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彭林说礼(重建当代日常礼仪增补本)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彭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礼到底是什么?

你真的懂礼吗?

什么是懂礼?

是你把礼用得恰到好处。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算一个知礼懂礼的人呢?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彭林著的《彭林说礼》介绍了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礼仪,重建当代日常礼仪,为你精彩说礼。

内容推荐

彭林著的《彭林说礼》作为央视品牌栏目《百家讲坛》热播节目同名图书,本书时隔七年重新修订增补再版,作者秉承其一贯风格,深厚的学理辅以日常生活事例,精选中华礼仪中最重要和最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包括社会交往中的主要礼节及其人文内涵,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如会客、宴饮、坐立、仪表、书信等)中如何体现中华礼仪特色等。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华礼仪的体系和精髓,掌握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说,这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的传统文化读本。

目录

第一讲 什么是礼

第二讲 学会称呼

第三讲 容貌的礼仪

第四讲 穿戴有礼

第五讲 我的位置在哪里

第六讲 坐立的礼仪

第七讲 行走的礼仪

第八讲 拜揖的礼仪

第九讲 彬彬有礼的交谈

第十讲 信里的乾坤

第十一讲 做客应该注意啥

第十二讲 餐桌上的礼仪

代跋 礼与中国人文精神

试读章节

上文也提到过这两个概念。所谓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未经任何人为加工的质料,比如玉、石、木、竹等,不同的物有不同的质。人是万物之灵,质的方面自然优于禽兽。人一定要珍视自己的质,有意识地自别于禽兽,保持朴素、善良的本质,并努力做到身心和谐,谦虚自守,衣着得体,谈吐优雅,举止有度,这些就是上面提到的文,也就是礼。文是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文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质地再好的玉,不经过雕琢,与普通石头也没什么差别,这样的话,玉本身的质地越好,就越让人觉得惋惜。

有些人之所以很平庸,没有如君子般完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质与文之间的不平衡,要么质胜于文,要么文胜于质,这两种情况都不理想,对此,孔子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批评说质胜文则野,在这个高度文明的世界里,过于质朴而缺少文华的人,未免偏于率性。反之,风范和文采多得过头,又显得不实在。这里的史,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假、做作,外在的形式过多,让人觉得是在作秀。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当表里如一。文质彬彬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不少人取名叫王彬彬李彬彬范彬彬,就是借用了《论语》里的这段话。

文质彬彬,是说文与质均衡发展,两者相互烘托,既有做人的质朴,又有文明人的行为方式,这才是君子的风范。就像老虎、豹子身上的花纹,跟自己的体魄搭配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使人感到与之交往是非常愉快的事。周恩来总理是文质彬彬的君子典范。他温文尔雅又富于亲和力,与他谈话有如沐春风之感,难怪他可以赢得人民的信任。我们身为普通人,虽然可能无从建立像伟人那样的丰功伟绩,但仍可以心向往之,效仿这些榜样式的人物,让自己的人格尽量向他们靠拢,既有君子般的精神追求,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风范。

孟子也非常重视礼,认为君子内心必须常常念着礼。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在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孟子认为是以其存心也,就是你心里存着什么。他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意思是君子把仁和礼这两样事物存放在心里。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仁者会爱人,好比今天的一个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都会关注社会民情,关爱周围的人,秉持内心向善的自我要求。君子心中还要有礼,因为爱是抽象的概念,君子有仁爱之心,也须以实际行动表示他对人的尊敬。一个人时刻将仁与礼这两样事物装在心中,就会慢慢形成君子的行为习惯。这样做的结果,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关爱别人,别人就会关爱你;你敬重别人,人家也就敬重你。我们如果真想成为君子,就应该把仁爱与礼敬时时刻刻放在心头。如果大家都能将这番话牢记在心,我们就都有成为君子的机会。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成为君子的愿望没有改变。君子这个词最早在《易经》中就出现了,原意是国君之子。由于君子是未来的一国之君,将来要世袭君王之位,身份极其重要,因此,他从小就要接受人格和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便在个人修养方面成为全体国民效仿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不断演化,最终成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的代名词。(P10-11)

后记

代跋 礼与中国人文精神

当代中国人对礼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我们除了要了解生活中的实用礼仪知识,也就是礼的术之外,还应当知道其中的道,也就是礼的精神内涵。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传统的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礼与中国人文精神》一文,从宏观角度阐释礼的文化内涵。彭林教授曾以此为题,在各地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化论坛进行精彩演讲,受到广泛欢迎。现将讲座整理稿呈现于此,与本书正文内容互为补充,作为代跋供读者参阅。一、中华礼仪之邦的缘起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三代的制度递相损益,至周而灿然大备。中国礼乐文明的底蕴是由两位伟人奠定的:周公和孔子。为此,我们在介绍礼乐文明之前,首先要追溯一下周人的历史以及周公与孔子对传统礼仪的贡献。

从制礼作乐到修治齐平

周人有富于崇德的传统。在周之前崛起于黄河流域的商朝,历经17世31王,到了昏庸无道、只顾享乐的纣王时,终于走到了尽头。商朝覆灭之后,周人自觉地认识到,治国安邦不能迷信天命,而是要依靠道德来凝聚民心。在武王克商的巨变中,周人亲眼看到民心向背对于政权存亡的重要性。鉴于纣王的暴政,辅佐武王的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为政方针,要求执政者昌明德性,用道德教化人民,慎用刑罚。要懂得尊重人,包括小民和鳏寡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应当受到欺侮。

周公还要求执政者毋以水鉴,当于民鉴,不要拿水当镜子,而应该把人民的反应当作检验为政得失的镜子。殷人迷信天命,认为上天能主宰一切;周人也相信天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们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说,天的所见所闻,是通过人民的耳目来完成的,人民的所见所闻,就是天的所见所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民希望惩罚谁、奖赏谁,天就一定会顺从。这样,周朝的统治者就在民心和天意之间巧妙地架起桥梁,这种观念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民本思想的诞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后世的文献中,有关以民为本的论述层出不穷,无论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苟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都是渊源于周公的这一思想。

周公分析了商代的历史,得出了商亡于失德的结论。为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定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周公制礼作乐,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其后,经过孔子的提倡和荀子的发挥,礼逐渐形成了博大的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此时的礼不仅仅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有知识的君子的要求,成了全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循的准则。在国家典制的建设上,周公没有按照商朝的模式建立新政权,而是进行了全新的政治改革:他创建了分封制,将天子的弟弟和庶子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他创建了宗法制度,规定天子和诸侯由嫡长子继承;他制礼作乐,从制度上约束贵族的行为,希望纳上下于一道德之团体,也就是用道德把贵族和人民维系在一起。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的确,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次数很多,但每一次变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量变,只有周取代殷的政权转换,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质的飞跃。

武王克商,不是以暴易暴,而是用以德政为核心的全新理念,替代了殷商旧政。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宏纤毕贯,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

首先,天人关系属于礼的范畴。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我们读《礼记月令》,就可以看到其中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要求人们爱惜森林资源,保护幼小动物等。那时的人口比今天少得多,资源也比今天丰富得多,但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人与宇宙万物必须共存共荣的道理,这是怎样的胸怀与卓识!

 ......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