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大地回暖
每年,经历了隆冬的大暴雪后,某天夜晚,当响起叮叮当的水滴声时,大地就要回暖了。无论对于即将入眠的生物,还是那些已经沉睡多时的生物来说,这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冬眠的臭鼬,将自己蜷缩在窝里,现在已经伸展开它的四肢,在雪中徘徊,准备去探索湿漉漉的世界啦!在我们称之为一年的周期中,臭鼬拉开了序幕,它的探索可真是可圈可点的大事。
在其他季节里,它的足迹很可能非常平凡,无关紧要;它直接横穿整个国家,就好像它的主人要搭车去看星星,却扔掉了缰绳。我紧跟着它,好奇地猜测着它的心态和胃口,还有目的地(如果它不是盲目出行的话)。
从一月到六月中,万事万物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一月份,人们可以跟随臭鼬的脚步,或聆听山雀的歌声,或观察小鹿跑去了哪棵小松树觅食了,或者瞧瞧貂都挖了哪些麝鼠的窝。只需偶尔去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就行,在一月份观察这些,十分简单,如冬雪般简单和平静,几乎和冬天的时候进行观察差不多。有时候不仅仅是看看大家都做了什么,也是去猜测一下原因。
我正在观察一只田鼠,它被我吓到了,一不小心就踩在了臭鼬走过的潮湿的路上。为什么白天的时候它在外面呢?可能是由于冰雪融化了,它感到很悲伤。它辛辛苦苦地在雪下的杂草里建造了一条像迷宫一样的秘密隧道,可是现在隧道已经不再是隧道了,它暴露在外,还惹来一番嘲笑。确实,温暖的太阳已经开始嘲笑小田鼠的小心思了。
老鼠倒是比较聪明,它们掌握了草儿生长的规律,因此会存储一些干草,还掌握了下雪的规律,因此它们会一段一段地修建地下隧道:要有序地规划供应、需求和运输。对老鼠来说,积雪意味着不再挨饿,不再害怕。
一只毛脚鹰一直在前方的草地上方飞来飞去。现在它停下来,像翠鸟一样徘徊,然后就像一个羽毛炸弹一样扎进沼泽地。没再见它飞起来,所以我确定它已经抓住了某个小老鼠,此刻正在享用美食呢。这只焦虑的小老鼠可能急着去检查它那个井然有序的工程,所以白天就出洞了。
毛脚鹰不关心草为什么生长,不过它清楚融雪也是有规律的,这样鹰就能再抓住老鼠。它从北极飞来,希望大地回暖,因为对它来说,温暖意味着不再挨饿,不再恐瞑。
臭鼬进入森林,穿过一片沼泽,那里的兔子已经把它们走过的小路踩实了,还用粉红色的尿液做了记号。在温暖的太阳的照射下,新露出的橡树苗已经长出了新茎。一簇簇兔毛表明今年发情的公兔已经进行了第一场战斗。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血色的斑点,四周围着一大群猫头鹰。对于这只兔子来说,大地回暖让它不再挨饿,但是它或许有些盲目乐观。猫头鹰已经提示它了,想着春天的到来,但同时也不能放松警惕。
臭鼬接着向前走,它似乎对食物不感兴趣,也不关心邻居们的嬉戏耍闹或者厮杀。我真是困惑,它在想什么?它究竟为什么要醒来?难道这个在烂泥中拖着大肚子的胖家伙有什么浪漫的动机吗?最后,它进入一堆漂流的木头中,就消失了。我听到木头里传来水滴的叮当声,我猜想臭鼬也听到了。我转身回家,还是百思不得其解。P2-4
关于这套书
我们几乎从来到这个世上那一刻起,就一直被父母、师长不断地叮嘱:人要多读书!由此,很多人爱追问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问一百个人,也许会有一百个答案。
然而真正手边不离书的人,很少问这样的问题。想起之前读到过一个关于杨绛先生的小故事。
杨绛先生小时候,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
也许,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一位先哲曾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如果硬要下一个俗套的结论:读书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完善的人。
读书要读经典。经典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厚重的历史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价值观、追求真理的不屈心灵……这些无一不是衡量经典的标准。阅读经典,无形中使我们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提升,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有机会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有机会成长为更完善的人。
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书,是一套面向广大年轻读者的世界文学经典读本。本套书所收录的文学名著都是甫一问世就受到了世人瞩目,集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于一身,甚至一度引领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都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至今畅销不衰。其中许多作品都曾反复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希望这套书能引领您进入经典文学世界,开始一次美不胜收的世界文学之旅。关于《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代表作,正式出版于1949年。
1887年1月11日,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伯灵顿市一个德裔移民之家。1906年,他成为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的一名研究生。1912年,担任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卡森国家森林的监察官。1915年,他被派往西南部工作,在此期间,他注意到了西南部的土壤侵蚀问题。
1924年,利奥波德到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美国林业生产实验室担任负责人。1928年后,他把兴趣转移到了自己更为关心的野生动物研究上。1933年,他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在此期间,他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地生态观念和大地道德观念。1935年,他与著名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目的在于保护和扩大面临被侵害和被污染的荒野大地以及荒野上的生命。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叫“沙郡”的地方买了一个被废弃的农场,其后多年,他和家人种植了上千棵树以重新恢复土地的健康。他还以“沙郡”的木屋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了很多随笔,这就是《沙乡年鉴》的雏形。
1948年4月21目,利奥波德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在这之前的4月18日,他刚刚接到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电话——准备出版他的《沙乡年鉴》。
在《沙乡年鉴》里,利奥波德以自己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一年12个月的不同景象。他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提出了“土地伦理”的观点。
总的来讲,《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
《沙乡年鉴》出版时,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时,才越来越意识到利奥波德思想的重要性。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全书以四季为顺序,笔法抒情、生动,极富感染力,书中有关于乡野生活的优美描写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本书也是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土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现出利奥波德罕见的思想前瞻性,他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
《沙乡年鉴》这本书记录了奥尔多·利奥波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以四季为顺序,笔法抒情、生动,富有感染力;记录了作者一生在美国各个州工作和游历过程中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态思想发展的脉络;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