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更另(鸭屎泥田走出的院士)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淑军,黄晶,秦道珠主编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三辍学 不畏难 磨砺终成才

旧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国人民处在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在湖南桃源,刘更另的家乡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1929年2月,刘更另出生在桃源县茶庵铺乡竹老铺村的一个小山冲里。这个村隐藏在古老幽深的湘西大山深处,远处的高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一峰欲断而一峰又起,丛山围绕,郁郁葱葱,古木参天,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山寨。遥望远处,仅有一条弯曲的小路往外延伸,就连到最近的茶庵铺赶集也要走十来里(1里=0.5千米。下同)山路。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靠着祖上几代人辛勤耕耘,到刘更另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六七亩(一亩≈667平方米。下同)耕地,加上林地,算上来也有20来亩,还有3间木质结构的瓦房,加上猪牛栏和杂屋共10多间,构成一个单户人家的小院。在那个年代也算得上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家。

刘更另从小就喜爱读书。3岁就跟随母亲读《三字经》。他天资聪颖,又为独苗,成为祖父母和父母的掌上明珠。他说自己的名字是一个老先生取的,叫刘赓麟,依据“麒麟起有神人出”之传说,意思就是“麒麟多富贵”。

刘更另的祖父刘荣五、祖母全玉梅都是文盲,母亲龙凤芝仅读过3年私塾,父亲刘爱谦相当于中专文化。因此,父母亲在当地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到了刘更另这一代,送子读书,望子成龙成为一家人的唯一希望。1936年年初,刘爱谦将自己7岁的独生子刘赓麟(即刘更另)送到茶庵铺读私塾。这个私塾,只供刘家宗族子弟读书,总共不到10人,塾师何有志,上午教《三字经》识字,下午教写字。何先生教书很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整天陪同学生一起识字、写字,一丝不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位于桃源县西南部、常德市的边贸重镇之一的茶庵铺,也受到局势动荡的影响。由于时局非常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且茶庵铺私塾离刘家竹老铺庄有10多里山路,来回很不安全。加之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而何先生年满70,体弱多病,为了躲避战乱,唯一的一所私塾也停办了。

1937年12月,8岁的刘赓麟第一次辍学回家,只好在母亲管教下,补习国文。母亲还教他选读四书五经,这些均为儒家经典。因此,刘赓麟开始接触儒家文化思想,记住了许多格言警句。还好,除了跟母亲读四书五经外,他还跟本族70高龄的老先生陈凡英学国语和古文,练习书法。

1938年春,为了让刘氏子弟继续读书识字,刘氏族人长老商议,将老祠堂改为天禄学堂。刘赓麟已经9岁,在家休学一年多后,再次获得重新入读天禄学堂的机会。学堂开办初期,学生人数不多,只设小学部。后因学生猛增,刘家老祠堂容纳不下,为了满足刘家子弟渴望读书的要求,天禄小学从刘家老祠堂迁到刘家新祠堂,并扩设高小班。读书不满一年,刘更麟就以优异成绩在天禄初级小学毕业,又以各科优秀成绩考入天禄高小部就读。

在天禄学堂高级小学部读书期间,刘赓麟学习进步很快,各科成绩优秀,获得全校学习优秀奖,受到校长的器重。他爱动脑子想问题,善于思考,课堂大胆回答问题,语言清晰,逻辑推理性强,给老师和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学校每年举行演讲比赛,他都积极报名参加,并且总是取得名次。1940年下半年,由学校挑选,派他出席在桃源县城的全县学生演讲比赛。由于他语言幽默,口齿伶俐,声音洪亮,演讲比赛获得优胜奖,为学校争了光,老师、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P2-5)

目录

PART 1 第一部分 刻苦求学

 三辍学 不畏难 磨砺终成才

 干革命 意志坚 信仰永不变

 莫斯科 再深造 苦学报国恩

PART 2 第二部分 科学研究

 “洋博士” 做调研 砂田找妙玄

 蹲基点 驻五常 年评“月月红”

 鸭屎泥 低产田 联合破难关

 冷浸田 浇开水 增温早抽穗

 深泥田 产量低 垄栽显威力

 要插秧 留“鸡汤” 肥水不外淌

 双季稻 谷要壮 钾肥来帮忙

 紫色田 易僵苗 施锌治得好

 砷毒田 要干旱 灌水反减产

 坑连沟 沟连坑 蓄水又防洪

 种牧草 做饲料 牛羊肥又壮

 建基地 做科研 长期不间断

 有机肥 显神威 改土又培肥

 大新疆 好地方 棉优产又高

 建三站 做科研 一干五十年

PART 3 第三部分 传承发展

 做科研 不能闲 记录每一天

 师与生 要平等 互学又互敬

 招博士 要严格 培养很独特

 科学家 留芳名 精神永传承

序言

刘更另(1929-2010),1929年1月出生,湖南省桃源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员,著名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专家。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5-1959年留学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苏联农学副博士学位(后转为博士)。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曾任农业土壤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祁阳实验站站长。1980-1984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3-1990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更另院士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官山坪红壤实验站共工作28年。20世纪60年代,解决了水稻“坐秋”问题,首次揭示了磷肥防治水稻“坐秋”的机理;提出种植绿肥,发展双季稻,提高了复种指数。20世纪70年代,首次研究出钾肥对提高稻谷籽粒千粒重的作用,否定了南方稻田只缺氮不缺钾的定论。20世纪80年代,首次研究提出硫酸锌防治紫色泥田水稻“僵苗”,揭示了紫色泥田磷-锌关系问题;调查发现常宁砷中毒,并首次揭示亚砷酸根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为改良“砷毒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先后在湖南祁阳布置了水稻阴离子试验、水稻种植制度试验、水田氮磷钾综合因子试验、不同红壤母质生土熟化实试验、红壤旱地肥力和肥料效应检测试验等一系列长期试验;1987年主持国家公益性实验项目,在全国建立了包括南方红壤、东北黑土、西北黄土、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下同)荒漠土等在内的9个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长期监测实验基地,奠定了我国土壤肥力长期监测网络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南方红壤丘陵裸露荒山植被恢复实验区,首次发现“草(本)-灌(木)-乔(木)”植被恢复演变规律;发明“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的简易工程措施,解决了红壤地区荒山及早坡地雨季降水径流损失和抗干旱问题。

1985-1997年,考察踪迹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山区,建立山区研究室,对山区资源综合利用和山区开发扶贫作出了贡献。首次研究出北方山区栗蘑专用肥、栗蘑人工栽培和产业化,经济效益明显。先后获国家、部、省科技成果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188篇;翻译了李比希名著《化学在农业和生理上的应用》,主编《中国有机肥料》《矿质微量元素与食物链》专著,撰写了《紫云英栽培技术》《鸭屎泥低产田改良》《磷肥施用问答》《硝酸磷肥应用》等科普读物。培养博士、硕士27名,培养农民技术员数千人。为了怀念这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值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区划所”)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精心编著出版了《刘更另:鸭屎泥田走出的院士》一书,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资源区划所成立60周年的献礼!

在该本小册子编著过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及资源区划所的领导和专家给予了精心指导。资源区划所原所长王道龙、书记陈金强等,多次专门听取编写小组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将该项工作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和资源区划所成立60周年的头等大事来抓,予以重点支持。资源区划所原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第三任站长徐明岗研究员、现任站长张会民研潮员,则亲自组织、多次召集编写小组成员开会讨论和审核该书编写提纲,对认真抓好资料收集、故事编写分类等具体工作作出部署和严格要求。编写小组集中精力,摘取最能反映刘更另院士学术成就的创新亮点,选用历史素材,编著、撰写刘更另的故事共22个。希望这些故事能激励年青一代科研人员不忘初心、奋发有为。

祁阳县党史办黄承先先生对该书的每一个故事都进行了精心修改。中国农业科学院李明轩对该书初稿提出修改意见。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刘荣乐研究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姚政研究员、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谢良商研究员对该书的故事情节提出修改意见。祁阳站在职及退休等诸多同志对该书进行校稿、核对,历时约一年,终成该书。

值此书出版发行之际,谨向关心支持本书的领导、专家、学者,提供资料的单位及地方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农民朋友等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刘更另院士的亲属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资助!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8月20日

内容推荐

刘更另,著名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专家。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5~1959年留学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苏联农学副博士学位(后转为博士)。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土壤室,曾任农业土壤肥料室副主任、主任、祁阳红壤实验站站长。1980~1984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3~1990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了怀念这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刘淑军、黄晶、秦道珠主编的《刘更另(鸭屎泥田走出的院士)》让广大农业科研和农业系统的中青年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位已故中国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专家传奇的科学人生。

编辑推荐

刘淑军、黄晶、秦道珠主编的《刘更另(鸭屎泥田走出的院士)》一书,对于传承与弘扬我国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该书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翔实的史料,讲述了一位老科学家的科学人生,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要以刘更另院士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为楷模,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