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毓洲著的《曹操评传(精)》语言朴实、简洁、明快,表明作者在通俗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作者叙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娓娓道来如诉家常,全书好似一气呵成,流畅自然,特别接地气。全书句句都是生活语言,经过叶先生的锤炼,清新典雅,朴实而不俗,引用文献资料也化成口语翻译,读起来轻松活脱,毫无凝滞呆板的感觉。读者展开书卷,默念字句,仿佛在听说书。
| 书名 | 曹操评传(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叶毓洲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毓洲著的《曹操评传(精)》语言朴实、简洁、明快,表明作者在通俗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作者叙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娓娓道来如诉家常,全书好似一气呵成,流畅自然,特别接地气。全书句句都是生活语言,经过叶先生的锤炼,清新典雅,朴实而不俗,引用文献资料也化成口语翻译,读起来轻松活脱,毫无凝滞呆板的感觉。读者展开书卷,默念字句,仿佛在听说书。 内容推荐 叶毓洲著的《曹操评传(精)》作者历时多年,潜心研究,遍查相关史料,撰著本书,就曹操的政治理想、军事才能、用人艺术、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等方面阐发独到见解。本书忠于史实,笔法灵动,叙事简洁,点评精到,个性鲜明,是一部近年来有关历史人物评传的佳作。 目录 第一章 显赫的家世动荡的时代 一、巨宦高官之后 二、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 第二章 奇特少年众评纷纭 一、好飞鹰走狗,游侠无度 二、“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第三章 初入仕途崭露头角 一、办事干练的洛阳北部尉 二、极言直涑的议郎 三、崭露头角的青年将领 四、政风清新的济南卡日 五、尝试“岩穴隐居” 六、出任典军校尉 第四章 “举义兵以诛暴乱” 一、“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二、逃离洛阳 三、首举义兵 四、“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五、“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第五章 据兖州以立基业 一、立足兖州 二、组建“青州兵” 三、荀或来归 四、逐袁术征陶谦 五、兖州事变 六、回战吕布 第六章 奉天子以令不臣 一、献帝蒙尘 二、通好朝廷 三、迎献帝都许 第七章 “修耕植以蓄军资” 一、屯田背景 二、屯田的兴办及屯田组织 三、屯田的作用 第八章 “推诚仗信以招俊杰” 一、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 二、选贤任能 三、“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第九章 南征张绣 一、清水蒙难 二、安众破敌 三、接纳张绣 第十章 荡平徐淮 一、困死袁术 二、擒杀吕布 三、败走刘备 第十一章 决胜官渡 一、袁绍的兴起 二、战前态势 三、声西击东袭白马 四、悬饵诱敌战延津 五、持重待机拒官渡 六、釜底抽薪烧乌巢 七、大获全胜献捷报 八、才智高下定成败 第十二章 进取四州 一、进占黎阳 二、隔岸观火 三、攻拔邺城 四、剿灭袁谭 五、席卷幽并 六、清定海岱 第十三章 远征乌桓 一、一项颇富争议的风险决策 二、一场出敌不意的闪击战 三、一路悲歌,一路慷慨 第十四章 兵败赤壁 一、荆州: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三、孙刘联手 四、火烧乌林 五、曹操兵败赤壁原因简析 六、战后形势的演变和发展 第十五章 囊括关陇 一、“引蛇出洞” 二、“暗度陈仓” 三、离间马、韩 四、乘势收陇右 第十六章 交兵汉中 一、“妖妄之国” 二、侥幸取汉中,无意占蜀地 三、刘备进兵,夏侯殒命 四、“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第十七章 鏖兵襄樊 一、襄樊告急 二、遣使联吴 三、关羽走麦城 第十八章 曹操之死与曹魏代汉 一、巨星陨落 二、高陵今何在 三、曹丕登基 四、忠奸莫辨 第十九章 曹操的政治理想及治世要举 一、“忧世不治”的情怀 二、治世要举 (一)抑强扶弱,恢复经济 (二)推行教化,整齐风俗 (三)崇尚法治,严明赏罚 (四)控制和利用方士 (五)厉行节约 第二十章 曹操的人才观和用人艺术 一、“为国失贤则亡” 二、“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三、“勋劳宜赏,不吝千金” 四、“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五、“各言其失,吾将览焉” 六、“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第二十一章 曹操的军事思想及战争指导艺术 一、军队建设思想 (一)必须建立一支与国力相适应的军队 (二)必须重视军队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军 (三)必须提高将帅的素质 (四)必须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二、战略思想 (一)明确战略对手,制定科学战略方针 (二)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三)慎于用兵,师出有名 (四)重视伐谋、伐交 (五)爱惜民力,因粮于敌,速战速决 三、战术思想 (一)搜集情报,缜密料敌 (二)示形用诈,谲敌制胜 (三)因事设奇,量敌而动 (四)任势取胜,趋利避害 第二十二章 曹操的才艺及文学成就 一、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二、慷慨悲凉的诗歌 (一)以丰富的题材表达多样化主题 (二)慷慨悲凉的诗风 (三)难能可贵的创新 三、清峻通脱的散文 (一)短小精悍 (二)率意直白 (三)感情浓郁,气势磅礴 (四)手法灵活 四、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二十三章 曹操的人格魅力 一、“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一)“立德”不亏 (二)“立功”甚大 (三)“立言”也昌 二、善是底色,恶为斑点 (一)曹操性格和为人善的一面 (二)曹操性格和为人“恶”的一面 三、历代有识之十对曹操的评价 附录一 曹操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显赫的家世动荡的时代 曹操乃巨宦高官之后,家室富足。他呱呱坠地的时候,东汉王朝已病染沉疴,社会面临深刻危机。这是一个呼唤巨人的时代,这是一个锻造英雄的时代。曹操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巨宦高官之后 在黄淮平原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毫州。这座城市虽然不大,但却很有名。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所以北方城市普遍发育早。早在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478年,楚围灭掉陈国之后,就在谯地筑城。这里的“谯”,就是现在的毫州谯城区最早城市雏形。所以说,毫州建城距今已近2500年。 毫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称“危时为群雄角逐之所,升平为人物辐辏之地”。这里物产丰饶,是全国著名的药都,所产占井贡酒也享有盛名。提到药和酒,冥冥之中似乎与华佗和曹操这两个历史人物有着某些联系。因为,华佗善医,曹操爱酒,且是较早以酒人诗的诗人。非常凑巧的是,在东汉后期大致相同的年代,伟大的医学家华佗,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曹操就出生在这里。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东汉永寿元年(155年)出生于沛国谯县,即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中国人讲究家世,讲究出身,因此,史家在考证曹操的家世、出身方面颇下了一番功夫。 关于曹操的远祖,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黄帝之后。王沈《魏书》说“其先出于黄帝”。曹操包括他的儿子曹植都白认是曹叔振铎之后,而曹叔振铎姓姬,也出于黄帝。 二是出门舜后。魏国侍中高隆堂持这一说法。曹操的孙子曹教、曹奂也持这种说法。曹叡曾下过诏书,称“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曹奂被废时下的《禅晋文》,就有“昔我皇祖有虞”一说。 以上两说,莫衷一是。史家陈寿颇为高明,用“汉相国参之后”一笔带过,省却了许多麻烦。“汉相国参”,指汉丞相曹参。 不过,陈寿的说法被现代遗传学所否定。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对外宣称发现曹操墓,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轰动。其后不久,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对曹操家族开展DNA研究。 课题组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异、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人类学家李辉领衔。通过研究,破解了众多历史谜团。 DNA研究表明,曹操家族与汉代丞相曹参家族没有关系。 那么,曹操的远祖仍是一个谜团。 对此,我们不必深究,还是从有明确的记载说起。 司马彪《续汉书》记载,曹操的曾祖曹萌字元伟,为人谦和有礼。曹萌育有四子,最小的儿子字季兴,名腾,也就是曹操的祖父。 曹萌史书上一直写作“曹节”。可是,曹操的二女儿,也就是后来成为献帝皇后的那一位也叫曹节。按照常理,曹操是不大可能让自己女儿与自己曾祖同名的。因为,东汉很讲究孝道,曹操应有所避讳才对。可能是萌与节的繁体字“茚”相近的缘故,以致出现错讹。 曹萌因家大口阔,迫于生计,让曹腾净身人宫做了宦官。(P1-2) 序言 曹操是人们所熟知的英雄人物,他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当之无愧。但曹操也是那个时代最阴险毒辣的弄潮儿,奸险诈伪之术,登峰造极。作为开创一代伟业的正面历史人物的曹操,《三国志·武帝纪》有比较客观的记载,陈寿称赞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小说《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上,作为反面历史人物的曹操,再现了他的阴暗面,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本是曹操他自己写成的历史。并非如郭沫若在《替曹操翻案》中说的是历史统治者的“敌性宣传”。可以说曹操是历史上最典型的双重性人物,所以人民才选择了曹操作反面教员,认识迷信暴力的专制帝王和篡国权臣的丑恶面目,启迪对历史的反思。换句话说,曹操的人格具有多面性,可以塑造为多面的典型人物。当今的曹操评传就有多种,既有大陆的作者,也有台湾的作者。本文《〈曹操评传〉序》,是推荐即将面世的叶毓洲先生所著《曹操评传》,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在2018年推出。这是一部曹操正面形象的评传。全书二十三章,洋洋四十万言。在同类评传中,是写得较好的一种,突显鲜明的个性色彩,值得推荐。 叶氏《曹操评传》突显的个性色彩主要有三个方面:语言、结构、基调。分层叙之如次。 本书语言朴实、简洁、明快,表明作者在通俗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作者叙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娓娓道来如诉家常,全书好似一气呵成,流畅自然,特别接地气。全书句句都是生活语言,经过叶先生的锤炼,清新典雅,朴实而不俗,引用文献资料也化成口语翻译,读起来轻松活脱,毫无凝滞呆板的感觉。读者展开书卷,默念字句,仿佛在听说书。作者三十年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使通俗语言达到了一种艺术境界。此其一也。 本书结构,全书二十三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十八章,基本按时间顺序记述曹操一生,边叙生平,边点评,论寓于叙事之中;第二部分为第十九至第二十三章,共五章,着墨于评,从不同侧面分别对曹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用人以及人格魅力等方面进行深度点评,体现作者的感悟,评中亦有故事梗概。前后两大部分,不是油与水的分离,而是如水乳交融,由浅入深地剖析曹操的功过。这一布局是作者对评传体裁的一种创新。这一创新,既让传主生平脉络清晰,又突出了重点。如果缺少后五章,人物线条是清晰的,但不够丰满,显得单调而干瘪;如果将后五章的内容生硬地融入前面的章节,则缠杂不清,有如一团乱麻,写起来棘手,读起来费劲。作者这样处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不仅清晰了,也丰满了,就有了应有的厚度。读者读来顺畅,通过感受色彩斑斓的曹操,感受到了那波澜壮阔的时代,并且有咀嚼回味的余兴。此其二也。 本书基调,是还原正面历史人物的曹操,基本是循着陈寿《武帝纪》的基调再现曹操的形象,作者做得很成功。曹操双重性人格,正能量体现在陈寿的《武帝纪》中;负面曹操体现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中。两种形象的曹操都是历史的真实,而替曹操翻案的论者要抹去曹操的双重性,本质是反历史主义的,根本不成立,曹操本就无案可翻,人为的翻案注定是败笔。曹操的双重性,时人许子将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为定评。本书着墨于正面的曹操,更多体现正能量是可以的,但对于曹操双重性的一面并未抹杀,可用两句话概括,写出了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改了许子将定评的一个字:即改“奸”为“枭”,“枭雄”曹操那就正面得多了。本书的分寸把握得较好。此其三也。 如上所说,叶氏《曹操评传》,可列于学术之林,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是可以得分的。最后说几句本书的作者叶毓洲先生。我与叶先生并无交往,2015年岁末他寄来《曹操评传》书稿,说起往事,我已不曾记得,就事论是,叶先生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经过毕生的努力,进入了学术殿堂很不容易。叶先生的努力,证明了学术也不是什么难事,有志者事竟成。蔡元培先生主张“学术贵歧”,繁荣学术,应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总是春。叶先生的评传写得很成功,他要我给他的评传写几句话,可否推荐出版。我把书稿寄给了中国文吏出版社主任编辑王文运先生审读,王先生同意出版,于是有了这篇序。最后要说的一句话:叶先生的努力给好学的有志者做出了表率。 是为序。 张大可 2018年元月 后记 历史人物大都很复杂,曹操则是最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之一。 通常情况,评价一个人,大都可以观其一生,至盖棺即可定论,但评价曹操则不然,盖棺快两千年了,谈起他,仍然是见仁见智、人言人殊。 或许,因为有了《三国演义》这本通俗读物,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戏曲、话剧和一些影视作品,曹操成为中国老百姓最为熟悉的历史人物之一。这些年来,讲三国故事,品三国人物热度不减。作为三国历史的巨人,曹操始终是关注的焦点。 实在地讲,我留心、关注曹操已逾30年。还是在初中时就熟读了《三国演义》,开始对曹操着迷,后来读《三国志》《后汉书》《三曹集》等著作,读得越多,越觉得曹操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人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对他佩服。按现在的话说,我是真正的“曹粉”。 还是1988年,我看过谭良啸、张大可先生主编的《三国人物评传》后,觉得囊括的人物太多,书中单个人物的评传显得单薄,由此萌生了写曹操评传的想法。当时很年轻,冒昧地给在兰州大学任教的张大可先生去了一封信。没想到得到了张先生的回信和热情鼓励。但那时我身在部队基层,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资料都不具备。此后多年,有心无力的我,刻意搜集资料,制作卡片,做着前期准备。直到1998年下半年,部队确定我转业,我看有那么一段空闲期,才正式动笔。 在长达10个多月的时间内,我几乎是心无旁骛地做着这件事,每天用时在12小时以上。那时我还不到40岁,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到1999年9月回地方报到前,初稿接近完成。 尽管热情很高,也付出了努力,但是到底能不能出版,我心中没底。主要顾虑有二:一是人们对曹操的关注度高、熟悉度高,因而对有关曹操著述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二是《曹操评传》忠于史实,属专著性质,不是通俗读物。于是就在这矛盾纠结中延宕下业。 2015年下半年,我再次捧起书稿时,是那样的亢奋。近半年时间,我几乎沉浸在里面,如醉如痴,其乐融融,几至废寝忘食的地步。到旧历年底,书稿初成。 这时,我又想起张大可先生来。当年要不是他的鼓励,我是没有勇气做这件事的。现在书稿完成,饮水思源,我想找到他,表达感激,同时请他指点并分享我的快乐。张先生1940年生于重庆长寿,1966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现任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是当代秦汉三国研究的大家。我怀着惶恐的心情将书稿寄给他。 没有想到,时隔多年,张先生看完书稿,对作品给予肯定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帮助联系出版社。临近出版,还热情地为本书作序。一个知名学者对一个素昧平生的晚辈、一个业余爱好者这么奖掖、这么扶助,让我怎样地感动啊!我感佩张老的学识,更感佩他豁达的心胸与气度! 本书即将出版,此时我反倒有些诚惶诚恐,毕竟才疏学浅,干了一件力不胜任的大事。我真诚地把此书的面世当成面试,愿以诚挚而谦逊的态度接受各方的批评与指教! 当然,此书出版了却了我的夙愿。我不免激动,多年的心血毕竞没有白费。我又很感激,是张大可先生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才有了今天的结果。同时,我也很感激中国文史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王文运先生,是他的赏识和力荐才使这部书得以面世,这在学术著作出版难的今天着实难得。编辑李晓薇在编审过程中字斟句酌,刨根问底,其敬业精神和严谨作风亦令我钦佩。 这本书能够出版,还得益于妻子张巧云的鼓励和支持。书稿已放下多年,是她的激将才让我重新捡了起来;写作时是她承担了所有家务,才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写累了,是她不厌其烦督促我休息并照顾我的饮食起居。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孝感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明先生看了我的书稿后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我抓紧完稿,争取出版。孝感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管淳先生,孝感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刘碧峰先生先后认真审阅了书稿,纠错、举谬之外还专门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同事陈胜洪、尹红、匡文杰在书稿的校对、打印方面也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叶毓洲 2018年3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