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真实的自己和解》是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正念的奇迹》作者一行禅师得意弟子蒂姆·德斯蒙德的修心巨作。
我们花很大的精力在和别人的关系上,却忽视了和自己的关系。跟自己过不去,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自我同情,可以让你全然接纳和善待自己。
面对别人的不幸与苦难,人们都很容易感同身受,并施以同情与关爱。而当自己陷入困境时,我们却一味谴责自己。其实挫折不过是人生的寻常遭遇,愿你像自己最好的朋友一样,全然地接纳和善待自己。
| 书名 |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
| 作者 | (美)蒂姆·德斯蒙德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是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正念的奇迹》作者一行禅师得意弟子蒂姆·德斯蒙德的修心巨作。 我们花很大的精力在和别人的关系上,却忽视了和自己的关系。跟自己过不去,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自我同情,可以让你全然接纳和善待自己。 面对别人的不幸与苦难,人们都很容易感同身受,并施以同情与关爱。而当自己陷入困境时,我们却一味谴责自己。其实挫折不过是人生的寻常遭遇,愿你像自己最好的朋友一样,全然地接纳和善待自己。 内容推荐 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往往会谴责和批判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好像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并陷入不可自拔的自责和痛苦里。我们会觉得同情和安慰自己就是在为自己开脱,是逃避现实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实,每个人需要“自我同情”。蒂姆·德斯蒙德著的《与真实的自己和解》一书告诉我们,自我同情是一种全然接纳和善待自己的态度,以温和的心态理解自己的失败,平静地接纳当下痛苦的想法和情绪。这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与自己和解。 目录 第一部分 介绍自我同情 1.什么是自我同情 2.自我同情是一种技能 3.自我同情看起来如何:生活片段和练习 第二部分 自我同情地图——按部就班的练习 4.自我同情地图导航——发现适合你的练习 5.练习 练习1 自我同情的身体扫描 练习2 自我接纳 练习3 拥抱苦痛 练习4 愈疗过往带来的苦痛 练习5 不断深入 练习6 当同情有困难时 练习7 自然而然的同情 练习8 培养愉悦 第三部分 维护——自我同情下的日常生活 6.每日练习——一步一莲花 7.生理上的自我关怀 8.人际关系中的同情和自我同情 反思日志 可持续的练习日记:第15天及以后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自我同情的故事:放下完美主义 凯伦(Karen)是一位记者,在城里一家顶尖报社工作。她很聪明、努力,但总是不苟言笑。凯伦向她的治疗师承认,她经常感到深深的不安和内在空虚。她一周工作超过80小时,她解释说,她一离开工作就会感到抑郁。 凯伦的治疗师决定帮助她发展更多自我同情。她向凯伦询问其生活中最近一次沮丧的经历,凯伦告诉治疗师,当她的编辑昨天给她发邮件,问她有没有准备好新的故事时,她感觉很糟糕。她没有交上新的故事,当她描述这些时充满了痛苦。她的自我对话听着就像“你怎么了?你把它弄丢了吗?写一个故事并把它做好!别像个孩子似的!”当凯伦详细描述这段痛苦的经历时,她的脸上满是紧张。 凯伦的治疗师通过地图引导她自我同情(本书第二部分),这个过程中凯伦意识到她在用自我批评来鞭策自己成功。然而,自我批评过于强大以至于现在正在淹没她。她运用可视化技能(visualizing)定格了自己当时阅读编辑邮件的画面,并尝试对画面中的自己说:“亲爱的凯伦,我知道你害怕失败,那没有问题。每个人有时候都会害怕。我也知道你想写很棒的故事,那也很棒。你应该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写,而不是因为害怕不写你就没有价值才写。无论你是什么样,我都爱你。” 这确实花了点时间,但是凯伦开始内化这种自我对话,她发现她比以前效率更高了,特别是现在她学会了放松。 自我同情会有坏处吗? 简而言之的结论是:没有。 若将这个结论展开分析便会发现,很多人认为他们在实践自我同情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在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真正的自我同情总是有帮助的,然而,有些以假充真的行为可能会伤害我们。以下是一些可能令我们与自我同情相混淆的概念: 自我放纵(Self-indulgence):自我放纵这个术语,在字典中被定义为“对自己的五脏庙、脐下三寸或一时心血来潮的欲念过度满足或毫无限制”,也因此而慵懒度日,得过且过,不愿提升自己或是为他人付出。消极避世,放弃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改造,事实上与自我同情的内涵南辕北辙。自我同情意味着理解你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就如你现在最本真的样子那般,你仍然可以通过成长来提升你的生活品质。当你拥有自我同情的能力时,你便会懂得,自己无须削足适履去做出牺牲式的改变,但破茧成蝶的成长则是令人欢欣的。成长,通常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当然,在此过程中,允许你在最需要的时候承认疲惫并获得适当的休息)。与之相反的是,自我放纵暗示着一个迷思:你在生活中有许多求而不得的事物,只能消极抵抗。这也暗示着你现在最本质的样子是不可接受的。然而,自我同情则包含了一种信念:我们永远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这种学习和成长正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自艾自怜(self-pity):自艾自怜被定义为“过度地、固执地因为自己的烦恼感到哀伤”。这意味着你相信自己软弱无能,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自艾自怜这个词同样意味着,“生活”这一整个生命历程,对你来说是既定的宿命,你只能被动地接纳它的一切安排,没有任何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机会。自我同情则与之完全不同。拥有自我同情的能力,你会觉察到自己有成就伟大事业的能量。正如其他人一样,你有长处,也有弱项;但只要你愿意,便能发展出自身新的优势。当然,你无须做到滴水不漏以求被爱,爱自己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能看到自己的能力所在。 消极被动(Passivity):同情会引发自发行动。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嗷嗷待哺,我们不仅会为他的饥饿感到难受和心碎,更会想方设法喂饱他。虽然自我同情有时只是态度上的改变,但真正的同情包括减轻痛苦的欲望,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别人,我们也许需要在某些方面作出变通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P12-15 序言 仅仅14天的自我同情练习可以在你的大脑、思维和行为方式上产生明显的并可测量的改变。本书中所包含的练习已经在严格的、随机的、可控的试验中进行了研究(类似于药物公司测试新药的研究方法),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只需每天30分钟,坚持14天,就足以产生真正的、持久的改变。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你的准备工作。它解释了什么是自我同情,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并说明了它在各种情况下的特征。这种对自我同情的概念性理解可以帮你更好地为实际训练作准备。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你培养自我同情的实操练习。我建议你做出一个每天30分钟,连续14天的练习计划。在这段时间结束的时候,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情绪上变得更稳定、更舒适。你会发现快乐来得更容易,你的恐惧和焦虑会更快地消失。一旦你亲身体验了自我同情练习的好处,你就可以确定要继续你的练习。 如果你不能每天留出30分钟进行练习,或者你不能坚持连续练习14天,那就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计划吧。即使每天练习5分钟,也比不练习要好得多。 每个练习阶段都由自我同情地图进行引导,这将在第四章进行详细解释。你的每次练习都从地图顶部开始,它将指导你进行最适合的练习——这取决于你当前的感觉和你对每一个练习的反应。 当你在进行一项特别的练习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更确切地说,这就是这本工作手册编排方式的目的所在。如果你在某一特定的练习中遇到任何困难,跳到那部分的末尾,接下来会有具体的指导。 我们知道,发展任何新技能都需要练习。如果你想弹钢琴,你必须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坚持练习。本书就像一本教你自学钢琴的指导材料,第二部分的实操练习指南就要求你根据指导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练习效果。你练习的越多(并且越能坚持下来),收获的改善就越大。每天30分钟,连续14天的练习计划是一个基于科学研究的建议。然而,如果你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就尽你所能吧。 第三部分是将自我同情运用在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这是为了激励你用这些方法来找到更多的健康、平和、幸福,以及拥有更大造福他人的能量。 我希望这本书对你的生活有所帮助。不同的练习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作用不同,所以,如果你觉得在这里读到的东西不适合你,那就随它去吧,你可能会发现下一个练习更有帮助。出于同样的原因,你也可能会在某天感到不堪重负,但过了几天情绪消退后,整个人又会感到轻松自如。但如果你愿意尝试,你肯定会找到最适合你的使用本书的方法。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可能被教导说,自我同情是放纵的,甚至是懒惰的,但实际上,这是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改变、有效的方法。它能让我们在某件事上做得更好,帮助我们改变坏习惯,然后令我们感到更加快乐。在这本清晰易懂的工作手册中,蒂姆·德斯蒙德指导我们如何体验和理解自我同情的力量。 ——《仁爱和真正的幸福》(Lovingkindness and Real Happiness)作者,莎伦·萨尔茨伯格(Sharon Salzberg) 蒂姆·德斯蒙德以正念和心理治疗为核心,带领临床医生们踏上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咨询之旅。他在书中提供了大量清晰的原理和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将自我同情融入基于关系的个体治疗中。这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展示了基于正念和自我同情的非正式治疗如何自然而然地在家庭或日常生活中开展,并且与正式的精神治疗方法协同工作,共同对来访者的个人经验进行探索与分析。因此,我强烈将本书推荐给那些希望更深入地将正念和自我同情整合人心理治疗的临床医生。在这本精美的工作手册中,蒂姆·德斯蒙德为任何想要开始学习自我同情的人都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图。自我同情是一项重要的、个人化的技能,它能让我们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特别是当我们正在承受痛苦、失败或感到不满足的时候。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地图”和简单方便的冥想引导,这本书能够吸引和支持读者,从此开启一段改变生活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仁慈之旅。 ——《自我同情的思考路径》(The Mindful Path to Self-Compassion)作者,哈佛医学院博士 克里斯托弗·杰默(Christopher Germer)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为什么自我同情是抚慰苦痛、愈合创伤的核心,以及如何将自我同情练习融入临床实践中。长期投入的冥想者和术业精湛的临床医生,蒂姆·德斯蒙德在本书中提供了非常清晰、易懂、有见地的指导,向人们展示了如何深层次地转变精神和情绪上的痛苦。 ——《激进的接受和真正的避难所》(Radical Acceptance and True Refuge)作者,塔拉·布莱克(Tara Brach) 这本书是一部实事求是,行之有效的指南,说明了自我同情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它也是一本可操作性极强,手把手对简单练习进行清晰指导的工作手册,可以用来启迪读者自我同情的发展……精彩的见解、小案例和睿智的教导……将会对任何希望在他或她的工作中融入同情实践的临床医生大有裨益。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健康心理研究中心创始人,理查德·戴维森(Richaed J.Davidson) 本书堪称大师之作,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宝库。作为简单易行的指南和清晰易懂的例子,本书展示了如何将自我同情融入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时刻。蒂姆·德斯蒙德巧妙地将古老的教义和现代的洞察力脚趾任凭汇入一个清晰、深入的地图中,以整合两种强有力的疗愈和转化范式。 ——婚姻与家庭治疗师、精神治疗医师《强势回归:重建大脑恢复力,抵达幸福彼岸》(Bouncing Back:Rewiring Your Brain for Maximum Resilience and Well-Being)作者,琳达·格雷厄姆(Linda Graham) 通过它引人入胜的讨论和功能强大的技术,任何想知道如何获得更多幸福和提高生活满意度的人都将会发现,这本书是切实可行,并令人及其满意的。特别强烈推荐! ——美国中西部书评(The Midwest Book Review)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自己与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工作,并对本书研究进行了精彩的回顾。作者是一个天生的故事讲述者,他在本书中的语言叙述平实质朴,但说服力十足。他用情感和洞察力带每位来访者重归脚踏实地的生活,并将这个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简单明了、循序渐进的片段,让每位希望从本书中获益的心理治疗师能够方便地使用每一个小片段作为指导进行工作…… 本书中,他分享了一种极具创新性的实践———一种将古典禅学融入现代教学手段的心理治疗方法。 ——正念钟声(The Mindfulness Bell) 德斯蒙德在本书中以一种兼容并包的方式呈现了关于正念和自我同情的知识,这种呈现方式无论对新手还是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来说,都能从中有所受益。(他的)案例研究不仅能很好地展示心理治疗师可以如何单刀直入地介入来访者的经历和情绪,而且还能展现当来访者充满防御时,如何与他们有效地建立关系,并逐步解决他们曾经坚持的错误信念。我将这本书强烈推荐给任何级别的从业者。本书的知识不但有益于心理治疗师帮助来访者解决精神相关问题并获得幸福,同样也有助于治疗师本身的自我建设。 ——米尔顿·埃里克森基金会通讯(The Milton H.Erickson Foundation Newsletter) 本书将佛学智慧与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发现相结合,对自我同情的力量进行了明确的、真诚的审视,能有效地帮助读者建立应对苦难所需要的适应力, 从而获得持久的幸福感。不仅如此,本书对心理治疗从业者来说也是一种极为必要的、充满善意的、温和舒缓的提醒,提醒他们同样关注自己的精神和情绪需求,从而能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今日身心治疗,(Somatic Psychotherapy Today) 本书内容尤为适合临床医生,但对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等所有级别的专业人士都非常有用。我衷心地推荐给那些希望在他们的来访者和自己身上建立自我同情能力的临床医生,从而能更深入地整合正念和心理治疗。此外,在任何与临床心理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书同样也是一部在促进课堂讨论方面极具价值的教辅书籍。 ——超心理学在线评论(Metapsychology Online Reviews) 自我同情和对他人的同情能够让我们极具策略地为来访者注入力量——同时也能够帮助自己应对职业的压力和责任…… 德斯蒙德作出的卓越贡献值得我们赞赏,他提供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工作方法,让心理治疗师可以很容易地将这些方法融入他们的咨询和治疗工作中。 ——心理中心网(Psych Central)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