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产品经理之路
2016年,创业黑马的牛文文让我和他们的学员多交流交流,我觉得和创业者交流是非常好的事情,年轻创业者有活力、有想法,他们能不能从我身上学到什么我不太确定,但是我确实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之后,创业黑马就为我办了一个创业实验室,邀请了15位创业者,我们一起做了几次交流。本书的很多内容,是我和创业实验室的成果,也有一些是我分享的内容。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极致产品》,但并不是具体教你怎么使用产品经理工具的,所以也很适合创业者看。而且我觉得,优秀的创业者,大多数都是优秀的产品经理。
虽然我说自己是产品经理,但是我并没有刻意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产品经理。以前我有个不是很恰当的观点,觉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产品经理,因为每个人都是有需求、有欲望的。当你发现一个需求之后,去实现它,这是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
我是放养长大的,我们生于70年代的这代人,小时候物质生活比较匮乏,没有手机、电脑,玩的玩具很多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比如我们院子里的小伙伴,就自己做过露天电影院,这个我在我的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里面有写。
露天电影院是如何被小孩复制出来的呢?其实就是用毛笔和墨水在玻璃片上涂抹上各种图案,然后再用手电筒进行照射,把光投射到大屏幕上。现在看,这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幻灯片。小伙伴们用这些幻灯片编成故事,有人拿着手电筒,有人负责换玻璃,有人负责在旁边照看着,有人在旁边讲故事。
我小时候也利用木头线轴、橡皮筋等物品做过自动小汽车,还用钢丝做弹弓枪。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为产品经理的潜质。但是,为什么我觉得“人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的观点又有局限性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自己的需求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但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我们发现的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这一点我在书里写得比较详细了,刚需、痛点以及高频,是做出好产品的关键词。
发现产品的这些特性是产品经理的优秀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产品经理往往容易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东西就是完美的,自己想的就是对的。但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不仅要站在产品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除了功能需求,很多时候,还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比如用户体验、用户的使用方式和方法。我在大学期间有过创业经历,第1次创业我做了一款硬件产品,用来清除计算机病毒的电脑外接卡设备,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Master防病毒卡”。
当时这个产品需求是有的,虽然中间遭遇各种曲折,但最终我们还是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了,并且在一个国家级的比赛中获了奖。一切看起来都十分美好,似乎已经能够看到产品推向市场后获得巨大成功的场景。
当时我们从学校周边的企业开始销售“Master防病毒卡”,仅仅卖出去几十份之后,我们就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发现防病毒卡在用户电脑上的表现与我们测试时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有着天壤之别。用户买回去插在他们的电脑上之后,不仅有软件冲突,还会出现一些硬件问题,甚至导致一些用户的电脑无法开机。
这对当时一心想做个“产品疯子”的我可以说是天大的打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最初的测试是在学校的机房,机器配置几乎没区别,然而我们没有考虑到用户使用的设备配置千差万别,用户的使用场景远比我们实验室里的复杂得多,因此一定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现在做产品,虽然不太容易出现我当时的那种彻底崩塌的情况,但依然有很多不考虑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很多产品经理相当固执,只相信自己的直觉,这是产品经理的大敌。反病毒卡失败之后,我原本是有机会转向做软件反病毒的,但由于自己的固执,最终错过了。
紧接着,我又犯了产品经理或者说创业者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不够专注。我选择了切入另一个行业,做了一款平面广告创意系统。实际上,这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原创产品,而是一个把国外软件汉化后与硬件捆绑在一起的综合性产品。
可以说,当时这个平面广告创意系统与市场上其他竞品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因此,这个项目不仅很快被其他人抄走形成竞争,在后来面对强大竞争对手的挤压时,几乎也没有反手之力。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的成长就是不断地踩坑、爬出来又跌进去的过程。回首做过的产品,最让我骄傲的,可能就是童年用钢丝做的可以发射纸团的手枪了。因为当时的那个小孩,做产品的心是纯粹的,希望为自己做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极致的玩具。
重要的是,当时作为“产品经理”的我,不仅明白自己的需求,还拥有强大的“同理心”,发现了用户(也就是我)的真需求,并且能够保持好奇,不断折腾。
周鸿祎
中国很好的产品经理之一,国民级安全产品缔造者,创业黑马学院导师。
360集团创始人兼CEO,以至极的用户体验重新定义了互联网安全。公司旗下360安全卫士、360杀毒、360安全浏览器等系列产品深受用户好评
我们常说要有工匠精神,事实上,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摆脱浮躁,对准一个目标勇往直前并且不断创新,最终将其做到极致的一种精神。当前的中国企业需要这种精神,只有这样,中国的品牌和产品结构才能得到全面升级,中国制造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俞敏洪 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消费市场也迎来了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已经进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谁能够为用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谁就更容易赢得市场的接纳。因此,产品经理一定要以用户体验为第一原则,任何不顾用户体验的产品,都不能被称为好产品。
——江南春 分众传媒创始人
对于企业而言,挖掘颠覆性的商机,事实上就是一个用户研究的过程。所有的产品都应该围绕用户需求,要能够戳中用户痛点。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其做到最好,为用户提供超乎想象的产品体验,就是所谓的极致产品。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
任何时代中,产品都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特别是在这个用户选择权得到充分解放的互联网社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依靠更好的产品、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好的技术。简单来说,产品经理们确实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只能竭尽所能地将产品打磨到极致。对此,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李丰 峰瑞资本创始人
做天使投资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最大的风险往往蕴含着最大的机会。无论做企业还是做投资,只有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人,才能成事。周鸿祎就是这样的人。他为创业者们树立了一个勇敢者的楷模。
——徐小平 真格基金创始人
看过这本书之后,对于书中谈到的一些观点很有感触。我认为选择一个细分领域,然后深挖再深挖,将其做到极致、做到第一,才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正确的做法。任何时候,满足用户需求都是第一位的,将用户需求做到极致都是企业最终所追求的,这一点,和本书中的一些看法不谋而合。
——姚劲波 58同城首席执行官
做产品,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要从用户反馈中寻找灵感。产品应该追求极致而非完美,我很赞同周鸿祎的这一观点,产品最怕的不是有缺点,而是缺乏亮点。所谓“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产品就是要找到用户的一个真正痛点,然后将其做到极致。
——朱啸虎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
当年我投资不满一岁的360时,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告诫我周鸿祎是个不安分的搅局者,不相信他可以成功。但老周的思维非常有前瞻性,不跟风,而且执行力超强。他对产品的极致要求并不是单纯为了赚点钱,而是为了不断给用户更多的惊喜。这也是老周成功地把360建设成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安全公司的源头。
——涂鸿川 沸点资本创始人
刚需:不符合人性的需求都是伪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的可选择性实在太大,各类网站琳琅满目,App(应用程序)层出不穷,任何一个用户都会在网络上不断地进行切换和刷新。乱花渐欲迷人眼,用户到底凭什么选中你的产品,并为之买单?
谈到这个话题,我不得不提到人性。一个好的产品,往往能够反映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换言之,不符合人性的需求都是伪需求。最本质的需求是人类原始的本能欲望,在《圣经》中,人类有七宗罪:淫欲(lust)、懒惰(sloth)、贪婪(greed)、饕餮(gluttony)、傲慢(pride)、暴怒(wrath)和妒忌(envy)。一款好的产品,需要对人性做透彻的分析,才能完成其设计。且让我们分而论之。
1.淫欲
淫欲,又叫性欲,指的是人类对性的渴望,用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话说,“性是人的本能里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互联网产品或产品的某项功能都是基于性欲,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但或多或少从侧面利用了人性的这一特点。这里不做进一步的探讨,总之性欲居人性原始本能的首位当之无愧。
2.懒惰
与性本能相反,懒惰是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阻碍。懒惰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厌倦情绪,它使你的思想麻木,约束你的一切行为,你变得只想做简单的事或者不想做事,只想休息和享受。
从产品层面来说,懒惰是产品经理应当重点关注的人性弱点之一,互联网的存在就是让大家能更“懒”地完成事情,世界为“懒”人而创造,科技因“懒”人而进步。我们做的很多智能硬件,也都是为了能够满足用户在某一具体层面的懒惰需求。
在没有手机名片和微信之前,找名片曾是困扰很多人的噩梦。绝大多数人在收到对方递来的名片后,都会习惯性地随手一放,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手忙脚乱地四处翻找。当然,也有些人会在每次收到名片之后,将其分门别类放好,便于事后寻找。有商家特意推出名片扫描仪,希望借此满足人们整理名片的需求,颇有“一机在手,名片我有”的风范。
然而,在了解人类的懒惰本性后你会发现,该仪器并不符合人性的需求。将收到的每张名片都扫描整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其中很多名片日后的使用概率极低,有些压根儿就用不上,这才是大多数人愿意花时间找名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名片扫描仪仅是一个“伪需求”,虽然确实存在少量用户需求,但是它并不符合人性,所以应用的频率并不高。
基于人类懒惰的本性,很多产品都是帮助用户将生活变得更简单,比如2017年国内市场上非常火热的共享单车,解决了很多上班族用户从地铁站、公交站到公司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际上就是大家比较懒,距离近的可能也就1000米,甚至500米,走走也是锻炼身体,但是大家非常愿意使用共享单车来解决。
很多产品体验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让用户用最简单的操作完成需求的功能。比如360手机助手这类应用商店,还有以前互联网时代的很多下载网站,为什么能获得用户的认可?因为用户想用什么软件、App,直接去搜一下,然后点击下载安装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应用商店,用户只能去厂商的官网上下载,很多公司的官网网址用户也不见得记得住,想对比选择一下哪个软件好非常不方便。
帮用户解决麻烦,省去麻烦,就是利用用户的惰性。
人类是一种奇怪又矫情的生物,喜欢懒惰的舒适、安逸,但又受不了懒惰带来的无聊、烦躁。为排遣无聊,人类会尝试找好玩的事物消磨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
基于排遣无聊的需求,各种游戏产品应运而生,从早年的红白机到后来的网络游戏,再到现在的手游、页游,游戏产品凭借其消磨时间、好玩、易获得快感、易沉迷的特性,赢得无数懒人的青睐,顺便也打开了他们的钱包。(P3-60
周鸿祎作为最知名的产品经理之一,一手打造了众多国民级的产品。他关于打造爆款的理念,比如刚需、高频、“小白”思维等,已成为网络热词而被广泛接受。
《极致产品(精)》则是周鸿祎首次系统总结其20年产品经理的心得,不仅将以往的理念进行总结、归纳,更加根据与包括各方面创业者、产品经理的碰撞后,将其观念进一步升华,成为其迄今为止,首部将其产品理念倾囊相授的作品。
360集团创始人兼CEO周鸿祎首部系统阐述其20年产品理念的图书。
企业家级产品经理,倾囊相授,每一位互联网从业者不可错过的爆品打造指南。
《极致产品(精)》系统阐述、细节研讨、案例翔实,好读、好用。本书并不是具体教你怎么使用产品经理工具的,本书也适合创业者看。
本书属经济类读物。在很多人眼里, 周鸿祎是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他很早就提出用户体验的观念, 坚持用户至上; 他强调做产品要洞察人性, 要遵循刚需、痛点和高频的六字法则。涉足智能硬件领域后, 他颠覆了“免费模式”的观点, 重塑了自己的产品观。他崇尚极致, 坚信真正能够成为爆款的产品, 背后一定有个追求极致的产品经理。在本书中, 周鸿祎以他一贯的直率与坦诚, 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二十几年打造极致产品的经验与心得娓娓道来, 值得每一位创业者、产品经理以及有产品思维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