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光阴你的书》是台湾著名出版人廖志峰先生的随笔集。行笔皆围绕“书”,聊着书里书外的各色故事,咂摸着编辑生涯的苦乐滋味。透过感性的文字,见出作者的文化志趣和现实关怀。在他饱含知识性的文字外,总有一些东西令人心情跌宕起伏,有共鸣,有鼓舞,更多的是反省、深思。
书中另辑作者的摄影作品三十余幅,图文相得益彰,深远耐读。
| 书名 | 我的光阴你的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廖志峰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光阴你的书》是台湾著名出版人廖志峰先生的随笔集。行笔皆围绕“书”,聊着书里书外的各色故事,咂摸着编辑生涯的苦乐滋味。透过感性的文字,见出作者的文化志趣和现实关怀。在他饱含知识性的文字外,总有一些东西令人心情跌宕起伏,有共鸣,有鼓舞,更多的是反省、深思。 书中另辑作者的摄影作品三十余幅,图文相得益彰,深远耐读。 内容推荐 廖志峰文/摄影的《我的光阴你的书》全书分“书时间”“书语录”两大部分,内容皆环绕着“书”展开,或谈阅读、编辑与出版,或聚焦于对书的评论和感思。在文学的浪漫与出版的残酷之间,作者游刃多年,得大勇敢,得大自在。 目录 推荐序 如斯勇敢,如斯自在 代序 书,记忆着时光 第一部 书时间 01.仓库 02.书店的异想时光 03.编辑,这灵魂的事 04.书本的现代漂流 05.写作的旅程 06.阅读吧,让我们在此相遇 07.机械复制的时代 08.侧影 09.摆荡 10.钟声为谁而鸣——出版的九个理由 11.曾经,一种阅读时光 12.伏尔泰的傻瓜们 13.书的重奏 14.书信因缘 15.行话 16.作家·书房·零英里 17.生命中的书 第二部 书语录 01.维也纳的咖啡时光 02.跟着作者去旅行 03.时间的弥撒 04.青春的歌,从一八九五以来 05.无土时代的废墟台湾 06.遇见桑贝 07.父亲们,儿子们——孽子台湾 08.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读《初恋情人的秘密》 09.青春纵走,骑路无疆 10.我们的时代寓言:《墨西哥的五个太阳》 11.因为月光——《找路》我读 12.阅读的喜宴,书本的危机 13.月光何以奏鸣 14.一个经济学家的世界之旅——阅读索尔孟 15.字里行间的生活 16.台湾出版的变迁,如是我见 17.旧世界新国度——关于沃伊切赫·古瑞茨基的《边境》 18.不曾想过这样的巴黎 代跋 编书狂 试读章节 仓库 我没有想过仓库会是我出版生涯中最真实和持久的劳动场所。 一九九。年的春天,我走进了一家位于南京东路上的m版社,工作上经常需要和作者联系,但都远不如与“仓库”的互动关系来得更真实,充满贴身的肉搏。这样,当我偶然想着所谓书的时间时,“仓库”便成了第一个跃入的字词。 我曾以为出版人应过着一种优雅从容的白领生活,后来知道不是;我也以为出版是一种梦幻的行业,所谓的云端产业,很快地,位居出版后场的仓库把我拉回现实的人间。早些年还对出版怀抱着强烈梦想的时候,有一天主管说了,你该去看看你编的书最后所堆放的地方了。就这样,我去了一趟仓库,以及此后的无数次。 对于出版社的仓库,该有什么样的想象吗?我没有。就好像服兵役时也从没想过库房是我最常待的地方,有一整连的军医装备要保养,担架、带着血迹的羊毛军毯、托马氏架,以及让你练习人工呼吸的橡胶安妮——那个被许多青春热血的阿兵哥亲吻过的永恒安妮。第一次进入军医库房,在做装备保养的学长正播放着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他用随身听外接一对小喇叭,在库房里大声放送,看见我进来时,他先作势“嘘”了一声,然后,我听到了这部乐曲中最让人亢奋的加农炮声,那仿佛是迎接你到来的礼炮。学长异常热烈地欢迎你,因为往后的一年半,这些装备都会是你这个二等兵的责任了;然而,在我即将抵达的出版社仓库,会是什么样子?里头会有什么出人意表的事物在等着我? 骑着摩托车,顶着烈日、灰尘、废气,一路经过了承德路、重庆北路、延平北路、塔城街,一直到西宁北路。终于抵达时,我看到一整排连栋的旧式公寓,微敞着红漆脱落的铁门,磨石子的地板,铁铸的栏杆,所谓仓库,其实只是一栋普通的五层楼公寓,仓库就位于二楼。我第一次进到仓库的作业现场,有点兴奋,目光极力搜寻。一排排日光灯,一座座整整齐齐用角钢和三夹板钉成的书架,上面堆满了书,沿着走道排列,阵容壮盛,就像一座图书馆。在仓库工作的“黄”正用去渍油擦拭着从书店退回的书,之后再去除封底贴着的各个书店标签,书边盖着的书店戳记等会儿还要磨边处理。他看见我时微笑了一下,有某种安静、沉着的气味:又一个新手/朝圣者,他或许心里这么想。这里是台北市的西北区,十分安静,几乎没什么商业活动,再过去是堤防、河流,然后是另一个城市。大马路上车声稀疏,室内真正的声响其实来自磨书机,公寓人家的对话以及开关门的声音,就在相连天井问传荡。磨书机启动时扬起的白色书尘,冬天时像雪花般诗意,但在夏天,却像白色面粉黏腻,令人发痒躁烦。然而真正恼人的还是经年累月处理书籍的进退货作业,就像再过去不远的那条有着潮汐的河流,在河上漂浮的布袋莲,随着涨潮退潮,上午漂走,下午又漂回来,仿佛如如不动,一如这些书籍的命运。发书出去,然后退回仓库,再发出去,然后再退回来,直到终于风渍报废为止,西西弗斯也这样干事。我明白主管的用意,就是让你面书思过——为何没有把书准确地送到读者的手上?——但怎么说呢,有些人就是天生冥顽不灵。(P5-7) 序言 如斯勇敢,如斯自在 “一楼二楼,二楼一楼,左脚右脚,右脚左脚,背着书反复登楼,直到汗流浃背、筋疲力竭为止。重复的劳动,像进行陶侃搬砖的行业仪式,……不过这种劳动却让工作显出某种真实的负重。”志峰在《仓库》一文中,如是描写着在出版社工作时与书籍的肉搏接触。 好一个真实的负重。 在台湾,一位人文出版社的文字或企划编辑,很难避免不参与文字、企划以外的出版流程。我与同人曾为了将一张张高雅的手工邀请函,一个个系上美丽的蝴蝶结缎带,忙到深夜;为了赶在周休二日前寄出杂志,全体动员(五六个人)分书、装袋;暴雨突袭,地下室漏水,大家卷起裤管抢救仓库图书;出书高峰期,必须到制版厂看完最后一校,马上上机;邮寄来不及,立刻权充快递,送书到焦急的作者手中……是的,唯有经历过出版从无到有的每一个过程,对“书”才会有一种“真实的负重”。 这样,似乎可以说明当初邀请志峰为《文讯》撰写专栏的缘由。 志峰这本书,分为“书时间”“书语录”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十七篇文章,是为《文讯》撰写专栏的成果。志峰和几位作者轮流写,持续了三年。每篇文章都环绕着“书”,谈阅读、编辑与出版,工作的感悟、出版产业的现实与憧憬;有个人的体验、思见,也有对文化的策励、期待。读志峰文章,心情很特别。在他饱含知识性的文字外,总有一些东西令人心情跌宕起伏,有共鸣,有鼓舞,更多的是反省、深思。 面对文学与出版的残酷,志峰始终保有一份纯真与浪漫,这是一种人格特质。他进入出版社当编辑,进一步承重整个出版内容与方向,当市场日趋冷清时,人文出版社要能兼顺理想与现实,志峰在其中折冲琢磨,必定得锻炼出一种制约浪漫的理性。 在《钟声为谁而鸣——出版的九个理由》一文中,“为什么从事出版?”志峰不断自我问询,自我回答:因为他想知道“书”还有多少种可能;因为他有一种隐微的收藏癖,希望网罗各家作品,让读者在其中悠游,寻找缪斯踪迹;因为出版给了他明确身份,有了工作重心,他开始有意识地挑选作家作品来扩充心中的文化版图,出版也见证了他的时代参与和时代关怀……志峰更认为,出版是一种抵抗,抵抗遗忘,抵抗庸俗。他提出法国法雅出版社发行人诺哈(0livier Nora),在二〇一三年巴黎书展一场论坛中,掷地有声的注解:“我是一个出版人,我的工作是提供选择,而非响应市场。我的工作,是让值得存在的创作有生存的机会,也许一年、两年或十年后,有两三本或十本书能成为真正重要的书。这是一个出版人的信念,这份工作需要时间来衡量价值。” 是的,至今坚持在出版场域的我们,也许和志峰一样,只是基于某种信念,相信优质的出版物最终可以改变一点什么。 志峰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传达对从事出版行业的态度,他对出版的认识会呈现在出版物上,也让自己的出版社有清晰的风格及定位,利于社会大众的辨识。志峰也未停止追寻更高的典范,读完岩波书店前社长大冢信一的回忆录后,他感到“远天似有一片亮光”,乃大步向前。 本书第二部分是志峰多年来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随笔,内容聚焦在“书”的评论、介绍、感思。这些篇章一路标示着:他行脚出版工作坚定的身影与步履,过程中对出版、对编辑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期待。他长期浸淫出版实务中,对现实与理想的扦格早有敏锐的觉知。但他胸壑自然,调风调雨调霜雪,自有应对之道。变异的恶劣环境,似乎从未减损他对阅读及出版工作的志趣,延缓他前进的脚步。 志峰用《编书狂》一文作为书末的跋,颇耐人寻味。编辑在整个出版的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以启动什么关键性的力量?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 我所敬仰的美国资深编辑人格罗斯(Gerald Gross)在《一个编辑老兵的省思》一文中说:“文化的前途有很大一部分是系于编辑人身上。”是的,挖掘好书,发现充满热情、不断提升自我的作者,很大部分要靠编辑的直觉。格罗斯认为:“作者必须知道,编辑是激发作者、鞭策作者,甚至是逼迫作者达到创作巅峰的必要力量。编辑有他们自己的创造力,优秀编辑通常具备了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超然的眼光,他能诊断出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编辑与作者互相肯定、尊重、欣赏,在专长上互补,才能造就出最好的书。” 志峰不断自我鞭策,让自己更有力量,他清楚自己选择要走的路,有何险阻,通往何处。也许偶人丛林幽谷,有香草妍花,幸事固值一乐;但更多时候,却是身陷险滩深渊,举步维艰,凄风惨雨中还能苦中作乐,实属不易。这一切,只因一颗不死的文学初心,让他昂首迈步,勇往直前。 我相信,志峰和许多仍在编辑岗位的我们,都能继续享受因编辑工作带来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这种深刻的满足快乐。 我希望,每一位从事出版工作的人,也都能如斯勇敢,如斯自在。 封德屏 《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执行长 纪州庵文学森林馆长 后记 代跋 编书狂 我从新西兰作家威提·伊希麦拉手中接过一条项链,这条项链以细麻绳坠饰着乳白色的鲸鱼骨片和墨绿如太平洋的新西兰玉,线条朴实粗犷,造型如小战斧,触感温润,带着远方海洋的呼唤,把玩在手,有一种沉甸厚实感,让人爱不释手。我没有特别的礼物回赠,最后送了台湾的金萱茶。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偶尔有这样出乎意料的馈赠,一份意外的友谊。他回去以后,有一次写信来,很高兴地告诉我,他当祖父了。我记得他说《鲸骑士》是为他的女儿而写的故事,真是美好,多少床边的故事因此流传了下来。现在当了祖父,我问他:那你会为你的孙子写新的故事吗?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说,现在很忙。我后来没再继续追踪他的近况,只知道他的《吉普赛之王》正改拍成电影,不知台湾的观众是否有机会观赏。 编辑和作家之间的相遇相处并不都这样的自然甜美,有时起于一次误读,结束于淡漠的背影,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关系和恋爱一样,充满了从追求(文本)起始的各种滋味,在共历的过程中,各自寻找和等待其他更好的机会。每一本书开始时都有着初恋般的狂热狂喜,和每位作家的关系也像初恋般,不必然会有完美的结局,酸甜苦辣,百味杂陈。我很幸运地编过几位作者的第一本书,参与一本书的出版,见证一位作家的诞生;书成了敲开文坛窄门的敲门砖,然后真正的旅程和考验才要开始。后来我慢慢地习惯了说再见。美同作家亨利·詹姆斯曾说:生命中也有甚至舒伯特都会无言以对的时候。不知与舒伯特有什么干系,但“无言以对”或许是指这样的时刻。 编辑和作家最大的不同是,作家说故事,而编辑们收集故事。编辑这一行,其实是古老的行业,古老到我们几乎不会想起的《诗经》的时代。当有人开始收辑在山林水湄吟咏不绝的情歌时,编辑的活儿就开始了。从事这行的我们到底是天生好奇,或是心灵太空虚,才需要不断地找寻故事来填补?遇着一个精彩的说书人,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行进的步伐,为他喝彩。太过着迷,甚至因此迷失自我,如同着魔。没有激情热m,这行很难继续走下去,然而理性也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将招致灭顶。看着二十年来}fJ版同行的兴衰,何尝不是一部“书业春秋”?出版的险滩,教人如履薄冰。 说起来,编辑应是作者的第一位知音,探测发掘出文字里丰富的含金量。过程不必然都是顺畅的,这一行中自有许多残酷的现实要面对和承担。作者和编辑之问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是对等,还是从属?我存疑。这疑惑是因为有时在编辑过程中,少了真正的对话,往往限缩了一本书的其他可能。不算短的从业时间里,真希望可以向人夸述一个伟大而感动人心的故事,但直到现在,仍然阙如;诗人李贺早就为这种皓首穷经的文字工作定调为“寻章摘句老雕虫”,即使不是创作者的我们,一样在拣选文本和拾掇字句间,徒劳地花白了头发。 不止一次在清晨、深夜,或和家人共进晚餐的时刻接到作者的电话,像是闹钟响了,上工时间到了,作息南作者设定。这种不定时的传呼和作者当下的心情有关:可能他失眠了,需要找人说一下话;可能他即将入睡,需要把事情先交代,他才睡得着;也可能接到朋友或读者的反馈意见,当下怒不可遏地要立即找到人宣泄不可,而这时你还有一口饭含在嘴里……我没有详细记录这些来电时间,造成的影响是睡眠质量更差了,食欲也遭破坏了。有一次在晚餐时间接到作者的电话,他说他身体不适,要我赶紧找一位医生到他下榻的饭店去……《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说:年纪是我的闹钟。闹钟意味着身体和精神状态与年纪有关,已内化的闹钟,成了身体不可忽视的衰老感和提醒。我还不是老人,但对我来说,作者就是我的闹钟,他们会不定时地打电话来敦促工作,如果你还有海外的作者,麻烦就更大了,你得在亚洲的白天与美洲或欧洲的白天工作着。我有时觉得作者们就像库克船长,人还没走近,我远远地就听到他们身体里那只时钟发出的嘀嗒嘀嗒声。有人欣羡这一行,像欣羡电影明星身旁的经纪人或制作人,可以一睹庐山真面目,或一亲芳泽,仿佛在巨星身旁就可以摘星望月。但大多时候的我,像处在冲印的暗房里,暗淡的红光映得人脸色惨白。 这份工作有时也像小说般荒诞。工作中有一种虚拟的本质,一种虚妄的期待,充斥着欺罔性,像一部黑色小说。有一次为一个作者举办新书发布会,作者十分陶醉地宣讲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背景,台下坐着不请自来的前女友,作势欲发,因为担心闹场,我只好草草散会。但这场闹剧还没结束,争执延续到会后,当我带着作者快步要搭乘出租车离去时,车门却被扳住,最后,只好全部的人都挤上车,先到下一个定点再说。下车后,他们站在街角,继续争执着两造是非,清算恩怨,我夹在其中,既不是和事佬也不是当事人,倒像个被挟持看戏的观众,十分窘迫,然而,就在这时,居然还有久违的朋友从街头走过,很热情地上前打招呼,我神色惊惶地挥手请他们赶快走开……真实人生的肥皂剧。完全是一场梦魇,失控地把你攫住。我不免想,如果没有出版这本书,或许,噩梦就不会来敲门。 长期的紧绷,觉得自己的精神耗弱,内心经常有一种蠢动,开始琢磨起一封信: 尊敬的大师: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神经衰弱,害怕突发刺耳的铃声,畏惧白日太明亮的光线,而且有严重的消化系统问题,将休养一段时日。这是由于您无分晨昏昼夜的召唤,我的肠胃蠕动赶不上呼吸的频率,加上三餐不定时,因此形成痼疾,医师开的处方笺只有四个字——放松心情,由于不可能做到这点,只好釜底抽薪,向您告假。我想编一本伟大的书,像渴望发现和氏璧一样地强烈,但也不希望自己在抵达终点前断手断脚,更重要的,我发现我其实只想好好吃一顿饭,睡得饱足,就像大多数人一样。虽然不能亲炙大师,会让我灵性渐失,不过也有机会回归正常人的样子。过去的朋友们由于疏于联络,早已将我除名,而现在也没有新的朋友,因为我全心伺候着您。惊觉世界上只剩下您知道我这个人时感到被遗忘的恐惧,但我们并不算是真的朋友——您只伴随着书稿出现,当然,偶尔会礼貌性地嘘寒问暖。这段时间,我将关机,也不开启电子信箱,这样可以确保安宁。由于家母不谙普通话,请勿来电相扰,以免鸡同鸭讲。总之,如《魔鬼终结者》中的阿诺所说:我将再回。…… 衷心地说,编辑也有美好的时光,像是接触到不同的作者,会开启不同的眼界。有时和志趣相投的作家朋友相约西城老街,在路边榕树下,啖几碟庶民美食,闲饮啤酒,抒发工作心情,交换见闻,也是人生一快。这份工作之所以让人难以割舍,不真在于是否会有作者对你心存感谢,而在于你心中还有想完成的书尚待出版。在终了的时刻到来之前,这封《致大师》,就暂时放在寄件匣中。随着年岁日增,我腰板僵硬,脸上早已失去了便利商店似的亲切笑容,然而,我终究不是天使,只是凡夫。 文题系作家简白所改,贴切生动,故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