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过着富裕的生活,从来没有缺钱……
当然没有这样的理由。
活着就一定要努力,不管提不提得起劲儿,不劳动不得食,也无法养活家人。因此并没有思考“如何提起千活的劲儿”之类的问题。
虽然和年轻时相比,现在较为宽裕,但内心深处依然强烈根植着“不想回到贫乏”的信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恐惧心才努力、拼命、快乐地工作。
贫乏不只是指没有钱。
年轻时有过无法言表的低沉时期。
也指没有钱、没有朋友、丧失心气的孤独时期。
至今依然有“如果今日懈怠,明早醒来时,也许就回到那个时刻”的恐惧——估计此生永远也不会消失吧。
这倒也不是心灵创伤、执念……
这种恐惧的状态是我的宝贝。“不想回到那个时候”的动机,成为与现在的我相连的类似引擎的东西。
大人要是身怀这样“可怕的宝贝”也不错,而且要好好珍惜,要紧紧抓住这种感觉。
一直过着富裕的生活,从来没有缺钱……
当然没有这样的理由。
活着就一定要努力,不管提不提得起劲儿,不劳动不得食,也无法养活家人。因此并没有思考“如何提起千活的劲儿”之类的问题。
虽然和年轻时相比,现在较为宽裕,但内心深处依然强烈根植着“不想回到贫乏”的信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恐惧心才努力、拼命、快乐地工作。
贫乏不只是指没有钱。
年轻时有过无法言表的低沉时期。
也指没有钱、没有朋友、丧失心气的孤独时期。
至今依然有“如果今日懈怠,明早醒来时,也许就回到那个时刻”的恐惧——估计此生永远也不会消失吧。
这倒也不是心灵创伤、执念……
这种恐惧的状态是我的宝贝。“不想回到那个时候”的动机,成为与现在的我相连的类似引擎的东西。
大人要是身怀这样“可怕的宝贝”也不错,而且要好好珍惜,要紧紧抓住这种感觉。四万五千日元的回忆
这是在我很年轻时,某一年过年时的事情。一看钱包里只剩下八百日元。
在迎接新年,大家买东西、吃饭时,我的全部财产只有八百日元。
“这个钱要怎么使用?说起来,我怎么只有这些钱?”
这么想着,我盯着钱包里的硬币看了好一会儿。
还有很多类似的笑话。
三十岁时,我刚从美国回来时,时间和想法都很多,但是没有钱。
结婚之后,开始二人生活,公寓房租每月四万五千日元。我在那里居住期间,曾经两次交不上房租。
我们的房间在二楼,房东在一楼。到了约定交房租的月底,夫妇两人到房东家,站在玄关里拱手拜托。
“对不起,我们没有钱付这个月的房租,能请您再等等吗?”
一个月四万五千日元。这在当时绝对算不上贵,但我们是交不起房租的年轻夫妇。我的妻子当时只有二十五岁。
那时没有互联网,去过美国的我比别人了解更多的信息,内心充满很多想法,有很伟大的梦想,野心勃勃。然而我对付不起房租的自己非常懊恼,在那样的夜晚会在被子里哭泣。
“真是难为情啊。从美国回来,说得自己多么伟大,这都是什么呀。”
时至今日,这些事情都成了笑谈,夫妇之间偶尔还会聊起这些往事,但过去自己的确是那样的人。
咬着牙说:“马上让你们看看。”那时的我,带着从美国买回来的关于视觉设计的书,上门推销给日本的设计师。
当时,购买西洋书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海外信息流入的速度也比现在慢很多。
在这当中,先人一步得知美国信息的我,想着“把这本书卖给这个人”,给未曾谋面过的设计师写信,想办法约他。抛开卖书,我们还会聊很多其他内容。
觉得我有趣的人们会说:“就把设计师某某介绍给你吧。”于是终于得到了扩展业务的机会。
当中有个人跟我说:“讲得这么有意思,就试着写稿吧。”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开始与遇见的人形成某种关联。
不过这还不是真正的入口。
且不说起步阶段卖书能不能卖钱,我连便宜公寓的房租都交不上。
“请你一定到公司就职。这样的生活实在太艰难,请你做能拿到工资的工作。”妻子也这么说我。
我拜托她:“再给我一年,让我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每周三天推销书,剩下的四天打工干体力活动。进出设计师的办公室与挥汗如雨地在建筑工地干活,我同时做着两份工作。
虽然每周有两个休息日,但其实我一天都不休息,我觉得一个连房租都交不上的人要是还休息真是说不过去。这就是我的三十岁。
今后就算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我也绝不会忘记那时的生活、那时的自己。
懊恼的泪与咬着牙努力的日常,是自己的某种本质。P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