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学者谈记忆
如果说地点记忆法在古代民间颇为风行,那么记忆的学说在当时的学者间就更为重要了,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就对人为提高记忆力颇为反对,因为对他来说,认知是虚拟的,超脱于有形之体之外的。例如,“平等”这一概念就不是可认知的,而是属于圣灵回忆的一部分。所有的回忆都是源自灵魂前世的圣灵回忆。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这一学说与灵魂转生说的相似性,如印度宗教里的转生信仰等。也许柏拉图维护的正是哲学先驱者毕达哥拉斯的思想,而毕达哥拉斯本人则被认为是曾去东方行游并带回了那里的神秘哲学思想。另外,柏拉图在其关于“普遍”的概念中写道:“这种特性也是一种圣灵回忆,我们的灵魂会以曾看见过的东西指导我们探求真正的哲思,而非对一般性的思考。”(《斐多篇》)
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来自神的“记忆—认知”概念是怎样启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各路神秘学者。但是古典时期的哲学大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却对中世纪时期的经院哲学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尤其是对以圣托马斯·阿奎那为首的神学学者。这名神学学者有一篇很短的论著《论记忆和圣灵回忆》,里面提到了一些基本的准则。首先,与柏拉图不一样的是,他认为以经验呈现的事物是现实的一部分,而非虚幻。其次,记忆是建立在图像上面的,而图像又是感觉的具象化,如同蜡上面的印记。对于蜡上印记的类比,在之后会被多次提及,尤其是乔尔丹诺·布鲁诺更是以之命名了一部著作。这些略显天真的思想为后世的唯物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揭示了记忆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然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记忆的中枢是……心。最后,为了寻回图像,必须要有一个出发点,这也预示了回想机制及其联系。当然,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的一些观点,但对于古典时期大多不识字的人群来说,最有效的技术非地点记忆法莫属。
3 古罗马演说家
在罗马,记忆艺术向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为了满足法律诉讼的需要。同时,记忆也成为了一门修辞艺术或者辩护艺术,与记忆相关的事务也被纳入了法律学习和专论的范畴。在罗马帝国覆亡于蛮族后,有三部专论保留了下来:《赫伦尼乌斯修辞学》(约公元前84年,作者不详),古罗马著名律师西塞罗的(《论演说家》以及作为帝王导师而闻名的昆提利安的《雄辩家的培训》。
《赫伦尼乌斯修辞学》:第一部图像专论
自西莫尼德斯以来,古希腊有一条关于地点记忆法传统的著作链,而《赫伦尼乌斯修辞学》则是这条长链的第一环。该书的作者暗示他了解许多此类的论述:“我知道大部分在图形记忆的基础上书写文字的希腊人都会在头脑里为大部分单词搜集一些配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这些词并精简寻找的程序。”同时,这部著作也包含了一些最初的建议以及从西莫尼德斯论述里总结出来,并流传达四个世纪之久的传统教条。作者从区分自然记忆(天赋)和非自然记忆(地点记忆法)人手,而后者则是被具体地点(或空格填充、图片取代)所细化。为了回想起这些图像,需要将它们独特化并赋予“一个美丽的意象或是一个丑陋的符号,通过描绘染血的、沾泥的或者是涂墨的效果”,因为相比寻常和普遍的东西,人们会更容易记住非凡而卓越的东西。(P13-15)
约莫就在译稿进行的同时,传来噩耗,作者阿兰·利厄里教授已于2015年5月去世。如同大多数的学者一样,走得非常安静,安静到没有任何公共媒体发布他的讣告。只有心理学和医学的学术圈子里掀起了一些波澜,毕竟这位雷恩二大的教授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大师。
研究心理学这门学科,注定了要学贯文理,博古知今。而这也是利厄里教授的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当然,也是他多年研究所坚持的。跟着他,我们可以拜访中世纪阴暗的修道院地窖,也可以走人巴黎索邦大学安静的图书馆,不但能探求医学的原理,也可以讨论有趣的社会现象。这便是这本记忆学著作所体现出来的多彩魅力。
诚然,异常丰富的知识面、考究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对译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查实考证、推敲润色不得不下一番功夫,以至于截稿期一延再延。未及本书中文版面世,老教授就已先一步而去,实乃遗憾万分。
十分感谢编辑的耐心和帮助,家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没有你们,本书不可能完稿。也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们能够有所收获。
张雨潇
2017年10月
从古希腊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巫师,无一不希望拥有大象般超凡的记忆力,让大脑返老还童。许多人都试图破解记忆的结构并寻求增强记忆力的秘诀。在古希腊,奥林匹克泉被认为是记忆之源:“请赐我记忆之湖的清泉……然后你将成为英雄的主宰。”(佩特里亚,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拉蒙·柳利(1235—1315)和之后的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受到同心轮密码的启发,开始探求记忆之道。布鲁诺因求实而触犯了“上帝拥有的至高知识”,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在《三个火枪手》的时代,一位与笛卡尔同辈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埃里贡内提出了一个想法:通过现代化的编码规则将数字转化为字母乃至词句,从而使数字的记忆变得更加容易。正是在这个转码规则的基础上,发展出了19世纪许多成功的记忆法,造就了一批“记忆家”或者“魔术师”的“惊世之举”。
同样,也有一些我们学生时代都曾使用过的诀窍,例如用短句“Mais ou est donc ornicar”(但是奥尼卡在哪儿啊)来记忆“mais”“ou”“et”“donc”“or”“ni”“car”这几个常用的法语连词。高中生同样有一些其他的句子比如“Sur la racine de la bryere,lacorneille boit leau de la fontaine Mofiere(小乌鸦在欧石楠的根上喝着莫里哀泉)来记忆18世纪的这几位作家:拉辛(Racine)、拉布吕耶尔(La Bruyere)、高乃依(Corneille)、布瓦洛(Boileau)、拉封丹(La Fontaine)和莫里哀(Moliere)。当笔者还是大学科学院的预科学生时,也曾用过诸如“Cambronne sil eut ete devot n'eut pas carbonise sonpere”(坎布罗纳如果信教就不会把他爸爸烧了)这样的句子来记忆古生代地质层顺序:寒武纪(Cambrien)、志留纪(Silurien)、泥盆纪(Devonien)、石炭纪(Carbonifere)、二叠纪(Permien)。对于低龄幼儿,老师教他们的儿歌则充当了语音记忆或者语音备忘的角色。
人们发现的这些记忆法是如何运作的?本书第一部分,在记忆法的历史溯源之后,将会在一系列实验文献的基础上阐述记忆的运作和由此引出的记忆法(自第5章起)。关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笔者主要参考了两位学者——英国历史学家弗朗塞斯·雅茨和同时期的意大利学者里纳·博佐尼的著作,以及一些译自拉丁语的著作。笔者还研究了索邦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等处的资料,找出了关于19世纪的转码规则记忆法的一些记载。
出于对认知衰退——尤其是妨害记忆的阿兹海默症——的惧怕,为了巩固记忆或大脑,记忆法的研究迎来了它的第二春。随着简·方达、维罗尼克和达维纳的《活力体操》(Gym Tonic)节目所带来的运动理念,锻炼大脑的“头脑体操”也随着锻炼肌肉一样风行起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游戏的高速发展,头脑体操的方式也升级了。在旧式头脑训练的基础上,相当数量的游戏、程序都宣称能够帮助成年人复苏大脑,或者帮助小孩强化脑力。总而言之,“大脑如同肌肉般需要锻炼”这个比喻无意识间已经在各方面都沦为了市场营销的操作手段。2005年,任天堂NDS平台上的游戏“川岛医生的头脑训练程序”就因其大力的宣传和大牌明星比如妮可·基德曼的加盟而广为人们所知。
究竟这只是营销手段还是确有其实?随着消费者协会、杂志和节目的发展,(头脑体操)用户已经不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他们会要求提供科学证明、测试报告和实验依据,等等。
这样的事例不一而足,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记忆法的奥秘吧。
享誉盛名的法国记忆力研究专家以风趣幽默的文笔和丰富的实例,向我们介绍了从远古到当代的各种记忆法,并展示了令人惊讶的不同记忆法的实验结果。阿兰·利厄里著的《记忆力的秘密》配上图解,实为一本寓教于乐的好书。看完此书,你可以采纳适合你的记忆法,将记忆永存!
还记得上周五下班前老板交代你的工作吗?
还记得去年考试前熬夜记下的公式吗?
还记得表白那天ta穿着哪件衣服吗?
人生有那么多重要的时刻、那么多美妙的瞬间,可我们的记性却如此糟糕,不过别担心,好记性可以练出来——
阅读阿兰·利厄里著的《记忆力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探寻记忆力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