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主编的《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所收书信主要来源于公开出版聊。全书共收入30位革命烈士临终前写给家人或党组织的书信。同时辅以人物信息和书信相关背景故事,助益书信内涵和精神的表达。收入家书按照作者的姓氏笔画排列。这些家书展现了革命先烈对信仰的忠诚、对理想的坚守、对革命的不屈意志和生死之间的高尚人格;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厚爱,对党的深情,对爱人、爱人、子女深深的挂怀。可以说,这些家书全面反映了革命者的品格和情操,越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精神的极佳媒介,又是新时期党员干部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主编的《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个主题,着眼当前党员干部关心和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分十二个方面进行了深度阐释,同时搜集整理权威专家的最新前沿理论观点,延伸拓展理论视野。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在对问题的阐述中提炼出权威观点,不仅为党员干部提供工作思路,也可为理论学习提供借鉴。
本书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个主题,针对当前党员干部关心和关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分十二个方面进行了深度阐释,同时还介绍了权威专家的前沿观点,以延伸拓展读者视野。本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阐述中提炼出权威观点,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他们的故事:铡刀下也绝不变节
刘谦初(1897-1931)
“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给妻子的遗书
他们的故事:“只有武器握在手,可把细水变洪流”
刘愿庵(1895-1930)
“把全部爱我的精神,灌注在我们的事业上”——给妻子周敦婉的遗书
“此身纯为被压迫者牺牲,非有丝毫个人企图”——给姐夫的遗书
他们的故事:“我除了服从真理之外,决不会服从于
其他”
江诗咏(1905—1930)
“加入共产党是为1农无产阶级谋利益”——在狱中写给父母亲的信
“所不能放心者,就是白发双亲未能奉养”——给两位哥哥的信
他们的故事:视死如归的江诗咏
杜永瘦(1906-1928)
“啪啪的枪声,是我们诀别的标志”——就义前给妻子裴韵文的遗书
他们的故事:只有干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出路
李大钊(1889-1927)
“谋中国民族之解放”——狱中自述(节录)
他们的故事:李大钊最后的日子
李鸣珂(1899-1930)
“切莫为我空悲痛”——临终遗言
写给周恩来的诀别信
他们的故事:对准敌人猛攻!猛攻!
杨匏安(1896—1931)
示难友
他们的故事:“死可以,变节是不能的”
邹子侃(1912-1932)
“宁死而不求虚伪、卑污、罪恶的自由”——给父亲的信
他们的故事:狱中特别党支部的斗争
陈觉(1903-1928) 赵云霄(1906-1929)
“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就义前给妻子赵云霄的遗书
“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给女儿的遗书
他们的故事:我们愿流尽最后-滴血
陈毅安(1905-1930)
无字书
“实现我们真正的恋爱”——陈毅安致李志强书信
他们的故事:我的父亲陈毅安
卓恺泽(1905-1928)
“你们乐天知命地等着光明的来到吧!”——给父母亲的绝笔信
他们的故事:以笔为枪直刺敌人心脏
赵一曼(1905-1936)
“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就义前给儿子的遗书(-) .
“我的孩子要替母亲继续斗争”——就义前给儿子的遗书(二)
他们的故事:“红枪白马”女政委
贺锦斋(1901-1928)
“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火
而不辞”——给弟弟的信
附:诗二首
他们的故事:革命诗人跟着堂兄赴疆场
夏明翰(1900-1928)
“我-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
“别让子规口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给母亲的信
“我们没有罪,我们要斗争”——给大姐的信
就义诗
他们的故事:从名门少爷到千古英烈
殷 夫(191O-1931)
别了,哥哥
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
他们的故事:不是翻译家,胜似翻译家
郭 亮(1901-1928)
“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就义前给妻子李灿英的遗书
他们的故事:砍头不过是“告老还乡”
黄竞西(1897-1927)
“惟我们不能偕老,夫妻能偕老的有几呢?”——在狱中写给妻子的信
“望你们继续前进,万勿灰心”——给同志们的遗书
他们的故事:受尽酷刑惨遭割舌英勇就义
裘古怀(1905-1930)
“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就义前给党和同志们的遗书
“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就义前给妻子桂芬的遗书
他们的故事:在狱中与敌人针锋相对
熊亨瀚(1894-1928)
遗墨
“扪心自问,尚属光明,公道未泯,终可昭雪”——给妻子的信
他们的故事:长剑走天涯
邓贞谦在萍乡中学学习期间,经常和孔原、张国庶、刘型等进步青年学子一起,积极组织参加全校的爱国学生运动,参与筹建了进步学生团体“互助社”(后改为“策群社”)。邓贞谦经常组织学生听安源工人的革命演讲,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把全校一大批进步青年学子团结到“策群社”周围。邓贞谦为萍乡学生革命团体及青年团组织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1926年秋,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全国的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时,邓贞谦从萍乡中学毕业,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但接受了革命思想的邓贞谦,面对国民党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1927年暑假后,他毅然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全力投身于革命洪流,从事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
利用《新萍周刊》作掩护发展党组织
邓贞谦来到南昌后,根据党的指示,以特派员的身份回到萍乡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舂,萍乡的反动势力勾结湖南的反动军阀进犯萍乡,先后在湘东杀害共产党员和民众30余人,并捣毁县总工会、县农会等革命团体,残忍地杀害了共产党员、萍乡县民选县长罗运磷。6月5曰,敌军又窜入安源,杀害中共安源市委书记刘昌炎、市委委员周怀德等同志,这就是萍乡历史上著名的六五事变。在这次事变中,萍乡有4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被捕的革命群众达100余人。整个萍乡地区的革命团体和党的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失。
面对反动势力疯狂屠杀的白色恐怖,邓贞谦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秘密与萍乡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暗访联络和发动,他在萍乡东门伞铺里建立了党的秘密活动机关,开始了紧张的革命活动。首先是积极恢复在六五事变中被反动势力捣毁的萍乡县农民协会,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并亲自负责后勤总务工作。同时邓贞谦还利用伪县长傅作霖要他主办《新萍周刊》的合法身份,进行广泛的社会联系,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吸收政治上可靠的先进工人、农民和青年入党。
建立斑竹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2月5曰,在中共安源市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年仅20岁的邓贞谦被推选为市委委员。年底,又被安源市委派往萍乡湘东区担任区委书记。
.
与此同时,邓贞谦通过办刊结识了驻扎上栗市的伪靖卫队队长胡启图,安插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该队当兵,并于1928年1月发动兵变,一举夺得四五十支枪,在斑竹山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直辖第二团,开创了萍北的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据地。同期,他又到东桥,代表中共安源市委正式接管小西区党组织和工农武装,指导建立了萍醴游击营。 此后,邓贞谦的身份暴露,《新萍周刊》遭封查,邓贞谦便常来往于宜春西村、萍乡宣风、湘东各地,发动农民建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被捕后不为严刑拷打所屈
邓贞谦在担任湘东区委书记的同时,还兼负了安源市委与井冈山根据地的联络任务。从萍乡到井冈山,要爬山越岭,穿云走雾,不仅要经受崎岖山路的艰难困苦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要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的岗哨。邓贞谦克服了一道道难关,一次又一次往返,护送密件,接送来往的革命同志,并多次见到毛泽东。
1928年4月上旬的一天,邓贞谦来到了井冈山茨坪,他将萍乡地区开展王农武装斗争,特别是上栗市斑竹山起义失败的一些情況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指示邓贞谦,既要大胆发动群众,又要讲究斗争策略,不要盲目行动,一定要注意保护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同时让邓贞谦带了一些黄金下山,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就在邓贞谦从井冈山返回萍乡路过南坑的街头时,突然从巷道窜出几十个靖卫团的士兵,将他毒打一顿后,押送到县城监狱。邓贞谦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被捕以后,他料定自己难以活着出去,所以,不管是敌人的花言巧语,还是严刑拷打,总是泰然自若地一笑了之。
邓贞谦在监狱的墙壁上挥笔写下了“暴动不怕激烈,牺牲要有价值”和“坚决执行土地革命,彻底消灭统治阶级”两副对联。
1928年6月8日,是邓贞谦罹难的日子。从监狱到刑场,邓贞谦不肯走路,他让国民党反动派抬着他在萍乡街上转一圈。国民党反动派毫无办法,只好用一张大竹椅子,由靖卫团的两个士兵抬着他,游遍了萍乡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游街时,邓贞谦虽然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两眼炯炯有神,气宇轩昂地端坐在竹椅上,不时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不时又哼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看到邓贞谦受刑蒙难的情景,过往行人都默默流泪,投去无限钦佩的目光。到中午时分,国民党反动派将邓贞谦同志残忍地杀害在萍城大西门外的一棵茶树上。那一年,他刚刚21岁。
(摘编自张颖:《江西邓贞谦建立斑竹山革命根据地》,原载于《江西晨报》)
P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