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力
按照苏联战争计划的要求,列宁格勒军区的军力显然足以守卫列宁格勒州,抗击芬兰人发起的一切进攻,但波波夫的部队并未做好应对德军入侵的准备,而11941年的德国国防军是欧洲最强大、最优秀的武装力量。和整个红军队伍一样,1941年6月的列宁格勒军区辖内部队,其理念、组织、指挥员的能力、指挥控制机关的有效性都处于严重混乱状态。从作战指导思想来说,正如1941年防御计划表述的那样,红军的整体军事战略显然是防御性质的。这与红军自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发展、战争前夕依然主导其军事思想的“大纵深战役”理念及“战役纵深作战之进攻战术和战役”理念背道而驰。
另外,由于在苏芬战争中表现拙劣,红军随后实施了革新、扩大、重组和再装备,但各个方面做得并不好。更糟糕的是,始于1937年的军事指挥人员大量流失,导致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有能力执行进攻或防御等行动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严重短缺。与德军相信下属主动性的做法相反,苏军指挥层的大规模人事调整和其他制约因素使红军指挥员们确信,表现出任何独立判断都会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由于政治方面的考量要求红军守卫苏联的每一寸领土,因而到1941年6月,红军基本上放弃、拆除了1939年前沿苏联边境构设的防御,并在他们于1939年和1940年占领的地区之西部构筑新的“筑垒地域”。虽然红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德国人和芬兰人发动进攻时,这些新防御远未完工。另外,红军各部队也不允许采取任何有可能招惹其潜在敌人的举动。为确保不发生挑衅事件,红军主要以NKVD(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部队和少量步兵部队象征性地守卫苏联边境,主力驻扎在深远后方。
从组织上说,红军部队的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苏军规模最大的坦克兵团是机械化军,但其构成相当死板,远比不上德国摩托化军灵活。庞大的机械化军仓促组建于1940年末,战争爆发时仍在组建中,每个机械化军辖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由于每个坦克师编有10940人和375辆坦克,导致坦克过多,支援力量不足,于是,NKO给每个机械化军增加了1个摩托化师和各种支援部队。这样,至少从理论上说,每个笨重的机械化军将编有36080人和1031辆坦克。不仅如此,边境军区辖内大多数机械化军还存在部署不当的问题,机械化军辖内各师,彼此的驻地相距甚远。列宁格勒军区的两个机械化军也有同样问题。更糟糕的是,军区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指挥员并未吸取冬季战争的教训:庞大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在苏联北部林木茂密、通常布满沼泽的地带有效运作。
苏军步兵部队也处在混乱中。红军的主力构成是其步兵师。战争前夕,这些步兵师各编有3个步兵团(每个团辖3个营),外加2个炮兵团、1个轻型坦克营和各种支援分队,理论编制力量为14483人和16辆轻型坦克。但实际上,每个步兵师只有8000~10000人,没有坦克,支援炮兵也不足,充其量只有最基本的后勤支援。红军步兵军(应编有2~3个步兵师)和野战集团军(应编有3个步兵军、1个机械化军、数个炮兵团和1个反坦克旅)同样实力不足,缺乏足够的重武器。
1941年5月底,苏联政府力图纠正这个问题,召集起80万名后备役人员,并加快了各军校学员毕业的速度。可是,德国发动入侵时,这些额外兵员刚刚加入部队。实际上,战争爆发时,列宁格勒军区辖内各集团军只能调集起4~5个师,炮兵、坦克、工程兵、后勤和维护支援严重不足。
总的说来,红空军,特别是列宁格勒军区的空中力量,遭遇到许多与地面部队相同的问题。1941年6月22日,红空军和红海军共有24488架飞机(18759架战机),其中21030架(16052架战机)可用。这些飞机中的10743架(10266架战机)分配给西部战区的作战部队。西部战区包括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西南特别军区、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的部队,以及奥德赛军区第9集团军和北方、波罗的海、黑海舰队。这些飞机中,9099架(8696架战机)可用。列宁格勒军区拥有1342架(1336架战机)飞机,其中1222架(1216架战机)可用。糟糕的是,这些飞机中的大多数型号老旧,使用年限过长。
除军事指挥员大量流失以外,飞机制造厂和飞机工程设计师们也未能幸免,苏联过去在航空领域的领先优势已经结束。一些新型战机,例如速度较快的米格一3歼击机和出色的伊尔一2“斯图莫维克”强击机,在某些方面优于德国战机,但1941年春季刚刚列编,红空军使用的是新旧混合的装备。获准驾驶这些新型战机的飞行员进行的换装训练进展缓慢,这是因为空军指挥员们心怀恐惧——任何训练事故都可能导致他们因“破坏”遭逮捕。苏德战争爆发时,前线地区的许多苏军飞行员驾驶新式战机的飞行经验只有区区4小时。新型战机的换装工作进行得非常混乱,许多苏军飞行员并不熟悉苏制新式轰炸机的外形,导致6月22日那天,他们甚至错误地向己方飞机开火射击。
另一些因素也削弱了红空军的战斗效能。苏联1939年占领波兰东部,1939年和1940年又对日本人和芬兰人成功实施空中打击,这使许多红军航空兵高级指挥员产生了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苏联人在20世纪30年代广泛接受了A.N.拉普钦斯基这位“俄国杜黑”倡导的大规模使用空中力量的理念,但只是加剧了这种过度自信的不良影响。苏联军事领导人认为,如果爆发战争,他们将从新近征服的领土上对一切敌人发起一场大规模空中攻势。可是,战争爆发后,前进地区可用的机场相对较少,一些机场为进行扩建已于1941年春季拆除,少量尚存的机场缺乏必要的护坡和对空防御,无法掩护拥挤的停机坪。 指挥不统一和指挥体系动荡也使红空军深受其害。一些航空兵师奉命支援地面集团军或方面军,另一些直属于总参谋部,还有些空中力量致力于苏联国土的区域防空。在混乱的初期战役这一背景下,脆弱的通讯中断导致指挥链断裂后,这些航空兵师很难协调一致地将空中力量投入关键地点。1941年间,苏军大多数战机并未配备电台。更糟糕的是,因三位杰出空军指挥员和许多高级军官遭革除,各级指挥层出现空缺,却只能擢升一批缺乏经验的指挥员来填补。但这些人根本无力纠正红空军过度僵化、基本上已过时的战术拍。
因此战争前夕,与整个红军队伍的状况相同,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舰队和另外一些承担守卫列宁格勒任务的部队,只能勉强遂行他们受领的任务。但是,他们与斯大林及苏联中央国防机构一样,完全没有料到“巴巴罗萨”行动发起后,德军的推进势如破竹,深具破坏性。没过几天,急剧恶化的态势就使他们的些许担心变为近乎恐慌。
P20-23
对于了解列宁格勒战役,乃至更全面地了解伟大卫国战争,这部作品都是一项创新性的重要贡献。借助以往无从获取或被忽视的苏方和德方资料,本书对以往相关著作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了重大纠正,并在这个始终令人着迷的主题上成为一部重要而又持久的佳作。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的作者 约翰·埃里克森
这部出色的作品牢牢奠定了戴维·格兰茨作为美国最重要的二战东线历史学家的地位。格兰茨以丰富的细节诠释了这场堪称人类最悲惨事件之一的战争中苏德军队的残酷厮杀。杰出之作!
——《艾森豪威尔:戎马生涯》和《决战诺曼底》的作者 卡洛·德埃斯特
这是对二战东线战史研究做出的一份杰出贡献。
——《苏联武装力量史》的作者 马尔科姆·麦金托什
这是一部关于二战最重要战役之一的杰出作品。格兰茨是一位战役分析大师,他关于东线的专著是每一位潜心研究二战史的人的必读之作。
——《闪电战的起源》和《德国空军》的作者 詹姆斯·S.科勒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进行了漫长而又残酷的斗争,这一过程中,没有哪一环节比庞大的、历时3年的列宁格勒会战更充满戏剧性、牺牲和纯粹的人类苦难。列宁格勒诞生在战争中,是一座不朽的革命熔炉,对沙皇和共产党人而言,她是俄国位于西部的门户,但在其敌人看来,这座沙皇彼得之城一直是俄罗斯帝国以及后来的布尔什维克苏联一个巨大的、通常有些不祥的持久象征,甚至是某种潜在的威胁。因此,阿道夫·希特勒将苏联定为德国攫夺生存空间的主要目标后,这座彼得和列宁之城成为他无情野心的重点之一,这不难理解。这座城市重要的象征性、战略性和意识形态意义无可替代。
俄罗斯和西方的历史学家及记者们撰写了数千部作品,记录下列宁格勒战时磨难的史诗般过程。其中大多描绘并纪念了列宁格勒居民在围困期间遭受的巨大苦难。对人类之痛苦和与围困相关之苦难生动而又深刻的描述,使一些著述成为真正的经典之作,例如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列宁格勒被困九百天》和德米特里·巴甫洛夫的《列宁格勒1941:封锁》。另有数千名遭受苦难的平民所撰写的个人回忆录,有些较为真实,有些则不足为信,但均为封锁期间可怕的生活全景描绘出一些细枝末节。虽然人们至今对城内居民的具体丧生人数仍存有争议,但对于列宁格勒居民在近3年严峻考验期间经历的痛苦和饱受折磨的生活,其性质和规模都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到目前为止,即便那些最出色的著作也只为这则有关人类的痛苦和忍耐的庞大故事提供了部分背景。与红军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一样,列宁格勒保卫战军事方面的问题依然晦暗不明,这一点令人难以置信。虽然有数百位苏联军事历史学家为这场战争撰写了大量著作,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迫使这些作者故意混淆或干脆忽略了实际发生在该地区的诸多战斗。出于保卫国家安全利益、维护政治和军事声誉的考虑,以及避免政治或军事尴尬的简单想法,导致历史记录中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这些历史空白包括长期围困期间一些最殊死、最激烈的战斗。
与整个战争期间一样,红军庞大军事斗争的人为影响范畴同样晦涩不清。与前线其他地段一样,围困期间,曾在列宁格勒及周边参加红军军事行动的数十位将领、政治委员、高级指挥员,也在其回忆录或回忆文章中描述了他们的经历。这些回忆录和回忆文章虽然大体而言还是较为准确的,但其作者几乎都在写作期间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因而存在严重缺陷。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些受到严格审查的回忆录流出了几个未删节版,但同样带有审查员的标记,而其作者早已故去,无法重新加以修订。
就历史记录而言不幸的是,与其德国对手不同,记录下自己战时经历的红军士兵寥寥无几,仅仅是因为相关条令禁止他们这样做。战争期间不允许书写日记,战后又害怕受到责难,加之缺乏出版渠道,导致普通红军士兵难以透露他们的亲身经历。1991年苏联解体后,一些老兵终于克服恐惧和相关禁令,推出了一些简短的回忆录。但是,这些作品少得可怜,而且,奋笔疾书的老兵们缺乏相关档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风烛残年。
以德方视角撰写的历史记录也不足以填补大量历史空白。德方参战者和历史学家们沉醉于一场场壮观、貌似战无不胜的庞大战役,这些规模空前的会战构成了他们眼中东线战事的要点,他们既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发现并注意到红军军事行动的复杂性。这一点尤其适用于那些红军失败的战役,以及战争期间被遗忘的战斗,缺失的40%中的大部分隶属于该范畴。
近年来公开的俄罗斯档案终于使我们得以着手纠正列宁格勒会战和整个战争中的某些相关作战记录。我们将德国诸集团军群、集团军和辖内各部队长期存在的大批档案资料与俄罗斯新近公开的文件加以对比,从而得以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士兵们的个人回忆录,本书主要是一部军事作战史。书中并未重复已出版之著作对围困期间列宁格勒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人类苦难所做的描述,而是力图对军事行动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叙述,这些军事行动为列宁格勒发生的一切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另外,列宁格勒居民在炮火下经历了900天史无前例的考验,对于其间发生的事情,重建公众的观点无疑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本书代表了一个最普通的开始。谨以此书献给丧生于战斗和围困期间的160~200万军民、伤残的240万士兵、在疏散或围困中得以生还的160万平民,以及因列宁格勒之战留下心灵创伤的无数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和苏军的防御,堪称一场史诗般的传奇之战,英雄主义与人类苦难交织,这一幕在现代战争史上无与伦比。虽然已有无数作家详细地描述了这座遭受围困的城市,但对于发生在城外的战斗,戴维·格兰茨首次提供了最具权威的军事史。
作为最早受到德军“闪电战”威胁的苏联主要城市之一,在阿道夫·希特勒看来,列宁格勒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是个战略目标,他满心希望迅速且轻而易举地将这个俄国革命诞生地夷为平地。可是,红军的顽强防御使他的企图化为泡影。
格兰茨详细阐述了在近3年时间里,两个军事大国如何在可怕的气候和恶劣的地形条件下,力图以一连串无情的进攻和反攻消灭对方,交战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惊人的代价。这部丰富详细的历史著作描绘了相关战斗和战役构思、实施和完成的过程——其中包括发生在封锁期间的多场“被遗忘的战斗”。
通过描述林林总总的军事行动,格兰茨重现71941年6月和7月的边境交战:解放列宁格勒州南部鲜为人知的战役,包括卢加、纳尔瓦、普斯科夫和奥斯特罗夫之战;列宁格勒州北部的解放,包括维堡战役和攻入芬兰的失败尝试。他解释了这些军事行动如何构成了列宁格勒会战,又如何影响到东线其他战区的作战行动,最终迫使德国人以漫长的、代价高昂的后撤退往柏林。
格兰茨还对列宁格勒城内的状况进行了探讨,为这场可怕的围困增添了新的细节,还进一步揭示了列宁格勒周边乡村游击战的实情,并纠正了早期著作中普遍存在的—些错误。
基于大量首次揭秘的俄罗斯档案资料,以及在军事方面上远远超越诸如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列宁格勒被困九百天》这些名著的内容,戴维·M.格兰茨原著的《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上下)》这部著作,堪称列宁格勒战役期间丧生的近200万俄国人的明证,也强化了他本人作为二战苏联军事历史权威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格勒保卫战堪称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在现代战争史上空前惨烈悲壮。
列宁格勒是第三帝国“闪电战”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是俄国革命的发源地,希特勒妄图通过迅速占领该地来瓦解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但苏军顽强的抵抗使之成为泡影。两个巨人交战三年,在恶劣的天气、地形条件和令人震惊的阵亡数字面前,进攻和反攻如此无情。
戴维·M.格兰茨原著的《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上下)》广泛记叙了诸多战斗的谋划、实施和结果,包括在封锁期间发生的“被遗忘的战斗”。如1941年6月和7月的边界战斗;解放南列宁格勒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战争,包括卢加、纳尔瓦、普斯科夫和奥斯特罗夫的战斗;解放北列宁格勒的战斗,包括维堡行动,以及企图入侵芬兰的失败。并分析了这些战斗如何影响了列宁格勒的斗争,又如何影响东线的其他战区,最终迫使德国人进入长期的溃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