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青著的《做工的人》获得2017金石堂“十大影响力”好书,2017Openbook好书奖、“美好生活书”、2017诚品书店阅读职人大赏“最想卖”、“年度最期待在地作家”等奖项。它始终占据博客来、金石堂、诚品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
书写台湾工地现场的众生百态、工人的生存现状,工地生活的日常。每一篇都是一个个沉甸甸地、如实托付的生命,对人间的种种不得已,报以承接的温爱。
| 书名 | 做工的人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林立青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立青著的《做工的人》获得2017金石堂“十大影响力”好书,2017Openbook好书奖、“美好生活书”、2017诚品书店阅读职人大赏“最想卖”、“年度最期待在地作家”等奖项。它始终占据博客来、金石堂、诚品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 书写台湾工地现场的众生百态、工人的生存现状,工地生活的日常。每一篇都是一个个沉甸甸地、如实托付的生命,对人间的种种不得已,报以承接的温爱。 内容推荐 《做工的人》是引进台湾版权图书,作者林立青是一位爱好文学的工地监工。这部纪实随笔作品,从“工地人间”“爱拼”“活着”三个分类的视角,勾勒台湾工地工人生活与劳作的日常细节,让这些沉默在社会底层的影像和声音浮现出来。文中有对工地环境、工人的休闲娱乐、生存方式、面临的职业伤害、家境等大框架的轮廓书写,也有对个别工人形象的细致的书写,通过具体的事件或个人生命史的展现,将他们的无奈、无力、情谊、温暖、坚韧、流转、困境、挣扎一一呈现。书中图片,看似朴素无华,但在文字的相映下自显出比较强烈的冲击力。 目录 序 —— 如果在工地,一个年轻作家的养成 破墙而出 工地人间 工地“八嘎囧”世代 呷药仔 工地调酒 工地外劳 工地大嫂 子孙代代 共体时艰 人定胜天 贼头大人 罚单
爱 拼 进修部 透支幻想 再借一次 走水路 阿忠之死 台湾媳妇 隔阂
活 着 出外人 伴唱小吃部 亏槟榔 茶室姊妹 阿霞姊的碱粽 彩虹指甲 工地拾荒者 看板人 便利商店 试读章节 呷药仔 话说做我们这行的,有很多人只是在青中壮年时“吃老本”地打拼。到了大概五十岁以后,每个师傅身上都会开始留下一个一个不同的伤痕或是病痛缠身。工地现场的医药箱,优碘、纱布、棉花、绷带可以放到过期,最常被使用的,就是止痛药。 当然我必须承认,自己也是其一。我也有和他人不尽相同的常备药品,即使现在的工作已经没有了工务所,但我的随身包包以及公司车上,仍放有止痛药。并且在淋雨工作后那头颅发胀的状况下,我就会吞下一颗。另一个则是支气管扩张剂,随着自己逐渐有了运动习惯,倒是比较少用到。 说真话,我到现在还是搞不大懂那些止痛药的差异。师傅们也搞不懂。我们对这些药品的最大理解程度就是口耳相传。有些师傅仆普拿疼加强锭不吃;有些人,例如粉尘甚大的木工、泥作,则是一定要吃专门的鼻塞喉痛胶囊。久而久之,每个人都有一些私传的口袋药品。男工们普遍相信,这些药品配上高梁酒后药力更强,因此,真的有师傅将高粱酒装入水壶中,和止痛药物一并服下。女工们则比较流行服用感冒糖浆,有一种甘草止咳水,据说可医治百病,从手痛脚麻,到任何呼吸道疾病,一饮见效,没有什么是“喝一罐”不能解决的。另一些女工则是长期的负重,一旦天冷气寒,便立即喘不过气。我因为有这类经验,备有支气管扩张剂,也帮过不少工地女工。往往在地下室晕眩,呼吸困难时,带到工地外吸入“备劳喘”,便会慢慢恢复。 其实,这往往是老工人或年纪比我长上许多的工人,那一辈分的人才会有的习惯。年轻的工人无须负起管理、指挥及调度责任,这时候就可以离开工地,请假跷头去就医。看医生也是在工地过劳时,跷班离开的一个好借口。但年长的师傅们受到养家的压力,以及其他师傅的期待,不能随便请假就医。每个人都想要健康。身为领取日薪的人,每一次前往就医的时间就代表失去一天的薪水,更担心的是一去之后所得到的医生警语。 工地的现场工作量繁重劳累,所以食物的分量往往极大,味道也极重。工地便当不算好吃,很多准时送到的便当常是两小时前做好的,只是加了辣酱油和菜脯而勉强下肚。这些都让每个师傅有得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可能。酒精以及大量的饮用饮料,也都伤肝、伤肾,但天热时,不靠饮料无法舒缓一身燥热;天冷时,不靠酒精又无法升高体温。五年、十年下来,原先一身精瘦的鲜肉都会和我一样,成为两臂结实壮硕,但肚腹突出的大叔。 身为工人,要保持健康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任何人都会有身体上的毛病,但有钱人可以在病情恶化前得到良好的医冶,中产阶级们往往有时问,给薪的休假和特休假是坐办公室的人可以运用的,下班后的诊所大门也随时敞开。 但真正的工人则是不愿前往。老师傅们不习惯于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且担忧慢性病的医治将要花上大笔开销。加上这些过劳的师傅们所得到的医生建议,千篇一律地难以和现在的工作互相配合。孩子上大学的生活费和膝关节开刀手术的一个月修复期,势必不可兼得,该牺牲哪一方面,不言而喻。做不到的医嘱转换为对医生的亏欠,从此不敢再面对医生。继续使用麻痹的药物配合高梁酒饮下,只能在庙宇前求告期待着儿女长成后,自己还能支撑。 有些则是转往偏方,迷信吃了某些来路不明的药物可以解决这些困境,然后陷入更严重的病痛和依赖。花费了大量金钱后,换来的是回到医院内被医生斥责的惭愧。 于是,从牙科到骨科,慢慢地,每一个医生的诊问大门都再也不敢跨入,无脸面对医生的内疚转为自我欺骗:看了没用。还是回到一些诊所中,自费注射一针止痛,再拖着身体前往工地现场施工,灌下甘草糖浆和高梁普拿疼…… P9-11 序言 如果在工地,一个年轻作家的养成 房慧真(作家、《报导者》记者) 和林立青约访谈地点,问他有没有常去的咖啡馆,他答不出来。他说自己骑机车,到哪里都很方便。 咖啡馆由我挑,晚餐时间,我问林立青要不要吃过才来,文青咖啡馆无油烟,只提供价钱约等同于三个鸡腿便当的轻食三明治。既然是轻食,就是吃巧而非吃饱。文青吃得巧,工人要吃饱。林立青的《工地拾荒者》写来工地捡些瓶罐纸箱的穷苦人,水电师傅看他们可怜,会把短铜线也给他们,“小小的短铜线能让他们晚上吃得上鸡腿便当”。 林立青先到,店里位置还很多,他却选择坐在最靠边的局促角落,仿佛想将自己尽量隐藏折叠起来。他身形壮硕,穿着一身黑。文青也常一身黑,但林立青腰间的霹雳包露了馅,他是有十年资历的工地主任,腰包在丁地里不可或缺,装着给工人的各式止痛药,在《呷药仔》里他写,连支气管扩张剂都会准备,工地粉尘大,一口气喘不上来的时刻,“备劳喘”便派上用场。 我们才刚开始聊,带点忧郁气质的店老板就来制止我们:“店里还有其他客人要看书,请将音量放低一点。”我环顾四周,店内冷清,最近的一组客人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倒是老板煮完咖啡后,找了一个位置闲读书。 记者约访仅有咖啡馆这种贫薄的想象地点。为何我不跟林立青约在海产摊或热炒店?约在可以单点一杯红露酒配上一碗药膳土虱,再切一碟卤菜的台式小吃摊。约在可以自在地喝酒划拳喧哗干诮,绝不会有一个文雅人状似客气地来规驯你一句:“嘘!小声一点, 咖啡馆是工人的绝缘之地,林立青笑着说,在工人的世界里,最接近这种“地方”的大概就是麦当劳。因为要出新书,出版社帮他找了一个摄影师拍照,“拍完我带他到麦当劳用餐,摄影师有点错愕,我才想对喔!应该要带他去咖啡厅吃松饼才对”。林立青不太吃甜食,工地的下午茶当然不会是松饼与戚风蛋糕,而是炸鸡排、水煎包、蚵仔面线、臭豆腐。他三十出头,饮食重咸多油,已经长出肚腩,也有工地常见的肩颈酸痛问题,固定要去找人按摩。 工地监工的角色,到底是在工人里面,还是在外面呢?大学毕业的工地监工其实薪水比同样大学刚毕业的报社记者高一些。然而有不少的记者西装领带上身,从此往来无白丁'进出无寒门。跑工地的监工要跟工人同吃同睡,要了解工人爱听玖壹壹的歌,狂追金光布袋戏,要了解他们的宫庙何时出阵头,女朋友何时提分手。对工人不能用命令的,要连哄带骗好让他们准时上工,帮忙买结冰水,还要多订手摇杯,这都是心机。灌饱工人肚子,好让他们少喝一点酒。 监工在“里面”,深入工人生活的骨髓,起心动念是融入其中了解文化,方能排解疑难杂症,好让工程能如期运行。这样进入底层的长期蹲点,对于写作而言,当然是一个绝佳的观察位置,总说经验匮乏者、城市无故事,然而故事就深埋于城市工地的碎石瓦砾之下,遭逢林立青这样一个写作上无所师从的“素人’,才终于出土。 林立青的工地书写,除了有无可替代的观察位置,他的文字清新,无太多现代主义美学上的修辞,有时读来还会有种纸上Rap的念自感,仿佛他笔下的工地“八嘎囧”出阵头时所吟唱的歌诗,那种接近工人本色的口语流畅感,可能跟他完全背反于台湾文艺青年的养成有关。他唯一一次投稿是在《联合文学》上登了一首写网络游戏的诗,只因为国文快被当了,老师说这样可以加分。问他参加过文艺营吗?他说从来没听过,问我那是什么东西。至于文学奖,他说绝对不可能参加,他既反感于某些文学奖的命题作文方式,更无法忍受领奖时要上台接受官员颁奖,“那会让我全身发毛”。 对权威反骨的倾向,也许因为他是夜市长大的小孩。父母早期存印刷厂工作,工厂外移后转而在景美夜市卖饰品,他看过卫生人员的无理稽查,也看过警察没收摊商纯为摆饰用途的艺术刀剑。在书垦,他的文章常总结底层工人的无奈与悲哀,在美学上或许能有更不着痕迹的处理方式,但作者从来就不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或取材者, 他身在其中,也得分担那悲恨怨怒的一部分。 林立青读土木工程,但不是人生胜利组的台清交’,他是东南科技大学土木系,高中没考上所以来读五专,再读二技夜间部,如同许多蓝领家庭读私校的小孩一样,读书的时候要打工,林立青在爱买做面包。毕业后还有五专加二技的助学贷款要还,“工地监工的第四年,我才还完”。 我问林立青参加什么社团,典型文艺青年的养成,通常有校刊社。林立青给了我一个尴尬的答案,东南科大没有校刊社,他参加的是动漫社,在丁地常有漫长的等待时间,他的抒压方式就是看少女漫画。说故事的能力,当然不是来自少女漫画。他在学生时代读黄春明”,在学校打工,帮老师顾办公室时,也看完书架上的柏杨版 “因为我是穷人,不用花钱又可以吹冷气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在那里混久了,自然会找书来读。在工地枯燥的等待里,很适合读那种大部头的书: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当然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 林立青在二手书店几乎买齐读遍了托尔斯泰所有的小说。我忘了问他为什么买旧书而非新书,想想应该是为了省钱。经济因素决定他到旧书店淘书,阅读品味在此养成,无意间让他接触到20世纪的读物:旧俄文学。被这一代文青冷落已久的旧俄文豪,不够现代摩登,也不绮丽魔幻,早已不合时宜。文青们宁可多一点聪明雄辩的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何苦往板重沉滞的写实主义里去。 “人的性格,真的从两百年以前到现在都一样,有义气的人、傻笨的人、狡猾的人……读托尔斯泰让我觉得,人性是不会变的。” 如果说林立青完全背反于典型文艺青年的养成,像是《进击的巨人》里基因突变的“奇行种”,旧俄文学里对贫穷的刻镂,对人性暗黑的深凿,绝对是他演化里的一次大跃进。 他既在贫穷与暗黑的里面,但又不全然在里面。他拿手机给我看,今天早上,有个工人传LINE跟他借钱,“早上六点钦!但是我知道他下午就会还钱,所以我会借他”。 工人所借的钱通常不多,可能穷到连加油的钱都没有,五百一千应急用。“有个工人大老远从树林骑车到深坑找我,只是为了要跟我借五百元,我会请他吃个豆腐,然后帮他把机车的油加满,才让他回去。也有借钱从没还过的,我就不会再借了,但会带他去吃饭。”林立青苦笑,工作十年,有借无还的多,所以至今没什么存款。但比起打零工的,他毕竟是领有固定月薪的大学毕业生,是唯一有资格可以申办塑胶卡片的“信用人”。 在丁地,林立青看见公权力执法者以强凌弱,也看见在无光的暗处.弱弱不一定相残,前者不难察觉,后者则更需要从雨果从托尔斯泰那里借来一双洞彻世情的眼睛。 他看见,年轻不羁的工人愿意将宝特瓶压扁资源回收,是为了让附近的低收入户可以拿去卖钱。学有专精的电焊师傅,在得知外劳的悲惨待遇后,会愿意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好让弱者挣脱被压榨的命运。 他看见,警察进工地捉逃跑外劳时,往往是最老最弱势的T人.会哭着帮外劳求情。在伴唱小吃部,工地最底层的杂工,秃子和跛子领着微薄的薪资不分彼此一起花用,也共同关照最底层的娼妓:烧烫伤的、肢体残缺的,年老色衰的……在彼此干涸无一滴滋润的人生里,短暂地相濡以沫。 他看见,工人不愿意穿着沾满污泥的雨鞋走进便利商店,并非因为自卑,反而是种“同理”的能力,工人家庭的小孩,往往要及早出来打丁帮忙家汁,便利商店是为数不多的选择。踩脏了地面,自然要让已经忙如八爪章鱼的店员负责清理。“毕竟做工的疼惜做_厂的。那些写在店门口的待遇让人看了心疼。” 凡此种种畸零残破,都被一双宽厚温暖的手郑重地承接起来,捧在掌心。“毕竟做工的疼惜做工的”,那不是见猎心喜的题材,而是沉甸甸的、如实托付的生命。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文章为我们揭露了习焉而不察或懒得一察的真相。“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果然,人间未尽聋,从数字到纸本,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本少见的好书。 ——傅月庵 你必须用心倾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而不是笼统的群体,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所在。不同的工地现场,共时的空间,同是那些做工的人。 ——梁 鸿 纯粹视角,见微知著,每一个故事都切到*近的距离,探讨制度、文化和人性。林立青对劳动和劳动力的书写具体而精准。 ——路 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