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决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按照军衔冠词规定,十名大将中,有大将七人,海军大将(肖劲光)一人,公安军大将(罗瑞卿)一人,装甲兵大将(许光达)一人。1957年公安军撤销后,为大将八人,海军大将一人,装甲兵大将一人。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设有空军大将军衔,但无人获空军大将军衔。陈登才、冯世平编著的《开国大将的故事(上下)》中收录的人物,都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他们的道德文章堪为师表,文韬武略出众超群,革命精神足称楷模。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陈登才、冯世平编著的《开国大将的故事(上下)》中收录的人物,都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他们的道德文章堪为师表,文韬武略出众超群,革命精神足称楷模。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栗裕大将的故事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侗族家庭。会同县地处湘西,当时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在粟裕祖父的时代,家里有几十亩土地。到他的父辈,三兄弟分了家,每家有二三十亩土地。粟裕共有兄弟姐妹五人,家庭人口多,家庭境况并不富裕。因为乡下经常闹匪患,后来他的父母就带着全家迁进了会同县城。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是清朝末年的落第秀才,为人忠厚老实,但思想比较保守。他“望子成龙”心切,一心想要把粟裕培养成为封建地主家庭的传宗接代人。1913年,粟裕六岁时,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1918年后进了县城的“模范小学”和“高等小学”学习。
童年时代的粟裕,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喜欢下河游泳、攀岩上树,常同家里雇佣的两个长工一起玩耍。长工们见粟裕没有少爷架子,都很喜欢他。特别是有个叫阿陀的青年长工,擅长讲古时候剑侠劫富济贫、除恶扬善的故事。每当他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地给粟裕讲“七剑十三侠”和“草上飞”等故事时,都会给粟裕带来欢乐。这些故事还唤起他对受苦受难的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剑侠”的崇敬。当时,粟裕虽然还是一个不懂世事的毛头小子,但萌生了一种愿望,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做个除暴安良的剑侠。他怀着仗义行侠的愿望,经常跟着阿陀练功习武。他在小腿绑上沙袋,练“飞毛腿”,舞弄着自己制作的狼牙棒,还用阿陀送给他的自制火枪射击画有恶霸头像的靶子。
粟裕在高等小学读书时,会同县城里驻扎着军阀部队的一个连。这支军阀队伍,肆意欺压百姓,每次出营都排成几路纵队,不管有没有行人,不问道路宽窄,横冲直撞,把做小生意人的摊点、挑子随便踢倒撞翻。老百姓怨声载道,但敢怒不敢言,从心底里恨透了这帮军阀兵。看到这些,粟裕和小伙伴们愤愤不平,后来,他们放学外出时,也排成几路纵队,故意去冲撞那些军阀兵,为受辱受气的老百姓出气。这种对抗,使粟裕渐渐产生了“自己搞队伍”的念头。他想到外面去闯一闯,拉起一支保护穷苦百姓的好队伍,带回来狠狠地教训那些欺侮老百姓的军阀兵。
为实现这个抱负,粟裕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可是,他的所作所为与他父亲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远了。正当他在学校里刻苦学习,国文、算术、绘画、体操、唱歌等各门功课都成绩优良时,父亲却让他管家、记账,还常常逼他请假在家做事。这样就导致了粟裕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业荒废,连续两年留级。这时,家里还强行做主,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女方比他大两三岁,还裹着小脚。来自家庭和封建习俗的束缚和压抑,使他实在难以忍受。
1924年初,年仅十七岁的粟裕毅然离开了家乡。他跋山涉水,来到了常德,先后在常德第二男子师范附属小学和常德“平民中学”学习。为了多学知识,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连睡觉、吃饭都尽可能缩短时间,几乎整天不离开座位,真是达到了如饥似渴、如醉如痴的程度。由于用功过度、营养不良,他害了一场大病,咳嗽吐血。后来,粟裕吸取了教训,注意加强身体锻炼,从短距离跑步开始,之后逐步加大运动量,坚持每天早晨跑十多里路,还经常打篮球、做体操,身体很快就强健起来了。P2-3
为青少年写书,对于我们这些长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并不轻松。
萌动这个念头,主要是我们这些已为人父母者,对于目前青少年读物中“古”、“洋”所占比重过大心存不安。古典的和外国的东西可以读也应该读,但总读这些东西对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历史、认识国家、看待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远远不够。我们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因而也乐意看到他们多读健康有益的图书。于是我们达成共识:与其抱怨,不如抽时间实实在在地为孩子们做点事。这一想法得到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先后编写出了《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刘少奇的故事》《开国元帅的故事》《开国大将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等十几套青少年读物,陆续出版,并受到广泛欢迎。其中若干套书还获得了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由于我们对于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还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与青少年的期望之间仍会有一定距离。我们计划在今后编写其他书时争取做得更好一些。
在编写这些故事时,我们广泛参考了已出版的有关各类书籍,恕不在此一一列举。谨向所有这些书的作者、编者、出版者表示衷心感谢。
诚恳希望各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同时建议各界同仁,如有精力,亦不妨拿起笔来,为孩子们写点什么。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