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雨讲诗词故事(智慧卷)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杨雨
出版社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沧浪之水清兮——《孺子歌》

大约在公元前277年的一天,在湖南长沙一带的湘江河畔,一位身材瘦长、面容苍老、脸色灰暗、披头散发的男子在岸边长时间徘徊着,沉思着,看样子十分落魄潦倒。他有时一边走一边高声吟诵着什么,有时又停下脚步,朝西北的方向久久地凝望着,花白的长发被夏天傍晚的风吹得凌乱不堪,他好像也浑然不觉。眼看太阳就要西沉,湘江上弥漫起薄雾,他似乎还没有离开的打算。

不远处有一位打鱼的老翁,他注意这位男子几乎整整一天了。渔父收起渔网准备返回时,他特意绕到男子身边,上下打量了他好久,忽然眼睛一亮,脸色顿时变得恭敬起来,他对着男子深深一拜,拱手问道:“敢问这位先生可是三闾大夫?您怎么会来到这儿呢?”

男子的沉思被打断,也拱手回礼道:“在下正是屈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没有地方可以容得下我,所以我就被流放漂泊到了这里。”

渔父说:“智慧的圣人可不应该像您这样迂腐固执啊!圣人应该能够随着世俗的风气转变而改变看法,能屈能伸。既然全世界的人都浑浊,那您为什么不能混在里面也一起和稀泥、同流合污呢?既然别人都昏昏沉沉大醉不醒,那您为什么不混在其中连酒带渣也一起喝他个酩酊大醉呢?先生您为什么非要把事情看得那么透彻深刻,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高洁,那么与众不同,以至于为世人不容而被放逐呢?”

屈平长叹一一声,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先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再将帽子戴在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先把衣服上的灰尘抖掉,再穿上干净的衣服。我怎么能让自己干干净净的身体裹在污浊不堪的衣服里面呢?我做不到啊!我宁可投身湘江,去喂河里的鱼,也决不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沾染上世俗的尘埃污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也不再答话,他知道不可能说服屈平。于是,渔父拱手告别屈平,他一边摇着船桨、叩着船舷,一边高声唱起了楚地流行的诗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歌声清晰地飘到屈平的耳朵里,他注视着渔父逐渐远去的小船,再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为什么他就不能像渔父劝他的那样生活呢?无论水是清澈还是浑浊,他都应该随波逐流吗?好心的渔父看出了自己的痛苦,他是希望自己不要再执着于改变世道的浑浊,而是首先要保全自身。就算不能和那些人一起同流合污,也可以选择退隐山林,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啊!

屈平,也就是屈原。“平”是他的名,“原”是字。后人提起他时,总是以字敬称,称他为“屈原”,甚至称他为“屉子”,认为他和孔子、孟子等那些大家一样,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

屈原的身份非同一般。他是楚国王室的后裔,和楚国的君王本来是同姓的宗亲,且年纪轻轻就进入了楚国的政坛中心——在他20出头、楚怀王当政时候已经官至左徒。楚国最高官职是令尹,相当于丞相,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首相,或者是国务院总理了。左徒大约是仅次于令尹的官职,很可能类似于“副相”的职位,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屈原流浪到湘江河边时,渔父称呼他为“三闾大夫”,这是因为除厂左徒外,屈原还做过“三阊大夫”的官。这个官职的主要功能是掌管楚国王室三大宗族之事,并且还承担了培养王族子弟的教育任务。

然而屈原与渔父邂逅在湘江边时,早已不是左徒或者三闾大夫,他只是被楚王流放的一介罪臣,他已经没有资格参与楚国朝政的任何决策,可流放多年的他,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楚国的命运。渔父正是看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才苦门婆心地劝他:楚国朝廷上上下下的黑暗实在不值得您如此眷恋,还不如明哲保身,自由自在地过着自己的逍遥生活呢。

渔父离去时高歌的那首“沧浪之水清兮”,正是在楚地长期流行的一首诗歌《孺子歌》,《孟子》也曾引用过这首诗歌。传说一个小孩子在唱这首诗歌的时候,正好被孔子听到了,孔子便对他的学生们说:“同学们听到了吗?如果河水清澈,就用来清洗帽子上的缨带;如果河水浑浊就用来洗脚。就看你自己怎么去选择了。”孔子的意思其实是用这首《孺子歌》来阐明一个道理:河水是清澈还是浑浊,人没有办法去改变,但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态度来决定如何取舍,而不只是被动地受到河水清浊的制约。

可见,对于同一首诗歌,渔父和孔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渔父用《孺子歌》来劝说屈原不要太洁身自好,何必在意河水是清澈还是浑浊呢,还不如随波逐流吧;孔子却更强调入对环境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不要被环境的浑浊所污染。P2-4

目录

人生哲理篇

 沧浪之水清兮——《孺子歌》

 岭上多白云——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闰意献张水部》

 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夕阳无限好——李商隐《乐游原》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两村》

 书卷多情似故人——于谦《观书》

豁达胸襟篇

 不才明主弃——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东边日出西边雨——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殷勤入故园——柳宗元《零陵早春》

 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醉里且贪欢笑——辛弃疾《西江月》

讽刺劝谏篇

 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赠花卿》

 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折戟沉沙铁未销——牡牧《赤壁》

 为谁辛苦为谁甜—一罗隐《蜂》

 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序言

这是一套被约请的丛书,与往常被约书稿时的迟疑不同,这次接到出版社的约请,我几乎是满口应承了。这除了与“诗词”的主题有关,也与我一直想为青少年诗词爱好者写点东西的心愿有关。对于我来说,洋洋洒洒写下这五卷四十多万字的诗词解析,倒不是为迎合当下的诗词热,而是作为诗词中人,普及传播中国的优秀诗词,我一直引以为自己的天职。我很清楚,所有的“热”都有一定的时效性,都会有降温的时候,从而变成僻置一旁的“冷”。而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忽冷忽热的情形都不是诗词应有的常态,诗词就应该是我们生命中的一股暖流,舒缓、优雅而有力地呵护着我们的人生。

诗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也许答案各不相同,但我深信,长期浸染诗词的人,诗词回馈的一定是丰厚而优质的生命质量。辛弃疾曾惊讶地发现他与自然之间,时常有着互相深情而神奇的眷顾之心,他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一种怎样温润而浪漫的情怀和情景,又有谁能拒绝这样心物交融后纯净而纯美的时刻呢?而人文中的诗词与自然中的“青山”,其与“我”的关系正是神韵相似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走近诗词,尤其希望青少年多品读诗词,多感受一流诗人笔下曾经的风景和情怀,从而让自己的世界更丰盈、更有姿态、更有内涵。

为了便于读者在主题上把握‘占典诗词的类型,我将这套书分为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五卷。每卷之下再细分若干专题,如品格卷下分爱国、战争、气节三篇;智慧卷下分人生哲理、豁达胸襟、讽刺劝谏三篇;自然卷下分羁旅行役、赠友送别、遣}-乙梦境、隐居林泉四篇,等等。当然,所有的分卷分篇也只具备相对的意义,其中交错夹杂的情况难免存在,所以严格来说,这个主题及主题之下的细目只是从大概的意义上来划分的。但我也深知,古典诗词所反映的世界如此繁复变幻,如果混沌无序地把这些诗词随置一处,可能更让读者有茫然无措之感了。

我选择的这一百五十首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龚自珍的作品,基本上涵括了整个古代的诗歌发展史,显然带着尽力展示诗史源流的用意。这些诗歌更在主体上覆盖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诗词,兼收一些虽未被收入语文教材,但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影响的作品,目的当然是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之外,拓展他们的诗词视野,加深他们对诗史源流的整『本l生理解和接受。

诗词虽然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结晶,但其背后往往有着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现实背景。我的解析注重知人论世,原因亦在此。如我在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用了一半多的篇幅叙说南宋与金朝之间称“臣”称“侄”的屈辱历史,并最终形成以“主和”为核心的南宋偏安政治局面。在这种背景之下,陈亮与辛弃疾的“鹅湖之会”,剧谈“恢复之事”,简直可以视为一场民间“英雄会”。以此来看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冷白发生”数句,辛弃疾的内心该深藏着何等的苍凉与悲愤!

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特点,我在讲解中还非常注重故事性的场景还原,以使读者能形象而便捷地切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李白的《赠汪伦》本身就是写一个诗坛巨星与粉丝之间的有趣故事。汪伦以一封夸奖泾川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信件,引发了李白的兴趣。但这背后实际上是汪伦的“狡狯”之心。面对并无桃花的“桃花潭”和只有一家“万”姓人开的“万家酒店”,不用说,李白与汪伦的见面一定充满着戏剧性。还原这一戏剧性的场景,想来读者可以对当年那“历史性”的场面心追神想了。

一等的诗歌当然也具有一等的艺术性,所以对诗词的艺术分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书稿中分析《山鬼》用风云变幻的景物变化来写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而汉乐府《妇病行》是如何体现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特点,等等,这些也都在讲解中会涉及。情感的熏陶与艺术的感染,是我讲解时并重的两翼。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总有人担忧诗词的边缘化。而以我粗浅的了解,至少在中国人的心中,这是一种过虑了。诗词可以不张扬在生活的表象,独自徘徊;但也必然会盘踞在心里,生根发芽。伴随着诗歌一路走来的中华民族,这种诗性早已沉淀在血脉里,是一种与生命同在的存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这首诗是写给琴师董大的,如果我们把“君”换作“诗”,我觉得这完全就是诗词的自信了。

诗词,天下谁人不识君!诗词,何愁前路无知己!

杨雨

2018年2月10日

内容推荐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本系列图书由“ 百家讲坛” 主讲杨雨教授悉心创作, 从先秦到清代的古典诗词中提炼出“ 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 五大主题, 从时代特色、历史背景、诗人身世、创作经历等角度, 为青少年讲述蕴藏在古典诗词背后或伟大、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 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内涵、精神与品格。

《杨雨讲诗词故事(智慧卷)》由杨雨著、周敏绘。

编辑推荐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经典古诗词,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具。“杨雨讲诗词故事”系列图书由百家讲坛婉约派教授杨雨倾力创作,将深入浅出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内涵,精神与品格。该系列图书共五本,以“萃取国学精华”为基础,分为“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五大主题,精选从先秦到清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诗词篇目或节选进行赏析,并讲述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或诗词故事,向青少年传递爱国、诚信、豁达、独立、坚韧、勤俭等优良品质,以期古为今用,把经典传统文化嵌在青少年的脑海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本文稿为“品格卷”,精选30篇与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和赏析,也为青少年讲述诗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周敏绘的《杨雨讲诗词故事(智慧卷)》为其中的一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