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危机
在入行之初,我们对于设计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可以给公司的设计带来新鲜的思维。然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们原本积累的想法很快就被消耗殆尽,此时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刻意练习积累知识并拓展思维。然而笨拙、缓慢的解决办法并不会被急于求成的人所接受,于是这些人在求快的路上很快滑入创新力枯竭的陷阱。
陷阱一:始于原创,终于抄袭
这个陷阱的特点是“在入行之初忠于原创,但在一番碰壁后渐渐习惯了抄袭。”
目前UI设计师的专业背景可谓是五花八门,既有英语、金融等文科专业,也有建筑、计算机等理科专业。虽然大家的专业不同,认知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但对于抄袭和原创的态度大家却是高度统一的,大家都认为原创光荣,抄袭可耻!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刚入行的新人在技能和眼界还很稚嫩的阶段,就依靠直觉进行原创。这种罔顾现实的努力,不仅对职业成长无益,反而会过早耗尽原创的热情。当他们几经努力,终于拿出一套“原创方案”展示给众人后,总能残酷的发现,市面上早就有了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因为在UI这个世界里,几乎任何常见的问题都已经有了优化过的答案。作为从业者,首先要擅长使用专业人士给出的、验证了无数次的答案,而不是凭着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拍脑袋”想出一个做法。如果为了赶时间,应该采用现有的,高质量的设计方案,而不是自己凭感觉想一个新方案。当然,了解已有的高质量设计方案,需要经常学习,而这是UI设计师要做的事情。
当刻苦努力无法改变现状时,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会迫使很多人质疑努力的作用,进而放弃努力。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那些减肥失败、学英语失败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一开始就制定了自己当下难以完成的目标,一旦目标没有达成,就会导致坍塌式的全面放弃。设计师放弃的标志是通过抄袭、剽窃创意来弥补自身知识积累和思维的不足。这样虽然可以帮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需求,却会抄袭上瘾,最终放弃原创。
毕竟,原创对于创意贫瘠的新人而言并非易事,思考半天却一无所获是常有的事。再加上做任何事都有最终期限,无论是准备作品集,还是完成日常工作,都需要在一定周期内完成。当时间日渐紧迫时,为了追求效率,索性放弃原创,转而抄袭会来得更加高效。很多设计师最开始抄袭都源于时间的压力,起初对整个页面都坚持原创,后来因为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开始抄袭,直到完全抄袭。典型的例子当属图标设计,一些人为了省事,照搬素材了事。
相比考试抄袭范文、论文摘抄,UI设计的抄袭成本极低。不用死记硬背海量的题库、范文和文献资料,只需要打开几个设计网站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参照进行复制即可。但采用这种方式工作几年以后,如果再仔细回想一下刚入行的工作方式,会发现自己当前的工作方式好像和当初没什么差别,遇到新页面都是照搬素材,如果脱离素材,自己似乎什么都做不出来。平时大家都不会思考这个问题,总觉得随着工作资历的增加,自身的工作能力也在同步升级。可事实上,一名只会依靠素材完成工作的设计师就像一名勤奋的打字员,工作再久也不会成为一名作家。
说到底,抄袭的最大的代价不是来自他人的道德谴责和版权的纠纷,而是因为放弃原创就等同于放弃思考,而一名不会思考的设计师究竟是“设计师”还是“美工”?
陷阱二:依赖技法,丧失体验
掉入这个陷阱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是不断学习新的软件和技法,而自己的设计却无法产生优秀的用户体验。
有句著名的谚语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状况:“如果你的手里拿着铁锤,那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像一颗钉子。”意思就是说当人们掌握不同的工具时,会拥有不同的思维。
P38-39
朱君-Jason,小米生态链商务运营总监:
让行业外的人认识UI设计,让行业内的人看透UI设计。
杨子斌,爱奇艺技术产品中心技术总监:
书中详细讲述了设计师与开发高效合作的技巧和心法,是作者多年来的实战总结,相信会帮到大家。
方坤,Google搜索框架技术总监: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而成功的钥匙就藏在思考中。
UG84,阿里巴巴资深设计师,站酷热门设计师:
书中提到的“软实力”直击很多人的软肋。软实力的缺失在职业早期影响或许不大,但到后来却逐渐成为阻碍晋升的天花板。书中提供了提升“软实力”的方法,对初入行和处在瓶颈期的设计师来说具有莫大的帮助。
卡米Q,站酷热门设计师:
不同于以往的教程类UI书籍,本书的形式更像是在玩一个RPG游戏。通过对内容的拜读,我能感受到作者那份赤诚。不论你是新玩家还是老玩家,相信本书都能为你带来新的启发——当下,亦或未来。
Skys,支付宝体验设计专家:
市场上UI技法书很多,但技法不等于设计。当前UI设计师正面临着转型,发掘自身独特的价值,而向前一步的钥匙就在这本书中。
大植子Daz_Qu,熊猫直播高级UI设计师,站酷热门设计师:
很多刚入门的同学都急于掌握软件技法,但技法真的那么重要吗?现在回想起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其实缺乏的是对UI工作清晰的认知。如今作者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观察和思考总结成了这本书,为我们客观剖析了行业现状的原因和未来走向。可以说这本书干货满满,无论你处在什么阶段,认真读过,必有收获。
绝命图师,阿里巴巴资深设计师,站酷热门设计师:
很荣幸成为首批读者。书中小到个人发展,大到组织管理、行业变化,乃至产业变革均有涉猎,内容充满激情,令人振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UI书籍。
长跑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比赛中几乎身边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尤其是身处一线城市,面对身边大量比自己优秀的人,很多人焦虑万分。其实大可不必焦虑,因为想要赢得这场比赛很容易。
腾讯原副总裁吴军曾在专栏中提到,世界上有两种比赛:一种比绝对成绩,一种比相对成绩。前者要求你必须达到某个具体的要求,比如打破世界纪录;而后者仅仅要求你相比其他人处于领先位置即可。正因如此,凡是比赛必有冠军,但破纪录却很罕见。
毫无疑问,人生的长跑就是在比相对成绩。这种比赛获胜的关键在于比对方少出错,万一要是出错了,最好早点出,这样还有改正的机会。这种比赛总体来讲比的是防守。
NBA的教练常说“得分看进攻,赢球靠防守”。几乎所有的对抗型体育项目都是通过拼消耗取得胜利。刚开始打羽毛球的人都喜欢进攻,因为那样过瘾;而有经验的人都喜欢调动对手,让对手失误。从进攻到防守,体现了一个人对这项运动的理解。
你可能会问,设计师和赢得比赛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设计师要清楚,在人生的比赛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成为极少数的冠军,如马云、李嘉诚、王健林那样的风云人物,而是确保自己在比赛的后半段处于前20%就算赢得了比赛。
也许你会觉得,目前自己处在群体的后20%,想要成为前20%简直比登天还难。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犯错,只要你比他们少犯错,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从后20%变成前20%。
总结起来,大家常犯的错误有四个。
错误一:认为世界是静止的
我们都知道世界处在动态演变中,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然而,即便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也无法用动态视角去理解世界,因为复杂的变化显然超出了大部分人的理解能力范围。所以,大家总基于过去的经验去理解未来,认为未来只是现状的改良版本。30年前的人怎么也想不到今天北京的平均收入是过去的近百倍;10年前的人想不到今天自己用的手机不是诺基亚,而是iPhone;去年的你也想不到iPhone X的到来。
思考一个问题:“倘若你每天进步1%,那一年后你可以进步百分之多少?”如果你的回答是1%,那么你需要注意了。实际上,倘若一个人真的每天可以进步1%,那70天后他的能力已经翻倍,一年后他的能力增长了近38倍。
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指数)的威力比原子弹还可怕”。那些聪明人之所以获得成功,只是每天比普通人多进步那么一点点。
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指数的存在,他们固执地认为自身的能力和收入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甚至有不少人在毕业后就放弃了学习,认为仅靠学校掌握的知识就能应对工作的需要。
他们对未来从未有过更大的想法,只是一味盯着工资单,这会让人在思想上变得极其吝啬,让人获得贫穷的思想,永远没有发财的机会。笔者不止一次地批评那些“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或“干多少活给多少钱”的人,不在于要加班费本身的对和错,而在于鼠目寸光。
错误二:因一时得失放弃比赛或重新开始
我们可以把马拉松分解成多个独立的100米,但是每个100米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跑当前这个100米的策略不是让它的成绩最好,而是为了让全程的成绩最好。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总是重复跑同一段路,甚至重复返回起点。
网上有一句话“跳槽中有70%都是非理性的”,这个数字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但我们观察下身边的人就能发现,很多人辞职、换工作并非因为新的工作更好,更有发展前景。而是因为在原本的公司没有被提拔,受了点委屈就要换个公司,这就好比自己在比赛途中突然有一段没有发挥好,就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一样。要知道,偶尔的发挥失利并不会给正常比赛产生太大的影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公司。人们总是能够在某段时间内做事特别投入、提升特别快。但是请你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能永远保持紧张状态,大部分人会在比赛中出现失误,比如原本工作很努力的人突然就迷上了游戏,从此增长进入停滞阶段,而这恰好就给了你一个赶超的机会。
错误三:没有制定自己的目标
你也许会奇怪,自己制定的目标不是自己的目标,难道还是别人的目标?
这还真不好说。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受到别人的影响,我们会把和别人的攀比、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当成自己的目标,比如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努力学习;看到别人使用AE软件很熟练,吸引了很多粉丝,所以你也要学习AE;看到朋友在用新iPhone,所以自己也要买一部……大多数人总是把别人的目标活成了自己的目标。
可是,因为这个目标从源头上就不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时间久了,你迟早会发现自己没动力坚持不下去,放弃只是时间问题。
错误四:想走捷径却绕远路
人的天性总是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因此无论做什么人们总是渴望走“捷径”。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都在刺激人们的这种天性。
减肥,有减肥药:
学英语,有21天训练营;
提升口才,有3天缔造好口才;
想要成功,有普通人快速崛起的10个妙招; 不管这些东西是否有效,它们都成功在人们脑中植入一个观念:任何事情都有捷径。自己之所以进步慢,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没走“正确”的路。令人“庆幸”的是,在人生的赛道两旁,蹲满了各式各样的“前辈”,他们都宣称自己发现了一条捷径,并收费甚至免费要你走他们发现的路,结果真的就有很多人走了他们指的路。
结果等你一路披荆斩棘从羊肠小道上回到赛道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昔日的同伴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人生的长跑好比是一条直行道,“捷径”只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值得庆幸的是,几乎99%的人都在重复犯以上四个错误。和经常犯错的人比拼耐力,我们不需要具备多么高超的技艺,只要确保自身不犯错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对手犯错,就能赢得比赛。
“设计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称呼。从专业属性上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师类型,如平面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媒体设计师、用户界面设计师等,但其本质都是立足于不同行业,通过设计的思维和手段,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过去二十年,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体验成为衡量设计价值的核心指标之一,也产生了更细分领域的设计职能岗位。交互设计师、视觉界面设计师、动效设计师、用户研究员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设计部门职能架构的标准配置。从专业角度来说,每一类设计师既要有各自专业领域的纵向深度,同时也需要跨领域的协同认知广度。不论如何将设计领域进行划分,设计的本质不会改变。作为一门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交叉应用学科,设计师始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在人文和科技之间不停地寻求平衡,既要善用科技,也要能够启发科技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设计师具备极强的学习和融会贯通不同领域观念和知识的能力。例如,自2016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技术架构的业务应用的探讨层面,更侧重于机器端的能力拓展,而用户端感知不足,也没有诞生现象级的产品。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设计应该能够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各行业内,深入理解每个阶段技术发展的边界,一方面在技术边界内运用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模式,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要能够运用自己专业领域的洞察和理解,和科学家一起将用户的需求解构成更合理的技术架构,启发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个人的观点是:每个领域的设计师都应该具备类似的价值衡量标准,即格局和判断力。格局决定设计师能看多远,能够拥抱多大的变化。判断力则是能够基于自己每个阶段的积累,越来越准确地判断行业的趋势和学习的方向,以此来决策自己的职业走向。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当前这些设计师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和设计手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格局观和判断力,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则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本书的作者颜伟是一名年轻的新锐设计师,在爱奇艺用户体验设计中心工作了三年多,这三年中可以看到他每一步的成长,都是建立在不间断的思考与实践的迭代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用心总结自己每一步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最终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汇集成了这本书。虽然在漫长的设计职业生涯里,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一位热爱这个行业的设计师,每一个阶段的总结都是很有价值的,既是对自己不同成长阶段的总结,也是和行业同僚的一次交流,同时对新入行的设计师也有借鉴意义。
李威
爱奇艺用户体验中心设计总监
2018年4月
在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部门,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还是久经沙场的老手,都会被“常识”限制观察的视野和思考的角度。在真实的世界,达成目标的方式从来都不止一种。然而,很多时候由于“独木桥”上的人比较多,大家都涌向了独木桥,忽略了附近的康庄大道。
笔者颜伟在《最好的UI设计师(每一次思考都是对自己更好的完善)》一书中想向大家揭示了一些看似平常、实则无比重要的事。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不仅能获得更多抵达目标的方式,还能让“新人”在未来的工作更加顺畅,让“老人”突破原本难以逾越的职业“天花板”。
书中还讲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并非是一时性的,可能再过5年、10年,依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希望这本书不仅对UI设计师有所帮助,还能对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甚至程序员都有所帮助。
面对高考,大家还知道通过“特长生”身份升学。面对求职升职,是否可以变通?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是否一定要和设计专业出身的设计师比拼视觉?硬技能拼不过,是否可以比拼车欠实力?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大家可以在颜伟著的《最好的UI设计师(每一次思考都是对自己更好的完善)》一书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