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长子司马朗跑到了门前,朗声说道。司马朗(字伯达)年方八岁,聪明清俊,一表人才,眉宇间透露出轩昂之气。
“小孩子家,妄谈什么国事功业,还不快去研读经书!”司马防训斥道,但他的心中却有了一些慰藉。
这时,似有雷鸣隆隆自远天响起,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母亲怀抱中的婴孩也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啼哭,仿佛与家人互为应答。全家上下无不感到诧异。
这是一个典型的儒教家庭。祖父司马儁(字元异),威武高大,官至颍川太守,身长八尺三寸,腰十围,常以报国为念,性情宽和仁爱,盛名远播乡里,亲族纷纷来投。司马防此时虽只是一个小吏,却胸怀大志,恪尽职守,后来官至京兆尹。父子二人,均颇有政声。
这个新生的婴孩即是司马懿。父亲以“懿”名之,是取德行美好之意,又依其兄“伯达”之字,为其取字“仲达”。后来,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相继出世,兄弟八人个个极富才学,成就非凡,时人并称“八达”,令人叹为观止。“八达”中最负史名的是仲达司马懿。他的一生,周旋于时事,盘桓于人海,历尽人事沧桑。半个世纪,杀伐战场,经天纬地,更可谓占尽了人杰风流。
司马懿生来聪明颖悟,多奇思妙语,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司马防对儿子寄予厚望,管教极严。司马懿刚刚咿呀学语,父亲就聘请了乡内知名的塾师,日日教习功课,并常常带他到自己的书房,检查提问,灌输经史。司马懿虽敏而好学,但孩子毕竟有调皮爱玩的天性,所以父亲的板子,时常会重重地落在他的屁股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稚嫩的童音从屋内传出,就像一串清脆的音符,那么悦耳动听。一丝自豪的微笑悄然滑过了司马防有些阴郁的脸庞。司马懿渐渐地成了他心中的骄傲。
一日,府第上下,张灯结彩,司马防高接远迎引来一位客人。叙礼已毕,分宾主坐定,仿佛正谈论什么大事。司马朗、司马懿兄弟躲在一边偷偷观望。见父亲待来客极为谨慎恭敬,便悄声议论那人必定是一个有来历的大人物。正在这时,门客来报:“老爷让两位公子过去,面见客人。”
“这可如何应付?”司马朗显得有些慌乱。司马懿冲他做了一个鬼脸。
时值早春,天气依然十分寒冷。父亲威严地望着他俩。客人无非问些读经史的见解、人生志向等问题。见司马朗虽然对答自如,却沁出了满头汗珠,于是问道: “天气并非炎热,你何以满头大汗?”
“在您这样尊贵的客人面前,心中慌张,所以汗不能禁。”
客人笑了。又转首问司马懿:“你尚年幼,何以无汗?”
“在您面前,心里怯惧,故而汗不敢出。”客人大笑起来,回头对司马防说道:
“常闻因惧怕紧张而生汗,却从不闻‘汗不敢出’的道理。两儿多才,必为大器。”
“孺子不识规矩,巧言狡辩,安可道哉!”司马防忙谦虚道。
客人走后,司马懿面露得意之色。(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