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英帝国衰亡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日)中西辉政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西辉政著的《大英帝国衰亡史》是一本以人物为中心而进行阐述的大国衰亡史:用别样视角解读大国的荣辱兴衰,本书是在写历史,也可以说是在剖析英国人的国民性,它将不同时代的“人物”还原到原有的历史情境中,成为一个个有温度的“凡人”,大国的命运与人性叠加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高低起伏的命运之歌。

内容推荐

中西辉政著的《大英帝国衰亡史》着重关注维系数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国”现象,概述其光辉的历史,并特别将大英帝国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戏剧性的衰亡作为一大主轴,探讨它作为世界大国的本质何在,是什么导致了大英帝国消失在历史洪流中。第一章叙述大英帝国史的全貌与盛衰的概况,第二章与第三章则从帝国的本质来分析以衰亡为前提的“兴盛”;第四章以后进入衰亡史的主轴,例如第五与第八章主要讨论大英帝国经济实力的衰败,第七与第九章为对外政策与战略的变化,并尽可能将各章节整合起来,描绘出一部综合性的大英帝国衰亡史。本书荣获日本第6届山本七平赏、第51届每日出版文化赏。

目录

第一章 “不列颠治世”的智慧

 人类史上的奇迹之一

 二百年兴盛,二百年的衰退

 “不列颠战役”的代价

 “以力量维持的和平”和“以外交维系的和平”

 ──“不列颠治世”的本质

 作为一种精神倾向的“权力平衡”

第二章 伊丽莎白一世与“无敌舰队”

 三个“高峰”和两个“低潮”

 “低地”才是“英格兰的护城河”

 作为“典范”的伊丽莎白外交

 将“背信”转化为“正义”的智慧

 击败“无敌舰队”的关键

第三章 支撑英国的另类绅士

 未失却坚持者

 真正的“绅士”──威廉?坦普尔大主教

 父子相传的“精神贵族”

 打倒路易十四的男人

 打败拿破仑、俾斯麦的勇士们

第四章 帝国殉教者查理?戈登

 “喀土穆的戈登”

 “中国人”戈登

 1851 年“伦敦万国博览会”

 大英帝国的“折返点”

 未被“救出”的总督

第五章 “自由贸易”的束缚

 被逼上绝境的霸权国家

 想回归“田园”的英国人

 自由贸易带来衰退时

 唯一选择是“开放的封锁”

第六章 “布尔战争”的挫折

 支持帝国的领导阶层

 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

 世纪末式的帝国主义

 重大挫折的预兆

 帝国主义的幻灭

第七章 走向美国世纪

 打击英国的“门罗宣言”

 巴麦尊首相的担忧

 “盎格鲁—萨克逊”的幻想

 操之过急的对美让步

 “过度”与“脱轨”所导致的状况

第八章 改革论的季节

 戈耳狄俄斯之结

 试图改革的三个“自由派”

 执着于招致衰退的“理念”

 德国热与日本热

 未能付诸实行的讨论

 对财政紧缩的反动

第九章 悲伤的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烙印

 加里波利的悲剧──大英帝国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

 忘却纳尔逊的英国海军

 走向幻灭与充满亡灵的战后

第十章 劳伦斯叛乱

 复苏之钥──“石油”与“中东”

 圣诞节大礼

 为了封锁“帝国的本能”

 劳伦斯“大幻灭”的日子

 觉醒的印度

 区域纷争的波澜

第十一章 “不列颠战役”到全面停战

 “最好的时光”与“最后的时光”

 大战所带来“豁然开朗”的气氛

 我们绝不投降

 虚幻的赢家

 选择失误的丘吉尔

 失去亚洲的日子

第十二章 米字旗降下的日子

 “见真章”时刻的到来

 连鲱鱼和马铃薯都没有的生活

 “末代印度总督”蒙巴顿

 永远降下的米字旗

后记

作者简介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不列颠治世”的智慧

二百年的兴盛,二百年的衰退

“不列颠治世”一词的来源并不是很古老。与“美国治世”相同,都是直到治世的现象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甚至将要走下坡路时才产生的用语。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当时英国的政治家张伯伦(Chamberlain)提出了贸易保护主义与殖民地组织化的必要性。主张与其达成英国在世界上的功能,不如专注于狭义的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内部,也就是“内部和平”的确保。此一路线有“不列颠治世”之称。

当时的英国面临经济上被新兴的美国和德国迎头赶上,以及同俄罗斯与法国争夺殖民地的竞争这些挑战。在大英帝国的所属区域,只好采取“封锁化”的拖延战术。因应此种状态而产生了“不列颠治世”一词。

历史用语常充满讽刺。今日“不列颠治世”一词,是用在英国为保持全世界的安定而发挥其力量的时代,已被普遍称为“不列颠治世之时代”。

姑且不论此语的起源,“不列颠治世”最早究竟可追溯至何时?一般而言,通常可说是始于击退拿破仑的侵略,维持往后一个世纪和平的 1814 年至 1815 五年维也纳会议之后。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时期区分。若要讨论不列颠治世的核心,也就是“作为大国的英国”本质,就需要再追溯到更久之前。若把视野放宽一些,与“大英帝国”的兴盛与衰退有关的历史重要战役有三场。

对“大英帝国”的兴起与昌盛有所影响的战争都与西班牙,

以及西班牙帝国之间的战斗有关,也就是:

① 十六世纪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战(1585—1603 年)

② 十八世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年)

③ 在伊比利亚半岛不断与法国决战的“拿破仑战争”

(1793—1815 年)

这几场战争有如三阶级跳远一般,成为大英帝国兴盛的重要契机。

造成衰退的有以下三场战争:

①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年)

② 布尔战争(1899—1902 年)

③ 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 年)

这几场战争都导致政府与国内舆论彻底对立,除了布尔战争外,都是不光彩的败战。与其说是军事力量的败北,不如说是英国难得的“外交失败”。

如前面所见,或许我们可以说看到了英国这个大国花了两百年时间慢慢登上顶峰后又花了近两百年逐渐衰退的过程。也就是说,和先前(甚至包括以后)的大国有所不同,就历史事件的推进而言,其盛衰的过程相当漫长。尤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败北带给英国的打击甚大,但不久后的拿破仑战争又获胜,重振声威,这生命力的强韧备受瞩目。

更适当的区隔,应为 1815 年拿破仑战争的终结,到1899 年布尔战争爆发的八十余年间,可说是英国国力的“鼎盛期”。因为英国的力量而维持的和平,即“不列颠治世”,可说大约是指此一时期。

实际上,布尔战争与另外两场“衰退之战”相同,是一个使英国国内严重分裂,同时也遭到国际社会批判和孤立,饱尝内忧外患夹攻的事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的“主要敌人”其实并非美国殖民地人民,而是法国、西班牙、荷兰和俄罗斯等国,欧洲列强几乎都在外交和军事两方面对英围堵,再加上如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等国内亲美派的反战论调。布尔战争让在南非殖民地战争下疲于应付的英国在外交孤立中更显现其衰弱。这是“不列颠治世”“走下坡的开始”,是当时有目共睹的情势。

到了苏伊士运河战争,不只是苏联,就连身为超级大国的同盟国美国都与英国为敌,成为英国“外交上的大失策”。实际上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所不乐见的,就是那已经无法掌握任何主导权的英国,这也是英国作为大国的历史“完全结束”的象征。

也就是说,“从布尔战争到苏伊士运河战争”约半个世纪的时间,是英国踏上明显而不可逆的衰亡过程的时期。而在这半个世纪之中,无疑地也包括了造成“大英帝国折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P3-6

序言

1997年7月,香港回归中国。英国米字旗(the Union Jack)终究要从中国的土地上消失。那个曾拥有六百万人口的最后一个主要被殖民统治区,就此消逝在历史洪流中。

1842年,正处于“日不落帝国”巅峰时期的英国,因鸦片战争的获胜,取得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权。

虽然“大英帝国”本身早在距此半世纪前就开始逐渐退场,但香港的回归像是勾起那段“被遗忘的历史”一般,使我们再度亿起“大英帝国”的存在。

本书着重关注维系数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国”现象,概述其光辉的历史,并特别将大英帝国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戏剧性的衰亡作为一大主轴。

“大英帝国”的称呼,原系“The British Empire”之翻译语,但其起源却可追溯到占有香港之前许久的过去。

从历史上而言,“帝国”(Empire)这个称呼,是源自罗马时代之“Imperium”的概念,到了近代初期,由迈入兴盛期的欧洲列强所继承而逐渐开始带有多面向的意义。

十六世纪前半叶的英国(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曾经大胆宣称“我英格兰王国已是个帝国”,这意味着英格兰在宗教改革之中,主张脱离罗马教皇而独立。

到了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英格兰的王权首先确立了自十二世纪以来,控制权逐渐扩大的第一个殖民地——爱尔兰。接着花了约一个世纪之久与苏格兰进行统合,从而发展出有别于“英格兰”的“不列颠”这个国家概念。也就是说,“大英帝国”(’rhe British Empire)一词,就成为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与爱尔兰整合的象征。

相对于用民族自然混居与政治联合的形式统治苏格兰与威尔士,“大英帝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形态更为“帝国化”一些。因为只有在英格兰对爱尔兰的统治中,含有因征服而造成对异族的殖民统治,以及政治、经济、军事上所形成的“统治体系”。

从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之后,英国展开了对太平洋、印度洋彼端的“跨海统治”,即拓展海外殖民地。在这个潮流之下,近代英国与“大英帝国”的名声重叠在一起,迈向下一个历史进程。

此后,英国超越了狭隘的殖民地统治范畴, “大英帝国”的名号也揭示了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发展目标。本书中即采用此广义的“大英帝国”名称。

进入二十世纪后, “帝国”这个名称逐渐不受欢迎。大英帝国衰亡的态势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趋向明显。帝国将官方名称改为“英联邦”(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rqations)(正确应译为“英系国民邦联”)。虽然是个难解的名称,但备成员国结合于“对英国国王的忠诚”这一基础,具有在对外战争时共同保卫“王冠危机”的含意,可说仍确保着“帝国”这个核心概念的存在。

不过,本书的主题并不在于探讨“大英帝国”这个形式的变迁。而是探讨它作为世界大国的本质何在,衰亡的原因又为何,是什么导致了大英帝国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古来许多“帝国”兴起,然后又衰亡。世界史几乎可说是许多“帝国”的衰亡史。自罗马帝国以来,这些帝国的“衰亡史”已经不计其数。但被称为“大英帝国”的近代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其综合性的衰亡史,为何至今仍较其他帝国为少?

当然,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书籍探讨英国产业竞争力衰退的原因以及对外政策上的失败何在,或是分析其财政、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等等,个别书籍从各个角度探讨“英国衰退”的现象。但整合以上现象,以更宏观的文明史观点交叉探讨的论文目前仍属罕见。

以探讨个别因素为主的大英帝国衰退论,似乎在二十世纪末左右就已讨论到一个阶段。但是从帝国实际消亡后所经过的时间来看,只能说不过是刚做完“死因诊断”罢了。而关于大英帝国衰退的讨论,终于可以回归到其原本的历史脉络,也就是一个“折返点”。因此笔者认为今

且在近代的英国,国内社会之中贵族的主导权甚高,使这个反映本国社会特色的帝国本质当中,“威信”的重要性倍增。

美国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基尔宾(Robert Gilpin)提到精英价值观和精神构造对近代霸权帝国盛衰的影响。而谈论大英帝国,绝不能忽略“精英与其精神”这一部分。从此点看来,便更需强调“人物”的重要性(此点请参照第六章许多引用部分)。因此,本书中虽频繁提到许多贵族人士,但绝非“精英史观”,而可说是奠基于探讨对象的本质。

从技术上而言,英国的贵族通常有好几个名字,除了本名(受洗名+姓氏)之外,因领地或称号所得的爵位也常作为他们的敬称或通称。同一人物在历史上因获得某个爵位而改变称呼的案例已成通则。

例如十九世纪末的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Salisbury),本名为罗伯特·塞西尔(Roberf Cecil),后来又改称克兰伯尔尼子爵(ViscountCranborne)、第三代索尔兹伯里侯爵(3rd Marqtless of SalisblJry)等等。本书在此种情形下,将统一为最为通用的名称。而“Sir”的称呼,有时用于准男爵,但仍不属于狭义的“贵族”(peer),仍属于平民(commons)(因此有时虽已获得Sir的称号,却仍属于下议院,在House of Commons具有席位)。因此日本将“Sir WinstonCrchill”翻译为“丘吉尔卿”其实是一种误译。

实际上,在英国, “贵族性”是大英帝国本质的一部分。因为帝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兴盛起来,加上近代前期欧洲文化的“古典”,大英帝国培养出一种稳重的历史气氛。本书的文体,有时看似生硬,有时唐突地出现戏剧化的部分,这些历史文体的个,或许就来自于这个巴洛克式帝国的形象。

本书第一章预先概述帝国史的全貌与盛衰的概况,第二章与第三章则从帝国的本质来分析以衰亡为前提的“兴盛”。第四章以后进入衰亡史的主轴,例如第五与第八章主要讨论经济实力,第七与第九章为对外政策与战略,每章备探讨一个重点。但尽可能将备章整合起来,成为一部综合生的帝国衰亡史。

后记

过去一直没有机会好好去探究,历史上曾经辉煌的“目不落国”究竟是如何“日落”的,直到有幸翻译中西教授这部著作。这本书引领我们看到:伊丽莎白一世、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与许多富有智慧的贵族政治家们共同打造了荣耀的时代;进入二十世纪,在时代潮流的变化下,英国光荣不再,也有许多政治人物试图力挽狂澜,最后仍然无法抵挡衰退的趋势,令读者不胜唏嘘之余,也可以视为一种教训。

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应在于对英国在产业革命、民主政治等成为世界先驱而兴起的部分并不特别加以称颂,而以各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尽管面对的是历代为英国领航的王公将相,有战功彪炳的军人,以及活跃于海外的戈登(苏丹、中国)、劳伦斯(阿拉伯)等,也有运筹帷幄的政治家,甚至战而优则仕的情形也极为常见,丘吉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中西教授在本书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物,都以不造神,不歌功颂德,不流于老生常谈的既定评价,更不以个人感情好恶妄加臧否为原则,尽可能地把他们还原到历史情境中,成为一个个有温度的“凡人”,会犯错,会冲动,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与一般的历史书籍有所不同。在这样的态度下,一方面对于在历史上评价可能不高,也不受维多利亚女王喜爱的摩里尔给予重新评价;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丘吉尔尽管带领英国在二战中“不计代价获胜”,却造成英国加速衰亡的关键性问题。

日本对英国这个大国的情感,毋宁说是矛盾的。十九世纪前半叶,昌盛的英国侵略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也侵略了日本,以九州岛鹿儿岛(萨摩)为中心发起了萨英战争。战争后不久,明治维新之中日本“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英国为主要典范推行西化、近代化,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与英国又成为敌对国——虽然主要敌人已经是美国,当时英国向影响力已经不大。透过日本对英国这个国家的观察,以及中西教授的平实论述,我们对于这个大国的兴衰,以及许多关键人物的行动有所了解,更能以史为鉴,为国家运作的方向提供一些他山之石的建议,避免前人曾经犯过的历史错误。例如尽管“不计代价获胜”的确是达成了,却造成国家的元气大伤,终于使衰退的态势无可挽回。这些都可以作为其他国家的殷鉴,相信这也是将这本书介绍给读者的重要意义之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0: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