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
科第奇 1916年8月16日
我抓住这遗弃于溶斗中
残缺的树
这溶斗有着竞技场的
忧郁
在演出前后
我眺望
月上云朵
寂静的漫步。
清晨我躺在
一个水缸里
如同一具圣骨
我憩息
伊松佐河在奔流
冲刷我
似乎.我是一枚河中的石子
四肢
自水中抽离
而后离开
如同一个水上
杂技演员
我蹲在
肮脏的
军呢大衣近旁
如同一名贝督因人
屈膝承受
太阳的光芒
这是伊松佐河
这里好多了
我认出自己
大千世界中
一根驯顺的纤维
我的折磨
乃是当我
无从相信
和谐
而那浸泡在我身内
隐蔽的
手
赠予我
稀有的
幸福
我重历
生命中的
重大时刻
诸般时刻是
我的河流
这条是塞尔琪奥河
或许两千年前的 人们,我的同胞
就从中汲饮
包括我的父亲、母亲。
这条是尼罗河
它目睹我
出生、成长
在寥廓的平原上
浑然不觉地炽晒着身体
这条是塞纳河
在它浑浊的河水中
我激动不安
我意识到
我的河流们
在伊松佐河相汇
这是我的乡愁
人皆有之的乡愁
隐约地向我显现出
此刻已是夜晚
而我的生命,似乎是
一顶漆黑的
冠冕
朝圣
瓦隆切罗-阿尔贝罗-伊索拉多 1916年8月16日
设伏
在这些废墟的
腹腔中
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
我拖着
被污泥用旧的
骨架
犹如
一张鞋底
或一粒
白刺芹的籽儿
翁加雷蒂
一钱不值的人
一道幻象就足以
使你鼓起勇气
远处的
反射镜
在雾中,呈现出
一面大海
千篇一律
瓦隆切罗-阿尔贝罗-伊索拉多 1916年8月22日
我徘徊于两块墓石前
倍感憔悴
在天空
暗淡的
穹顶下
小径纷乱 支配着我的盲目
没有什么比千篇一律
更为荒凉
曾经
我不晓得
任何事物
皆可如此
甚至
天空在
黄昏时的衰微
在非洲,我平静的
大地上
消逝于空中的
一缕琶音
令我满血复活
美丽的夜晚
戴维达克 1916年8月24日
今夜,哪一首歌会响起
以内心水晶般的回声
编织
星辰
赴婚的心
何等清新的喜悦
我一度是
幽暗的池塘
而今,我啃噬着
空虚
犹如婴儿吮吸着乳房
而今,我因畅饮天地而
酩酊大醉
天地
戴维达克 1916年8月24日
我与大海
一道成为
一口清新的
棺材
昏昏欲睡
自戴维达克前往圣米凯莱的途中 1916年8月25日
这些山脊
横卧
在幽暗的山谷里
除了
蟋蟀的唧唧
一无所闻
那叫声伴随着
我的不安。
卡尔索的圣玛尔提诺
这些房屋
仅留下 几处
残垣断壁
那么多
患难与共的同伴
活下来的
屈指可数
然而我的心里
谁的十字架也不曾缺少
我的心啊
是备受毁损的家园
分离
洛克维查 1916年9月24日
看呐,一个单调的
人
看呐,一个荒芜的
灵魂
一面无法穿越的明镜
它碰巧在我身上苏醒
与我结合
将我占有
那生我于世的非凡的善
如此缓慢地将我分娩
而当它持续时
它却如此冷漠地熄灭了
意大利
洛克维查 1916年10月1日
我是一位诗人
一声众志成城的呼喊
我是一个梦的凝块
我是一颗
无数冲突的接穗结出的果实
成熟于某一个夜晚
而这同一片土地上长出
你的人民
也为我长出
意大利
身着你士兵的
戎装
我休息时
宛如父亲的
摇篮
告别
洛克维查 1916年10月2日
尊敬的
艾托雷·塞拉
诗
是世界、人性
自身的生命,
从语言里开出的花
一粒发狂的酵母 造就的清澈的奇迹
当我在沉默中
找到
一个词
就仿佛在我的生活中
凿出一道深渊
覆舟的愉悦
维尔萨 1917年2月14日
旅途即将
重新开始
犹如
覆舟后
一名死里逃生的
老练的水手。
P39-63
“在我的心目中,翁加雷蒂是意大利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勒内·夏尔
“他的诗句是粉碎性的,最终单个的词语孤立并凸显出来;在翁加雷蒂那里,每一个词,正如我们目力所及,都是在深渊中长久打捞的结果:诗人有点像潜水员,旨在使事物隐秘的真理重见天日。”
——马里内蒂
历史的招魂者
开篇之初,一份简单、耳熟能详的简介是合宜的,因为,人生履历中的某些要素已然在其生存构成和文化构造中变得举足轻重,也因此会在朱塞培·翁加雷蒂(Giuseppe Ungaretti)的诗歌中得以触及。1888年2月10日,翁加雷蒂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一个意大利侨民家庭,双亲系卢卡城圣孔库迪奥(San Concordio)人,因作为开凿苏伊士运河的工作人员而移民于此。诚如另一个生活在埃及的意大利作家恩里克·佩阿(Enrico Pea)所描述的那样,翁加雷蒂于1912年赴巴黎求学之前,曾就读于雅各伯瑞士法语学校(Ecole Suisse lacob)并与亚历山大的无政府主义者有所接触。在非洲度过的青少年时光,以某些关键字眼,如荒漠、游牧民族、绿洲、贝督因人、茉莉等,丰富着他的诗篇,成为那段历史的招魂者,满载着象征意味。
在巴黎求学期间,翁加雷蒂接触到当时欧洲的先锋艺术家。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翁加雷蒂以普通士兵身份应征入伍,在卡尔索和法国前线作战。战后返回巴黎,直至1921年移居罗马。那么,可以将其定义为法语诗人吗?毫无疑问,是的。翁加雷蒂的首批诗作系法语写就,而法国诗人也是他最初的启蒙老师(这条脐带从未真正被剪断过)。
那些年,意大利人民过得并不太平,反而是备受煎熬。1936年,翁加雷蒂受巴西圣保罗大学之邀,前往当地教授意大利语言文学。在此期间,翁加雷蒂承受了丧子之痛,其第三部诗集《痛苦》(Dolore)中的部分诗作即为悼念幼子的。翁加雷蒂在大洋彼岸任教至1942年,同年返回罗马,任罗马大学意大利现当代文学教授,直至1958年退休。1970年6月1日逝世于米兰。
从上述简略的人生历程可以看出,翁加雷蒂从20世纪初的巴黎文化环境中汲取养分,那是一个面临着严重思想危机的时代,一切价值观、文化架构及系统均遭到严峻的质疑,以法国首都为中心,诗歌、音乐、造型艺术均爆发了前卫革命,上述革命的几乎所有头面人物都齐聚于此,从毕加索到斯特拉文斯基,从马里内蒂到康定斯基,从阿波利奈尔到格特鲁德·斯泰因等。在巴黎,翁加雷蒂结识了索费齐和帕拉采斯基,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和意大利前卫杂志《拉切巴》(Lacerba)的合作。他的第一批诗作(大约创作于1914年)于191 5年分别发表于《拉切巴》(Lacerba)及《黛安娜》(La Diana)上,追根溯源,不难看出拉弗格,尤其是阿波利奈尔和马拉美的影子,阿波利奈尔也同样影响了克拉齐尼、帕拉采斯基、索费齐。
……
狄多“便是人性与道德之间对抗的经验”。
翁加雷蒂的诗作越来越频繁地触及记忆和缺席,也就是说,源于历史偶然性的诗作。在此意义上,《应许之地》与1960年出版的《老人笔记》(Taccuino del veccbio)合成一本完整的诗集,作为悲剧性诗作的续篇,并敏锐地将那位“老人”及其眼中的存在性维度呈现出来。
《老人笔记》包含二十七首《最后的合唱》(Ultimi cori),其中,翁加雷蒂的传统主题,诸如时间、神秘、尺度、不安和焦虑,得以清晰辨识,而今,这些主题经受了因年岁递增而带来的智慧的过滤,它略略平息了《颂歌》中的欲望、激动人心和手足无措的狂躁,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更加简洁的清明,也正因为这一智慧、结构,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形式和韵律原因,使得试验风格面目一新。但是,自《覆舟的愉悦》以来,那处于时间中的事物,在一个总是在某种大地上的“流亡者”“流放者”的状态中流淌的时代,就变得“与异类无异”。狄多、帕利努鲁等悲歌中的人物,集古老的欲望、折磨、希冀和慰藉于一身,在某种最高的意义上,与1952年出版的诗集《一声呐喊和风景》(Un grido e paesaggi)中的《小小独自》(Monologbetto)一道,构成了悲剧性的范例。
最后,犹如神龙摆尾,以一种最为甜蜜的忧郁和出乎意料的方式,爱重新总结了诗人漫长的一生及其诗歌生涯的意义。此刻,这首为某位现实中的女性而创作的牧歌,如此罕见和隐秘,由于死亡的君临,从而迫不及待地、试图跃跃欲试地打断话题。那是1969年:
“太阳在你里面闪耀
与复苏的黎明一道。
能让我出于不得已,相信
兴高采烈的大海?
今天是肉体的骗局
持续损坏一颗因
极度兴奋而疲惫的心。
每一个目的都使它失望
除了结束,请勿回返
奇迹,双目失明。”
(《独白》)
《覆舟的愉悦--翁加雷蒂诗选》精选朱塞培·翁加雷蒂最重要的诗歌作品,全面呈现其“强烈的震颤、水晶般的清澈”的诗歌风格。
时代的灾难,文明的崩塌,个人如覆舟般的命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悲剧感相互交织,组成了贯穿翁加雷蒂诗歌的主题变奏。
《覆舟的愉悦:翁加雷蒂诗选》为“意大利隐逸派鼻祖”朱塞培·翁加雷蒂的诗歌精选集,中文世界首次全面译介。
翁加雷蒂是第一位将真正的形式革新引入到意大利诗歌语言中的诗人,是欧洲现代派诗歌的先驱。他素有“语言的炼金师”的美誉,诗风呈现出强劲而不失澄澈的巨大表现力。他偏爱富于节奏和刺激的短诗,把意大利古典抒情诗同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手法融为一体,刻画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