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孺子歌》
大约在公元前277年的一天,在湖南长沙一带的湘江河畔,一位身材瘦长、面容苍老、脸色灰暗、披头散发的男子在岸边长时间徘徊着,沉思着,看样子十分落魄潦倒。他有时一边走一边高声吟诵着什么,有时又停下脚步,朝西北的方向久久地凝望着,花白的长发被夏天傍晚的风吹得凌乱不堪,他好像也浑然不觉。眼看太阳就要西沉,湘江上弥漫起薄雾,他似乎还没有离开的打算。
不远处有一位打鱼的老翁,他注意这位男子几乎整整一天了。渔父收起渔网准备返回时,他特意绕到男子身边,上下打量了他好久,忽然眼睛一亮,脸色顿时变得恭敬起来,他对着男子深深一拜,拱手问道:“敢问这位先生可是三闾大夫?您怎么会来到这儿呢?”
男子的沉思被打断,也拱手回礼道:“在下正是屈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没有地方可以容得下我,所以我就被流放漂泊到了这里。”
渔父说:“智慧的圣人可不应该像您这样迂腐固执啊!圣人应该能够随着世俗的风气转变而改变看法,能屈能伸。既然全世界的人都浑浊,那您为什么不能混在里面也一起和稀泥、同流合污呢?既然别人都昏昏沉沉大醉不醒,那您为什么不混在其中连酒带渣也一起喝他个酩酊大醉呢?先生您为什么非要把事情看得那么透彻深刻,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高洁,那么与众不同,以至于为世人不容而被放逐呢?”
屈平长叹一一声,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先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再将帽子戴在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先把衣服上的灰尘抖掉,再穿上干净的衣服。我怎么能让自己干干净净的身体裹在污浊不堪的衣服里面呢?我做不到啊!我宁可投身湘江,去喂河里的鱼,也决不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沾染上世俗的尘埃污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也不再答话,他知道不可能说服屈平。于是,渔父拱手告别屈平,他一边摇着船桨、叩着船舷,一边高声唱起了楚地流行的诗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歌声清晰地飘到屈平的耳朵里,他注视着渔父逐渐远去的小船,再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为什么他就不能像渔父劝他的那样生活呢?无论水是清澈还是浑浊,他都应该随波逐流吗?好心的渔父看出了自己的痛苦,他是希望自己不要再执着于改变世道的浑浊,而是首先要保全自身。就算不能和那些人一起同流合污,也可以选择退隐山林,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啊!
屈平,也就是屈原。“平”是他的名,“原”是字。后人提起他时,总是以字敬称,称他为“屈原”,甚至称他为“屉子”,认为他和孔子、孟子等那些大家一样,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
屈原的身份非同一般。他是楚国王室的后裔,和楚国的君王本来是同姓的宗亲,且年纪轻轻就进入了楚国的政坛中心——在他20出头、楚怀王当政时候已经官至左徒。楚国最高官职是令尹,相当于丞相,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首相,或者是国务院总理了。左徒大约是仅次于令尹的官职,很可能类似于“副相”的职位,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屈原流浪到湘江河边时,渔父称呼他为“三闾大夫”,这是因为除厂左徒外,屈原还做过“三阊大夫”的官。这个官职的主要功能是掌管楚国王室三大宗族之事,并且还承担了培养王族子弟的教育任务。
然而屈原与渔父邂逅在湘江边时,早已不是左徒或者三闾大夫,他只是被楚王流放的一介罪臣,他已经没有资格参与楚国朝政的任何决策,可流放多年的他,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楚国的命运。渔父正是看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才苦门婆心地劝他:楚国朝廷上上下下的黑暗实在不值得您如此眷恋,还不如明哲保身,自由自在地过着自己的逍遥生活呢。
渔父离去时高歌的那首“沧浪之水清兮”,正是在楚地长期流行的一首诗歌《孺子歌》,《孟子》也曾引用过这首诗歌。传说一个小孩子在唱这首诗歌的时候,正好被孔子听到了,孔子便对他的学生们说:“同学们听到了吗?如果河水清澈,就用来清洗帽子上的缨带;如果河水浑浊就用来洗脚。就看你自己怎么去选择了。”孔子的意思其实是用这首《孺子歌》来阐明一个道理:河水是清澈还是浑浊,人没有办法去改变,但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态度来决定如何取舍,而不只是被动地受到河水清浊的制约。
可见,对于同一首诗歌,渔父和孔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渔父用《孺子歌》来劝说屈原不要太洁身自好,何必在意河水是清澈还是浑浊呢,还不如随波逐流吧;孔子却更强调入对环境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不要被环境的浑浊所污染。P2-4
这是一套被约请的丛书,与往常被约书稿时的迟疑不同,这次接到出版社的约请,我几乎是满口应承了。这除了与“诗词”的主题有关,也与我一直想为青少年诗词爱好者写点东西的心愿有关。对于我来说,洋洋洒洒写下这五卷四十多万字的诗词解析,倒不是为迎合当下的诗词热,而是作为诗词中人,普及传播中国的优秀诗词,我一直引以为自己的天职。我很清楚,所有的“热”都有一定的时效性,都会有降温的时候,从而变成僻置一旁的“冷”。而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忽冷忽热的情形都不是诗词应有的常态,诗词就应该是我们生命中的一股暖流,舒缓、优雅而有力地呵护着我们的人生。
诗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也许答案各不相同,但我深信,长期浸染诗词的人,诗词回馈的一定是丰厚而优质的生命质量。辛弃疾曾惊讶地发现他与自然之间,时常有着互相深情而神奇的眷顾之心,他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一种怎样温润而浪漫的情怀和情景,又有谁能拒绝这样心物交融后纯净而纯美的时刻呢?而人文中的诗词与自然中的“青山”,其与“我”的关系正是神韵相似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走近诗词,尤其希望青少年多品读诗词,多感受一流诗人笔下曾经的风景和情怀,从而让自己的世界更丰盈、更有姿态、更有内涵。
为了便于读者在主题上把握‘占典诗词的类型,我将这套书分为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五卷。每卷之下再细分若干专题,如品格卷下分爱国、战争、气节三篇;智慧卷下分人生哲理、豁达胸襟、讽刺劝谏三篇;自然卷下分羁旅行役、赠友送别、遣}-乙梦境、隐居林泉四篇,等等。当然,所有的分卷分篇也只具备相对的意义,其中交错夹杂的情况难免存在,所以严格来说,这个主题及主题之下的细目只是从大概的意义上来划分的。但我也深知,古典诗词所反映的世界如此繁复变幻,如果混沌无序地把这些诗词随置一处,可能更让读者有茫然无措之感了。
我选择的这一百五十首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龚自珍的作品,基本上涵括了整个古代的诗歌发展史,显然带着尽力展示诗史源流的用意。这些诗歌更在主体上覆盖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诗词,兼收一些虽未被收入语文教材,但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影响的作品,目的当然是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之外,拓展他们的诗词视野,加深他们对诗史源流的整『本l生理解和接受。
诗词虽然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结晶,但其背后往往有着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现实背景。我的解析注重知人论世,原因亦在此。如我在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用了一半多的篇幅叙说南宋与金朝之间称“臣”称“侄”的屈辱历史,并最终形成以“主和”为核心的南宋偏安政治局面。在这种背景之下,陈亮与辛弃疾的“鹅湖之会”,剧谈“恢复之事”,简直可以视为一场民间“英雄会”。以此来看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冷白发生”数句,辛弃疾的内心该深藏着何等的苍凉与悲愤!
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特点,我在讲解中还非常注重故事性的场景还原,以使读者能形象而便捷地切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李白的《赠汪伦》本身就是写一个诗坛巨星与粉丝之间的有趣故事。汪伦以一封夸奖泾川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信件,引发了李白的兴趣。但这背后实际上是汪伦的“狡狯”之心。面对并无桃花的“桃花潭”和只有一家“万”姓人开的“万家酒店”,不用说,李白与汪伦的见面一定充满着戏剧性。还原这一戏剧性的场景,想来读者可以对当年那“历史性”的场面心追神想了。
一等的诗歌当然也具有一等的艺术性,所以对诗词的艺术分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书稿中分析《山鬼》用风云变幻的景物变化来写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而汉乐府《妇病行》是如何体现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特点,等等,这些也都在讲解中会涉及。情感的熏陶与艺术的感染,是我讲解时并重的两翼。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总有人担忧诗词的边缘化。而以我粗浅的了解,至少在中国人的心中,这是一种过虑了。诗词可以不张扬在生活的表象,独自徘徊;但也必然会盘踞在心里,生根发芽。伴随着诗歌一路走来的中华民族,这种诗性早已沉淀在血脉里,是一种与生命同在的存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这首诗是写给琴师董大的,如果我们把“君”换作“诗”,我觉得这完全就是诗词的自信了。
诗词,天下谁人不识君!诗词,何愁前路无知己!
杨雨
2018年2月10日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本系列图书由“ 百家讲坛” 主讲杨雨教授悉心创作, 从先秦到清代的古典诗词中提炼出“ 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 五大主题, 从时代特色、历史背景、诗人身世、创作经历等角度, 为青少年讲述蕴藏在古典诗词背后或伟大、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 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内涵、精神与品格。
《杨雨讲诗词故事(智慧卷)》由杨雨著、周敏绘。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经典古诗词,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具。“杨雨讲诗词故事”系列图书由百家讲坛婉约派教授杨雨倾力创作,将深入浅出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内涵,精神与品格。该系列图书共五本,以“萃取国学精华”为基础,分为“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五大主题,精选从先秦到清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诗词篇目或节选进行赏析,并讲述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或诗词故事,向青少年传递爱国、诚信、豁达、独立、坚韧、勤俭等优良品质,以期古为今用,把经典传统文化嵌在青少年的脑海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本文稿为“品格卷”,精选30篇与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和赏析,也为青少年讲述诗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周敏绘的《杨雨讲诗词故事(智慧卷)》为其中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