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约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孙武见吴王阖闾之前(前515年至前512年),据传是孙武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对原典进行准确注释及解读,并创新体例,融入军事、生活、营销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熊剑平、王敏著的《孙子兵法导读》深度阐释原典所蕴涵的思想精髓,语言精当,故事精彩。
| 书名 | 孙子兵法导读 |
| 分类 | |
| 作者 | 熊剑平//王敏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约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孙武见吴王阖闾之前(前515年至前512年),据传是孙武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对原典进行准确注释及解读,并创新体例,融入军事、生活、营销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熊剑平、王敏著的《孙子兵法导读》深度阐释原典所蕴涵的思想精髓,语言精当,故事精彩。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述,蕴涵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的出土,为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熊剑平、王敏著的《孙子兵法导读》与原著一样分十三篇,每篇包含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导读五个部分。以十一家注本为底本,参照流传的各主要版本和银雀山汉简本,辨析历代研究者的注解,择善而从。既注重各篇的深入解读,又抓住主要思想理念,从整体上把握《孙子兵法》。导读解析精彩,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言浅意深。特别对孙子的情报思想,逐利和慎战原则,既注重实力又强调谋略的战略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录 导言 不朽的传奇,难解的谜团——《孙子兵法》的思想价值和深远影响 计篇——细致而周密的谋划 作战篇——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谋攻篇——将损失降到最低 形篇——培植坚强的实力 势篇——学会借势用势 虚实篇——全力争取主动权 军争篇——争夺有利态势 九变篇——不拘常法 行军篇——择地驻扎,慎察敌情 地形篇——善用地形 九地篇——向死求生 火攻篇——以火佐攻 用间篇——先知而后战 试读章节 《谋攻篇》的篇题,武经七书本和十一家注本都是一样的,只樱田本作《攻》,和诸本不同。之所以用“谋攻”作为篇题,曹操说得好:“欲攻敌,必先谋。” 谋攻即谋求攻敌之策,是《谋攻篇》讨论的主题。 孙子“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乃谋之理想境界,故此他所希望达成的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如果无法达成“全胜”,则努力求得“战胜”,所以作者进而提出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等一系列战法,将“全胜”的战略思想系统化和具体化了,实现了“全胜”策与“战胜”策的浑然天成、水乳交融。 《孙子兵法》通篇基本是讨论战争谋略,但是,仅就篇题来看,仅仅这一篇以“谋”字名之,顾名思义,该篇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谋划战争。所谓“谋攻”,仅从字面理解,其着力点就是“以谋攻人”,而不是“以力服人”。《武经汇解?孙子》说:“攻,围其城而攻之也。前言作战则不欲战,此言谋攻则不欲攻,是孙子立言主意。”这种解释固然有新意,但恐怕也是对孙子的一种误解。《谋攻篇》和《作战篇》一样,同属于论述筹划战争的篇章,它集中讨论的是“全胜之法”,还论及用兵之道、君将关系、“知胜”理论等。 一、“全”和“破” 孙子在《谋攻篇》的开篇便对战争所要达成的目标进行了划分,这就是“全”和“破”两个层次,并将“全”作为争取达成的首要目标,故此,他提出了“五上五次”的主张: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全”和“破”是一组相对的范畴,“全”指完好无损,“破”指残破和损毁,其语义不难理解。有意思的是,这种“全”和“破”究竟是对谁而言——“全谁”和“破谁”,这似乎值得作一番探讨。仅仅从字面上看,孙子似乎没有特指专对敌方而言,抑或专对己方而言。但是,我们从古今的注释可以看出,大多将这种“全”和“破”的对象指向敌方。比如,对“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一句,曹操注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杜牧注曰“敌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为次”,何氏注曰“以方略气势,令敌人以国降,上策也”。从以上所举注语可以看出,他们都把 “全”和“破”的对象指向了敌方。曹操是首倡者,后世注家纷纷响应。 当然,也有稍微不同的声音,比如对上述同样语句,贾林的注释为:“全得其国,我国也全,乃为上。”相较前面所举注释家,贾林的注语显得更为周全一些,既考虑到了敌方的完整,也考虑到己方的完整。然而,不幸的是,贾林的这番解释在台湾学者钮先钟眼里,却是画蛇添足之举。在钮先钟看来:“既能使对方自动屈服而又获得保全,则我方本身也会获得保全乃自然之理,似乎无再作说明之必要。”钮先钟对贾林的批评似乎有点苛刻。因为在我们看来,要使对方屈服而且获得保全,不付出些代价,几乎是不可能的。纵使是派出说客进行游说,怕是也要费掉不少“宾客之用”,有些时候还需要在军事上作出些行动,比如消耗一些枪炮子弹,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吧,怎么能说自动获得保全呢? 孙子所谓的“全”和“破”,究竟是对敌方而言,还是对我方而言,其实是个无厘头的问题,怕是只能找到孙子本人询问才有答案。当然,孙子这种“全”和“破”,无论专指向敌方,还是专指我方,甚而是像贾林所说,是包含了敌我双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者需要在战略态势上做足文章,或者是在外交斡旋上费尽周折,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贾林的注语,在阐发孙子兵学思想的同时,也对其有所发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从《作战篇》所说的劳师远征的情形来看,孙子这种“全”和“破”似乎是专指敌方而言。P48-51 序言 导言 不朽的传奇,难解的谜团 ——《孙子兵法》的思想价值和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堪称最著名、最受关注的兵学经典,它的影响力其实已经远远超出兵学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许多经典论断直击要害,寓意深刻,成为脍炙入口的格言和成语,至今仍在广为流传。这部闪烁着智慧之芒的古代典籍,今人仍然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必要。 一、孙子其人其书 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记载,最早和最具权威的应该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至于《吴越春秋》《越绝书》乃至《东周列国志》,包括《古今姓氏考》等,其中的记载怕是都不能完全采信。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重要的信息: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孙子曾携十三篇兵法拜见吴王阖闾,又以宫女“小试勒兵”,方求得拜将的机会。有人说这是伍子胥推荐的结果,大概可以相信。也有说伍子胥曾经七次推荐,可能就不足为信了。《史记》中说,吴王看到了孙武的十三篇兵法,知道孙武是个有本事的人,才答应接见孙武。既然如此,怕是无需经过七次举荐吧? 所谓“小试勒兵”,更多的人称之为“吴宫教战”,就是将吴王宫中一群自由散漫、弱不禁风的宫女训练成可以驰骋沙场的战士。在训练宫女的过程中,孙武曾再三强调纪律,可是散漫的她们仍不断地嬉笑打闹,没有把训练真正当回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孙武只得斩杀担任队长的两位美姬以严明纪律。吴王一直端坐在高台之上观看孙武的训练,当他看到自己的两位美姬有性命危险,便赶紧进行劝阻,告诉孙武:“寡人如果没有这两位美姬,那就会吃不好睡不香,生活没了滋味。”面对这种请求,孙武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①为由坚决予以拒绝。就这样,吴王十分宠爱的两位美姬便成了刀下之鬼。这之后,训练就变得异常顺利。一群娇弱的宫女,就此被训练成一支“虽赴水火犹可也”②的能征善战的队伍。孙武告诉吴王,队伍我已经训练好了,尽可以让她们去打仗。吴王这个时候还沉浸在爱姬被杀的悲痛之中,带着几分恼怒对孙武说:“我知道你会打仗,但是请你先下去休息吧。”然后他便拂袖而去。看到这个架势,a,A不禁哈哈一笑:“看来大王的求贤若渴只不过是嘴巴说说罢了!”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较为完整的《孙子兵法》版本,应该数宋本。我们习惯将宋本分为两大系统: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 《武经七书》的问世,是由于元丰年间宋神宗钦定《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唐李问对》七部兵书为武学教本,这七部书被统称《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在七部书中排名第一,是最重要、成书最早的古代兵法。是书现存较早的版本为南宋刻本,原为嘉兴陆氏丽宋楼藏书,后来被日本人岩崎氏所购得,藏于日本东京的静嘉堂。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收于《续古逸丛书》的影印本。当然,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据南宋孝宗刊本影刻的《魏武帝注孙子》,从文本考察,似乎与武经本关系比较密切,应该属于武经本系统。是书被收入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内。原本下落不明,如今只有顾千里摹本。 至于十一家注系统,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刊本《十一家注孙子》。是书原由上海图书馆收藏,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 961年出版了影印本和排印本,使得这部原本深藏秘府的宝典,自此进入寻常百姓家。自宋代以后,武经本《孙子兵法》长期受到重视。清代的郑达和孙星衍等人先后在“道藏”中找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兵法瓣①孙星衍对该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校订,并据《宋书·艺文志》名之日《孙子十家注》,后收入《岱南阁丛书》。这之后,十一家注本《孙子兵法》才渐渐受世人瞩目,进而成为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本书亦据此本作注和解析。 武经本、十一家注本和简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版本。这三种版本之间,都存有一些差异。如就篇题而言,武经本和简本之间的差异较大,武经本的篇题显得过于整齐;十一家注本和简本相比,篇题都并不十分整齐,但这二者之间也存有差别。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孙子兵法》在历史上的流传情况一定非常复杂。因此,我们在进行《孙子兵法》文本研究时,需要树立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不宜轻易判定优劣。 除了上述重要版本之外,在日本还有樱田本,由樱田迪校点刊印,一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人认为是唐以前古本,有入认为是明代传入日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