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祖国三千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蓝博洲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战云密布的南二中生涯

叙事者:台南二中的正式名称是台南州立第二中学校,创设于1922年。就在这一年,台湾新教育令公布,中等以上学校实施日台共学制。表面上,一直都是分校就读的台湾学生与日本学生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事实上,日本男学生仍然大部分集中就读台北一中(今建国中学)、台北三中(今师大附中)、台中二中和台南一中(今台南二中)等校。台湾男学生大多集中在台北二中(今成功中学)、台中一中、彰化中学校和台南二中(今台南一中)等校。

据统计,1937年,台湾全岛一共12所中学校;学生人数共计6859人,其中台湾学生2794人,日本学生4065人。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学生的入学率高,台湾学生的入学率则相当低。

就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1937年4月,吴思汉考进台南州立第二中学校第十六届。

林书扬:台南州立第一中学校比台南州立第二中学校早成立四年,成立以后,它收的学生99%都是那些在台南地区当官或商社职员的日本人的子弟。后来,台南市的人口增加,只有一间州立的中学校,稍显不足,所以才设立二中。每年大概有三四百人报考台南一中,因为人口比例相差悬殊,录取率50%。二中是台湾人子弟念的学校,报考人当然比较多,大概十几个才能录取一个。能够进二中念书的,家庭环境大概最少是中等。当时,除了台南市以外,只要是台南州的学生都可以来投考台南二中。台南州大概有十几个郡,每个郡上成绩比较好的都会来投考。但是台南市的公学校水平比较高一点,占了便宜,所以就占了一半以上的录取名额。因为录取率很低,除了台南市内几所教学情况良好的公学校以外,台南州各乡镇的公学校为了学校的形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都按照这样的规矩来做:班上成绩前十名的才能够投考台南二中。十名以后的,老师会叫你去考其他的职业学校。像我那一年(第十九届),一百五十个录取生当中,我们曾文郡的大概没有超过二十个;麻豆街一共有三十几个投考,也才考取两个。

蔡水源:调和仔进了窄门,可他并没有就此忘记因为贪玩而落榜的我。读台南二中的时候,他老爸已经不再严格限制他的行动了。只要放假回来,他就会来找我玩。我实在不知道,当时他心里头究竟是怎么看待我这块料。“水源仔,你要继续上学”,每次见面,他都一直劝我,不可以毕业之后就整日玩牌、打弹珠。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嫌我这个朋友爱玩,所以才叫我要继续上学。我的成绩那样坏,我回答他说,叫我上学,我能考到哪里去?我自己也想不通。一直到暑假之前,我仍然终日玩耍。“水源仔,你要读书啦!”调和仔暑假回来时更加积极地鼓舞我,“你不可不读啦!人生就这样黑暗下去。”我各项都不知道,应付他说,现在即使要读,也只剩两学期了,你叫我要如何读?“没要紧!”调和仔安慰我,“我跟你说要如何读,要去买什么参考书来读。你就这样,照我讲的读读看嘛!如果考得上最好,若没中,就算了。”于是我就照调和仔所说的,开始准备第二年春天的考试。结果我也考上台南二中(第十七届)了。调和仔见到我就大大地称赞我说:“水源仔,你怎么那么巧(聪明)。”本来我和他是同级的,考上台南二中以后,却低他一级了。因为在同一所学校,虽然差一年,但我们还是经常在一起。我和他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起来了。我到现在还是想不通,台南二中优秀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他还是喜欢找我玩。

P16-20

目录

寻找祖国三千里——殖民地台湾青年吴思汉的身份认同之旅

高唱欢喜的青春之歌——寻找新民主同志会林如堉

注仔与黑仔——“二二八”台北武斗总指挥李中志及其弟弟

大事年表

序言

认识蓝博洲的人莫不以识荆为幸,老朽亦常对人言说“我的朋友蓝博洲”云云。

台湾统派作家蓝博洲是一个忠诚、质朴、有能耐的汉子。他积三十余年之功夫,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在台湾史领域(包括台湾政治史、台湾民众史等)制作了众多精良的口述历史,如眼前的这本《寻找祖国三千里》。

他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被湮没的历史、关于被遗忘的人物;他也教给我们很多,关于口述史制作的经验、关于口述史制作的伦理。

广义的口述史包括回忆录、访谈录等;狭义的口述史则是有采访人参与的,采访人与报告人互动合作的、共同追求历史真实性的作品,它不同于个人记忆(包括选择性记忆、错误记忆)的笔记,也不是采访人与报告人我问你答、你说我记的实录。

读了《寻找祖国三千里》,我想谈两个看法。

1.《寻找祖国三千里》引述的多是让蓝博洲有意搁置、晾了多年的口述史报告,有的甚至是报告人逝世多年以后才被披露的。

时间会证明一切。由于某些原因、出于某种动机,有报告人会做夸大其词的报告(统派学者、也是“我的朋友”的王晓波教授曾斥之为“黑白讲”)。此种报告经不起时间的证明,经过若干时日,连报告人也不敢如是说了。这是“晾了多年”的一个好处。在蓝博洲面前和笔下,失实的报告全然没有被采信的空间。另外,合于“不影响当事人生计和生活”的学术伦理,有些报告迟后发表才是正当、合理的。

2.《寻找祖国三千里》也引用了某些审讯记录。我曾在一次学术演讲里说:“在我看来,审讯记录简直是另类的口述史。其格式完全合于口述笔录:有访谈(审讯)时间、地点、访(审问者)谈(受审者)双方的问答(包括追问和补充问答)及签名;其解读原则也包括了‘硬伤’和‘硬道理’:尽可能不发生误读历史的‘硬伤’,尽可能发现近于历史真实的资讯。”我曾想,审讯记录里的受审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包括严刑拷打、威胁恐吓以及关于组织、战友、亲人安危的考量),这是其“另类”的特点。读了《寻找祖国三千里》始知,台湾政治史的报告人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对“祸从口出”和“历史悲剧重演”的担忧)。蓝博洲用什么赢得报告人的信任呢?是他恪守学术伦理的人格力量。

祝贺我的朋友蓝博洲又出了一本好书。

内容推荐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

台湾作家蓝博洲,三十余年埋首于台湾民众史研究,在封尘的机密档案中、在各地的采访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与被遗忘的人。

在蓝博洲著的《寻找祖国三千里》中,有不惜放弃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业,只身穿越朝鲜半岛,过鸭绿江,潜入东北、华北沦陷区,*后终于抵达重庆的吴思汉;有独自一人从上海,经舟山群岛到温州、永嘉,*后终于在福州找到抗日组织的林如堉;还有为了参与抗日,赴日求学而后参军,回台后组织革命活动的李中志、张金海两兄弟。

这是台湾青年思慕祖国的故事,是无名英雄燃烧炽热爱国心的故事,也是他们*终倒在白色恐怖枪口下的故事。

作者从庞杂的资料中,以“吴思汉们”的生命经验为线索,展现出被遮蔽或遗忘的台湾一代青年人的家国苦难,为我们呈现更加完整饱满、有血有肉的两岸历史。

编辑推荐

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首千万行的叙事诗。

台湾青年思慕祖国,辗转回国参加抗日或地下党,战后却倒在白色恐怖的枪口下。

奥德修斯归乡般的动人故事,写尽宝岛台湾一代年轻人的家国苦难。

台湾作家蓝博洲,在机密档案与亲历者的口述中,打捞被湮没的历史、被遗忘的人。

汪毅夫、刘醒龙 作序,侯孝贤、朱天文、李敬泽、汪晖、赵刚、吕正惠 诚挚推荐。

本书是蓝博洲著的《寻找祖国三千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