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1368
一个数百年王朝兴衰的浮沉线索,有时看似纷繁复杂,看不到出处,但如果耐下性子,究其线头,世人往往会发现,在某一个不经意的年头,某一个不经意的人手中,竟然掌握着历史转折年代的种种玄机。
而1368年,对40岁的中年男人朱元璋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这一年,按照《剑桥中国明代史》的说法,“中国被一群互争雄长的军人们弄得扰攘不宁。元帝妥懽贴睦尔仍然作为可汗稳坐在大都(今北京)的天子宝座上。占据四川国号夏的小明王明昇仍未被打败,同时,另外一些次要的割据自雄的人物也准备用武力抗拒国家的统一”。
很显然,朱元璋应该是那一群互争雄长的军人们之一。而在24年之前,他只不过是皇觉寺的一个僧人,因为“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16岁的朱元璋被迫委身于一座寺庙苟且偷生。8年之后,在一块肮脏木牌的提示下,心情复杂的他离开僧人队伍,成为一名首鼠两端、形迹可疑、未获政府承认的军人。朱元璋参加的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的部队,“初为亲兵,后升九夫长”。这是1352年,中国农历壬辰年,未婚青年朱元璋24岁,前途谈不上光明,甚至有些黑暗。因为他参加的是反政府武装,而在当时,这样的反政府武装数目众多,不成气候,大多属于“有今天没明天”的境况。至于郭子兴领导的这支队伍也未见特别之处,很多人之所以投奔他仅仅是为了混个肚皮儿圆,哪怕是短暂的吃饱饭也可以——那个时代,没有谁可以保证谁的明天,“今天还能活着”便是最好的目标。
但朱元璋却在这样的境况中意外触底反弹了,他的人生迎来拐点。这是历史的诡异之处:一个配角甚至是群众演员突然跃升为主角,抢光了其他人的戏,风头一时无两,几乎令所有的剧中人大跌眼镜。当然我们现在仔细梳理一遍的话,一切其实都是有端倪可循的。所谓历史的伏笔若隐若现,是你的就是你的,朱元璋注定逃无可逃,当时的他已然被历史佬儿一眼相中了。
第一处伏笔是他成了郭子兴的女婿。一个外号叫“马大脚”的女人成为朱元璋生命中的福星,助他一直走上“九五”之尊。不过朱元璋成为郭子兴女婿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可以“统其军,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成为一支独立武装的实际领导人。这样的一种改变,毫无疑问让朱元璋有了从配角向主角跃升的空间和可能。
第二处伏笔是儒士朱升向他吐出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这九个字毫无疑问是乱世箴言,价比黄金。朱元璋由此懂得进退之道的要诀在退不在进,隐显之要在隐不在显。这一年是1358年,朱元璋30岁,他率领手下10万人攻克婺州(今金华),俘掳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偏居一隅,冷眼旁观那些耐不住寂寞、纷纷称王称霸的人相互厮杀,自取灭亡。
第三处伏笔是朱元璋招纳刘基、宋濂等为谋臣,并采纳刘基的建议,确定“先灭陈友谅,后攻张士诚,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从而构建并实现其朱氏建国路径图。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战役中击杀陈友谅,歼灭了他的几十万部队。次年,朱元璋在应天即吴王位。不久,率军西征武昌,逼迫汉帝陈理(陈友谅子)投降。又过三年,朱元璋攻克平江,俘掳张士诚,随后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这一切的进程全在刘基的设计当中。如果说妻子马大脚是朱元璋生命中的福星的话,那谋士刘基更是他的大福星。
现在,40岁的中年男人朱元璋站在1368年的时间门槛上,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因为1368年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承转合”的开始。正月初四,朱元璋在百官的劝进和拥戴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二月十一日,他下令恢复唐制衣冠。很有从衣冠开始,开一代风气的意思;八月初九日,朱元璋更定六部官制,以为新朝的权力机构定轨……这一年,僧人出身的朱元璋就像以往那些朝代的开国皇帝那样,依样画葫芦为朱家王朝定规矩、画方圆。他有些得意,有些张狂,就像人间行乐图中,只有他朱元璋是唯一的大主角,也只有他一人可以抵达高潮。(P2-4)
以小说叙事法写历史,从世道人心入手说帝王,范军游刃于人性、江湖和历史事件之间,吹浮尘、拨迷雾、解史结、求真相,将一个个生动的灵魂活画于纸上。
——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 秦巴子
天下与龙床,众生与帝王。范军选择了一种纳世界于芥子的写作方式,也因此展现出极其开阔的文本张力,以至于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听到紫禁城坠落的声音。
——盛大文学全球写作大展历史类十强作者 中央电视台文史纪录片撰稿人 郑骁锋
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而古怪的一流战舰,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继的能干而警觉的官员设法使它漂浮着,并凭借其庞大与外观而使四邻畏惧。但当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领航时,它便失去纪律与安全。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可能会像残舸一样漂流旬日,然后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却无法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起来。
——1793年出使大清的大英帝国使者马嘎尔尼同国后如是记述
在皇帝负责制时代,由于时代科技、个体见识的限制,皇帝并非总能掌控权柄全局;但由于身处权力中枢,又不得不有所作为,这种无法作为与不得不作为之间形成了一种困境,让皇帝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
——本书作者范军
龙椅中人:碎影流年背后的雄心与惆怅
龙椅上的人生,明清帝王的碎影流年,这注定是本惆怅之书,也是纠结之书。
首先,它讲述帝王的雄心,以及雄心背后的惆怅与局限。
以朱元璋为例。洪武七年(1374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帝朱元璋完成了一项本应该由学者完成的工作——注解《道德经》。没有人知道,朱元璋在此时打开的是他的梦想之门。朱元璋的乌托邦在他看来就是一个人人以《道德经》为行动指南的理想国,没有叛逆和杀戮,有的只是顺从和安居乐业。在朱元璋心目中,《道德经》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所以注解《道德经》的工作非他莫属。这是治国之经,立国之本,是进入朱元璋乌托邦的通行证或者说敲门砖。
在朱元璋的乌托邦中,对贪官污吏的愤恨、惩罚是和对农民的亲近相辅相成的。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商人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并且商人在考学、从政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另外,为了进一步抬升农民的地位,朱元璋身体力行,亲自在皇宫大院里种植蔬菜,甚至将“御花园”改名为“御菜园”。可以说,朱元璋的乌托邦就是个静态的大庄园,一切自给自足,唾弃商品经济。在言行举止上,强调用一种思想、一种信仰来规范全体民众的意志和行动,从而让帝国呈现出知足常乐、和谐有序的气质来。
洪武末年,朱元璋的帝国基本上能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见祝允明《野记》),似乎回到了周朝礼仪尊严、民风淳朴的时期,相对于元朝后期礼崩乐坏的状况,朱元璋打造的乌托邦令人刮目相看。
此外,朱元璋还热衷于修城墙。都城的城墙要修,长城的城墙更要修。由此,朱元璋的雄心可见一斑。但惆怅相伴雄心而来,因为龙椅中人朱元璋这样的所作所为类似于农民修院墙,表面上看着气派,实际上挡住的却是一个帝国的视野、雄心和开拓意识。与此相对应,朱元璋禁通外番。他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二十七日,诏令户部严申交通外番之禁,帝国向外的大门就此紧闭,外贸的屏蔽最终导致视野的屏蔽,乌托邦中的人在《四书》《五经》中近亲繁殖着祖先的思维,帝国的思想被统一到几本枯躁的经书里头,不可能再有什么创新了。
说到底,由于朱元璋观念的局限性,更准确地说,是因为龙椅中人普遍存在的闭合思维,导致了东方封闭的内陆文明、农业文明和西方开放的海洋文明、商业文明的路径之别。朱元璋不知道,从他的新朝元年出发,他以及由他的子孙承继的帝国与这个世界的距离渐行渐远。1381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山海关,进一步封闭帝国疆界,当这个乌托邦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已长达6000多公里时,英国颁布了最早的航海条例,东西方视野之别开始以一种微妙的形式表达出来。朱元璋之后,他的子孙们诏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并于1417年颁行,定为生员必读书时,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艺术家画出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作品;当隆庆、万历年间帝国意淫小说《金瓶梅》问世之时,莎士比亚的人性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也问世了;1581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此前一年,意大利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在财税改革的路径上较大明帝国遥遥领先。
由于朱元璋等龙椅中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大明王朝注定不可能天长地久。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身死,明亡。此前四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此前两年,法国B.帕斯卡发明了利用齿轮转动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机;此前一年,意大利科学家E.托里拆利和V.维维亚尼发明了水银气压计。与此同时,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牛顿出生,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进入倒计时——东西方文明或者说竞争力之别至此已如天堑鸿沟,不再是任何人力可以阻挡或扭转的。而从这样的时刻回溯,帝国的开创者朱元璋已经死去二百多年,他在世时对帝国气质、视野、思维的框定终于在此时得到报应,所有的因果轮回屡试不爽,逃无可逃。
总之,在一切皇帝负责制的时代,皇帝由于个人能力、识见的缘故,往往掌控不了全局。可作为历史中枢神经的核心部位,皇帝又不能不有所作为,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一个不够称职的董事长带领公司全体员工试图走进新时期,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另外,作为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的“问题皇帝”和“试图解决问题的皇帝”很多,也很有代表性。比如,无为而治的万历皇帝和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在历史大困局面前,他们的表现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只能看到面前的问题却看不到背后的实质,只知怨天尤人不懂悲天悯人,这样的皇帝往往会沦为历史的奴隶,被绑架着往前走,何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至于清朝的皇帝更是不易,在“满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最终走向决裂的历史轮回中,清朝的整个一部断代史就是活生生的一部起承转合的历史,清朝的皇帝更是有着起承转合的人生。包括权力、个人情感。特别是道光以降,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多悲情皇帝,他们的人生是支离破碎的,屁股下面的龙椅也是摇摇欲坠的。问题层出不穷,情感无所寄托,而囚徒天子光绪,被囚住的不仅是身体,更有自由、思想以及爱情。在这些基点上看皇帝,他们玩的不仅仅是权力博弈,也是人生和命运。是抓手,也是被抓手。他们实在是历史的那些冲突点、转折点、铺展点和萎缩点。
不妨以康熙九子夺嫡为例,看看龙椅中人不得不面临的权力与人性的变异。一个皇位,相伴多少牺牲品。不争是争,争也白争。不管争与不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谁叫你生在帝王家呢?如果从“局杀”的角度看清代龙椅中人继承的选择手段、养成制度、更换程序以及危机处理方式等,真可谓龙椅中人都是试验品,没有谁的命运是可以自主的。所以才有顺治出家的传说、康熙选择太子的心力憔悴以及雍正难以人言的无情杀伐。
是龙椅中人错了吗?也许是制度之错。总之这是个“局”,设局者或许早已离开,局中人却厮杀正酣。设局、入局、局杀,就是个游戏而已,愿赌服输。在康熙帝国,储权之所以可以挑战君权,是因为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或者说设计。康熙为了培养胤礽的太子意识,特令礼部为其制定相应的皇太子礼节。但胤礽得陇望蜀,对太子权益做出过度追求。比如,他当着康熙的面辱骂殴打平郡王纳尔苏、贝勒海善、公普奇等王公大臣,康熙出于维护储权的需要,对此毫不吭声。太子胤礽之所以在挑战君权的路上越走越远,应当跟康熙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关。太子的储权如此之大,自然会对皇帝的权威造成挑战。康熙规定,自己外出期间,在京大臣除去按例将各部院重要政务向他奏报之外,还必须同时禀报值守皇太子。另外,康熙在亲征时,经常随带包括太子胤礽在内的6位年长皇子加以历练,令其知兵事。他在太子养成计划中的如是培养,既给了太子问政的能力,又滋长其野心,诚属不当。
通观历史,大明王朝的太子养成教育制度堪称完备,可从“促织(蟋蟀)皇帝”宣宗到“木匠皇帝”熹宗,嫡长子继承制下产生出来的“问题接班人”层出不穷,令大明帝国日益走向崩盘的境地。胤礽的情况也相类似,在成年后他暴露了人格缺陷,开始表现出对权力欲的特殊嗜好,以至于铤而走险挑战皇帝的权威,大清帝国的稳定性为此大受影响。总之,对此类龙椅接班人模式的错位理解,导致了康熙帝国长达三十多年的窗口时间和机会成本丧失,帝国付出惨重代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二,大清皇帝康熙宣布胤礽乃不孝不仁之人,列祖列宗“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胤礽的皇太子称号被废除,康熙将其幽禁在咸安宫。
皇帝康熙无力左右局面,既未能将皇帝权威良性传导,又使能力出众的龙椅接班人人选们得不到信任,双方陷入互疑状态,而那些接班人的潜在人选们以内讧、内斗为能事,帝国再付代价:皇长子胤禔因争储位,谋害太子,被康熙革王爵,监禁,雍正十二年卒;皇二子胤礽二立二废,受禁锢,雍正二年卒;皇三子胤祉因参与太子结党,降为贝勒;皇八子原封廉亲王胤禩因争储位被夺贝勒,并受拘禁;皇十子胤因参与太子结党,父子反目;皇十四子胤禵因参与太子结党,父子反目……权力与人性的变异悲歌在龙椅内外一再奏响,令人不忍卒听。
事实上,明清两朝,龙椅中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永琰上位为嘉庆皇帝后,性格过于仁慈和谨小慎微,治国不力,以致帝国上下贪污腐败层出不穷,他也不能大胆推出改革措施,在帝国亟待转型的时刻坐失良机,诚为憾事。
道光和咸丰这两位龙椅中人的成绩也乏善可陈。道光重用“多磕头,少说话”的大学士曹振镛治国,虽以节俭名世,财政状况却每况愈下——道光二十八年,帝国的户部仅存库银十二万三千九百余两,而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大清户部库银“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最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大国的皇帝,道光的素质和视野很成问题。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道光却很好奇“该女主(英国女王)年甫22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该国现居何职”?很显然,这个皇帝在开拓意识和知识储备上是不称职和极其欠缺的。咸丰的情况更是糟糕。首先,他器量狭小,不肯重用颇有能力的奕和曾国藩,使得帝国危机四伏,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惶惶不可终日。其次,和前任道光一样,作为一个大国的皇帝,素质和视野也很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他下文要各参战部队“参酌施行”詹事府詹事殷兆镛提供的棉被御敌法以及其他匪夷所思破夷之策,如鱼网御炮法等,成为中外军事史上的笑柄。如此低能的治理能力导致大清帝国危机四伏,咸丰最后未能收拾残局,只得匆匆逃到避暑山庄去避难……
历史不堪回首,明与清,近三十个皇帝,他们的光荣与惆怅,他们那些难与人言或者不为人所知的人生况味,直至今日仍令人掩卷长叹,唏嘘不已。
范军
2017年5月于上海
近年来,市场上兴起解读明代历史的热潮,一批史学畅销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书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以近现代思想为参照,全面论述明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颇有史学大家的严谨风范;一类以书内外史实为依据,精细描摹明代的权谋机变、财色兴衰及人情世故,极得文学家的春秋笔法。
范军著的《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上部)》讲述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这大明十六帝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及心路历程,刻画人性与制度的博弈,彰显繁荣与衰落的规则,抒写朝野众生权谋机变与铁血柔情紧密交织的激昂人生篇章!本书兼具研究家的较真精神与文学家的优美笔调,让广大历史爱好者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阅读享受!
给历史爱好者的精神读本,一本书读懂明代历史!
范军著的《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上部)》以龙椅上的大明十六帝为纲,重点讲述帝王的血性与雄心。从世道人心入手说帝王,以小说笔法解史结,论证严谨,格调高雅,轻松有趣,不愧为讲述明代历史的优美文本,令人禁不住即刻品读!
即使心已冷,在帝王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定还是会想起曾经的光荣梦想和纯真情感。帝王终究难以摆脱命运的桎梏,即使手握权杖,依然有无数无法实现的梦想。人情与政治交锋,现实与梦想碰撞,世界难免有肮脏丑恶,但人类的文明,正是在无奈的血腥和伟大的梦想浇灌下,徐徐绽放的珍贵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