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蒲柳人家/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刘绍棠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绍棠著的《蒲柳人家》相当生动地描绘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大运河一带生机盎然的风俗画,通过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的视角打量世界,使小说富有童趣色彩。小说对一丈青大娘、柳罐斗等人豪放、勇敢、尚武性格的传神刻画,使小说既富有诗情画意,也充满传奇魅力,令人想起那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古语。对传奇性的追求使他的“乡土小说”更具有“大众化”色彩,也使他与其他作家明显区别了开来。他的小说善于运用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乡村口语、俗语信手拈来,使小说洋溢着民间气息,读起来还朗朗上口。

内容推荐

《蒲柳人家》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刘绍棠的作品选本,收入其中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蛾眉》等,以及十余篇散文代表作,如《榆钱饭》《插柳之恩怎能忘》等。他的作品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精致而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幅淳朴而典雅的运河乡土风俗画,热情讴歌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目录

中篇小说卷

 蒲柳人家

 瓜棚柳巷

 小荷才露尖尖角

 黄花闺女池塘

短篇小说卷

 蛾眉

 青枝绿叶

 摆渡口

 大青骡子

 瓜棚记

散文卷

 榆钱饭

 打糊饼

 家乡过大年

 铜帮铁底母亲河

 我那生身之地充满了野味儿

 插柳之恩怎能忘

 少年文侠

 潘先生教我学古文

 怀念恩师胡先生

 最难忘北大图书馆

 《蒲柳人家》二三事

 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吹腔

 我的小说姓“民”

 麦子和面食品

 我说“荷花淀流派”——《荷花淀》创刊述旨

 笔耕农

 名师引读《蒲柳人家》

试读章节

蒲柳人家

1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那一年是一九三六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到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中间出人头地。可是,何满子一天也不穿。

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都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手指刮破脸蛋儿,臊得他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的叫他小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装,阎王爷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荫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洗三那天,亲手杀了一只羊和三只鸡,摆了个小宴;满月那天,更杀了一口猪和六只鸭,大宴乡亲。她又跑遍沿河几个村落,挨门挨户乞讨零碎布头儿,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金光闪闪,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一来,一丈青大娘可就跟儿媳妇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何满子的父亲,十三岁到通州城里一家书铺学徒,学的是石印。他学会一笔好字,也学会一笔好画,人又长得清秀,性情十分温顺,掌柜的很中意,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何满子的爷爷虚荣心强,好攀高枝儿,眉开眼笑地答应了这门亲事。一丈青大娘却不大乐意。她不喜欢城里人,想给儿子找个农家或船家姑娘做妻子,能帮她干活,也能支撑门户。可是,她拗不过老头子,也怕伤了儿子的心,不乐意也只得同意了。何满子的母亲不能算是小姐出身,她家那个小书铺一年也只能赚个温饱;可是,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熏陶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她又长得好看,身子单薄,言谈举止非常斯文,在一丈青大娘的眼里,就是一朵中看而无用的纸花,心里不喜爱。何满子的母亲更看不上婆婆的粗野,在乡下又住不惯,一住娘家就不想回来。等生下了何满子,何满子的父亲就想在城里另立个家。一丈青大娘是个爱面子的人,分家丢脸,可是一家子鸡吵鹅斗,也惹人笑话。老人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儿点了头。不过,却有个条件,那就是儿媳妇不能把何满子带走。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何满子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最后,还是请来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三天三夜,婆媳俩才算讲定,何满子上学之前,留在奶奶身边,该上学了,再接到城里跟父母团聚。

P3-5

序言

刘绍棠先生的文学遗产

樊星

刘绍棠先生离开这个世界,不知不觉已经二十年了。在这个时光飞逝,文学新潮日新月异的年代,刘绍棠先生的遗产还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吗?我觉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在当代文学史上,刘绍棠先生是以“荷花淀派”和“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为人熟知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因为发表作品早、成名早而有“神童作家”之誉。据说他十三岁就发表作品,上高中时,当时的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就有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堪称传奇。后来他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仅过一年,就因为发现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对自己的创作帮助不大而退学,这也是非同凡响之举。退学后,他出版了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很快成为专业作家。就在顺风顺水之际.却遭遇了“反右”的政治风暴。他因为发表了一些“出格”的言论被打成“右派”,被迫下乡劳动改造。命运的大起大落没有动摇他对写作的痴迷。“文革”后,他重返文坛,仍以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和诗情画意的小说引人瞩目。他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荣获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二等奖,短篇小说《蛾眉》1981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直到1990年,他的长篇小说《敬柳亭说书》还获得了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这些成就都为推动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一直写故乡淳朴的风土人情,写乡村的诗情画意,这些文字足以唤起读者对那个逝去的年代的无限缅怀。

说到现代“乡土文学”,鲁迅的《社戏》、废名的《菱荡》、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孙犁的《荷花淀》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代表作。而说到当代名篇,铁凝的《哦,香雪》、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汪曾祺的《受戒》、贾平凹的《商州初录》、莫言的《民间音乐》、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也都在描绘乡村的田园风光、淳朴民风方面各有千秋。上面提到的这些文学经典,都将乡土之美、乡情之浓、乡民之淳朴渲染到淋漓尽致的境界。那么其中,刘绍棠又显示出怎样的独特风格呢?

他善于传神地渲染故乡的诗情画意,讴歌朴实、热情、豪放的乡村民风。《蒲柳人家》就相当生动地描绘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大运河一带生机盎然的风俗画,通过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的视角打量世界,使小说富有童趣色彩。小说对一丈青大娘、柳罐斗等人豪放、勇敢、尚武性格的传神刻画,使小说既富有诗情画意,也充满传奇魅力,令人想起那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古语。对传奇性的追求使他的“乡土小说”更具有“大众化”色彩,也使他与其他作家明显区别了开来。他的小说善于运用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乡村口语、俗语信手拈来,使小说洋溢着民间气息,读起来还朗朗上口。例如对一丈青大娘的形象刻画就相当出色:“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多么有女中豪杰的气势!

作家年轻时深受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影响,在写景、抒情方面得其真传。另一方面,他也说过:“我从小就读《红楼梦》……拜读《红楼梦》不下十遍。”还说:“《红楼梦》中的女子,我还是最喜欢晴雯和芳官的性本高洁,天真无邪。我在长篇小说《春草》中写了个农村少女就叫芳官,又在长篇小说《野婚》中写了个农村少女,外号叫小戏子。”“我这个乡野出生的农家子弟……只有见到出身微贱、未失野性的晴雯和芳官,才产生相逢似曾相识,好像他乡遇故知之感。”“我在我的乡土文学小说中,写过不少‘乡土晴雯’‘乡土袭人’‘乡土金钏’。”善于刻画纯洁、活泼、可爱的乡村女孩子形象,是刘绍棠小说的一大看点。从《蒲柳人家》里的望日莲、《蛾眉》中的蛾眉直至《红兜肚儿》中泼辣的“红兜肚儿”.都体现出这一点。他还说过:“在我的漫长的22年坎坷岁月中,我一直把《红楼梦》带在身边,又不知读过多少遍。……只为消愁解闷,也就不计其数。”(《十读红楼》,《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这段话,道出了作家的创作秘诀:熟读《红楼梦》,在描绘故乡的风土人情时,着重写出乡村少女的“性本高洁,天真无邪”。

我想,这便是刘绍棠小说留给文坛的遗产吧:具有兼容并包中外文学遗产的胸怀,满腔热忱地讴歌故乡的诗情画意、风土人情,写出中国农民的质朴、开朗、泼辣、勇敢来,而且特别注重在表现乡土故事的传奇性、人物性格的豪爽、泼辣上下功夫,从而在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独到的脚印。

无可讳言的是。每个作家都难免时代与个人的局限性。刘绍棠多产,有些人物形象就显得脸谱化,有些故事情节也有重复。这些问题,评论界曾经有过中肯的批评。然而,他在苦心孤诣追求“乡土文学”创新的道路上做出的贡献,对于后来者至今还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也就是他的作品至今还有人喜爱的原因所在吧!

2017年3月28日于武汉大学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欣赏刘绍棠的小说,就好比坐在各种名贵佳肴样样俱全的盛大宴会的餐桌旁边,每样菜都吸引你吃,使你不知如何下筷才好。

——钱锺书

刘绍棠的一生与大运河密不可分,他从生活的最精微细腻之处入手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他以文学感悟生活,消化成自己的情感,把自己感受的情感传达给读者,这样的作家是不多的。刘绍棠与沈从文、孙犁一脉相承。

——从维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