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爱情
1
Michael是朋友民介绍给我的。我刚从纽约州搬到了华盛顿特区,正借住在民的家里。
那时候我正在找工作,也期盼着一份爱情,但在我的未来模糊不定的时候,爱情也是飘忽的。我知道,工作是可以找到的,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
热情的民说要把他的一个美国同事介绍给我,叫Michael。民把他所了解的Michael勾勒了一番,最打动我的,民说Michael是个简单快乐的人。
其实民和我都没对这事儿抱太多的希望,有一搭没一搭的,顺其自然。民说,至少你可以跟他练练英文。我想这样的期盼是适中的,不抱希望,也就没有失望。我依旧相信爱情,而且是一生一世的爱情。但也相信,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恩遇。我不知道的,只是我会有怎样的运气。
一切确实是轻松随意的。民都没有跟我商量,就约了Michael在随后的一个星期六来我们这儿。而我已经跟朋友们约好在那个星期六去城外看红叶,民只好让Michael星期天过来。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美轮美奂,我在星期六玩得太尽兴,晚上开始感冒发烧。星期天早上好了一些,但状态肯定不佳。没再跟Michael改时间,一是不想改来改去,二是觉得这样倒也真实,人总有憔悴的时候。
Michael如约而来。他穿了件白色的T恤,配一条休闲裤。褐色的头发,蓝灰色的眼睛,棱角分明的脸上却回转着温润平和的光泽。他应该是有备而来,收拾得很干净清爽,手里还捧了束盛开着的鲜花。
民打趣道,你这花是给我的,还是给珺的?
Michael本来就紧张,遇到这样的问题,脸马上红了,把花递到民的手上,什么也没说。
民和太太媛都是踏踏实实过日子却不太讲究浪漫的人,家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花瓶之类的东西。他找了个大个的水杯,把花塞了进去。
民说要带我们去个皮萨饼店吃午饭,可以边吃边聊。本来一辆车也够了,民刻意要开两辆。他和太太女儿在一辆车上,打发我上了Michael的车。
Michael开了辆蓝色流线型的跑车,跟他刚才表现出的拘谨并不吻合。
车子开起来后,他渐渐放松下来,话也多了起来。他原来很是幽默风趣,而我也是个容易被逗笑的人,欢声笑语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两个人很快就熟络起来。
十一月初的日子。高而透蓝的天空下,是大把的温暖明媚的阳光。没有了春夏的燥热,冬日的凛冽也还在远处驻足。树叶都变了颜色,玫瑰色、橙色、卵黄、墨绿簇拥在依旧茂盛的树枝上。那辆蓝色的跑车满心欢喜地穿过热闹而平和的城市,无意间迎合了深秋的艳阳和姹紫嫣红的树叶正在吟咏的歌调。
车里的两个人,也是满心欢喜的。 这样的喜悦也弥漫在之后的那顿轻松随意的午餐中。
午餐后我们回到民和媛的家里。Michael没有告退的意思,几个人坐在餐厅里继续天南海北地聊着。我洗了些新鲜的水果,泡了壶清茶。餐厅是朝西的,太阳西落,餐厅里的光线越来越足,每个人的脸上也就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光彩。我的心思如那壶明前绿茶,是清淡的。时而划过一些惊喜。Micl"reel是聪明的,每次扯出新的话题,他都可以有独特的见解和根据。闲淡的基调,丰富的内容,我未曾想过一个搞电脑的人能有这样宽阔的知识面,而我对博览群书的人总是有些特殊的好感。
这样的见面也是我原来未曾期望的。轻松随意让我忘了相亲的目的,朋友式的交流又在无意间促成了彼此的心意。我的感冒也因为快乐好了许多。
民说的是对的,Michael确实是一个简单快乐的人。他的快乐感染了我。那快乐是波澜不惊的,没有过多的期许,没有刻意的掩饰。我们享受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快乐。也许这是今生今世唯一的一次见面,我们还是快乐的。
2
Michael很快发来一个电子邮件,邀请我出去吃晚餐。我答应了他。他马上来问我想吃什么菜,我说由他定吧。他选了家中式餐馆,在Tysons Corher,离我住的地方不远。
时间定在之后的周六的晚上。Michael开车来接我。他手里还是捧了束鲜花,这次他明确地说,这花是送给瑁的。我把花插进了另外的一个大水杯,民在旁边坏笑着。
Michael跟上次一样,收拾得干净整洁,散发着清爽的气息。
我们一起去了那家饭馆。Michael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请我点菜,而不是各点各的。我没有推辞,点了京都排骨和芥兰牛,还点了春卷和虾多士做开胃菜。每选一样菜我都会征求下他的意见,他总是很积极地表示赞成。我很希望这些菜确实合他的口味,这是我的一些美国朋友喜欢的中餐。
等菜的间隙,Michael问起我什么时候来的美国,为什么决定来美国。
我的思维停顿了片刻。之所以来美国,是因为我的第一个婚姻,而那是一场很失败的婚姻。今天算是我和Michael的第一次正式的约会,现在就提及过去的情感经历,好像早了些。我的闺蜜也总是嘱咐我,对男人一定要有所保留,特别是感情生活中的故事。可是我该如何回答他的这个问题呢?Michael正微笑而真诚地望着我,我知道,他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很随意地扯出的话题。即使我什么不说,他也不会介意。但我还是想告诉他那一切,就在此时此刻。如果那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为什么不在最早的时候在正中央迈过去呢? 我把自己经历过的那个故事复述了一遍。这个跟情感有关的故事,在结束了几年之后,当故事的当事人讲述它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感情的色彩,我只是很真实地把它讲述了一遍。
故事并不长,当我们的菜陆陆续续地上来的时候,我的故事也到了尾声。可是那过去了的一切,不是可以这么轻松地一笔带过。毕竟那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脚印,那是我来到这个国家的原因,也是投射到我对美好爱情的诠释和期盼上的一个阴影……
P11-13
章珺对于美国文化与社会具有敏锐的观察视角,此外,她也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作家,能绚精准地描绘出美国生活的各种现象。
——Jim Hargett(著名汉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书中篇目《Hargett奖学金》主人公。)
最优秀的社会故事讲述者往往来自异域。十九世纪法国政治学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是最杰出的美国生活观察家之一。他仅在美国旅行九个月后,就撰写出了著名的《论美国的民主》。相比之下,章珺在美国已生活二十年之久,很少有人能像她这样深入洞察美国生活的核心。
——Tom Cooney(美国外交官,曾任职于美国驻北京、上海、香港和澳门的大使馆和领事馆.
书中篇目《两个生日一天过》的主人公。)
英文谚语说:“静水流深”。北宋诗人苏轼在《与二郎侄书》中提到:平淡乃绚烂之极也。细读章珺的散文,觉得前人所述的“静、深、平、淡”,在她笔下都一一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全面深刻地展现了美国的生活,还有丰厚的文学魅力和重要的文学价值。
——郑文君(耶鲁大学英文系学士,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章珺作品的英译者。)
我更愿意用“中美两个国家共同的故事”来命名这本让人深感愉悦和温暖的书。Jun Miller(章珺)看到了那些能把我们连接到一起的东西,无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原来相隔多么遥远,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成为朋友,只要我们愿意彼此理解并且为之付出努力。章珺的作品感动了我们,她对生活的看法以及她将自己的经验感受写在纸上的能力是上天馈赠给我们所有人的礼物。
——Ann Parillo (美国作家,电视节目Schenectady—Capital Region Today的制片人和主持人,书中篇目《奥尔巴尼》中的人物。)
我第一次来美国,是在二十年前的1998年。来之前,我以为我对美国并不陌生,通过影视和其他渠道,或者道听途说,我好像已经熟悉和了解了这个国家。
到了以后,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我原来的很多判断和观点并不准确,我所了解的原来是一个我想象中的美国。亲眼看到亲身体会的,应该是一个更真实的美国吧。回到北京后,我把一些我对美国的感受和我在美国的生活片段写了出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我想尽我所能告诉中国读者一个不一样的美国。真实的美国比我想象中的美国简单朴素了许多,没有那么多的喧嚣和浮华,却有着很多让人感到亲切的魅力。
2002年我移民美国后,又受邀在一家报纸开了个介绍美国生活的专栏,开了两三年,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也有一些美国人喜欢我笔下的美国,认为我很好很准确地展现了美国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是因为我是一个外来者,会比较敏感,更容易看清这里的细枝末节。作为一个作家,又多了些敏锐,能看到一些特别之处,一些值得珍视和借鉴的一个国家的素养。
有些文章结集出版过,虽然留下了一些遗憾,但为这本书的创作做好了铺垫,特别感谢这本书的策划和编辑,出版的前期介入,帮助我梳理好了思路,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读者的诉求。应该说这本书凝聚了作者、策划、编辑和读者共同的愿望。这本书的写作时机也已成熟。我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一二十年,在这里读书工作,结婚生女,生活在美国人中间,切实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于一个作者,这是一个很好的时候来写一本跟美国有关的书了。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后再来写这本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和呈现美国。当初写美国,靠的是一个初来者的敏感和一个作家的敏锐,写这本书,主要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我也有了更丰富的阋-历,更平和的心态,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也更加的成熟,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了解美国,还能带给读者一些美好的感受和启迪。
写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有太多的东西可写。一二十年的生活,已经给了我太丰盛的馈赠,我只能尽可能地浓缩在一本书里。这本书有三大板块.第一章是写情感的,情感可以超越所有物质上的东西,不去了解美国人的情感,很难真正地了解美国。第二章具体到了衣食住行,寻常百姓的生活琐事中,蕴含着关国人的价值观、家庭观念和精神追求。第三章是一个延伸,延伸到整个的社会和文化中。想更好地了解美国,这三个部分可能缺一不可。
在一本书里,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尽可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素材,或者把一些不同的内容融汇到一篇文章中,帮助读者以一窥十。譬如《美国奶爸》和《慢养女儿,陪伴成长》都是写如何培养孩子的,但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美国奶爸》围绕着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爸爸来写,《慢养女儿,陪伴成长》则以一个在美国的中国妈妈的身份来写,我想通过不同的侧面更完整地诠释美国人养儿育儿的观念和作为,而且通过养育孩子不仅可以了解美国的教育,我自己就是通过养孩子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美国也有很多的城市可写,我只选择了奥尔巴尼和华盛顿。奥尔巴尼像是我在美国的故乡,华盛顿特区是美国的首都,也是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我在这两个地方都生活了很长的时间,写起来会比较确切,恰好这两座城市也浓缩了美国很多有代表性的层面,都是很典型的美国的城市。
我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自己在写作时就尽可能避免说教,想用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来展现丰厚的生活,字里行间应该流淌着真情实感,这是我在写作散文时一直遵循的原则。作为一个作家,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擅长发现发掘故事,也知道怎样塑造人物,再用好的文笔描述出来,希望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的故事,是以文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可以当作美文来欣赏。而且,经过了艺术的加工,更能保持住原汁原味。
每个作者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感受不同,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会带有个人的色彩。我尽可能避免主观的判断,尽可能客观地展现那个我所感受到的美国。
美国也处于变化之中。一些社会问题更加的明显,一些矛盾渐渐激化,多多少少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破坏到原有的和谐,损伤了原有的传统。在很长的时间里,美国是一个很传统的国家,应该说,直到现在,美国还是一个保守务实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的变化,特别是在观念上的变化,会引发很大的争论和很多人的强烈反对。我所展现的美国的一些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国家所具备的一些优秀的品质,在这几年也在受到很大的冲击。如《木箱》中对传统的传承,《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中不同种族的融合,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包容等。希望这些优秀的品质还能被保留下来,不仅仅是在文字中被保留下来。有些变化是难以把握的,所以我把更多的关注和笔墨放在普通关国人的身上,他们的善良、大气、包容和爱心,不为功利而为,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任何的变化。他们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素质,是美国和美国文化的基石。也是在这些普通人的身上和普通人的生活中,我看到很多我们共同拥有的东西,中国人和美国人共同拥有的情感和愿望,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过日子时都会遇到的问题,都会感受到的喜悦。
因为这些人这些事,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始终心存感激,对那些还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和那些萍水相逢今生再也不会相遇的人,都满怀感恩。当我用文字去表述的时候,他们再一次感动了我,温暖着我的日子。希望把这样的温暖,通过这本书带给读者,温暖更多的人。
章琚 2018年2月17日
章珺著的《电影之外的美国》立体地呈现了美国,用文字融合中国人和美国人共同的情感。这是一个中国人亲身体验的美国人的日子和情感。
朴素务实的生活态度,不浮不躁的生活基调,返璞归真的情感追求,简单快乐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普通和单纯,会颠覆很多中国人对美国的理解和想象,却有着我们更愿意走近和亲近的风采。
《电影之外的美国》是一个中国人亲身体验的在美国的日子和情感。
在很长的时间里,美国是一个很传统的国家,应该说,直到现在,美国还是一个保守务实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的变化,特别是在观念上的变化,会引发很大的争论和很多人的强烈反对。作者章珺所展现的美国的一些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国家所具备的一些优秀的品质,在这几年也在受到很大的冲击。如《木箱》中对传统的传承,《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中不同种族的融合,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包容等。希望这些优秀的品质还能被保留下来,不仅仅是在文字中被保留下来。有些变化是难以把握的,所以作者把更多的关注和笔墨放在普通美国人的身上,他们的善良、大气、包容和爱心,不为功利而为,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任何的变化。他们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素质,是美国和美国文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