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外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关注,以及对人生价值观的深刻思考,才是任小玫著的《独鹤与飞--徐霞客记游研究探赜》成型和出版的源动力。在回顾和理解的努力之中,一个更加吻合大型文明悠久经验的概念体系将渐渐浮出水面。而探索与发现的引导,以及优秀品质的养成,无疑将对弘扬、集成和发展我国古代科学文化、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助力圆成中国梦起到积极的作用。《徐霞客游记》是中华游记文学的典范。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及如何“格物致知”,此书提供了一个视角。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当下徐霞客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志士向往的目标,同时正是“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践行的生活方式。
任小玫著的《独鹤与飞--徐霞客记游研究探赜》主要收录了十来年潜心研究“独鹤与飞”(鲁迅先生评价)的徐霞客的33篇论文,主要从“行行重行行”、“博物张华精气神”、“足迹与碳足迹”、“文学研究的绿色化”与“吉光片羽感思录”等视角“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阐述我们,为什么今日研究徐霞客,作为我国自然文学(或称绿色文学)持续升温的呼应,并为2017年徐霞客诞辰430周年纪念献礼,以助力于徐霞客精神的进一步弘扬。
序一
《“独鹤与飞”》:神州路上的赤子之心
序二
让《徐霞客游记》活起来
作者的话
致墨色深处的“前言往行”
行行重行行
从“圈养”、“游牧”到“人生传记”——课程教育视野下
中华游圣徐霞客出行之正解
“登临意无限”的游圣徐霞客——兼和陈述彭先生
雪坡上的华尔兹——《徐霞客游记》文本探察
迷雾印象记——基于《徐霞客游记》晚明江南文本的观察
过桥记——徐霞客行录考
沼泽边的徐霞客——《徐霞客游记》视域中的湿地探询与思考
徐霞客的“行行重行行”及其意旨——兼及中国当代公民科
学素养的期待
博物张华精气神
徐霞客和缪荃孙:中国碑拓文化传承的两座丰碑——纪念
徐霞客出游400周年暨缪荃孙诞辰170周年
麋鹿哟哟背后的生态美学——放谈《徐霞客游记·游雁宕
山日记后》之意义
世味年来虎年谈虎——《徐霞客游记》视域中的虎迹探询
与思考
“一生一会”——《徐霞客游记》象黄记录信录考
略论徐霞客对天花菜的历史贡献——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的角度
“天花菜”的定名之辩
自然的窄门与宽门——兼谈徐霞客天花菜记录的当代意义
足迹与碳足迹
追寻远逝的地名记忆——《徐霞客游记》中的地名记述、转
译及传播研究
功在细处绳断细处无极之真妙合而凝——略论《徐霞客游
记》地名记叙之不足
历史最重要的,在于真实
晚明旅人游乐背后的消费主义与“碳足迹”思考
晚明时期的森林破坏及其治理的法律框架——从《徐霞客游
记》文本个案说开去
《现代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视野下的《徐霞客游记》
参与的逻辑——“游民”之自律与他律
附件l关于提升正能量、树立海外旅游文明古今形象大
使的建议(党派提案)
附件2新加坡《南华早报》在2013年5月18日的报道
文学研究的绿色化
别求新声于异邦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
“主体问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
“国破山河在”:晚明地下水体的功用——基于《徐霞客
游记》文本的观察
“国在山河破”——徐霞客的水体景观生态自觉意识初探
“认得几个字”:氤氲篇——基于《徐霞客游记》文本的观察
霾未央——基于《徐霞客游记》文本的雾霾观察
当生态恐怖成为“安全阀”
绿色化:《徐霞客游记》的生态批评价值探讨
——兼谈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
吉光片羽感思行
为什么今日解读徐霞客
鲁迅先生“重订《徐霞客游记》题跋”手迹及“独鹤与飞”
题旨探赜——兼与施光华先生商榷
写一部个人的国家地理,如何
向国家旅游局正式提交的关于“中国旅游日”具体日期的
建议方案
徐霞客游线复兴的使命与行动智慧——江西永丰实地探察
行感录
代后记
最是那紧紧握着的手——忆江(牧岳)老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