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勇著的《西北野战军英雄谱--战地珍本记忆》是为纪念建军九十周年而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战斗历程和战地英雄的报告。
西北野战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作者将挖掘重点从将帅扩展到从普通士兵中走出的英雄身上,讲述平凡英雄的故事。这恰恰弥补了以往此类书籍侧重于领袖人物而关注基层不多的情况,丰富了党史战史的细节。
英雄涌现的背后,是制度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这为当前弘扬革命理想信念,加强价值观教育注入了正能量。
| 书名 | 西北野战军英雄谱--战地珍本记忆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邵志勇 |
| 出版社 | 未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邵志勇著的《西北野战军英雄谱--战地珍本记忆》是为纪念建军九十周年而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战斗历程和战地英雄的报告。 西北野战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作者将挖掘重点从将帅扩展到从普通士兵中走出的英雄身上,讲述平凡英雄的故事。这恰恰弥补了以往此类书籍侧重于领袖人物而关注基层不多的情况,丰富了党史战史的细节。 英雄涌现的背后,是制度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这为当前弘扬革命理想信念,加强价值观教育注入了正能量。 内容推荐 西北野战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野战军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邵志勇著的《西北野战军英雄谱--战地珍本记忆》,作者为写作本书,钧沉搜逸,以鲜活生动的笔触,书写“有思想”的历史。特别是书中充分利用了其首次发现的一批西北野战军留存下来的珍稀油印史料,给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素材。 目录 概述 一、新式整军运动:无敌于天下 二、宜川战役:西北战场第一大捷 三、西府血战:收复延安 四、澄邰战役:再歼整编第三十六师 五、荔北战役:创造平原攻坚新经验 六、冬季攻势:粉碎胡宗南机动防御部署 七、战争英雄:不朽的光辉旗帜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显然,革命历史文献(红色文献)正以其稀缺性和文献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野战军革命文献更是革命历史文献中弥足珍贵的品种。从严格意义上说,野战军文献大都属于非正式出版物,但正因为其“非正式”,反而更显珍稀。 笔者发现的这批西北野战军珍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其特点。 从印刷手段上来说,全部采用油印方式。油印,就是将蜡纸覆于钢板上,用铁笔在上面刻字,然后再滚上油墨印刷。 战争时期,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人就十分重视发挥油印技术在宣传出版中的作用。早在红军创建之初,宣传画中有些就是“直接画在蜡纸上油印的宣传画,如画火把描写革命的气焰和前途;还有揭破敌人欺骗宣传,向敌军士兵宣传的。画的篇幅很小,只有四分之一或半张蜡纸大。也没有套色”。 1935年11月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就是以油印的方式恢复出版党刊《斗争》和党报《红色中华》的。193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宣传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区党委、省委,应用各种方式建立自己的印刷所(区党委与省委力求设立铅字机),以出版地方报纸,翻印中央党报及书籍、小册子。在不能设立铅印时,即石印油印亦极重要。” 在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毛主席做了题为《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办报,说:“仅仅一个《解放报》,一个《群众报》是不够的,各地县各旅也要办报。一个油印机,请一个知识分子负责,定期也好,不定期也好,从编辑到发行,包括刻钢板,一个人差不多了。”战争年代往往是报、刊同源。各纵队、旅、团等单位政治宣传部门在编辑出版油印报纸的同时,也承担着政治教育类油印书刊的任务。例如《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1931年创刊于江西瑞金,抗战爆发后于1937年改名为《八路军军政杂志》。西北野战军有些刊物就是报社编印的,如战旗社编印的《特等功臣王培仁》专号。 这些在战火中诞生的报刊,往往随着战争的结束、部队编制的调整而发生变化,有些停刊,有些改名。 战争期间,西北野战军各级到底办有多少种报纸?此类历史资料难于查考。1948年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编印的《宣传工作参考材料》则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梳理出当时20种报纸名称:《战士导报》《战士报》《战鼓报》《战线报》《野战报》《奋勇报》《战士先锋》《战士生活》《前线生活》《长城报》《战力报》《战火报》《战烽特刊》《战旗》《战士通讯》《工作通讯》《猛进报》《前进》《战烽报》《战卫报》。野战军政治部对各级办报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即时给予指导,指出存在的问题:(一)关于阶级观点问题与宣传中的“客观主义”偏向;(二)关于政策问题;(三)关于泄漏军事秘密问题;(四)关于形式主义与“客里空”现象问题;(五)关于编辑工作的态度问题。 至于当时各种报纸的具体情况,更是难以查考。偶尔在一些前辈的回忆录、传记中可以发现些许片段史料,譬如《猛进报》的情况就在这些宝贵的回忆录中逐渐清晰起来。 1946年新四旅徐立清政委评价说:“《猛进报》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它发扬了延安精神,坚持艰苦奋斗,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旅党委会上,他还要求“全面办报、大家写稿”的办报方针。徐立清抽调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团职干部的王心高同志担任宣传科长,选知识分子出身的夏犁任副科长,主管报纸工作。后来徐立清了解到谢曼秋同志有较高的文字水平,而且工作积极认真,就把谢曼秋调到《猛进报》当编辑,把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过、对美术有一定造诣的王秉国同志调到《猛进报》任美术编辑。《猛进报》办得很好,曾受到毛主席的表扬。 《战卫报》是西北野战军二纵独四旅1946年创办的旅级小报,“当时是国民党军队来进攻,我们是自卫反击战,所以叫《战卫报》”。确立的办报方针是:“传达上级党委的方针政策,本旅党委、首长的指示精神;宣传我军光荣传统和军民关系方面的好人好事;介绍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以及战术、技术方面的好经验,后来加上了改造解放兵的经验;注意报道新鲜事物,表彰典型人物,批评不良倾向,传达胜利消息。”由于战斗频繁,该报非定期出版。直到部队打到帕米尔高原为止,负责该报编辑刻印的仅有四旅政治部宣传干事栗挺英等两个人。战争时期办报环境条件非常艰苦,“一到宿营地放下背包马上工作。在没有桌凳的情况下,设法编写、刻印。遇有重要的报道,从内容以至标题难定时,立即请首长来定。油印机一般用马驮,紧张情况和遇到路险时就用人背。壶梯山战斗中,负责油印的同志背机上山,不顾敌人炮火封锁,硬是匍匐前进通过,不使油印机受到损失”。 P12-13 后记 偶然遭遇这些流落街头的珍贵史料,心情特别沉重。从此,目光不再移去,知之,好之,乐之皆有。价格奇昂、囊中羞涩,天下爱书人逃避不了的矛盾。漫长的煎熬、期待之后,终能与这些记载英雄业绩的油印珍本朝夕相处,这是人生幸事! 书无涯,生有涯。相伴尽头是离别。何不在这别离之前,弃戚戚之忧,问道于那些创造历史的英雄呢? 一个民族、一种文明、一段历史的底蕴,如果缺少波澜壮阔的战争,必然苍白无力。解放战争,无疑是掀起巨澜狂涛,改变历史的伟大篇章。在这场战争中诞生的英雄,逐渐积淀成民族共同的记忆,塑造着民族的性格。 在这些西北野战军战争英雄们创造的不朽丰碑业绩面前,作为后来者是渺小的,但正是因为渺小,才得以仰望伟大,也才能从英雄篇章的探究中获得珍贵而有价值的知识! 在对这些油印珍本的初步整理过程中,为便于当今读者阅读理解,在“存真”的基础上,对原文又重新进行了标点,对明显的错误之处进行了订正。此外,原文中衍文、阙文也不少,也进行了文字上的增删处理,如增加的文字加[],无法辨别的文字则以□□□代替,衍文则径直删去。至于文中的一些词语表述,不尽合现今的行文规范,只要不影响读者理解,则一仍其旧,保持历史原貌。 要以管孔之见,探求丰富历史的全部,无疑是瞎子摸象。更由于学识有限,使探求肤浅毕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有待来者。 返者道之动。西北野战军诞生于陕北,战斗于陕甘大地。近七十年后,又由久负盛名的陕西未来出版社出版这部反映西北野战军历史的材料,别有意义。 在此要特别感谢出版社高安主任、须扬编辑。初次交给出版社的书稿,文字极粗糙,体例极芜杂。高主任多次耐心点拨,帮助,并亲自操刀,不厌其烦地逐一修改完善,才得以有今天的这些成果。不足之责都在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