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夏商故事解读/中国经典故事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宋晓萍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虞舜曾经提前23年替代帝尧管理国政。帝尧执政一百年去世,虞舜为帝尧守丧3年,把国政让给尧的儿子朱丹,但群臣在这3年中拥戴虞舜,帝舜正式接任王位。

帝舜14年,举行王朝祭礼,露天祭祀还未结束,钟石、笙管乐器突然变声,接着就出现了大雷雨。疾风吹掉屋顶、拔出树根,大鼓翻倒,鼓槌满地打滚,钟磬乐器也被大风刮得在地上乱行。舞蹈的人吓得抱住头伏在地上不敢乱动,乐师随风狂行停不下脚步。帝舜用秤杆堵住乐器石磬,笑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他说,难道没有看见美妙的音乐是钟石、笙管共同奏出来的吗?

帝舜立即下令将由大禹代替自己管理国政,于是风停、雨止,天空中出现了祥和的彩云。那五彩祥云郁郁纷纷,若烟非烟、若云非云,稀疏地围绕着粮仓,几百位官员一起合唱《卿云》之歌。

帝舜望着祥云首唱《卿云》:“庆云烂兮,糺(jiu音同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词意是,圣人的光辉如同日月,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代代相传,永驻人间。这样的祥瑞之兆,预示着又有一位圣贤将顺天承运,接受帝舜的禅让而即位……

群臣上前对帝舜叩首行礼,然后齐声高歌:“明明上天,灿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大家赞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执掌万民的大任,再次赋予一位至圣贤人……

帝舜续歌:“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意思是,帝位禅迁于圣贤,如同日月依序交替、星辰运行循轨、四季变化有常,都是十分自然和正常的事情,也是万民所恭敬的诚信,所以普天莫不欢欣鼓舞……

这三段歌词与其说是帝舜领唱、群臣合唱,不如说是帝舜在与众多贵族官员互表心意,群臣认为帝舜可以决定给大禹来执政了。

知道大家的心意之后,帝舜接着唱:“饕(chang音同昌)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qian音同迁)裳去之。”帝舜让大家敲起鼓来翩翩起舞,强调自己已感到精力和才华用尽,将撩起衣襟而悄然退隐……

这时候,代表中原王畿之外的八方之风通畅,祥云聚集,蟠龙亢奋地迅速离开所藏之处,蛟鱼从深渊中跃起,龟鳖也离开了洞穴,它们全都离开了帝舜的王畿,而去了大禹的封地……珍贵的远古《卿云》之歌,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首诗歌,被西汉《史记·天官书》收藏并保存至今。

帝舜15年,帝舜授予大禹“夏后氏”贵族封号,并在今河南登封嵩山之南的阳城给了他封地,要求大禹留在“国家中央机关”的都城太室工作。尧舜时代的贵族封号是不能世袭的,大禹没有氏族封号,只有母姓“姒”(si音同似)。大禹是在治水结束后的第29年,才得到封国成为夏后氏。

过了15年,帝舜29年,帝舜的儿子义均被分封在今河南商丘的商地。这意味着帝舜送给儿子义均一个贵族姓氏和封国,要求儿子离开国家政治中心的都城,不继承国家天子之位,因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帝舜32年,帝舜对大禹说:禹,你来!我居帝位(连头带尾)已经33年了,如今已到老耄昏聩的时期,掌握这样繁忙的政事委实感到疲倦。你平日是从不懈怠的,今后要接替我总管众民啊!

大禹听后连忙回答,自己的品德不能胜任,人民不会依从,建议考虑司法官皋陶(gao yao音同高姚)的大功。

帝舜说了一大段话,表扬皋陶让民众走上了正道,却又转回来对禹说,你在治平水土中成就功业,又在民众中建立威信,就数你最贤。然后对大禹提出了作为天子爱民的多项具体要求,最后指出大禹的缺点“睢口出好兴戎”,太喜欢提议用兵。

大禹再次谦让,提议用占卜的办法来看谁最合适接位。帝舜断然说,用不着占卜,只有你合适!大禹就这样被任命为“总师”。

帝舜33年春天正月,大禹在祭祀先祖神宗的宗庙正式接受了帝舜的摄政委命,就像当年帝舜受命帝尧摄政时候一样,大禹率领百官向帝舜行礼。此时大禹为帝舜打理国政已经19年,具备丰富的理政经验。年老的帝舜与帝尧一样,仪挂天子之名而退居二线。

大禹摄政之后,立即将十二州恢复为黄帝时代的九州管理,然后制定了五服贡赋的《禹贡》。

帝舜继承古老传统,在世时提前36年选定大禹为接班人,又提前17年,将国政交给大禹摄政。在选贤举能、政权禅让的大同时代,领袖的工作经验都是这样被培养出来,叹为观止!夏朝建立之前,中国各代天子均为人民领袖,都有圣贤境界和崇高胸怀。帝舜在第一次确定顶层国政禅让人选之时,君臣互唱,文采风流,情绪热烈,气象高浑,所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好景象和政治理想,辉映千古!

P6-7

后记

中国殷商之前,包括夏朝文明,至今未被某些西方学者视为文明时代。如果不是发现了甲骨文,恐怕就连中国的殷商文明都不被西方承认。因为西方学者一贯以西方文明作为主体意识,不愿承认中国有比欧洲文化更为长久的远古文明,中国夏朝的存在,妨碍了欧洲中心论。而中国也有一批学者,已经成为西方文化意识的附庸,为各种利益需要,发表大量虚假信息以混淆视听。然而,中国难道真的没有夏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青铜、文字、城市

(一)夏朝青铜器

【中国出土的夏朝青铜器,数量多、形态优美,而且青铜器铸造作坊的规模相当可观,可见中国夏朝早已进入成熟的青铜时代。】

尽管殷商之前的中国文明被几千年前的古籍文献所记载,其超自然部分的描述,远不如西方古籍正史《荷马史诗》那般神秘、生动和精彩,但西方学者还是认为,中国古籍不能作为中华文明长达5千年的历史证据,华夏文明的每一页历史记录,均须被现代考古科学所证实,至少要拿出古城、青铜和文字为证。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和民国时期的战乱,使得科学考古工作难以展开,大规模科学考古工作,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多年中进行的,尤其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和乡村筑路,使得深埋于地下几千年的文化古迹得以见光,无数珍贵的出土文物,掀开了远古世界的面纱,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神秘,默默证明中华几千年的古籍文献记录的真实存在,告诉世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有了碳素测年的科学手段,专家们发现,早在1975年甘肃马家窑就已经出土的单刃青铜刀,距今已有5千年左右。 20世纪末,考古学者在中国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夏朝后期王都斟郭古城,出土了一大批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少数青铜生产工具,经碳素测年,最早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更为重要的是,遗址内发现了大型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证明4千年前的夏朝,不仅有青铜器存在,而且已经进入到中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

据说,中国使用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稍晚于其他古国文明。但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还掌握了西方没有、中国独有的“块范法”浇铸青铜器技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因缺乏青铜等矿料资源,生产和使用的青铜器有限,多为小型工具、兵器、饰件和器皿,而且在考古发现中鲜见,中国的青铜时代是否果真晚于其他古国文明,值得怀疑。

西方学者对人类历史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欧洲博物馆多为艺术品,几乎看不见上古时代的青铜器真品,仅凭后人撰写的神话故事,以及近代学者的猜测,就拿来作为欧洲的信史。而面对中国夏朝之后青铜器大量出现的事实,他们却毫无根据地怀疑中国青铜器技术是从西方传来的,暗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用这个办法来证明西方人种的优势,诋毁中国古人的文明和智慧。

最可悲的是,不少中国学者也在积极配合西方,把自己国家独一无二的考古发现,说成是西方文明的流入,就连震惊中外的四川三星堆考古发现,都被杜撰为西方文明传入。

众多出土文物证实,中国早在夏朝之前就存在青铜器,而且具备西方所没有的大型青铜器制造技术。作者亲自去今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朝国都斟鄂考察,发现夏朝的青铜器,数量多、形态优美,而且青铜器铸造作坊的规模相当可观,可见中国夏朝早已进入到成熟的青铜时代。

(二)夏朝文字

【中国文字的形成时间早于殷商时代。在夏朝,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帝时代就有文字了,仓颉造字不一定为传说,只不过那时各地文字不统一,也没有殷商甲骨文数量多、系统性强而已。】

中国形成系统的文字,是殷商甲骨文,但绝不是说中国文字产生于殷商。

中国有5千年左右的良渚古城,所出土玉器和陶器上,已刻画了为数不少的文字符号,形体上接近中国早期文字。

内蒙古赤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4千年至3千4百年左右的夏朝大型山城遗址,也出土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残片。

1984年,一种类似于甲骨文的神秘文字“扁壶毛笔朱书”,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发现。经专家认定,这是早于甲骨文800年的成熟文字系统。

2009年,中国考古学者在河南伊洛河河底发现了夏朝某都城遗址,从出土的玉片上发现了有夏人自称的殷商铭文:“显丕哉,帝禹谟;显承哉,惟后启尚克修和我有夏。”意思是说:大禹赫赫的谋略,以及夏后启高尚的道德,使得我们大夏昌盛。殷商甲骨文中经常出现“伐土”字词,却没有伐“夏”之说,原来“夏”为夏人自称:而殷商则称之为“土”,很可能“夏”与“土”的上古发音相同或者相近。

中原地区庞大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所发掘出来的兽骨文字和图案,与殷墟甲骨文相近。

在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笔者亲眼见识了夏朝文字。在夏朝王都斟郡古城出土的陶器残片上,刻有30多种比较复杂的“象形符号”,看起来是比殷商甲骨文更加原始的文字。这些符号,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可见夏朝确有文字在使用,当不是凿空之论。

以上证据均说明中国文字的形成时间早于殷商时代。在夏朝,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帝时代就有文字了。仓颉造字不一定为传说,只不过那时各地文字不统一,也没有殷商甲骨文数量多、系统性强而已。国各地历史博物馆已都正式采用这一准确数字。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城遗址被发现之后,河南禹州瓦店的龙山文化遗址于2011年又被发现,考古学者认为,这里很可能是距今4千多年前夏朝初建时期大禹之子夏启的都城阳翟(di音同敌),就连古籍所记载的夏启登基后举办的开国大典“均台”也有迹可循。夏朝建国于公元前21世纪的推测,再次被科学考古证实。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的正式发布,在海外掀起了轩然大波。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之后发生了3次大辩论。令人费解的是,这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认可的伟大考古成就,部分中国学者居然同意美国某些教授的观点,主动推翻自己国家的文明历史,甚至不惜将中国远古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字和青铜器的冶炼方法,都臆想成“有可能当时引进了西方先进文化”。甚至某大学中文教授,提笔重写中国历史,公然与中国官方颁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唱反调。《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标志着中国官方正式将夏朝列入信史,难道中国人的历史,中国政府没有发言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是权威?

有更多中国学者认为,所谓的“国际学术界”一贯漠视中国本土研究成果,对中国历史没有发言权。有人说,伊洛特战争发生的800年之后,盲人荷马才创作出《荷马史诗》,西方社会一贯视《荷马史诗》为正史,反而质疑中国人用科学方法计算出来的断代史,简直就是从鸡蛋里找骨头。

无论国内外非议多么激烈,2000年之后,中国科学考古成就如雨后春笋,夏王朝存在的考古依据越来越多。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一大批青铜容器,都是用中国独门技术“合范法(模范法、块范法、泥范法)”铸造的,标志着夏朝中国青铜器铸造业已进入新纪元。这些青铜器不仅是中国批量出现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如果这样一批青铜器尚不能证明夏朝中国的文明历史,那么迟于中国夏朝的其他文明古国,其文明历史恐怕均不能被承认了。

中国现代考古成果,明确写出了春秋时代孔子和西汉时代司马迁没有搜寻到的中华“家谱”,至少夏朝文明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而夏朝应该不是中华第一个朝代的观点,亦被用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官方解说词中。

中华文明肯定远远不止夏朝之后的4千多年,至少在5千年,甚至7千年以上,中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且不说中国甘肃天水考古发掘出距今5600—6000年左右的伏羲卜骨文字记号,不说用碳素法测试出甘肃5千年左右单刃青铜刀文物,笔者曾经亲自去浙江河姆渡考古现场,看到了7千年之前的稻谷和文明社会遗址,亲自去河南博物院和偃师博物馆,看到了那么多夏朝青铜器、玉器、货币,亲眼看见了商代早期的夯土城墙遗存……相信中国还会不断出现新的考古成果,以证实中华民族古籍中所记载的5千年以上的全部文明历史。

作为一名中国文学专业的老知识分子,作为一名教授大学中文课的教师,有责任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有义务写出中国古籍所记载的那个时代的真实故事,这就是《中国系列经典故事·夏商故事解读》。

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不灭,祖国富强,寄希望于中国工人、农民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寄希望于中国年轻后代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目录

自序

绪论

夏朝初建

国家机制

子承父业

后羿代夏

王权争夺

少康复国

夏朝中兴

由盛及衰

从恶如崩

商氏始祖

商国兴衰

成汤智慧

剪除羽翼

汤武革命

时代变革

成汤登基

商朝初建

奴隶帝师

早商纷争

盘庚迁殷

从善如流

巾帼女将

武丁盛世

殷商衰败

周人先祖

周国崛起

商周恩怨

帝辛姬昌

文王军事

不辱使命

内圣外王

经济改革

文王遗产

韬光养晦

殷末三贤

风云际会

覆商建周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完成本书初稿和修改之时,心情是十分激动的。

写作之前,遍阅质疑商榷夏商奴隶社会之网文,铺天盖地而来,颇觉有理。然撰文渐深,惊范文澜、郭沫若等前辈学问之精深!若不将夏商视为奴隶社会,写作将无法持续……

本书并非作者构思,无论情节对话还是人物思想,皆按时间先后随古而行。作者每日与夏商古人“捉谜”,将蛛丝马迹从几千年各类历史典籍中一一捕捉,逐字翻译而明,精彩自显。今日之时,科学发展自当厚今薄古,其他方面则很难不厚古薄今……三四千年前中国祖先言行思想之成熟,出乎意料;其智慧之高,今无有超出,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曾以考证态度、实证手法撰写并出版了《中国经典故事·中国神话解读》,而《中国经典故事·夏商故事解读》为《中国经典故事》系列的第二部,写作风格与前书一致,既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历史故事,也是集历史考证与解读为一体的故事性书籍。本书的历史断代,均采纳国家正式颁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其内容信息量大,适用性、可读性强,适宜面比较广,不仅可让青少年快速系统地了解鲜为人知的夏商奴隶社会历史,而且有助于成人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理解上古文物,知晓民俗典故。作者亲赴中原古迹遗址实地考察,将大量散佚于古籍的历史全面收集整理,使历史故事具有典籍或考古依据而无虚构。本书可作为创作历史小说、剧作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亦可作为《中国古代史》和大、中、小学“古文”学习的辅助故事性读物。文中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以方便学术查阅,经受时间考验而供收藏。

有先阅者言:此书莫非帝王权谋之书?确有此嫌。自夏而商,古籍之遗多为帝王、智臣言行,其政治军事权谋智慧十分高超,今不必用官场阴谋而一概贬之。因为国家统一和民本思想,始终占据中国历史故事之主流,失民心者失天下,为奴隶社会帝王贵族革命之根本。夏商故事,为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文明之源头,其文化道德和思想智慧之遗存,何其珍贵!

全世界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并不一定全部都是精华,肯定会有部分传统文化阻碍国家发展,需要客观评价,并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然而,如果为了跟上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脚步,就崇洋媚外,全盘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以西方标准来评判中华历史和文化价值,其结果,必然是从根本上失去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力。当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取代之时,就算国家名称还存在,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别人的附庸了。当今世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此为作者解读历史的重要指导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祖文化一一夏商奴隶制国家文化,在我们民族社会发展历史上起着立国定邦、团结统一的奠基性作用。中华文化没有断层,夏商奴隶社会继承原始氏族祖先文化,为中华传统文明之源头、百家学说之根源。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要部分是精华而不是糟粕,从源头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避免中国历史文明传承体系崩溃,为本书宗旨所在。

单凭中国传统文化,也许救不了中国,但是毁灭中国传统文化,却能够毁灭中国。毁灭一个国家民族,必须同时毁灭民族文化!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没有理由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因为这是中华儿女每个人的基因和昨天,也将伴随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未来!

文化不死,民族不死,国家不死!

内容推荐

宋晓萍著的《夏商故事解读/中国经典故事系列》,是按夏商奴隶社会帝王顺序详细叙述历史的故事性书籍,信息量大,适用性和可读性强,不仅可让青少年快速系统地了解鲜为人知的夏商奴隶社会历史,而且有助于成人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理解上古文物,知晓民俗典故。

本书集考证与解读为一体,以实证手法写作。作者亲赴中原古迹遗址实地考察,将大量散佚于古籍中的历史全面收集整理,使历史故事具有典籍或考古依据而无虚构。本书可作为创作历史小说、剧作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亦可作为《中国古代史》和大、中、小学“古文”学习的辅助故事性读物。文中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以方便学术查阅,经受时间考验而供收藏。

作者曾以考证态度撰写并出版了《中国经典故事系列·经典神话解读》,《夏商故事解读》为“中国经典故事系列”的第二部。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祖文化——夏商奴隶制国家文化,在我们民族社会发展历史上起着立国定邦、团结统一的奠基性作用。中国文化没有断层,夏商奴隶社会继承原始氏族祖先文化,为中华传统文明之源头、春秋战国百家学说之根源。中华传统文明主要部分是精华而不是糟粕,从源头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避免中国历史文明传承体系崩溃,为本书宗旨所在。

编辑推荐

宋晓萍著的《夏商故事解读/中国经典故事系列》讲述的既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历史故事,也是集历史考证与解读为一体的故事性书籍。本书的历史断代,均采纳国家正式颁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简本)》,其内容信息量大,适用性、可读性强,适宜面比较广,不仅可让青少年快速系统地了解鲜为人知的夏商奴隶社会历史,而且有助于成人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理解上古文物,知晓民俗典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