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遍《老友记》
儿子的托福、SAT考试能够一鸣惊人,与一部英语电视剧——Friends(中文译名《老友记》或《六人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儿子曾经告诉我,他上高中之所以能进“龙班”,主要是因为他的数学和语文成绩,数学是第一名,语文是前几名,英语却差到在班里属倒数之列。老师不禁怀疑地问他:“你爸是那个被人称为‘胡雅思’的胡敏吗?”儿子当时羞得无地自容。爸爸的确是雅思、托福、SAT等英语考试培训方面的专家,是众多英语爱好者崇拜的偶像。
然而,英语为什么会成为儿子的软肋呢?一方面,爸爸忙于事业,的确没在他身上花多少时间精力,儿子从小没有养成依赖爸爸的习惯。另一方面,人们常说的“子承父业”只适合一部分人,另外一部分人可能会“远离父业”,最著名的例子是巴菲特的小儿子,他成了一名音乐家而没有成为金融家。儿子是很独立的人,他从不认为父母的专业和职业跟他有什么关系,在学习上他更注重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受别人的影响。在参加美国交流活动之前,他对英语的兴趣不是十分强烈,相反心里还有重重的负担——学好了是沾了爸爸妈妈的光,没学好会遭人耻笑,一段时间里产生过逆反心理。他的这种状况,我其实看得很清楚,但也只能等待合适的时机出现。
去美国交流果然为儿子的英语学习提供了转机。等他从美国回来,我知道他的英语已经脱胎换骨。当他告诉我他想去美国读大学时,我判断他的英语已经没有障碍了,所以我给他的回应是:“妈妈可以从经济上支持你,但考试的事情得你自己搞定。”儿子完全明白我的意思,很自信地回答:“好吧!”从那以后,儿子制订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什么?怎么学?考什么?啥时考?统统都由他自己决定。虽然我完全可以帮他,但我想只要他不主动找我,我就不主动出击,我要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绝不能让他觉得他的事我可以替他做。
儿子的英语发音从一开始就很好,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他高兴地背起了课文,我感觉他不仅吐词清晰,而且轻松自然。儿子还有一个特殊爱好——听英文歌曲,他小的时候唱中文歌曲我并不觉得怎么样,可是唱英文歌曲却有模有样。明确了考托福和SAT的目标后,他就开始尝试各种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自己制作单词卡片,自己在网上和其他考生交流学习经验。也许是听力和发音有优势的原因,他慢慢对看电视剧《老友记》有了很大的兴趣,每天放学回来就直接打开电脑看,写完作业他还会再看一会儿。
看到儿子对《老友记》那么痴迷,我一方面为他感到高兴,同时心里也有些担心。一是看电脑的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我可不希望儿子以后成天戴着眼镜;二是《老友记》里面有很多成年人的东西,怕对儿子影响不好。果然,有一天儿子兴奋地对我说:“妈妈,看《老友记》还真是有帮助呢,我现在知道pregnant是怀孕的意思了。”既然儿子能坦然地跟我提“怀孕”这个词,谈看这部电视剧的感受,说明学英语记单词的确是他关注的重点,我的担心很快烟消云散了。儿子看《老友记》不仅训练了听力、口语,增加了词汇量,还让他了解了美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特征。后来美国布朗大学的一位面试官约他在北京五道口的一家酒吧见面,面试过后两人都很惊讶对方的“外语”水平,面试官说他的汉语完全是通过看《我爱我家》学的,儿子说他的英语主要是跟《老友记》学的,两人很为“英雄所见略同”感到骄傲。
儿子一共看了六遍《老友记》。第一遍是中文字幕,接下来两遍是英文字幕,后面三遍一般不用字幕,必要时再调出中文字幕或者英文字幕。第一遍用中文字幕一是因为还听不懂英文,二是想先了解故事情节,以便对故事产生兴趣,什么也看不懂的话肯定不会有兴趣。看两遍英文字幕主要是跟听,因为字幕总是一闪而过,看英文的速度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最后三遍完全要靠自己听出对白,听不出来就倒回去把英文字幕调出来,特别难理解的地方还会调出中文字幕,这样印象会更深刻。最有意思的是,因为儿子这时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还能发现中文字幕中的一些错误。2010年我去美国看他的时候,发现已经读大三的他还会偶尔看一看《老友记》。他和里面的人物几乎成了朋友,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想念他们。
一部电视剧无论多好看,都不可能让人愿意看六遍,除非他有特殊的目的,比如模仿里面的表演、把台词背下来之类。这使我回想起我上大学时学《新概念英语》的情景:每天跟着录音机读里面的故事,直到每个故事倒背如流,直到自己的发音和磁带上的一模一样,直到把听力、口语、写作等技能通通拿下。儿子现在看《老友记》和我们那时学《新概念英语》应该属于异曲同工。
儿子出国那年春节前夕,爸爸特意买了一套《老友记》光碟送给我,说儿子那么喜欢的东西我也一定会喜欢,没想到儿子一把抢到手说:“送给我吧!”然后就请我们一起在电脑上看了起来。屏幕上的故事一开始,儿子就给我们当起了讲解员,接下来哪个人物即将出场,下面是什么台词,他都如数家珍。听着儿子一口流利的美国口语以及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们不难想象他为什么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从一般英语水平到托福、SAT高分的飞跃。六遍《老友记》,一遍一个样,我们不能不佩服儿子创造的奇迹。
P175-178
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目标的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值得推荐给家长们的价值所在。同时,书中主角胡宸的故事,对于有志于出国留学的孩子,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和励志意义。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胡宸非常成熟,是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想录取的非常全面和优秀的学生之一。胡宸来麻省理工之前不仅拥有很强的学术背景,而且已经取得不错的个人成就和职业发展。尽管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胡宸依然以他的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出类拔萃。
——Heidi V.Pickett(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金融硕士项目主任)
陈采霞老师忠于和遵循母亲的角色,知道大人是大人、孩子是孩子,知道乖乖地听胡宸的“调遣”,然后,在胡宸懵懵懂懂的带领下,一起走过风雨、走过思念、走到了成功。
——林一苇(著名童话作家、诗人,著有《一个叫窦唯de孩子》《一只小猪天上飞》《玫瑰花的问候》《兰阳菜谱》等)
让自己快乐,助儿子成长
陈采霞
当今中国,孩子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泛而必须关注的话题。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国际化的深入、留学浪潮的汹涌而来,无一不对孩子和家长提出新的挑战。作为这个特殊时代的家长,我有幸陪伴和参与了一个孩子自然与培育成长的全过程。对于只有一次育儿经验的我来说,其中的苦与乐自然是刻骨铭心、一言难尽。当一切归于平静,用写故事的方式怀念、珍藏、致敬曾经的光辉岁月是我这辈子作为母亲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情。
之所以想到写这些故事,最开始是因为它是一种寄托感情的方式。儿子在十八岁那年远赴美国求学,一直陪伴他长大的我一下难以适应儿子不在身边的生活,思念和担心让我备受煎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魂不守舍泪流满面,万般痛苦中我发现儿子小时候留给我的记忆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每每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我就会找到一点慰藉,心情很快会舒畅起来。为了不让这些美好记忆随着时光流逝逐渐变得模糊,我产生了记录一些精彩片段的强烈冲动。
慢慢地,我发现我写故事对儿子的影响也很大。有这些故事作桥梁,儿子觉得妈妈的爱没有因为千山万水的阻隔而变得遥远和陌生,他与妈妈的感情没有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开始疏远和淡化,相反我们的心越来越靠近,我们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直到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你这招太厉害了,你把我小时候写得那么乖,我现在都不好意思调皮了,你再把这些故事出版了,全世界都知道我了,我好意思不好好表现吗?”
儿子的悟性很高,不仅读懂了妈妈的思念之情,还读懂了妈妈的良苦用心,这更坚定了我写故事的信心。让自己快乐,助儿子成长,何乐而不为呢?果然,我重新找到了爱儿子的方式,儿子也一天比一天成熟懂事。我们似乎在进行一场比赛:我要把故事写得越来越精彩,儿子要证明自己越来越优秀。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留学生已经成长为职场精英。从德勤到谷歌,从咨询师到战略运营管理,孩子在美国的求职经历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工作经历也可谓不同凡响、耐人寻味。分别近十年,孩子早已习惯了自己打理一切,我们父母也回归了自己的生活,除了平日的简单问候和节假日的匆匆团聚,我们很难有机会进行深度交流。好在我一直保持着写孩子成长故事的习惯,孩子也很认可这种交流形式,在我表示想写一写他的工作经历时,孩子在百忙之中帮我回忆、整理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让我有机会完成了这本书第三版的创作。
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无疑是每个父母努力的方向,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可能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遇到种种问题,比如错过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错误使用教育方法、遇到困难不得不放弃、甚至有可能陷入困境和绝望。我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同样也是酸甜苦辣都有体验,但一路走来,我还是觉得快乐和幸福更多。读大学时,我曾广泛阅读各种图书,其中有两本书对我培养孩子影响很大,一本是《居里夫人》,另一本是《傅雷家书》。虽然我很崇拜
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和大翻译家傅雷,但从这两本书里了解到的作为母亲的居里夫人和作为父亲的傅雷更令我敬佩。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工作既艰苦又耗时,但她没有因此而忽略她的孩子,相反她是一个非常细心而且有责任心的母亲,对两个女儿的培养和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大女儿在她的关心和帮助下也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尚且如此重视孩子的教育,平凡如我这样的母亲怎么能在孩子面前不思进取、玩忽职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先生那样严格、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性、倾注那么多心血教育孩子的父亲在世界上并不多见。虽然我无法像傅雷先生那样博学和睿智,培养出傅聪那样世界闻名的钢琴家,但我至少可以在用心和付出上尽我的全力,所以自从有了儿子我就丝毫不敢怠慢和逃避,孩子的事对我来说是高于一切的,哪怕是牺牲自己的事业和青春我也无怨无悔。如果说我在孩子培养上小有成就,那么我的成就是因为我借鉴了成功者的经验,所以我也希望把我的一点经验传播给大家。
看完我和儿子的故事,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爸爸去哪儿了?在这里我要特别告诉大家,我先生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为了事业——同时也是为了给我和儿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他也是呕心沥血百折不挠,虽然直接给儿子的关心和帮助不是太多,但作为男孩子的父亲,他也是一个成功典范——他在事业上的孜孜以求、坚忍不拔并且硕果累累为儿子树立了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功不可没。我们夫妻俩曾开玩笑说:事业(他创办的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是他的儿子,孩子是我的儿子,我们俩一人负责一个。如今我的儿子已经长大,新航道也在茁壮成长!依我们家的经验,夫妻俩分工合作,的确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因为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意见分歧,相互之间还能培养出更多的信任和独立性,孩子也能看到不同的角色模型。如果父母都以事业为重,孩子势必受到冷落;如果父母都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会倍感压力。
我很感谢我的先生给我机会让我充分扮演母亲的角色,也很感谢儿子给我机会让我成为学习型和成长型的母亲。此外,我还要还要特别感谢曾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的彭明榜先生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此次出版付出巨大努力的编辑们——唐知涵女士和冉孟灵女士,还要感谢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家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学敏老师及她的同事们,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不可能有这本书的存在,更不可能有这本书今天的模样。希望这本凝聚众人心血的书能够抛砖引玉、传播爱与智慧,为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愿所有孩子健康成长,愿天下父母收获幸福!
(2018年1月30日于北京)
陈采霞著的《幸福就是一起成长:麻省理工金融小子养育手记》讲述了“别人家的小孩”的故事:自己走路去上幼儿园;小学时就曾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初中时被学校聘为“校长助理”;高中时参加美国高考,被美国名校录取,本科期间,他同时攻读会计、金融和电子工程三个学位,都取得优异成绩;之后,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金融硕士,作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并顺利进入谷歌公司任职。
这也是平常百姓家孩子的成长故事:打游戏也上瘾;弹钢琴的路上也曾遇到瓶颈而中断;挑食偏食但是个虎皮尖椒控;为了IPHONE和妈妈闹别扭……
陈采霞著的《幸福就是一起成长:麻省理工金融小子养育手记》讲述了孩子从出生到进入谷歌工作期间的成长经历,生动地再现了孩子在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下如何拥有热情开朗、善于交流的性格,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战胜成长的困难。这些故事饱含真情,所思所感贴近家教现实,对渴望帮助孩子成长的家长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