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长篇童话作品——《小坡的生日》,作品以生活在南洋的男孩小坡和他的妹妹为主人公,讲述了小坡生活中的有趣故事,在小坡生日的当晚,他做了一个极其精彩的梦……
作者着力塑造了“小坡”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坡有着普通孩子常有的困惑:自己从哪儿来?妹妹从哪儿来?“妹妹”为什么一定是“姑娘”?他也有着孩子式的梦想:长大后要当威风凛凛的印度看门人或者是马来巡警。对自己的妹妹仙坡,小坡有着深深的爱,当然,作为哥哥的小坡也有烦恼的时候,比如妹妹非要他去和牛打架,替自己出气时,这时的小坡是机智的,他在石板上画了只老牛,好让妹妹自己去打。这样的细节是充满孩子气的,富有童趣之美。
《小坡的生日》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童话,作品以生活在南洋(即新加坡)的男孩小坡和他的妹妹仙坡为主人公,讲述了小坡生活中的种种趣事。故事后半部分讲述了是小坡的梦境,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同时隐含了对南洋社会种种现实弊端的嘲讽。
小坡和妹妹
哥哥是父亲在大坡开国货店时生的,所以叫做大坡。小坡自己呢,是父亲的铺子移到小坡后生的;他这个名字,虽没有哥哥的那个那么大方好听,可是一样的有来历,不发生什么疑问。
可是,生妹妹的时候,国货店仍然是开在小坡,为什么她不也叫小坡,或是小小坡,或是二小坡等等,而偏偏叫做仙坡呢?每逢叫妹妹的时候,便有点儿疑惑不清楚。据小坡在家庭与在学校左右邻近旅行的经验,和从各方面的探听,新加坡的街道确是没有叫仙坡的。你说这可怎么办!
这个问题和“妹妹为什么一定是姑娘”一样的不能明白。哥哥为什么不是姑娘?妹妹为什么一定叫仙坡,而不叫小小坡或是二小坡等等?简直的别想,哎!一想便糊涂得要命!
妈妈这样说:大坡是在哪儿生的,小坡和仙坡又是在哪儿生的,这已经够糊涂半天的了;有时候妈妈还这么说:哥哥是由大坡的水沟里捡了来的,他自己是从小坡的电线杆子旁边拾来的,妹妹呢,是由香蕉树叶里抱来的。好啦,香蕉树叶和仙坡两字的关系又在哪里?况且“生的”和“捡来的”又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妈妈,妈妈,好糊涂!”一点儿也不错。
也只好糊涂着吧!问父亲去?别!父亲是天底下、地上头最不好惹的人:他问你点儿什么,你要是摇头说不上来,登时便有挨耳刮子的危险。可是你问他的时候,也猜不透他是知道,故意不说呢,还是他真不知道。他总是板着脸说:“少问!”“缝上他的嘴!”你看,缝上嘴不能唱歌还是小事,还怎么吃香蕉了呢!
问哥哥吧?呸!谁那么有心有肠地去问哥哥呢!他把那些带画儿的书本全藏起不给咱看,一想起哥哥来便有点儿发恨!“你等着!”小坡自己叨唠着,“等我长大发了财,一买就买两角钱的书,一大堆,全是带画儿的!把画儿撕下来,都贴在脊梁上,给大家看!哼!”
问妹妹吧?唉!问了好几次啦,她老是摇晃着两条大黑辫子,一边儿跑一边娇声细气地喊:“妈妈!妈妈!二哥又问我为什么叫仙坡呢!”于是妈妈把妹子留下,不叫再和他一块玩耍。这种惩罚是小坡最怕的,因为父亲爱仙坡,母亲哥哥也都爱她,小坡老想他自己比父母哥哥全多爱着妹妹一点儿才痛快。天下哪儿有不爱妹妹的二哥呢!
“昨儿晚上,谁给妹妹一对油汪汪的槟榔子儿?是咱小坡不是!”小坡搬着胖脚指头一一地数,“前儿下雨,谁把妹妹从街上背回来的?咱,小坡呀!不叫我和她玩?哼!那天吃饭的时候,谁和妹妹斗气拌嘴来着?咱……”想到这里,他把脚指头拨回去一个,作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大回事。用脚指头算账有这么点儿好处,不好意思算的事儿,可以随便把脚指头拨回一个去。
还是问母亲好,虽然她的话是一天一变,可是多么好听呢。把母亲问急了,她翻了翻世界上顶和善顶好看的那对眼珠,说:
“妹妹叫仙坡,因为她是半夜里一个白胡子老仙送来的。”
小坡听了,觉得这个回答倒怪有意思的。于是他指着桌儿底下摆着的那几个柚子说:
“妈!昨儿晚上,我也看见那个白胡子老仙了。他对我说,小坡,给你这几个柚子。说完,把柚子放在桌儿底下就走了。”
妈妈没法子,只好打开一个柚子给大家吃;以后再也不提白胡子老仙了。妹妹为什么叫仙坡,到底还是不能解决。
大坡上学为是念书讨父母的喜欢。小坡也上学——专为逃学。设若假装头疼,躺在家里,母亲是一会儿一来看。
P13-15
王利娟
《小坡的生日》共有18小节,作者先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描写主人公小坡与其父母兄妹及附近各国小伙伴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上个世纪前期华人在南洋地区的生存状况。作者着力塑造了“小坡”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坡有着普通孩子常有的困惑:自己从哪儿来?妹妹从哪儿来?“妹妹”为什么一定是“姑娘”?他也有着孩子式的梦想:长大后要当威风凛凛的印度看门人或者是马来巡警。对自己的妹妹仙坡,小坡有着深深的爱,当然,作为哥哥的小坡也有烦恼的时候,比如妹妹非要他去和牛打架,替自己出气时,这时的小坡是机智的,他在石板上画了只老牛,好让妹妹自己去打。这样的细节是充满孩子气的,富有童趣之美。
小坡的“生日”发生在第10小节。“生日”之后的篇幅,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于小坡的“梦”。因此,“现实生活+梦境”成为整部小说显形的基本结构。小坡的“梦”是他生日当天活动的延续和变形,在梦中,小坡走进了“影儿国”,走进“猴洞”,看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例如影儿国的人一着急、一害羞,脸就会变绿,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一生气、一着急,脸就会变红形成了对照……这些滑稽突梯的“梦”,源于孩童式的、狂欢式的大胆想象,也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老舍在想象力方面的才华在这个漫长的、拼贴画一般的“梦”的书写中初露锋芒,此后不久有了更多的施展。就在《小坡的生日》发表后第二年,即1932年,其长篇幻想小说《猫城记》便开始在《现代》杂志上连载。
对于《小坡的生日》中“现实”与“梦境”的奇异混合,老舍是有所觉知的,在他看来,这种“混搭”,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有点“四不像”。然而,该形式其实体现了他创作过程中的矛盾心境,他曾坦言自己“既舍不得小孩的天真”。“又舍不得心中那点不属于儿童世界的思想”。而所谓“不属于儿童世界的思想”指的是“联合世界上弱小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
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儿童小说相比,《小坡的生日》在内容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国际化的背景和视野,这些都与老舍的个人经历有关。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的老舍曾在北京教育会等处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两年后,他赴英国,并任职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1929年夏,离英回国之前,老舍在新加坡生活过半年多,并任中学教员。身在国外,老舍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南洋华人的情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处境,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具体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受(例如阅读康拉德小说,并对其白人中心主义的不满)直接促成了《小坡的生日》的创作。在这部作品中,华人成了主要的描述对象,得到了重点的表现。
在描写技法上,《小坡的生日》显著的特点是大量采用白描手法以及对话描写,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往往通过对话来表现,例如小坡和母亲关于妹妹从哪里来的对话,既鲜活地表现出了小坡纯真的儿童思维,也表达出了母亲富有民间智慧的幽默感。
老舍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小说语言以民国前后的北京方言为基础,是典范的白话文,明白易懂、通俗流畅、富有口语感,极其简洁,还有几分俏皮、活泼,与古朴、典雅、略有几分艰涩的冰心、叶圣陶、郑振铎等其他现代作家的语言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