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著的《知行合一要落地》中作者在多年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围绕“知”和“行”两大主题,把“知行合一”的观念融入到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创立了一套真正符合中国企业领导需求的管理模式,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探索出一条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务实精神的管理之路,在本书中,作者系统地诠释了这套模式和企业经营变革与个人修为同步提升的理念。
| 书名 | 知行合一要落地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 作者 | 曾伟 |
| 出版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伟著的《知行合一要落地》中作者在多年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围绕“知”和“行”两大主题,把“知行合一”的观念融入到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创立了一套真正符合中国企业领导需求的管理模式,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探索出一条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务实精神的管理之路,在本书中,作者系统地诠释了这套模式和企业经营变革与个人修为同步提升的理念。 内容推荐 管理之道的核心就是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西方有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东方有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以修行为特征的管理模式正在成为当今管理思想的主流。修行已成为管理界的一股潮流,然而能将修行与事业同步的并不多见。 曾伟著的《知行合一要落地》是作者在多年修行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对阳明心学体系的深入解读,围绕“知”和“行”两大主题,把知行合一观念融入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同时运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系统地诠释了企业经营变革与个人修为同步提升的理念,以及如何提升管理者自身的领导力,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本书含有丰富的企业经典案例和有趣的心理学小游戏,并配有大量精美插图,结合曾伟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够帮助读者充分理解知行合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目录 第一篇 管理的力量来自哪里 第一章 人行动的力量从哪里来 知的力量 良知的力量 人人心中有杆秤 假话背后的良知 第二章 怎样让人产生真正的行 让心停下来 关系大过天 做管理是跟神打交道 安而行之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心是理之凝聚 违背良心的后果 心安理得 第三章 彻底清除知行合一的障碍 谁在欺骗我们 睡了还能知吗 未来不可知 我们被什么绑着 怎样发脾气 第二篇 心量格局定成败 第四章 大学之道 大人有大量 有人挣钱很轻松 人的良知是怎么失去的 只有亲人能治你 挣钱更好,亏钱也好 第五章 生命至善 生命的本来面目 怎样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 第六章 心是什么 教练为何不上场 谁把大海看哭了 你敢生孩子吗 红衣服本来的颜色是什么 第三篇 慈悲才是大智慧 第七章 一体之仁 孩子摔了,你为何心疼 踩在钉子上,你怎么办 你也可以有神通 世界本一体 开个天眼试试 第八章 良知的妙用 经理人的烦恼 老板的烦恼 部门主管的烦恼 膨胀到极致的老板 老员工的问题 “90后”的问题 看透问题的关键在诚意 第九章 慈悲的力量 同体智慧如何修 智慧和慈悲就是“明德” 慈悲就是放下 有慈悲,没问题 第十章 念头如何修 念头是怎么形成的 做管理怎能没谱 念头是如何灭掉的 没有标准,就看不到问题 诚意的至高境界是自知之明 闭着眼睛也能把车开过去 第四篇 放下对的,才是至善 第十一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执着对的,就是错的 不执着就是中庸 亲民才能断执着 第十二章 善不执着为至善 一群好人为何干了“坏事” 如何跳出善与恶的怪圈 放下对的,就是中庸 第十三章 努力工作就是成长 遇到改不了的人怎么办 努力工作就是成长 管理要从尊重开始 生意人为何头疼管理 后记 人生的苦从何而来 试读章节 其实,“忠”字上面的“中”不是指空间上的中间。河南话把“中”念成“zh6ng”,“中”(zh6ng)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正确、符合。符合什么?符合各安其位,符合各自本分。所以,“忠”不是让你忠于谁,是忠于你的本分,忠于你的职守,忠于你的职责。所谓“中国人”,是指凡事都不背离天理、天道的人。天理就体现为社会的规则和要求。《礼记》说“礼者,理也”,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们就明白什么叫人欲。人欲就是跟大家的要求相矛盾的东西。你活得好,这跟大家的要求矛不矛盾?不矛盾。你活得健康,这跟大家的要求矛不矛盾?不矛盾。但是你去花天酒地,就跟大家的要求相矛盾了,起码你老婆就不高兴。这就属于“人欲”,因为这不符合你的本分。本分属于天理。 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的意思就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要做君的事。“君”要讲仁。“臣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臣”要像臣,做臣子该做的事,为“臣”要忠。“父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父”要讲慈。“子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子”要像子,“子”要讲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里头,有没有哪一方是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没有。在孔孟的思想里面,讲“君君臣臣”不是说“君”就可以为所欲为。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孟子讲过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是指国家。孟子的这句话表明,他认为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是次要的,君王最轻。孟子没有说君王高于一切,所以,儒家怎么可能认为“君”超越一切呢? 孔子没有说君就可以为所欲为,当然也没有说臣可以为所欲为,父可以为所欲为,也没有说子可以为所欲为。孔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君要像君,对臣子要仁;臣要像臣,对君要忠;父要像父,要慈爱孩子;子要像子,要孝顺父母。这些话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关系高于每个个体。 社会关系高于每个个体。 “社会关系高于每个个体”的意思就是:君不能凌驾于君臣关系之上,君要仁慈,臣要忠心;父不能凌驾于父子关系之上,父要慈爱,子要孝顺。一仁一忠,一慈一孝,刚好构成一个稳定的关系。谁都不要爬到相互关系之上去,谁都不要凌驾于相互关系之上;如果爬上去了,你就是不安其分。因为这种关系本身对任何一方都好,都有价值,都起保护作用。你把这种关系破坏了,损害的只是一方吗?不是。 如果君把君臣关系破坏了,是不是只把臣给损害了?君受不受伤害?一定受伤害。明朝的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但大明江山最后葬送在他手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君臣关系之上,任意处理臣子。袁崇焕被他凌迟处死,洪承畴被逼投降清朝。在他当皇帝的不长时间里,他处理过、换过的丞相、大将在明朝历代君王里头也许是最多的。 其实,做君主的只要扮演好君的角色就可以了。君王是有很大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随意处置臣子。随意处置臣子,就把自己凌驾于君臣关系之上了。你可以凌驾于臣子之上,但不可以凌驾于君臣关系之上。不能凌驾于“君臣关系”之上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不能破坏规则。 你可以凌驾于臣子之上,但不可以凌驾于君臣关系之上。 做君主的权力是比臣子大,可以处理臣子,但在处理臣子的时候,不要让所有的臣子都寒了心。臣子都寒了心,自己就完蛋了,因为你把君臣关系彻底破坏了,你把君臣间的信任彻底破坏了。明朝末年有那么多大臣降清就是这个原因,做臣子的知道,跟着这样的皇帝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杀,不如干脆跑到清朝那边去。 做老板的绝不可以把自己凌驾于劳资关系之上,如果你认为你在劳资关系之上,就会把劳资关系玩弄于股掌间,最后一定输得很惨。 P28-29 序言 我们欧博管项目的老师,以及老师们在项目企业抓效果时,都是通过稽核检查来让人没有思考的时间,知道就去做。这看似笨办法,但很有效,因为它抓住了问题的实质:问题都是想出来的。 让我们没有想的时间,问题就只是事情,一件一件去做就好了,做多了一定有效,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奥妙所在。 知行合一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它让我们没有时间思考,从而也就不会生出问题,只是做事而已。但有些事情想做也没法做,那叉怎么办呢?比如说:有人得了癌症,去也去不掉,治也治不好,在这样的事情面前,我们能做什么呢? 事实上,很多得了癌症的人,一动手术、一化疗,往往没几个月就走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按照知行合一的思路,知病(知)祛病(行),好像效果不理想,因为这个病祛除不掉,也治不好,那该怎么办呢? 我认识两个得了癌症的病人,其中一个自确诊后已经活了11年,而且现在活得挺硬朗的。他的经验就是与疾病和解,把疾病当成身体的一部分,不与疾病对立,不整天想着让这个疾病怎么从自己身上离开,不整天想着怎么去灭掉(治)这个疾病,而是与这个疾病长期和平共处,养着它,这叫养病。 事实证明,对这种人类都无能为力的疾病,养比治更重要。因为你在生理上,药物或仪器在帮你削弱疾病;但在心理上,你这种与疾病势不两立的对抗状态,毫无疑问也给疾病细胞注人了能量,反而强化了它。这种对抗肯定加速消耗你身体中生命的能量,生命力会下降得更快,很多处在这种治疗当中的病人就是这样虚弱地走向死亡。而我看到的这位朋友,11年来从未显出非常虚弱的状态。毫无疑问,不与疾病对立,而是接受、包容的心态,保证了他巨大的生命能量和生命力,从而让他好好地活着。 另一个病例是:去年一位60多岁的朋友查出了癌症,医生当时认为他必须化疗,预估他也就半年左右的生命时间。事实是,一年多已经过去了,他却活得特别地精神,皮肤白嫩而红润,比他病前更显健康。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呢?他没有去进行化疗,也没有四处求医,而只是在当地的一个修行人开的私立医院吃了一些中药,调养了一段时间。最关键的是,他彻底改变了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戒牌,几乎所有的不良嗜好快速戒掉。然后,在这位医生的陪伴下,他前后两次去山上修行,一去就是半个月,整天诵经,真心忏悔,真心感恩,才发生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 这又是一件不是消灭疾病、而是接受疾病的例子。他不是从如何对付疾病的部分人手,而是从如何改变不良习惯的部分下手,戒掉那些坏习惯。不与疾病对立,不去嗔恨疾病。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随缘放下”。 所以,知行合一让问题无从产生,把问题变成事情,做事而已,效果明显;随缘放下,通过接受问题,消除对立,慈悲同体,从而化解问题,也是我们面对问题的有效方法。一动一静,一个积极,一个包容,阴阳相济,能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只有事情,没有问题。 事情是需要的,是生命力绽放的舞台:而问题是想出来的。知行合一或慈悲同体,就能让问题直接消失。 本书正是从知行合一与慈悲同体两个方面来谈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实,慈悲同体是知行合一的本质,知行合一是慈悲同体的显现,合二为一即是修行。这也正是曾子《大学》所讲的“大学之道”。 后记 现在好像大家都觉得苦,有钱的累得辛苦,没钱的想得辛苦,苦究竟从何而来呢? 苦其实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对立状态,来源于我们的自我意识。小孩刚生下来不久,他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所以,小孩是没有苦恼的。当然,他也会哭闹,但这种哭闹是对疼痛、饥饿、不适的直接反应,而不是我们成年人讲的苦。所以,小孩一般吃饱了,身体没有什么不适,他就是安静的,或者是快乐的。而不像我们大人没病没灾,钱也不少,生活也很优越,却还是感觉到生活很苦。 当然,这种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随着孩子懂得将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他的天真和快乐也就慢慢减少了。因为他有“我”要执着的东西了,他有“我”与外界的对立了,痛苦和烦恼在他未来的人生当中,就会与他如影随形了。 我们都知道《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其实《易经》的思想却只是阴阳而已,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的阴、阳在《易经》的六十四卦里头,就是两个最基本的元素阴爻(一一)和阳爻(一)。而所谓的穷尽人生宇宙无穷变化的六十四卦,只不过是阴爻(一一)和阳爻(一)交替使用而已。 我们一直感到神奇的是,这千变万化的宇宙大干世界,至今都让我们的科学家们无法彻底破解,怎么就会在五六千年前被我们的老祖宗给轻易破解了?《易经》是个谜,无论道家、儒家、兵家、法家,可以说诸子百家都是从《易经》的思想演化而来的,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思想能像《易经》一样,衍生出如此丰富多彩而又各不相同的思想流派。这一现象一直让现代的中国人谈到《易经》就有高深莫测之感,觉得它既高深又玄妙,不可不信,又无法坚信,总之,是个谜。因为它太神奋了,它永远似有似无地活在中国人的心里。 其实,看看小孩的成长,我们就懂得《易经》了。真正的人生,而非自然意义上的生命是从对立开始的。当我们将自己与周围分开,脑袋中形成一个“我”和“我以外”的概念时,对立就开始了,人生也就开始了。从此,有一个“我以外”的世界来与“我”对立。 今天与明天对立,现状与目标对立,贫穷和富有对立,管理和被管理对立,男人和女人对立,父母和孩子对立,生与死对立。总之,有了对立的心,就会有无穷无尽对立的相,难怪《道德经》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我们的人生可以说是伴随着对立开始,所以抓住了对立,也就抓住了人的本质。人生不过是对立的心态在不同情景下的变化而已,或者说,对立的心态不停地演变,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所以,用阴阳两极的对立,来解释和模拟变幻莫测的人生,只能说明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悟透了人“生于对立”这样一个事实和本质,这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含义。因为道是用来走的,我们的人生注定会走在对立的路上。 听起来是否感觉人生很悲哀?其实,真正的智慧都是残酷的,希帕索斯的智慧让他被扔进大海,苏格拉底的智慧让他喝毒汁而死,布鲁诺的智慧让他被教会烧死……所以,智慧和真相从来不是让人感觉那么舒服的。 估计我们的老祖宗也懂得明哲保身,说出阴阳对立这种人生的本质,却又不肯说破;搞出阴阳八卦,让大家娱乐;说出一个“道”让大家思考,再加上“道可道,非常道”,让你百思不得其解,以免迁怒于他们。 其实,事情说破了,就是“人生是苦”。苦从何来呢?源于对立。 那人生就无解了吗?答案就在问题中。对立是人心生出来的,你的内心把对立消除,不就一了百了了吗?自我意识别太强烈,懂得把自己和周围融为一体,多照顾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你的人生肯定就顺利很多。 不让现状和目标对立,别天天想着自己活得不好,好像别人都活得比自己好,非得变成别人那样才能幸福,你就肯定活得轻松很多。其实,你真正了解一下别人,你所羡慕的人,也许正在抱怨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呢!那要不要有人生目标?当然可以有,但不要天天惦记着那个目标,而应该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才能实现那个目标。《道德经》讲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意思。有目标,但不要让目标与现状对立。 不要让疾病与健康对立,希望健康,不希望生病是人之常情,正如很多人喜欢晴天,不喜欢阴雨天一样。但不要让疾病与健康对立,要接受疾病,才利于健康。 不要让父母和孩子对立。父母有父母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相互尊重,爱才能落地,否则就会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爱中有过多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从孩子出发,这才是父子关系或母女关系矛盾的根源。 人生是苫,但也并非不能解脱,解脱之道,就在于放下我执,消除对立的心态,好事、坏事都当成修行。这样,你的人生就会“止于至善”(《大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