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银幕外的声影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许朋乐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银幕外的声影》是一本以人物小传汇集而成的书稿,每一篇都是作者许朋乐熟知、了解的事。着笔朴实无华,情感浓郁真切,娓娓道来,文虽不长,洗练精到。

书中所述的每一位电影前辈,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电影的挚爱,无论身处顺境逆境,还是面对国事家事,始终把做人放在首位,把拍出好的影片作为追求的目标。老一辈电影人为中国电影的奋斗之举,应该被记录下来,作为电影的记忆连绵流长。

内容推荐

《银幕外的声影》为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许朋乐撰写的已追思影人为主题的文集,书中文章大部分曾在报刊中发表,涉及影人有谢晋、张瑞芳、上官云珠等已故艺术家,也有牛犇、朱旭等健在的著名演员,内容多为作者与所记述影人的交集,对影人的怀念,因为有很多为作者亲身经历,使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文风更加亲切、温暖。

目录

白沉,久念大名!

承诺是金

难忘“情报处长”

画笔中的“视觉艺术家”

多才多艺的银幕反角

难忘“袖珍小生”顾也鲁

风骨

留在心底的祝福

电影摄影的开山鼻祖

难以磨灭的青春印记

定格在记忆中的身影

我乐意叫他叔叔

他创作了喜剧经典

星空,有你更璀璨

她的微笑写着慈祥

为孙瑜导演喝彩

吴永刚和酒

中国电影界的全才

送谢晋

“他曾是改革的先行者”——谢晋导演的电影产业化实践历程

谢晋是一本厚重的书

六十年心血垒砌上影丰碑——怀念伯伯徐桑楚

怀念上影老厂长

站在银幕背后的巨匠——怀念徐桑楚、汪洋等五位电影事业家

好人“坏蛋”

无法割舍的崇敬和爱戴

骏祥先生百年祭

一代名家张骏祥——曾经的耶鲁高才生

我身后有这样一座“泰山”——纪念岳父张友良100周年诞辰

他是名副其实的好演员

“小赵丹”黄达亮

小孟走了

怀念石方禹先生

情到深处泪自流

当过八路军的老导演

走下银幕的“马天民”

星火依然在燃烧

与大师擦肩而过

革命人永远年轻

创造电影神话的人

追忆,在心底流淌

“帅”气“率”性的刘琼

红日犹在明星落

常去看看我们的前辈

快乐的“大肚弥勒佛”

瑞草芳香

“阿崎婆”90岁了

秦怡写“湖畔”

小燕子,春天的使者

丹凤鸣柳和声清越

80岁在即,他捧回了“金鸡”

许还山,我的大哥

杨在葆,铮铮硬汉

“大大”我尊敬的“兵哥”

一段难忘的交情

农村片的金牌导演

酒龄和年龄一般长

聪明,并快乐着的牛彝

值得我一生回味的事——记忆中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在上影厂的光环下

后记:我想说的心里话

试读章节

他告诉我,如果不是抗日战争爆发,也许他不会从事文艺工作;他告诉我,如果不是迷上了舞台和银幕,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有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因为他1939年就加入了新四军,被他领进革命队伍的弟弟“文革”前就担任无锡市市长;他告诉我,如果不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被遣送至安徽白茅岭农场,正值黄金年华的他会创造出更多像《南岛风云》一样优秀的影片;他还告诉我,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坎坷,在绝望和痛苦中反反复复思考社会和人生,他拍不出《大桥下面》《秋天里的春天》这样闪烁人生哲理、人性光环和生命火花的影片……

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坎坷曲折,生活亏待了他,又馈赠了他,成全了他。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和出身,但是他可以选择脚下的路,哪怕路上有泥淖有荆棘。

他的经历令我折服、惊叹,甚至震撼。在民族存亡之际,为了不做亡国奴,他奋起抗争,被日本人投进了监狱;在国家命运转折之时,为了反饥饿反内战,他大声疾呼,被国民党宪兵抓进了牢房;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表真情献诤言,他袒露胸怀,直言不讳,被戴上“右派”帽子押进劳改农场。也许,如果他放弃选择,远离艺术,任凭命运的安排,他人生的轨迹会随之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性格终究还会决定他的命运。

每次和他聊天,提起他蒙受的冤屈、遭遇的苦难,他的言语总是那么缓缓的、淡淡的,似乎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十年动乱期间,他作为“落水狗”,自然被列为“痛打”对象,他又是资历丰富的大艺术家,难逃重点批斗的厄运。大会小会连轴转,天天不是批斗就是陪斗。开始他受不了,精神和肉体承受着惨烈的鞭笞,刚直的性格不止一次地促使他与这种难以忍受的屈辱决裂。他的爱人、电影演员王薇担心他真的想不开寻短见,晚上睡觉时把自己的一只手和白沉的一只手紧紧扣在一起。然而,经受了一场场批斗以后,在亲情的呵护下,他从煎熬中升华,在连绵不断的狂风恶浪中超越自我,竟然能在震耳欲聋的“枪毙白沉!”“白沉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颈部悬挂着沉重的批斗牌,躬腰站在台上而静静地沉入自己的世界。讲到这里,他的嘴角会漾起一丝苦涩又带有轻蔑和自嘲的笑。

他是战胜命运的强者。苦难没有扼杀白沉对电影的挚爱,也没有抹去他创作的激情。艺术让他总是那么干练那么狂放那么精力充沛。在文艺的春天重新赋予他创作机会后,他的才思和激情如泉喷涌。他拍摄《大桥下面》和《秋天里的春天》时,我们曾经有过多次交谈。每次,他都异常亢奋,滔滔不绝,手舞足蹈,说到动情时立马潸然泪下。有一次,我去看他,正在为《秋天里的春天》分镜头的白沉,竟然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他含着热泪告诉我,他从女主角的身上看到了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母亲的影子,完全进入了“角色即我”的境地而不能自拔。他把自己的心血注进了角色的生命中。

一个不会沉沦的生命终将开出明艳的花朵,年逾花甲的白沉以荣获广电部优秀影片奖为自己的艺术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如今,白沉离我们而去已经多年,我依然景仰他,怀念他。白沉,久念大名!

2010年3月

序言

缘起电影,我与许朋乐相识、相交、相知。他在“上影”,我在“西影”,一东一西却都办电影忙得不亦乐乎。二十余载转瞬即逝,我们先后都淡出了被人羡慕的电影圈。近日接到电话,让我有点惊讶,朋乐说他要出本书,一本他自己多年积累的访谈录,我想起他做过《上影画报》的总编辑,他一定有许多关于电影人的故事,于是我要来了这部叫《银幕外的声影》书稿。

读了这本以人物小传汇集而成的书稿,我非常感动,每一篇都是朋乐熟知、了解的事。着笔朴实无华,情感浓郁真切,娓娓道来,文虽不长,洗练精到。

书中所述的每一位电影前辈,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电影的挚爱,无论身处顺境逆境,还是面对国事家事,始终把做人放在首位,把拍出好的影片作为追求的目标。老一辈电影人为中国电影的奋斗之举,应该被记录下来,作为电影的记忆连绵流长。

时下常讲“不忘初心”,中国电影的初心是老一辈电影人用心血铸就的,后辈应该从流逝的岁月中去感悟并承继。书中许多艺术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对于电影的爱将长存于世。

我真诚希望电影人和关心电影的人们能够读到此书。

张丕民

2017年11月29日

后记

后记:我想说的心里话

我是看着上影的影片长大的,在我青春的足迹中能清晰地找到上影的投影。年轻时,懵懂的天性,躁动,狂放,不知天高地厚,是一部部上影拍摄的影片,让我沉醉其中,如轻风熏陶,似清流洗濯,那颗被安抚被滋润的心刻下了知善恶明爱憎的印记。

我是躺在上影的怀抱里成熟的,在我生命的旅程里,有三十多年被贴上了上影的标签。我在这里耕耘,洒下奋斗的汗水;我在这里收获,品尝成功的喜悦。上影默默地垂着绿荫,庇护着我,眷顾着我,为我遮风挡雨,给我甘霖雨露,赋予我的人生更宽的空间、更多的色彩。

1981年,我怀着美好的憧憬走进了上影。尽管,那时的上影环境简陋、厂房破旧,但那沉淀于这块土地中的辉煌历史和旮旮旯旯散发出的浓厚的艺术气息,依然构建着这座神圣的艺术殿堂。尤其是一大批驰骋影坛、战果累累、造诣深厚、技艺超群的老艺术家,、挣脱“文革”的桎梏、重新焕发青春,更让人感受到上影的厚度和力度。我对上影的认识正是从接触这些艺术家开始的,我对艺术的敬畏也正是从这些艺术家的言行中感悟的,我对这些艺术家的敬重和爱戴渐渐衍化为上影的热爱和忠诚。

在上影,我从一个普通的文字编辑起步,一步步前行,最后坐到了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的位置上。细想想,能有这样的进步,不是我有多大能耐,有多少才华。说句真心话,没有上影的培养,没有环境的濡染,没有前辈们的言传身带,我又能成得了什么?我只是受老艺术家的教诲和影响,做了一些该做的事。

我是幸运的。我生活在这么多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中,他们的光环映照着我,他们的品行陶冶着我,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听着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身影,和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工作,那是一种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享受啊。

我享受了。我正享受着。这一生我都会尽情地去享受。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离我们而去,可是我始终感到他们还活着,活在我的心里。闲暇之时,我会想到他们,会在心中和他们交谈,他们会那么真切地站在我面前,带着笑容,、默默地注视着我——倏然间,我想起了和他们相处的每一个难忘的时刻,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高风亮节——我把这一切都揽入我的笔下。于是,这些我敬重的艺术家,带着他们各自的风采神韵、气质秉性,在资深编辑龚建呈的鼎力相助下,走进了《新民晚报》“夜光杯”这一著名栏目,走进了千千万万的寻常百姓家。

我不仅用笔去颂扬他们,也不忘用声音去传播他们。我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些艺术家生活中的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电影曾经拥有的辉煌就是这么些可敬可亲的艺术家创造的。我的女儿——一位大学教师,也是我的忠实听众,对这些人和事熟稔于耳。突然有一天,当我俩再次聊起这一话题时,她建议我将这些散落的文章,汇总集册,出本像样的书。她说,这样更有利于保留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近这些艺术家,走近这段他们比较陌生的历史。《新民晚报》的资深记者杨展业也极力鼓励我这么做,并请人从资料库里收集整理了这些文章。盛情难却,一向平淡的我终于动了出书的念头。作为电影人,我很希望这本书能由我们电影人的出版社出版,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宋岱先生打了个电话。没想到这位曾经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银都机构领导的电影人没打一个格楞,满口允诺,立马行动,随即委派编辑程楠等同志投入编撰工作,成全了我的愿望。他们的真诚与热情让我深受感动。我必须向他们说声谢谢!我还要向原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送上真诚的谢意,这位与我有着近三十年交情的电影人,以十分诚恳的语言和浓厚的情感为这本书写了序,给了我一份值得永远珍藏的礼物。

我想,这对我来说仅仅是开始,上海电影还有很多人和事等待我去书写,去感叹,去传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