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曾经提前23年替代帝尧管理国政。帝尧执政一百年去世,虞舜为帝尧守丧3年,把国政让给尧的儿子朱丹,但群臣在这3年中拥戴虞舜,帝舜正式接任王位。
帝舜14年,举行王朝祭礼,露天祭祀还未结束,钟石、笙管乐器突然变声,接着就出现了大雷雨。疾风吹掉屋顶、拔出树根,大鼓翻倒,鼓槌满地打滚,钟磬乐器也被大风刮得在地上乱行。舞蹈的人吓得抱住头伏在地上不敢乱动,乐师随风狂行停不下脚步。帝舜用秤杆堵住乐器石磬,笑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他说,难道没有看见美妙的音乐是钟石、笙管共同奏出来的吗?
帝舜立即下令将由大禹代替自己管理国政,于是风停、雨止,天空中出现了祥和的彩云。那五彩祥云郁郁纷纷,若烟非烟、若云非云,稀疏地围绕着粮仓,几百位官员一起合唱《卿云》之歌。
帝舜望着祥云首唱《卿云》:“庆云烂兮,糺(jiu音同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词意是,圣人的光辉如同日月,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代代相传,永驻人间。这样的祥瑞之兆,预示着又有一位圣贤将顺天承运,接受帝舜的禅让而即位……
群臣上前对帝舜叩首行礼,然后齐声高歌:“明明上天,灿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大家赞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执掌万民的大任,再次赋予一位至圣贤人……
帝舜续歌:“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意思是,帝位禅迁于圣贤,如同日月依序交替、星辰运行循轨、四季变化有常,都是十分自然和正常的事情,也是万民所恭敬的诚信,所以普天莫不欢欣鼓舞……
这三段歌词与其说是帝舜领唱、群臣合唱,不如说是帝舜在与众多贵族官员互表心意,群臣认为帝舜可以决定给大禹来执政了。
知道大家的心意之后,帝舜接着唱:“饕(chang音同昌)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qian音同迁)裳去之。”帝舜让大家敲起鼓来翩翩起舞,强调自己已感到精力和才华用尽,将撩起衣襟而悄然退隐……
这时候,代表中原王畿之外的八方之风通畅,祥云聚集,蟠龙亢奋地迅速离开所藏之处,蛟鱼从深渊中跃起,龟鳖也离开了洞穴,它们全都离开了帝舜的王畿,而去了大禹的封地……珍贵的远古《卿云》之歌,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首诗歌,被西汉《史记·天官书》收藏并保存至今。
帝舜15年,帝舜授予大禹“夏后氏”贵族封号,并在今河南登封嵩山之南的阳城给了他封地,要求大禹留在“国家中央机关”的都城太室工作。尧舜时代的贵族封号是不能世袭的,大禹没有氏族封号,只有母姓“姒”(si音同似)。大禹是在治水结束后的第29年,才得到封国成为夏后氏。
过了15年,帝舜29年,帝舜的儿子义均被分封在今河南商丘的商地。这意味着帝舜送给儿子义均一个贵族姓氏和封国,要求儿子离开国家政治中心的都城,不继承国家天子之位,因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帝舜32年,帝舜对大禹说:禹,你来!我居帝位(连头带尾)已经33年了,如今已到老耄昏聩的时期,掌握这样繁忙的政事委实感到疲倦。你平日是从不懈怠的,今后要接替我总管众民啊!
大禹听后连忙回答,自己的品德不能胜任,人民不会依从,建议考虑司法官皋陶(gao yao音同高姚)的大功。
帝舜说了一大段话,表扬皋陶让民众走上了正道,却又转回来对禹说,你在治平水土中成就功业,又在民众中建立威信,就数你最贤。然后对大禹提出了作为天子爱民的多项具体要求,最后指出大禹的缺点“睢口出好兴戎”,太喜欢提议用兵。
大禹再次谦让,提议用占卜的办法来看谁最合适接位。帝舜断然说,用不着占卜,只有你合适!大禹就这样被任命为“总师”。
帝舜33年春天正月,大禹在祭祀先祖神宗的宗庙正式接受了帝舜的摄政委命,就像当年帝舜受命帝尧摄政时候一样,大禹率领百官向帝舜行礼。此时大禹为帝舜打理国政已经19年,具备丰富的理政经验。年老的帝舜与帝尧一样,仪挂天子之名而退居二线。
大禹摄政之后,立即将十二州恢复为黄帝时代的九州管理,然后制定了五服贡赋的《禹贡》。
帝舜继承古老传统,在世时提前36年选定大禹为接班人,又提前17年,将国政交给大禹摄政。在选贤举能、政权禅让的大同时代,领袖的工作经验都是这样被培养出来,叹为观止!夏朝建立之前,中国各代天子均为人民领袖,都有圣贤境界和崇高胸怀。帝舜在第一次确定顶层国政禅让人选之时,君臣互唱,文采风流,情绪热烈,气象高浑,所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好景象和政治理想,辉映千古!
P6-7
中国殷商之前,包括夏朝文明,至今未被某些西方学者视为文明时代。如果不是发现了甲骨文,恐怕就连中国的殷商文明都不被西方承认。因为西方学者一贯以西方文明作为主体意识,不愿承认中国有比欧洲文化更为长久的远古文明,中国夏朝的存在,妨碍了欧洲中心论。而中国也有一批学者,已经成为西方文化意识的附庸,为各种利益需要,发表大量虚假信息以混淆视听。然而,中国难道真的没有夏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青铜、文字、城市
(一)夏朝青铜器
【中国出土的夏朝青铜器,数量多、形态优美,而且青铜器铸造作坊的规模相当可观,可见中国夏朝早已进入成熟的青铜时代。】
尽管殷商之前的中国文明被几千年前的古籍文献所记载,其超自然部分的描述,远不如西方古籍正史《荷马史诗》那般神秘、生动和精彩,但西方学者还是认为,中国古籍不能作为中华文明长达5千年的历史证据,华夏文明的每一页历史记录,均须被现代考古科学所证实,至少要拿出古城、青铜和文字为证。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和民国时期的战乱,使得科学考古工作难以展开,大规模科学考古工作,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多年中进行的,尤其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和乡村筑路,使得深埋于地下几千年的文化古迹得以见光,无数珍贵的出土文物,掀开了远古世界的面纱,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神秘,默默证明中华几千年的古籍文献记录的真实存在,告诉世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有了碳素测年的科学手段,专家们发现,早在1975年甘肃马家窑就已经出土的单刃青铜刀,距今已有5千年左右。 20世纪末,考古学者在中国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夏朝后期王都斟郭古城,出土了一大批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少数青铜生产工具,经碳素测年,最早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更为重要的是,遗址内发现了大型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证明4千年前的夏朝,不仅有青铜器存在,而且已经进入到中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
据说,中国使用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稍晚于其他古国文明。但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还掌握了西方没有、中国独有的“块范法”浇铸青铜器技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因缺乏青铜等矿料资源,生产和使用的青铜器有限,多为小型工具、兵器、饰件和器皿,而且在考古发现中鲜见,中国的青铜时代是否果真晚于其他古国文明,值得怀疑。
西方学者对人类历史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欧洲博物馆多为艺术品,几乎看不见上古时代的青铜器真品,仅凭后人撰写的神话故事,以及近代学者的猜测,就拿来作为欧洲的信史。而面对中国夏朝之后青铜器大量出现的事实,他们却毫无根据地怀疑中国青铜器技术是从西方传来的,暗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用这个办法来证明西方人种的优势,诋毁中国古人的文明和智慧。
最可悲的是,不少中国学者也在积极配合西方,把自己国家独一无二的考古发现,说成是西方文明的流入,就连震惊中外的四川三星堆考古发现,都被杜撰为西方文明传入。
众多出土文物证实,中国早在夏朝之前就存在青铜器,而且具备西方所没有的大型青铜器制造技术。作者亲自去今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朝国都斟鄂考察,发现夏朝的青铜器,数量多、形态优美,而且青铜器铸造作坊的规模相当可观,可见中国夏朝早已进入到成熟的青铜时代。
(二)夏朝文字
【中国文字的形成时间早于殷商时代。在夏朝,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帝时代就有文字了,仓颉造字不一定为传说,只不过那时各地文字不统一,也没有殷商甲骨文数量多、系统性强而已。】
中国形成系统的文字,是殷商甲骨文,但绝不是说中国文字产生于殷商。
中国有5千年左右的良渚古城,所出土玉器和陶器上,已刻画了为数不少的文字符号,形体上接近中国早期文字。
内蒙古赤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4千年至3千4百年左右的夏朝大型山城遗址,也出土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残片。
1984年,一种类似于甲骨文的神秘文字“扁壶毛笔朱书”,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发现。经专家认定,这是早于甲骨文800年的成熟文字系统。
2009年,中国考古学者在河南伊洛河河底发现了夏朝某都城遗址,从出土的玉片上发现了有夏人自称的殷商铭文:“显丕哉,帝禹谟;显承哉,惟后启尚克修和我有夏。”意思是说:大禹赫赫的谋略,以及夏后启高尚的道德,使得我们大夏昌盛。殷商甲骨文中经常出现“伐土”字词,却没有伐“夏”之说,原来“夏”为夏人自称:而殷商则称之为“土”,很可能“夏”与“土”的上古发音相同或者相近。
中原地区庞大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所发掘出来的兽骨文字和图案,与殷墟甲骨文相近。
在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笔者亲眼见识了夏朝文字。在夏朝王都斟郡古城出土的陶器残片上,刻有30多种比较复杂的“象形符号”,看起来是比殷商甲骨文更加原始的文字。这些符号,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可见夏朝确有文字在使用,当不是凿空之论。
以上证据均说明中国文字的形成时间早于殷商时代。在夏朝,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帝时代就有文字了。仓颉造字不一定为传说,只不过那时各地文字不统一,也没有殷商甲骨文数量多、系统性强而已。国各地历史博物馆已都正式采用这一准确数字。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城遗址被发现之后,河南禹州瓦店的龙山文化遗址于2011年又被发现,考古学者认为,这里很可能是距今4千多年前夏朝初建时期大禹之子夏启的都城阳翟(di音同敌),就连古籍所记载的夏启登基后举办的开国大典“均台”也有迹可循。夏朝建国于公元前21世纪的推测,再次被科学考古证实。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的正式发布,在海外掀起了轩然大波。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之后发生了3次大辩论。令人费解的是,这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认可的伟大考古成就,部分中国学者居然同意美国某些教授的观点,主动推翻自己国家的文明历史,甚至不惜将中国远古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字和青铜器的冶炼方法,都臆想成“有可能当时引进了西方先进文化”。甚至某大学中文教授,提笔重写中国历史,公然与中国官方颁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唱反调。《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标志着中国官方正式将夏朝列入信史,难道中国人的历史,中国政府没有发言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是权威?
有更多中国学者认为,所谓的“国际学术界”一贯漠视中国本土研究成果,对中国历史没有发言权。有人说,伊洛特战争发生的800年之后,盲人荷马才创作出《荷马史诗》,西方社会一贯视《荷马史诗》为正史,反而质疑中国人用科学方法计算出来的断代史,简直就是从鸡蛋里找骨头。
无论国内外非议多么激烈,2000年之后,中国科学考古成就如雨后春笋,夏王朝存在的考古依据越来越多。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一大批青铜容器,都是用中国独门技术“合范法(模范法、块范法、泥范法)”铸造的,标志着夏朝中国青铜器铸造业已进入新纪元。这些青铜器不仅是中国批量出现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如果这样一批青铜器尚不能证明夏朝中国的文明历史,那么迟于中国夏朝的其他文明古国,其文明历史恐怕均不能被承认了。
中国现代考古成果,明确写出了春秋时代孔子和西汉时代司马迁没有搜寻到的中华“家谱”,至少夏朝文明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而夏朝应该不是中华第一个朝代的观点,亦被用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官方解说词中。
中华文明肯定远远不止夏朝之后的4千多年,至少在5千年,甚至7千年以上,中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且不说中国甘肃天水考古发掘出距今5600—6000年左右的伏羲卜骨文字记号,不说用碳素法测试出甘肃5千年左右单刃青铜刀文物,笔者曾经亲自去浙江河姆渡考古现场,看到了7千年之前的稻谷和文明社会遗址,亲自去河南博物院和偃师博物馆,看到了那么多夏朝青铜器、玉器、货币,亲眼看见了商代早期的夯土城墙遗存……相信中国还会不断出现新的考古成果,以证实中华民族古籍中所记载的5千年以上的全部文明历史。
作为一名中国文学专业的老知识分子,作为一名教授大学中文课的教师,有责任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有义务写出中国古籍所记载的那个时代的真实故事,这就是《中国系列经典故事·夏商故事解读》。
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不灭,祖国富强,寄希望于中国工人、农民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寄希望于中国年轻后代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完成本书初稿和修改之时,心情是十分激动的。
写作之前,遍阅质疑商榷夏商奴隶社会之网文,铺天盖地而来,颇觉有理。然撰文渐深,惊范文澜、郭沫若等前辈学问之精深!若不将夏商视为奴隶社会,写作将无法持续……
本书并非作者构思,无论情节对话还是人物思想,皆按时间先后随古而行。作者每日与夏商古人“捉谜”,将蛛丝马迹从几千年各类历史典籍中一一捕捉,逐字翻译而明,精彩自显。今日之时,科学发展自当厚今薄古,其他方面则很难不厚古薄今……三四千年前中国祖先言行思想之成熟,出乎意料;其智慧之高,今无有超出,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曾以考证态度、实证手法撰写并出版了《中国经典故事·中国神话解读》,而《中国经典故事·夏商故事解读》为《中国经典故事》系列的第二部,写作风格与前书一致,既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历史故事,也是集历史考证与解读为一体的故事性书籍。本书的历史断代,均采纳国家正式颁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其内容信息量大,适用性、可读性强,适宜面比较广,不仅可让青少年快速系统地了解鲜为人知的夏商奴隶社会历史,而且有助于成人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理解上古文物,知晓民俗典故。作者亲赴中原古迹遗址实地考察,将大量散佚于古籍的历史全面收集整理,使历史故事具有典籍或考古依据而无虚构。本书可作为创作历史小说、剧作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亦可作为《中国古代史》和大、中、小学“古文”学习的辅助故事性读物。文中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以方便学术查阅,经受时间考验而供收藏。
有先阅者言:此书莫非帝王权谋之书?确有此嫌。自夏而商,古籍之遗多为帝王、智臣言行,其政治军事权谋智慧十分高超,今不必用官场阴谋而一概贬之。因为国家统一和民本思想,始终占据中国历史故事之主流,失民心者失天下,为奴隶社会帝王贵族革命之根本。夏商故事,为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文明之源头,其文化道德和思想智慧之遗存,何其珍贵!
全世界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并不一定全部都是精华,肯定会有部分传统文化阻碍国家发展,需要客观评价,并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然而,如果为了跟上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脚步,就崇洋媚外,全盘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以西方标准来评判中华历史和文化价值,其结果,必然是从根本上失去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力。当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取代之时,就算国家名称还存在,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别人的附庸了。当今世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此为作者解读历史的重要指导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祖文化一一夏商奴隶制国家文化,在我们民族社会发展历史上起着立国定邦、团结统一的奠基性作用。中华文化没有断层,夏商奴隶社会继承原始氏族祖先文化,为中华传统文明之源头、百家学说之根源。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要部分是精华而不是糟粕,从源头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避免中国历史文明传承体系崩溃,为本书宗旨所在。
单凭中国传统文化,也许救不了中国,但是毁灭中国传统文化,却能够毁灭中国。毁灭一个国家民族,必须同时毁灭民族文化!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没有理由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因为这是中华儿女每个人的基因和昨天,也将伴随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未来!
文化不死,民族不死,国家不死!
宋晓萍著的《夏商故事解读/中国经典故事系列》,是按夏商奴隶社会帝王顺序详细叙述历史的故事性书籍,信息量大,适用性和可读性强,不仅可让青少年快速系统地了解鲜为人知的夏商奴隶社会历史,而且有助于成人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理解上古文物,知晓民俗典故。
本书集考证与解读为一体,以实证手法写作。作者亲赴中原古迹遗址实地考察,将大量散佚于古籍中的历史全面收集整理,使历史故事具有典籍或考古依据而无虚构。本书可作为创作历史小说、剧作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亦可作为《中国古代史》和大、中、小学“古文”学习的辅助故事性读物。文中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以方便学术查阅,经受时间考验而供收藏。
作者曾以考证态度撰写并出版了《中国经典故事系列·经典神话解读》,《夏商故事解读》为“中国经典故事系列”的第二部。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祖文化——夏商奴隶制国家文化,在我们民族社会发展历史上起着立国定邦、团结统一的奠基性作用。中国文化没有断层,夏商奴隶社会继承原始氏族祖先文化,为中华传统文明之源头、春秋战国百家学说之根源。中华传统文明主要部分是精华而不是糟粕,从源头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避免中国历史文明传承体系崩溃,为本书宗旨所在。
宋晓萍著的《夏商故事解读/中国经典故事系列》讲述的既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历史故事,也是集历史考证与解读为一体的故事性书籍。本书的历史断代,均采纳国家正式颁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其内容信息量大,适用性、可读性强,适宜面比较广,不仅可让青少年快速系统地了解鲜为人知的夏商奴隶社会历史,而且有助于成人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理解上古文物,知晓民俗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