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说长安(隋唐卷)(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霍斌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二、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

虽然隋唐长安城规模庞大,但并非杂乱无章,由于宇文恺、隋文帝等人事前规划缜密,使得这座城体现出井然有序、棋盘式的布局特点。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便如此描述长安城的布局特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具体而言,长安城的中轴线是宫城、皇城、朱雀大街。

宫城,就是皇宫,隋代叫大兴宫,唐代改名为太极宫。太极宫宫内布局非常讲究,严格遵循古代宫室建筑原则——“前朝后寝”。以朱明门、肃章门、虔化门等宫院墙门为界,把皇宫划分为“前朝”和“内廷”前后两个部分。朱明门、虔化门以外属于“前朝”。“前朝”又依照《周礼》的外、中、内三朝制度来布局。

外朝有承天门,是宫城的南大门,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若元正冬至,陈乐设宴,会赦宥罪,除旧布新,当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则御承天门以听政焉。”因而承天门不仅有供皇帝或百官出入的职能,而且具有外朝堂的性质。承天门上不仅建有高大的阙楼,门外东西也各有朝堂,尤其是门前有南北广300步即宽约441米的东西大街,这便形成一个巨大的广场,为举行朝政及礼仪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承天门门址在今天西安市莲湖公园莲湖池南岸偏东位置,在此举办的活动有: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接受平陈后统一天下的献俘仪式;唐太宗册封李治为皇太子;唐睿宗即位典礼;唐玄宗宴请王公百僚以及之后接受吐蕃宰相尚钦藏献盟书。

中朝是太极殿。太极殿是太极宫的正殿,是隋代和唐前期皇帝主要的听政视朝之地。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都在此殿会见群臣,听政视朝。参与朔望朝的主要是京司九品以上的官员。唐高祖武德时期、唐太宗贞观时期这里是主要的论政之所,更是“贞观之治”的政治舞台。唐代一年中元日和冬至日最大的两次朝会也在太极殿举行。此外,太极殿多举行皇帝登基大典,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以及宴请百官和前来大唐朝贡的使节。唐高宗以后,唐代的皇帝多移居大明宫或兴庆宫,但每逢登基或殡葬等大礼时,比如德宗、顺宗、宪宗、敬宗即位,代宗、德宗葬礼,仍移于此殿举行,因此它在长安三大内诸殿中的地位最尊。从国家政务运行便捷的角度出发,太极殿的东侧设有门下内省、弘文馆、史馆,西侧设有中书内省、舍人院,为唐代宰相以及皇帝近臣办公的处所,以备皇帝随时问事和根据皇帝的旨意及时撰写文书诏令。

内朝是两仪殿。两仪殿在太极殿之北,是太极宫的第二大殿。隋代叫中华殿,贞观五年(631年)改称两仪殿。《长安志》载:“(两仪殿)常日听政视事,则临此殿。”唐朝皇帝天天举行的常朝,参与的官员主要包括:五品以上供奉官(唐前期狭义的供奉官指中书、门下两省官,这也是供奉官最广泛的用法;广义的供奉官则还包括御史台官)、尚书六部的员外郎、御史、太常博士。两仪殿作为内朝,一是皇帝与重要大臣商议国是的最重要场所,二是不需要烦琐的朝仪。如唐太宗确定立李治为太子就发生在这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谬。’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日:‘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因加授无忌太子太师。”

此外,唐太宗还经常在此与大臣、贡使举行宴会。比如贞观八年(634年)三月,太宗在此与西突厥使者举行宴会;贞观十六年(642年)十月,太宗在此与吐蕃使者举行宴会;此外,太宗还多次与五品以上官员在此举行宴会,并奏九部乐。

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凌烟阁也在太极宫,位于后庭东部凝阴殿南,始建于唐太宗时期。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太宗亲自为二十四臣作赞,诏令褚遂良题写于阁上,并命阎立本画像。二十四臣中比较有名的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靖、柴绍、侯君集、程知节、李勣、秦叔宝。唐太宗之后的皇帝,也曾效法此故事。唐代宗时期又在凌烟阁上绘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画像。唐德宗、唐宣宗也有增加绘画。“立阁图形,荣号凌烟”在唐代是褒奖大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太极宫的正北门就是玄武门,因“玄武门之变”而家喻户晓。玄武门地处龙首原余坡上,地势较高,可以俯视皇宫。唐代这里一直是中央禁军的屯防重地,多次宫廷政变都发生在这里。

P15-18

后记

梦回大唐,似乎是很多中国人的愿望。唐朝,是中国人无法磨灭的盛世记忆。谈到盛世,我们会想到汉唐;谈到文学,我们会谈到唐宋;谈到艺术,我们会讲到敦煌;谈到佛教,我们会说到玄奘;谈到服饰,我们会看到唐装。当有人问你,中国古代第一女强人是谁时,你的答案很可能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你到了海外,想起祖国时,你会去的地方是华人的聚居地——唐人街。开放包容、文化自信、国家富强、大气磅礴,各民族、各宗教和谐相处,将中华与夷狄爱之如一,这就是大唐帝国。

大唐帝国最重要的政治与文化符号就是长安城。汉与唐的都城都叫长安,但却不是同一座城。唐代长安城的前身是隋代的大兴城。隋文帝正式下诏营建新都。隋代大兴城营建速度惊人,大约用9个月时间就建成。之后唐代虽有所改建和扩建,但在整体布局上未有大的改变。这座新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除北魏洛阳城外最大的城邑,总面积达84.1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盛唐时期,长安城的人口突破了100方。棋盘结构,坊市布局,整齐划一。太极宫、大明宫的皇居之壮,体现着天子之尊。盛唐的大气磅礴之象,在长安城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座城以盛唐为载体,很好展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长安作为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来自西面八方的异邦人士来此定居。其中,被誉为“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中亚的粟特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长安不仅成为粟特商人的重要聚居区,也是异邦使臣、质子和随突厥降唐部落首领、子弟们的定居地,还有来大唐传播佛教、景教、祆教、摩尼教的僧侣信士。西市周边诸坊,成为重要的胡人聚居区。唐政府及唐人对他们没有歧视或畏惧,而是一视同仁,包容接受,甚至自由互婚。胡人、突厥人可以充当中央禁卫军将士,可以通过军功和科举入仕为官,甚至有一些胡人成为唐代重要的领军将领,这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

日本为学习唐朝文化,200年间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使团成员除包括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外,还有医生、翻译、乐师、画师等各类随员。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学问僧和留学生。日本遣唐使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来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汲取盛唐文化,以提升日本文化、艺术水平。汉籍佛经、唐诗汉文.都在日本传播与流传。唐朝的书法、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也融为日本的民族文化。因此,如今我们到了日本,通过建筑、饮食、艺术等仍能感受到唐文化的遗韵。日本留学生可以在中国做到高级官吏。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阿倍仲麻吕(晁衡),就在唐朝先后做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门下省左补阙、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等官职。晁衡在作诗上很有造诣,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结下深厚友谊。

长安,不是孤零零建筑的堆砌,不是冷冰冰文字的描述,而是“人”的城。长安,有权力、荣耀、生命、鲜血、信仰、火焰、呐喊、狂啸……这些就是这座城的历史魂魄。或许我们不能真正去捕捉、触摸到最真实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忘却长安曾经的富丽繁华、歌舞升平、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宫廷政变的动因是出于对权力掌控、生命延续、财富占据的渴望,但权力的游戏背后.只有成王败寇,这便是历史的另一张脸孔。

玄武门之变后的李世民,其内心是轻松还是悲痛,看似对父兄残忍无情的背后,也许有很多的逼迫与无奈。神龙政变后的武则天,独处深宫,摇曳的孤灯照耀着82岁老妇的银丝。她已懒于梳妆,以至于唐中宗再次见到母亲时,是那么的惊慌失措与痛心疾首。我们不知道武则天在最后的日子里,到底想过什么,对他的儿子又说过什么;我们只知道,她最后的选择是与她一生最爱的男子长眠于乾陵。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狼狈地逃出了长安。这是唐朝皇帝第一次因战乱主动离开都城,但却不是最后一次。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唐玄宗可曾为盛世的崩塌或爱人的消逝而留下伤心的泪水。泾原兵变后,重返大明宫的唐德宗,他是否思考的是宦官的忠心与士大夫的诡诈。当冰冷的刀刃穿过唐宪宗胸膛时,他最后一眼是否是看到沾有鲜血的刀尖。他是否会留下热泪,不是为自己生命的完结,而是为元和中兴的不再。甘露之变后,600余中书、门下两省官吏和金吾卫士卒的鲜血,染红了大明宫的宫门与阑干。当他们的尸体陆陆续续被运出皇宫的时候,是否有宦官的咒骂与同情者的哀叹。唐昭宗被迫离开长安,当他转身最后一眼望这座城的时候,是否想到此一离开就意味着大唐基业的永逝。当黄巢的大军攻入长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时,长安,是否已经预感到灾难已经到来。

隋唐长安城,以她的不平凡缔造了隋唐300余年说不尽、道不完的历史。她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家”特质,体现着唐人对优秀文化、优越制度的自信与自豪,表达的是中华文化的大气度、大格局、大文明。

如果专门研究隋唐长安城,书中的每一章节都能扩展写成好几本书。而本书的性质是通俗为主,兼有一些学术性,阅读对象也主要是非从事专门历史研究的一般读者,因而未出现注释、参考文献等按照学术规范应该存在的内容。最后,非常感谢山西师大硕士研究生孟梓良、吉莉在本书写作中给予的极大帮助。

霍斌

目录

第一章 法天象地——隋唐长安城的诞生

 一 隋唐长安城的选址与营建

 二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

第二章 天府之国——隋唐长安城的经济基础

 一 天府之国——关中平原

 二 长安经济的东西两翼

 三 长安经济的交通保障

 四 关中自然环境的变化与长安的衰落

第三章 刀光剑影——唐长安城内的宫廷政变

 一 玄武门之变

 二 李重俊政变

 三 唐隆政变

 四 二王八司马事件

 五 唐宪宗被杀之谜

 六 甘露之变

第四章 政治与权谋——唐长安城内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名人

 一 唐代优越的政治制度

 二 唐太宗与魏徵

 三 唐玄宗与李林甫

 四 唐代宗与兀载

 五 唐武宗与李德浴

第五章 诗歌与仕途——唐长安城内的才子悲歌

 一 唐代的入仕途径与教育体制

 二 李白

 三 杜甫

 四 白居易

第六章 权术与爱情——唐长安城内的大唐巾帼

 一 一代女皇武则天

 二 上官婉儿的谜团

 三 韦皇后弑君之谜

 四 大唐第一公主——太平公主

 五 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第七章 丝路起点——唐长安城与丝路文明

 一 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西市

 二 长安城中的胡商形象及其故事

 三 丝绸之路与唐代外来文明

第八章 日常生活——唐长安城内的生活与习俗

 一 节日与娱乐

 二 饮食习惯

 三 婚丧习俗

第九章 佛道仙怪——唐长安城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一 长安城内的佛寺

 二 长安城内的道观

 三 长安城内的民间信仰

结语

序言

201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七月进军关中,十一月攻占长安。次年五月,李渊代隋称帝,国号唐,改元武德,以长安为都城。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重大的事件,到2018年恰好1400周年。当然,我们还可以由此上溯和下延,去寻找更多的重要的历史时刻。如果阅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重要的制度和事件,都同长安(西安)有关,而李唐的建立,不过是其中一个事件而已,尽管后来的历史证明,它成了一个新时期的起点。事实上,自3100年前周文王、武王在沣水之畔建立都城丰、镐以来,在关中这个不算太大的地域里,发生过无数类似唐朝建国这样的能够从不同侧面体现文明进步的令人激动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一定可以令今人有所感悟。我们可以据之从一般意义上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之艰辛曲折,亦能培养对如黄河、长江般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情感。

当然,无论以中国还是世界论,能够起到类似的历史与文化认知作用的地方不少。不过,长安还是有其特别之处。细究起来,从西周丰、镐到秦成阳,汉、隋、唐的长安,再到明、清的西安,斗转星移,波谲云诡,其历程不可谓不曲折,而其文化内涵亦随时代演进而屡有变化,但总体而言,仍是相沿相袭,其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历史传统堪称根基深厚而且特色鲜明。中国历史上曾经做过都城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多矣.但如长安这样传承既久、影响至大的,却也并不多见。

毫无疑问,长安作为历史上最具盛名的都城,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世所公认。即便从世界范围看,能够与之媲美的,亦为数不多。古代长安曾经集中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或者说,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还是其表达形式,皆堪称典范。要理解中国的历史及其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关系,特别是解读中国制度文化的历史,离开了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恐怕很难找到正解。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地理位置居中的西安,其实是理解中国传统与文化的一把钥匙。同时,长安在唐代以后的衰落,也提供了一个曲折发展历程的样本,其历史经验与教训足令后人沉思: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以充满自信地保持自身的光荣与梦想?

这个光荣与梦想并不只是基于物质方面的表现。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长安文化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一种久远的历史存在,光荣与梦想似乎只存在于记忆之中。国人和世界都不会不注意到古代关中的文化遗存。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汉唐时代伟夭的城垣和宏大的城市格局、博物馆里的金银器、分布于各处的帝王陵墓等等,都是人类极其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不同时代文明进程之中的璀璨与辉煌。不过,若我们仅仅重视这些多少属于外部性的表现,就可能失去对于内涵的准确理解,以至于偏离历史的本质。所以,我们也需要特别地重视长安文化的精神与气质。我们知道,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城市之所以千古留名,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体现了某种足以反映时代特征的伟大思想和精神。我们说起长安,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汉唐气象,这说明长安具有有别于其他古代城市的特殊精神气质。而其空间格局和建筑的样式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只不过是其思想与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是思想与精神气质的物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当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安以及围绕其所发生的历史所体现出的特定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时代特征。而本丛书,即是以时代为依据,试图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对长安及其相关的历史予以说明与解释。显然,长安作为历史文化的样本与典范,其意义包含了形而下和形而上,亦即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本丛书的作者努力将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一方面,作者以流畅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另一方面,揭示了内隐于历史过程之中的精神与文化特征。前者如一幅幅画卷,既有浓墨重彩,亦有意象白描;后者则如静夜之思,往往令人掩卷长息而感慨万千。我们从中能够看到,长安的历史演进所展现出的守正兼和的文化态度、推陈出新的制度性创设、持久的进取心、与时俱进的变革观念、立意高远的思维境界、具有宏大视野的文化包容气度,以及高标格的人文气质与精神,而并不总是萎靡不振和因循守旧,尽管这些特点也是王朝时代文化必然具有的重要属性,亦需要我们在阅读之中予以深刻的反思。

长安的历史进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正如我在前面已经提及的,它曾经在1000余年中作为王朝的都城而具有显赫的地位。可是,唐代以后,由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长安的命运由此中衰。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城市长期繁荣且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后来竟然一蹶不振,陷入长期的落后境地,这种变化的轨迹是非常罕见的。明清时期,西安虽然也是西北重镇,但毕竟不同以往了。本丛书的作者也试图就此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考。如果说,西安曾经经历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旧日时光,那么今天,在新的时代中,那似曾相识的春燕如何能再次归来?

本丛书是为大众而写,但又基于较为严谨的学术思考。所以,作者们一方面力求语言生动,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另一方面试图提出自己对于历史的独特认识,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社会变革的内在机制。由于各卷的作者思考各有特点,所以,各卷的风格与思考的角度亦颇有个性。这样的特点,似乎也有好处,因为它可以让阅读过程充满变化。在我看来,这倒也同历史过程相合,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而丰富多彩的进程。

值此《史说长安》丛书付梓之际,写此数语,以代序言。

萧正洪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

2017年12月20日

内容推荐

霍斌著的《史说长安(隋唐卷)(精)》从隋唐朝的城市建设、地理经济、王权斗争、文人故事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等方面展开,采用“史说”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隋唐长安研究中的最新学术成果,全面生动地讲述了隋唐长安的历史。

编辑推荐

隋唐长安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笔,不仅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文化异彩纷呈而且城市建设清雅秀美,对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文明影响巨大。霍斌著的《史说长安(隋唐卷)(精)》以隋唐长安为描写中心,从宇文恺大兴城讲起,到唐末五代长安结束,全面展示长安隋唐文化为代表中国文明开放繁盛的气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7: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