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典藏版)(精)》作者、哈佛商学院教授扬米·穆恩用其独到的哲学思辨力告诉我们:三大品牌营销战略是企业和个人实现差异化、脱颖而出的核心指南。
营销已经成为时代之声。它不仅为我们的消费行为,也为我们的期盼、我们的爱和恨设定了一种有规律的脉动,营造出一种节奏。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些见解是无法通过线性思考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在这本书里,矛盾、对比和旁逸斜出的联系俯拾即是。
| 书名 |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典藏版)(精)/全球知名商学院经典课程系列 |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市场营销 |
| 作者 | (美)扬米·穆恩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典藏版)(精)》作者、哈佛商学院教授扬米·穆恩用其独到的哲学思辨力告诉我们:三大品牌营销战略是企业和个人实现差异化、脱颖而出的核心指南。 营销已经成为时代之声。它不仅为我们的消费行为,也为我们的期盼、我们的爱和恨设定了一种有规律的脉动,营造出一种节奏。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些见解是无法通过线性思考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在这本书里,矛盾、对比和旁逸斜出的联系俯拾即是。 内容推荐 企业如何从嘈杂混乱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哈佛商学院教授扬米·穆恩认为,要想赢得消费者的忠诚,不应在不足的方面追赶其他品牌,而要做相反的事情——加强优势,勇于做减法,不需要迎合所有消费者或者客户。这不仅对于企业品牌至关重要,每个人的进步也离不开这一点。这不仅是差异化的标志,更是优秀的标志。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典藏版)(精)》作者通过对谷歌、宜家、MINI Cooper(迷你库珀)、红牛、捷蓝航空等品牌成功案例的研究,总结出品牌营销的三大核心战略,告诉我们如何在“相同”中寻找“不同”,实现差异化。这三个核心战略是: “逆向品牌”战略:减少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超越行业品牌”战略:彻底忽视既有的类别定义,把消费者从习惯性的消费节奏中拉出来。 “敌意品牌”战略:欲擒故纵,不以传统方式进行营销,甚至有一点儿反营销,拒绝使用吸引顾客的传统理念。 目录 推荐序 教育改变命运,我们改变教育/郑毓煌 自序 我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应该与你一样/扬米·穆恩 前言 反思消费世界,在混乱中脱颖而出/扬米·穆恩 第一部分 群氓的竞争(批判) 第1章 群氓的天性 第2章 关于发展的悖论 第二部分 不参与竞争(庆祝) 第3章 应对模糊的产品类别 第4章 逃离集体心态的品牌 第5章 逆向战略品牌 第6章 超越行业的品牌 第7章 敌意品牌 第8章 差异化 第三部分 人性化(反思) 第9章 营销近视症回顾 结语 附录 致谢 试读章节 第1章 群氓的天性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有个老师总鼓励我们要多喝牛奶。不知为什么,她就是认为喝牛奶可以提升智力水平。对于这位老师而言,智力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可以说,无论是从内心,还是从专业背景的角度来讲,她都堪称学者。 有时,有的同学会直截了当地问她:“什么是智力?”她的回答每次都不同: “智力就是小孩子说出来的第一句话。” “智力就是今天上午金贤珠同学在数学课上讲的笑话。” “智力就是手牵手的三兄弟。” “智力是黄色的。” 她的回答让我们晕头转向。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想想她那样回答的原因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还是孩子的我们其实是在请她用最直白的方式描述事物,以便我们能够容易理解。虽然她回应我们的态度开放而坦率,但回答问题时采用的表达和要描述的事物却毫不相干。坦白地说,整件事情确实让人抓狂。 但话说回来,现在我越来越能理解这位小学老师了。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描述事物对于描述者来说其实是一项艰难的挑战。越想深人挖掘某种事物的本质,就越应该找到更准确的词语客观地把事物描述出来。幸运的是,词语问有无数组合方式,随你所用;闲难的是,如果词语组合的方式太过于新颖或大胆,别人可能无法理解整个描述。 作为一名成年人,这两方面我都体验过。每当听到一位评论家说某种酒“味道很吸引人,会使大脑兴奋”,“人口时有一种薄荷和绿桉树的味道”或“有浓郁的洋槐蜂蜜和香草味”时,我总是感到闲惑不已。同样,如果认真读完一篇2000字的影评后还是不满足,就会让人非常沮丧。影评人好像陷入了撰写散文的乐趣中,完全忘记了回答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不错,演员的表演确实很“卖力”,灯光的运用确实也很“大胆”,但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看?值得大家去看吗? 每年大约有200名新生选修我的课程。如果要我描述这群学生的性格,你肯定认为我会使用一些你意料之中的词。你肯定不会认为我会说他们“能隔音、柔软易压缩,或者需要天天浇水”,在你的预期中,我会说他们聪明、有智慧、善良,或者很外向。一段好的描述应该按照人们能够理解的标准来捕捉事物或现象的特殊性。否则,我们就无法在大脑中安置这些被描述的实体。 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在描述的时候,我还是会忍不住使用一些更生动的语言,以便对学生做出更加客观的判断。于是,我就再次栽在了词汇这个难题上。在描述类似一个人或一群人这样的复杂体时,可供选择的词汇是非常多的。你既可以说一个人讨厌、古怪而有趣、尖刻,也可以说他脆弱、话多或精力充沛。于是,“无穷无尽”这个问题又出现了。 这时,一套统一的描述方法是很有用的。有了这套方法,词汇的使用就有了可以遵循的规则和规范。这套方法通过提供一系列标准,为性格描述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基础,从而结束了无休止的词汇混搭游戏。 请看一种比较流行的描述方法:标准人格测试。人格测试是一种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标准描述个体性格的测试工具。这种类型的测试无疑有很多种,但最基本的测试是从两个维度(这应该不需要解释)人手的,比如强势或顺从,友好或不友好。 这种测试工具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在最节省资源的情况下捕捉大量信息。大多数人格测试会涉及4种或5种维度,但最基本的二维测试方法的表现力也是非常惊人的。把某些人描述为“不友好——顺从”,就可以传递出其性格方面的大量信息。当然,你也可以延伸出另外一套描述性词语(例如:“消极反抗”“阴郁”“充满怨恨”等),从而更加彻底地把个体的性格具体化,不过描述的核心仍然是固定的。优质的描述标准应该做到:直击事情的核心所在,捕捉到性格的本质,否则这种性格描述就会无休无止。(P3-6) 序言 反思消费世界,在混乱中脱颖而出 想象一下,你现在站在超市麦片区的货架前,要选择一种你以前没有吃过,但在理想情况下会喜欢吃的麦片,你会怎么选择?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这类食品,那么这项任务就不会太难。十有八九,你只需沿着过道向前走,一次性过滤掉一批麦片,比如所有儿童麦片……或者所有看起来含糖过多的麦片。然后,再用第二套过滤方法继续精心选择,排除掉一批,比如所有格兰诺拉(granola)麦片……或富含纤维的麦片。在把过道上的所有谷类食品缩小到一个小范围后—或许只剩六七种品牌,再按照层层标准排除,比如所有含葡萄干的品牌,或包装太难看的品牌,直到最后做出选择。 完成这个过程可能只需几分钟。当然,如果你对早餐过分挑剔,那么花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如果不考虑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你选择产品的方法体现出的智慧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在某种程度上,你已经学会了专业市场营销人员所使用的产品分类解构法:使用一连串子类别或更小的子类别;在某种程度上,你还学会了按照标准为一系列产品分类;还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你已经学会了区分只有细微差别的品牌。换句话说,你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位分类专家,一位麦片专家。 现在,再想象一下,一个火星人站在同一条超市过道上,要完成同样的任务。这项对你来说很容易的任务却会令他退缩。即使他的智商很高,也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来分析这些不同的商品。可怜的火星人,对他来说,所有麦片的包装都是一样的,这真令人困惑。 为什么呢?因为行家看的是差异,而新手看的则是相似点;行家可以通过细微的不对称识别出极小的差别,而新手则缺乏必要的过滤手段来有效地分析、整理和筛选各种产品集合;行家仅凭直觉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某个产品类别,而新手很费力才能找到产品类别。就这一点而言,购物已经超越了经验,上升到现象学层面。 你可以在各种产品领域内不断尝试这种方法,结果都是一样的。试试给美国本土以外的人解释佳洁士和高露洁牙膏的不同,试试给一个孩子解释本田和丰田汽车的差别。我和我先生逛Foot Locker专卖店的时候,他会像一位寻找一种罕见葡萄酒的品酒行家一样在店里逛,而我就不同了,我完全就是一个运动鞋的门外汉。所以,他在店里逛的时候,我站在商店的落里,感觉自己被一模一样的鞋子淹没了。 如果要了解某种文化中的群体消费观,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参观当地人购买肥皂、食物和鞋子等日常用品的地方。如果外星人参观了美国的某个杂货店或药店,他们就会得出这个结论:人类整日沉迷于大海捞针—从数不清的麦片和肥皂中做出选择。从很多方面来说,他们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总是让自己处于这样的境地:不断地从过度丰富的产品中做出购物选择,而且也对此习以为常。 …… 同时,我很清楚本书并不是一本带有指导性质的入门书。在我看来,指导性书籍的问题在于很少有人会真正相信书中的内容。如今的商人需要的是一系列全新的见解,而不是一套全新的操作指南。因此,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将从一系列见解入手,讨论一种关于竞争,尤其是竞争性差异的崭新思考方法。 如此一来,撰写此类商业性书籍就遇到了挑战,因为所有的好句子已经被用完了。所以,必须打破常规,漠视传统智慧,变得激进,吐故纳新。但问题是,如何让一个人重视那些他认为已经被滥用的词语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你在当地书店的旅游书籍专区驻足过,你就会发现,这类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主要的一类是各种各样的旅游指南,像《福多尔的2010加勒比海之游》(Fodor's Caribbean 2010)、《意大利旅游入门》(Italy For Dummies)、《佛罗默85美元一天畅游欧洲》(Frommer's Europe from $85 a Day)等等。这些书籍其实都是指南性手册,内容都是一些清晰的旅游建议,比如去哪里旅游、旅游途中应该做什么等,而且常常以列表、项目符号、排行榜等形式呈现出来。 不过,在大量类似的指南性手册旁边,还摆放着另一种旅游书籍,这类书籍的内容与那些手册相同,但记述方式却迥异。像比尔·布莱森(BillBryson)的《“小不列颠”札记》(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的《到乡下来》(Cominginto the Country)、保罗·泰鲁(Paul Therous)的《直至世界尽头》(To the Ends of the Earth)等。在这些书里,读者读到的是作者在英国乡间游览时,在喜马拉雅山跋涉时,或在树林里漫步时的深思与见闻。这类书籍几乎没有掺杂任何清晰的旅行建议,原因是那些卖弄学问的建议会破坏这类书籍所带来的独特阅读体验—这类书温和地提醒读者,不管走到哪里,重要的并不是你看到的景色,而是你欣赏景色的方法。 我之所以会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在本书的最后一节会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过程决定结果。也就是说,人们参与竞争的方式导致了现今商业领域中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正因为如此,我才认为我们应该尝试一种新的实践。我们应该培养新的竞争习惯,制定新的竞争制度和竞争规则。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一种崭新的竞争性参与的文化,这种文化至少可以成为杰出成就的孕育者。 所以,如果你愿意,请让我为你介绍我眼中的消费世界。或许我的叙述方式有些散乱,时不时还会陷入一种学术味颇浓的胡言乱语中,不过,请你记住,这种类似日记的书籍的价值就在于其反思效果。用我的话说就是,在每天结束的时候,日记里所写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读日记的时候大脑里所思考的内容。 后记 我之所以会撰写本书,是因为我认为企业的一部分核心能力已经土崩瓦解,企业的竞争策略中蕴含的一些设想也亟待重新调整。 在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里,要成为一名专业商务人士,就意味着要被各种事务包围。要管理生产线和经销商,要调整定价算法,还要制订销售方案。世界变化太快,我们都在努力追赶,忙着努力了解各种机制,让它们保持正常运转。但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喧哗与骚动最终带来的只会是群体性的渐进式变化,而这种渐进式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带来差异化,包括任何形式的差异化。 我之所以会撰写本书,还因为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但不是通过增加一些内容,而是通过对我们行为的深刻思考而做到的。我常常提醒学生们,差异化不是一种策略,不是光鲜的广告活动,也不是一系列闪亮的新功能,更不是一张薄薄的会员卡或一张退款凭证,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精神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承诺,一种要理解人们的承诺,但不是用一种人们不熟悉的方式,而是一种受人重视、尊重,甚至是欢迎的方式去理解人们。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书里看到,已故的喜剧演员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很不喜欢别人说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谁要是这么评价他,他就会纠正对方,说自己只是一个“失望的理想主义者”。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对他很重要,我可以理解。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要坚信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令人厌倦,按照非常规标准生活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立足之地,甚至还会得到社会的回报。提到商界,我也会这么思考。“营销”“品牌推广”和“销售”这些词汇之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如此重要(不论是好是坏),唯一的原因就是,消费本身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创意品牌能够产生意义,这也是它们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它们遵循着不同的标准,而当它们这样做时,我们就会与其产生共鸣。 我之所以会撰写本书,还因为我相信,虽然在商界总是会存在头脑混乱的群体——在所有产品类别里,在所有行业里,都会有一批步伐一致的、让人分辨不出差别的品牌,但是一定会有例外的情况。医生兼作家阿图·葛文德曾经在书中提到过一种医学界的“正常偏差”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医学界的少部分人与其他人处于同样的环境中,但同执地拒绝被传统智慧束缚,最终就能发现一些新颖而反传统的方法,然后再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一些看似棘手的问题。我认为在商界同样存在这种“正常偏差”现象,也就是那些比较独特的品牌。这些品牌之所以独特,并不是因为它们比其他品牌发展得更快或更努力,而是因为这些品牌从心底里拒绝把现状当作理所当然的存在。 所以,在学期结束时,我有时会给学生布置一份作业,要求他们试着想象未来的创意品牌。我的问题是:这些品牌会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可能你也会想到,学生上交的作业都很不错,他们不仅认真思考过,而且作业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有些同学对未来20年的消费行为发展趋势的预测非常有创意。有些同学则对特定的行业领域,如时尚界、酒店行业或饮料行业,做出了比较严谨的推断。我常常会节选出他们作业中的一部分,带到课堂上公开讨论。但讨论到最后,学生们总会反问我:“你认为未来的品牌是什么样子的?你认为它们会有哪些共同特点?” 和他们一样,我手里也没有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但是,我认为这样的预测很有意思。下面就是我的回答。 我认为,这些品牌的第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会提供一些很难寻觅的东西。根据历史经验,企业要想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产出一些难得一见的产品。毕竟,稀缺常常可以刺激需求。 但问题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太多,多到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需求,还能有什么稀缺的东西呢? 请稍微思考一下,你还缺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只要我感觉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太多——应该是所有方面,这种过度拥有就会让我产生一种逃离的欲望。也就是说,当我的周围充满喧嚣、刺激、骚动和活跃的事物时,我缺少的是安静。当我面对多种选择,被销售人员包围并向我保证能让我立刻满足时,我缺少的是一点思考的时间。实用主义激发了我对幻想的渴求,但过多的幻想反过来也会刺激我对事实的渴求。 品牌可以通过远离这个产品过剩的世界去创造价值,这样的机会是存在的,而且一直都存在。我告诉学生们,无论是敌意品牌、逆向战略品牌,还是哈雷摩托、多芬,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即:它们能提醒着我们什么东西已经过剩,然后再给我们提供一些我们缺少的东西。记住,限制可以刺激新的欲望,低声细语也有嘶吼般的力量。我确信,能够提供稀有产品的品牌一定能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未来品牌的第二个共同点是:它们都能够“坚守一个大创意”。也就是说,它们与其他品牌的差异不只是一点点,而是差很多。 真是难以想象,著名营销专家特德.莱维特(Ted Levitt)提出“营销想象力”(the marketing imagination)这个概念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可惜的是,这个在过去用非常诗意的方式捕捉企业灵魂的词语,如今却暗含讽刺的意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人在其从商生涯中,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人要求他提出一个“大创意”。也就是说,没有人要求他在那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发挥想象力,一次都不用。我在学校里上管理培训课时,只要是第一次在课堂上提到“想象力”“创造力”这些词汇,我就要克制自己,不让自己觉得不好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商业已经远远偏离了“提出创新理念”这个优良传统。 但孩子们为什么都是创新天才呢?因为他们不是成年人。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人生经历,也没有太多的理性思维。这一点解放了他们,让他们不带偏见地看待这个世界。所以,他们会把一个特百惠塑料碗看作一艘小船;你递给他们一个银勺子,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来挖东西。偶尔产生灵感是一回事,持续不断地产生灵感则是另外一回事。小孩子就能持续不断地产生灵感,原因很简单,他们不受那些已经被滥用的脑力启发法的限制,也不会受习惯、习俗或死板的礼仪规范的束缚,他们很调皮,很有破坏性。在成年人已经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时候,孩子们则听从自己创新欲望的指引,自由地发挥着想象力。 差异化是一种异常行为;差异化是一种重新排列;差异化意味着坚持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换句话说,差异化代表着抛弃常规的事物。如果你让我预测,我会说,未来的创新品牌就是能做到上述这些的品牌,即使在崎岖不平的发展道路上亟须做出重大调整,它们依然会这么做。 未来品牌的第三个共同点是:它们都“非常人性化”。换句话说,它们将是由对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极度敏感的人们创造出来的。 我认为,在这方面,营销人员尤其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营销人员其实就代表着企业人性化的一面。作为营销人员,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企业变得更加人性化。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消费者,了解这些“真实的人”,而且了解的程度要超过企业的其他任何部门。如果我们的企业很注重工程方面的因素,我们就要多关注细微的因素;如果我们的企业注重硬件的因素,我们就要多强调软件因素。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曾经说过,在新信息时代,因为信息过于繁多,直觉变得越来越珍贵。作为营销人员,我们的职责是:确保我们的企业能够利用想象力和周围的环境,捕捉到人类经验的所有层面,并尊重和赞美这些经验。 当然,要做到这些,营销人员必须“融入”这个世界。我们周围全是氧气,我们需要吸人这些氧气。从酒吧到大街,从厨房到学校,从纽约到东京……无论在哪里,都要吸人周围的氧气。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是认真地从深层次上做到了,我们就能得到这样的回报:我们会发现,我们能从投机消费、不消费和过度消费中学到不少东西。我们还会发现,会有满意的消费,也会有勉强的消费;有很随意的消费,也有政治性的消费;有不道德的消费,也有竞争性的消费;消费可以是一种标志,还可以是其他很多东西。但是,无论怎样,消费总是带有启发性的。 差异化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来源于倾听、观察、吸收和尊重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承诺,一种要理解人们,让人们知道“是的,我们懂”的承诺。 未来一定会有更多这样的品牌,这是毫无疑问的。 书评(媒体评论) 哈佛商学院被誉为王冠上的璀璨明珠,其案例被诸多商学院广为使用。创立于1881年的沃顿商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大学商学院,比哈佛商学院还早27年。我相信,“全球知名商学院经典课程系列”丛书不仅会带给读者商业知识和智慧,更会将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知名商学院教育带给成千上万的读者,惠泽更多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创业者和职场人士。 ——郑毓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生导师 在人人都喊差异化的大背景下,奇怪的是产品之间却越来越缺少差异性了。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办?哈佛大学营销学教授穆恩以其独到的哲学思辨力告诉我们:按部就班的渐进式改变是多数人的平庸策略,只有能够独立思考、对营销本质有深刻洞见的人才能真正创造差异化的影响力。 ——成甲 文化旅游全案咨询品牌“京都风景”创始人、《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作者 本书令人震撼。作者的写作功力堪比《纽约客》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其见解与吉姆·柯林斯一样反直觉。扬米·穆恩在本书中阐释了以下问题:现今社会为何会产生过度丰富的产品,供给过剩;为何会“过度程序化”;为何消费者会眼花缭乱,不知选择何种产品和服务。这些问题会促使你思考如何在这个疯狂竞争的市场中胜出。 ——吉姆·西特林 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董事、北美CEO继任计划管理层之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