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城里的元宵夜有点过于热闹,热闹得让人几生迷失之感。在街上转了一会儿,就急切地往回赶。可是热闹是躲不脱的。紧紧地关了门窗,热闹还是不可阻挡地挤将进来,让人无可奈何。就索性站在阳台上,面向老家出神。
岂料身心就一下子踏实下来。
那是因为有一片火苗在心里展开。
老家的元宵夜没有汤圆,也没有眼下这绚丽多彩的华灯和开在天空的一树树银花,更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比肩接踵的人流,而是一片夺人的宁静,活生生的宁静,神一样的宁静,似乎一伸手就能从脸上抓下一把来。
那宁静,是被娘的荞面灯盏烘托出来的。
灯盏拳头一般大,上面有一盏芯,可盛得一勺清油,捻子是半截麦秆上缠了棉花。夜幕降临时分,几十个灯盏便被点燃,端到当院的月光中,先让月神品赏。如果没有风,几十尾灯焰静静地在乳样的月光中泊着,那种绝尘之境,真是用文字难以传达的。
赏完月,灯盏便被分别端到各个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包括牛羊鸡狗、石磨、水井、耕犁等。让人觉得天地间的所有物什连同呼出的气都带有一种灵性,似乎耕犁磨盘也会不时扯着你的手跟你攀谈几句。那时,谁也没有问为什么要给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点灯,只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不应该了,而生命不正是一种“应该”吗?现在想来,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朴素多么深厚的善和美,连同真啊。
在给养了多年的老黄牛的槽上放灯盏时,老黄牛竞用微笑向我表示了它的心情,而那只小黑狗简直是欢欣鼓舞了。我一直奇怪,面做的灯盏放在平时从我们手里叼饼子吃的鸡狗面前,它们竞一派君子风度,而牛羊就更不必说。
用老人们的说法,这正月十五的灯盏,很有一点神的味道。一旦点燃,则需真心守护,不得轻慢。就默默地守着,看一盏灯苗在静静地赶它的路,看一星灯花渐渐地结在灯捻上,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个生命沉浸在一种无言的幸福中、喜悦中、感动中。渐渐地,觉得自己像一朵花一样轻轻地轻轻地绽开。我想,佛家所说的定境中的喜悦也不过如此吧。现在想来,当时守着的其实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最深处。那种铺天盖地的喜悦正是因为自己离自己最近的缘故,那种纯粹的爱正是因为看到了那个本来。
默默地注视着灯盏,我问父亲,到底是油在着呢,还是棉花在着呢?父亲示意我不要说话。现在想来,父亲是正确的,这样重大的一个话题,我等岂敢又岂能说得。我不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这个风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他用一个最具活性的东西,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了生的意义和状态,也说明了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后来,每每去看电华灯,一种深刻的虚假和巨大的呆板就让人生厌,因而,我宁可回家待在怀念中。后来看了一些资料,知道既甘又苦且柔且韧的荞面具有别的食品不能代替的活血降火功用,就更为祖先用荞面做灯盏叫绝。它,不正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的一种清凉的制衡吗?
天下没有不灭的灯。大人们用灯捻上留下的灯花来安慰灯的熄灭给儿女们的打击,说,那灯花将预示着来年的收获和前途,又将我们的心思转移到期冀当中。
但是熄灭毕竟给了我们不小的打击。当时又没有足够的清油供我们将灯多点一会儿。事实上点灯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短暂仪式。可是那时的我们不可能想那么多,我们只将它看作一种无比美好的过程,因而,在那灯焰一闪一闪就要熄灭的时候,心里还是一阵阵生疼。
亮着,是多么好啊。P3-5
只要我们把根留住,只要我们回到根那里,这一切,都将不是问题。因为春来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里。乡愁中的传统,传统中的乡愁,正是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的春风。
——郭文斌
郭文斌带着一颗赤诚的文学之心从西部走来,坚守着他纯净的文学理想,多情地歌吟西部,执着地追问生命,不渝地捕捉真情,用他脱俗的气质传达着一种穿越永恒的文学精神。
——范晓棠吴义勤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走。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世前曾住此山,只因讲错了一句话,被罚作五百世狐狸,今服刑期满,乞师依亡僧礼烧送。师应,老人乃去。次日,师令众僧到后山找亡僧,众僧不解,因未闻禅林近有亡者。师便带众在山后去觅,果无亡僧,却有一只黑毛大狐狸死在大磐石上。师告因由,僧皆大惊。遂恭然依亡僧礼火化安顿。
盲尼听完晚课,师父说,天已经很黑了,你打个灯笼回去吧。盲尼说,我一个瞎子打灯笼有什么用?师父说,有啊,你是瞎子但别人看见你手中的灯笼可以让开你啊。盲尼说,那我就打上吧。不想半路仍和一个人撞了一个满怀。盲尼说,难道你就没有看见我手中的灯笼吗?对方说你灯笼里的灯早已灭了。盲尼恍然大悟:
原来一切外在的光明都是靠不住的,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本有的光明。
浙江文艺出版社约我编选这部文集已有些日子了,却迟迟未有动手,原因是可选者太多,打开剪辑本,觉得每篇都喜欢,都舍不得,但书的容量毕竟有限。一日翻阅禅宗公案,当读到这两则故事时,便有茅塞顿开之感,觉得它简直就是再好不过的标准。
遂从近百万字的文字中,首先挑选在我看来不至于被罚作五百世狐狸的文字,从中再选在我理解多少有点唤醒作用的文字,多少能打开读者内在光明的文字,然后结集为书,名为《还乡》。
再看这个书名,真是喜欢。
在它就要付梓行世的时候,请允许我深深感谢这些文字的原发编辑、选刊选本编辑、成书编辑,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连同因为这些文字将要化为纸浆的树,同时感谢亲爱的读者!岁月诡秘、飘摇、无常,但生命永恒,愿我们在守中走进安详,在安详中获得吉祥。
一个人在十几岁的时候是很难写出好作品的,写出好的作品是未来的事。你可以现在天天都努力,但你要明白优秀的诗篇和故事诞生在未来。这样你就会心怀憧憬,脚踏实地,绝不心灰意冷。
一个喜欢读优秀的诗篇和故事的人不等于可能写出优秀的诗篇和故事,他还必须喜欢、注意读生活,读生活里的情节、细节、开头、结尾,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情景和场面,没有诗意也没有哲理的心情和感觉……
生活常常是平淡的,但是生活到了诗和故事里就可能美丽。这不是诗和故事美丽,而是生活美丽;这不是生活美丽,但肯定是因为生活——诗和故事才美丽。
语言笨拙些没有关系,技巧简单些没有关系,但感觉要真实,心情要真诚,精神要高洁……
朴素的语言也可写成美丽的诗
简单的故事也可写成动人的小说
文学其实是很平凡的
文学人的心要平凡
目光要平凡
走起路来讲起话来要平凡
文学人其实就是一般人
文学不等于投稿和印刷出来。文学也可以是写在本子上给自己看的,写在信上给朋友读的,写在班级黑板报上的,写在学校橱窗里的。文学的道路在开始的那段,总是非常单纯。
《郭文斌散文(还乡名家散文典藏)》是作家郭文斌创作的散文集。在这本散文集中,作家书写了自己对于民俗的体悟、对于亲人的深厚感情、对于时空和文学的理解。郭文斌的文字是温暖的、宁静的,在他看来,“那些能提醒你向往美好的东西,能唤醒你的灵魂,能让你对世界万物心存敬畏、感激,能让你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能使人心生宁静的文字,就是好的文字。”
《郭文斌散文(还乡名家散文典藏)》是作家郭文斌创作的散文集。在这本散文集中,作家书写了自己对于民俗的体悟、对于亲人的深厚感情、对于时空和文学的理解。在他看来,父慈子孝是和天地精神相连的,恪守自己的伦理本分,才能使自己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