孩子啥都能学会,很小就开始劳动,从能走路开始就帮家里人干活,煮饭的时候抱点柴火,喂猪的时候抬个猪食,喂鸡的时候撒点秕粮食。整天与狗为伴,夏天家里大人下地干活,孩子就和狗在一起,有时就睡在狗的旁边,根本不用担心,狗会照顾好孩子的,从小和狗一起长大,每个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和大黄狗、大黑狗隔不断的深情,有和狗相依为伴的故事。 大黑狗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那狗太精了,被兄弟们惯的,你的每一个动作它都能知道,它通人性,始终对你不离不弃,忠实地跟着你,所以有好吃的不一定想起哥们,但能想起大黑。不管你从哪回来,不管你出门时间长短,它总能牢牢记得你,你还没到村口,第一个来亲近你的肯定是它,在你前前后后撒欢,嗅这嗅那,一直把你迎回家。 P6-7 序言 我有写点文章的想法早得很了,但一直都被各种理由拒绝着。那时候酒很多,老怨抱酒喝多了,难受,影响自己的写作。这个理由恐怕有快二十年了,除了酒以外,还有理由也很有意思,就是我怕被人笑话,不敢拿出手来,这个理由也有快二十年了。实际上这两个理由一直并行着,我也默默的认了。 心静下来的一天,我把自己的人生算了一下,觉得基本是虚度日月。真正能说在日子里留下的东西,恐怕就是儿子和女儿了,再一无所有。说老实话,拥有这个,拥有那个,实际上到头来都不是你的。可我并不恐慌,因为在这个世上,我并不是唯一的。 父亲的离去,让我有了心里的困惑。特别是他希望我能把佟氏家族的认祖归宗有个交代,可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于是我在一个早上,把我所知道的佟记圈佟姓之源流和辽东佟氏家族的联系写了出来,当时就想了一个名字,就叫《父亲的心愿》,再没有第二个想法。 微信平台把《父亲的心愿》发了出去,郭晓龙先生觉得有人读的,果真有很多人都看了,而且有很多的留言。我感觉到了自媒体的强大,也为自己写的文章受读者喜欢而高兴。于此,就有了对家乡记忆的片片断断。 还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次和女儿回老家佟记圈村,女儿自小在老家长大,可竟然对庄稼一无所知。把老家的糜子说是草,连荞麦都认不得了。我又指了地里的草,看她能否认出来,一种也叫不上来。我感觉到了有些无奈和失落。 于是我想把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写出来,让孩子看一看,也让他们不要忘了乡村。 老家成了我写作的主题,老家的往事是我写作最多的内容。老家的山山水水,老家的一草一木,老家的游戏,老家的草原,老家的羊群,老家的狗,老家的猪一一,都在我的写作当中,当然我知道有的地方根本没写出老家的味道,但我知道老家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乡愁在哪里?我们现在早已把乡愁抛在了九霄云外了,我们的孩子对农村竟然一无所知。是乡村遗忘了我们,还是我们遗忘了乡村? 挖猪草、捋榆钱子、揪沙枣子、挤羊奶子,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过的,无忧无虑,我们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记得清清楚楚的。而今物是人非,成了忘却的记忆了。 狼吃羊、箍鳖、吃羊拐、赶老牛,我们小时候就在这些游戏中耍的长大了,智慧就来自这些古老的游戏。 谷子、糜子、麻子、山芋,这些庄稼从小就伴着我们,一块一块的土地里,我们知道庄稼的好坏,也知道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 蒿子、沙蒿、香麦油油、苦苦菜,这些草我们从小就拔上喂羊、喂猪,在广阔的滩里,我们知道哪里的草长得最好、最茂盛。 放羊、放驴、放骡子,在滩里尽情地奔跑,我们把草原上最丰盛的草都能默默地记在心里,知道今天要到哪里去,哪里长着茂盛的草,会让它们吃个饱。 老家是我们一生中最后的记忆吗?老家的变迁让我们的认识也有了变化,但儿时的老家却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也抹不去。现在只要提到老家,眼前总能浮现出老家的影子,那些曾经的故事就会在眼前一一闪现。 怀旧是我们对老家的依恋,在我们的讲述中,让孩子们能对老家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根在哪里,他们的老祖先在哪里,这就够了。 老家忘不了,老家是永远的回忆。 记住乡愁,给孩子们老家的回想。 后记 真没想到自己要出一本书的,原来只是打算把老家的事,在微信平台上发一发就行了。 热心的人在不断地告诉我,编辑好出上一本书吧。我一开始不为所动,觉得离出书还差得远呢。 过完年,正月十六有了孙子,我很是欢喜。山东行,有春风得意的感觉。 《徐徐的春风》写完了,我自己也坐下思谋,能不能出本书呢?主要还是考虑囊中羞涩,再有一个顾虑,仍是怕被人笑话。迟迟下不了出书的决心。 想得太多了,就啥也办不成的。在朋友的鼓励下,决定出书,他说是给我想办法,我便下定决心出书。我开始整理书稿,信心满满的。可事与愿违,一个坏消息,在友人鼓足勇气开口后,支持成了泡影,一下茫然了。 但就在此时,我却下定了决心,出,一定要出,自己想办法出。 书名就叫《老家往事》,我把书稿发在微信上,开始招商。 很快便有人回应,远在安徽的族人佟广建第一个支持,广西防城港的佟礼胜也给了很大的支持。特别感谢的是当时在病中的我的学生温杰瑞,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了我招商的微信,马上给我打来了电话,表示给我支持,我感到很欣慰。和我原来一起教书的白治武先生也打来电话,他自己本来就很喜欢文学,愿意帮助我。 我请伏羲教育的创始人吴鸿清教授给我题字,吴教授欣然答应,题字是:“月是故乡明”。 中国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副院长、宁夏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印象岩画第一人张学智先生在百忙中也给我题了字。 中国著名年画家、虎头画家赵玉海先生也给我题了字:“老家往事”。他的小篆很见功夫的。 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文联副主席,著名画家、书法家佟冬人先生也在百忙之中给我题了字:“老家往事”。 中国将军书画院的著名画家佟广龙先生也给我题了字:“老家往事”. 感谢东方铭都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还有好多人都在微信上支持我,给我加油。这时我有些惶恐,生怕书出不好,辜负了大家的一片心意。 就这样,我不敢有丝毫怠慢,用心地开始了梳理文字,并与原来认识的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姚小云联系,小姚也很支持我,帮我整理书稿,多次给我出主意。 还要提到一个人,特别的感谢他,长城保护学会的会长张生英先生,多次鼓励我,你尽管放心,老哥支持你。 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我还有啥说的呢。我担心的是我写的文字不够好,不能给大家留下美好印象,但又一想,大家都在微信上看过了,不怕大家笑话。 最后引用我一个同学在评论我的文章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且以我为砖,玉咸于你。”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