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片前程》是一部中篇小说集,集合了张恨水的代表作品《锦片前程》《第二皇后》《蜀道难》《贫贱夫妻》《游击队》五部。五部小说风格各异,内容丰富,也是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张恨水不断求新求变的写作特色,为张恨水的小说研究和收藏提供了方便,具有出版价值。
| 书名 | 锦片前程/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恨水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锦片前程》是一部中篇小说集,集合了张恨水的代表作品《锦片前程》《第二皇后》《蜀道难》《贫贱夫妻》《游击队》五部。五部小说风格各异,内容丰富,也是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张恨水不断求新求变的写作特色,为张恨水的小说研究和收藏提供了方便,具有出版价值。 内容推荐 张恨水著的《锦片前程》收录了《锦片前程》《第二皇后》《蜀道难》《贫贱夫妻》《游击队》五部中篇小说。《锦片前程》讲述了北京女孩宝珠不顾家里的婚约,毅然选择自己的爱人,却被抛弃,就在此时,又遇上了另一段姻缘……《第二皇后》讲述了女子竹青在自己和母亲生活走投无路的时候认识了新近搬来的邻居玉蟾,她接济了竹青并带领竹青走向了唱戏的道路……《蜀道难》讲述了抗战爆发,玉贞的爱人出走参军,她被迫历经千辛万苦入川投奔亲戚,到了四川之后终于得到爱人信息,又离川与其团圆。《贫贱夫妻》讲述了小公务员家庭的贫寒生活中夫妻感情逐渐疏远。《游击队》讲述了日军惨无人道地毁灭了多个村庄,激起了当地村民的反抗,村民、学生和有经验的游击队员组成了新的游击队开始了战斗。 目录 小说大家张恨水(代序) 张赣生 锦片前程 第一回 白发婆娑煨炉温旧梦 红颜憔悴踏雪访情人 第二回 失约走萧街无心获稿 传音疑旧侣泄恨焚书 第三回 不料重逢缠绵坠情网 且当永别慷慨酌离斟 第四回 倩妹引情丝赠袍仪厚 背人飞爱箭报国心闲 第五回 争民族光会心发微笑 为婚姻死拊掌作孤鸣 第六回 手足两参商挟衣佯遁 家庭一牢狱投笔终逃 第二皇后 上篇 无烟无火度阴天 中篇 惺惺相惜患难时 下篇 同气相求 蜀道难 一 选定较远的路 二 好容易离开了汉口 三 说不出的情绪 四 托迹何处 五 挤满了旅客的宜昌 六 登记,登记,登记! 七 废然思返 八 拥挤着,拥挤着 九 人峡 十 她顾左右而言他 十一 通融一间屋子 十二 神龙不见尾 贫贱夫妻 一 冬不暖来夏不凉 二 有点儿悠然神往了 三 女人赶什么时代 四 我这叫自找麻烦 五 水晶帘下看梳头 六 在家里看门 七 引起了胡先生的共鸣 八 罚你一件皮大衣 九 一个字的妙诀——“拖” 十 将门搭扣扭开 十一 这不能对太太再有什么期待 十二 那笑声笑得咯咯的 十三 北方人才看不惯这装束 十四 下他一百二十四个决心 十五 今天家里有什么庆典吧 十六 说是你敢回去说跳舞回来吗? 十七 还嫌着生活不够水准 十八 当公务员的还有什么可想的呢? 十九 这是谁给我们生的火呢? 二十 这个你也吃飞醋 二十一 自己也弄点儿穿的呀 二十二 倒像是一块红烧蹄膀 二十三 谁也比自己风光些 二十四 在女人面前还有点儿民主作风 二十五 整条的胡同不见个人影 二十六 她有点儿自行检举的样子 二十七 会做个风雪夜归人吗? 游击队 第一章 顺民家里的惨剧 第二章 用鲜血来洗这羞耻 第三章 空手夜袭大王庄 第四章 倭寇洗村 第五章 要报仇的都联合起来 第六章 伟大的收获 第七章 打倒汉奸 第八章 被围之后 第九章 意外的救星 第十章 打回老家去 试读章节 第一回 白发婆娑煨炉温旧梦 红颜憔悴踏雪访情人 一个寒冬的夜里,在旧京城中,胡同里一切声音都已停止,只有像老虎怒吼般的西北风,刮着电线嘘嘘作响。胡同北头,矮墙里有一幢半西式的小楼,由玻璃窗中射出一线灯光来。这虽然夜深凄凉,楼上人兀自未睡呢。 这楼上有一老一少,共坐灯前,在那里说闲话。老的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太太,两鬓的头发已经都带着一分苍白色,戴了一副大框眼镜,坐在电灯下一把安乐椅上,手上拿着一件短棉袄在那里缝补。在老太太对面,有一个铁炉子,火热正旺,将炉子上放的一铜镞子水,烧得咕噜作响不已。炉子边也有一把安乐椅子,上面坐着一个少女,约莫有十八九岁,她半侧了身子坐着,手上虽是拿了一本小说,然而手垂到膝上,懒懒的样子并不要看,头靠在椅子背上,微微地闭着眼睛,像个要睡的样子。那老太太抬头看了她一眼,低声道:“宝珠,你若是倦了,你就先去睡吧,我不要你陪。”宝珠突然将身子向上一起,板着脸道:“你不要管我的事。”说毕,拿起那本书,映着灯光看。老太太不缝衣服了,两手按住了膝盖,望着宝珠,露出很诚恳的样子来,因道:“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白天生的气还没有消吗?”宝珠依然偏着脸去看她手上的书,并不理会这老太太的话。老太太将针线收了,衣服叠了,放到衣橱里去,将桌上放着的一壶茶斟上一杯,坐了下来,眼望着那腾腾的热气出了一会儿神,然后叹了一口气。 宝珠眼珠斜对她看了一眼,依然侧过头去看书。老太太喝了一口茶,将杯子放下,将椅子拖着站近了炉子一点儿,望了宝珠道:“今天你睡不着,我也睡不着,我把心事和你谈一谈。”说到这里,又望了宝珠的面孔,看她有什么表示。然后她依旧侧了身子看书。老太太道:“我也知道你这几天这样不是、那样不是,都是为了婚姻这桩事情。像我在你们这大年纪的时候,提到婆婆家,真会脸都臊破了,还敢提什么?赶上现在年月不同,大家都说个自由,这也难怪你一个人。可是这样终身大事,总要仔细地想想,不能够由性儿办啦。你说方家那孩子是个做生意买卖的,你不能嫁他,照我看起来,你这话就错了。这年头儿,做官的最是靠不住,今天做总司令、做总指挥,到了明天,说不定还逛一品大百姓。就算干上一辈子吧,人有了钱,就会作怪。别人不说,就说你父亲,做了芝麻大一个文官,娶了你那死去的娘,再讨我做第二房,当年我也是好人家的姑娘,若是不贪图你老子是个做官的,一夫一妻,嫁个生意买卖人,吃一饱,穿一身,也就完了。嫁了你的父亲,乍进门的时候,先就受了你大娘一顿教训,当着许多亲戚朋友,也不管我面子上下得来下不来,先给她磕三个头,分个大小之礼。那个时候,我手上没带刀子,我要是带了刀子的话,我自己会一抹脖子死了。所幸你父亲还知道我受着一份委屈,我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要月亮不敢给星星。可是你大娘在一边直挑眼,不说别的,我只要和你父亲有一个笑脸,就给她骂三天三宿。我除了半夜里自家躲着哭一场,什么话也不敢说。后来添了你两个哥哥,你大娘自己没开过怀,算是让了我一步,我看着也有点儿出头的日子了,可是你父亲还觉得受罪不够,又讨了你的娘。你娘的脾气暴极了,哪能像我这样好说话?你大娘说她一句,她倒要顶两三句。那也罢了,两人说起话来,还要带上我一个,我是两头受气。后来你父亲死了,你娘年轻,一拍腿走了,你只有三岁,你大娘说你是姨太太养的,恨不得把你也丢了,我不带着你怎么办?我就常对人说,为人莫做姨太太,自己出不了头倒也罢了,连自己的儿女也是跟着不能出头。” 宝珠掉过脸来道:“牛头不对马嘴,你说上这些话做什么?”说毕,依然掉过脸去看书。老太太道:“我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呀!做官的人家,随便怎样总免不了三妻四妾那一件事,无论你是为正也罢,为副也罢,反正是你嫉妒着我,我嫉妒着你,谁也不能让过谁一步,家庭总是不和的。哪有嫁为人家一夫一妻吃口粗茶淡饭的快活呢?再说我们这样的人家,凭空白事也闹什么离婚,说出去了也叫人家笑话。你嫌方家那孩子做买卖,那也没有怎么难办,我们托人给他们提一声儿,让那孩子进学堂去读书也就是了。人家说你是姨太太肚子里出来的,反正好不了,你别替你娘挣气,也该替我挣一口气。我也是个姨太太,三岁把你带大,可没教过你一件不好的事情,你两个哥哥不愿你和方家离婚,也是憋住了这口气……”(P3-5) 序言 小说大家张恨水 张赣生 民国通俗小说家中最享盛名者就是张恨水。在抗日战争前后的二十多年间,他的名字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即使不识字、没读过他的作品的人,也大都知道有位张恨水,就像从来不看戏的人也知道有位梅兰芳一样。 张恨水(1895-1967),本名心远,安徽潜山人。他的祖、父两辈均为清代武官。其父光绪年间供职江西,张恨水便是诞生于江西广信。他七岁入塾读书,十一岁时随父由南昌赴新城,在船上发现了一本《残唐演义》,感到很有趣,由此开始读小说,同时又对《千家诗》十分喜爱,读得“莫名其妙的有味”。十三岁时在江西新淦,恰逢塾师赴省城考拔贡,临行给学生们出了十个论文题,张氏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我用小铜炉焚好一炉香,就做起斗方小名士来。这个毒是《聊斋》和《红楼梦》给我的。《野叟曝言》也给了我一些影响。那时,我桌上就有一本残本《聊斋》,是套色木版精印的,批注很多。我在这批注上懂了许多典故,又懂了许多形容笔法。例如形容一个很健美的女子,我知道‘荷粉露垂,杏花烟润’是绝好的笔法。我那书桌上,除了这部残本《聊斋》外,还有《唐诗别裁》《袁王纲鉴》《东莱博议》。上两部是我自选的,下两部是父亲要我看的。这几部书,看起来很简单,现在我仔细一想,简直就代表了我所取的文学路径。” 宣统年间,张恨水转入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并从上海出版的报纸上获得了一些新知识,开阔了眼界。随后又转入甲种农业学校,除了学习英文、数、理、化之外,他在假期又读了许多林琴南译的小说,懂得了不少描写手法,特别是西方小说的那种心理描写。民国元年,张氏的父亲患急症去世,家庭经济状况随之陷入困境,转年他在亲友资助下考入陈其美主持的蒙藏垦殖学校,到苏州就读。民国二年,讨袁失败,垦殖学校解散,张恨水又返回原籍。当时一般乡间人功利心重,对这样一个无所成就的青年很看不起,甚至当面嘲讽,这对他的自尊心是很大的刺激。因之,张氏在二十岁时又离家外出投奔亲友,先到南昌,不久又到汉口投奔一位搞文明戏的族兄,并开始为一个本家办的小报义务写些小稿,就在此时他取了“恨水”为笔名。过了几个月,经他的族兄介绍加入文明进化团。初始不会演戏,帮着写写说明书之类,后随剧团到各处巡回演出,日久自通,居然也能演小生,还演过《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主角。剧团的工作不足以维持生活,脱离剧团后又经几度坎坷,经朋友介绍去芜湖担任《皖江报》总编辑。那年他二十四岁,正是雄心勃勃的年纪,一面自撰长篇《南国相思谱》在《皖江报》连载,一面又为上海的《民国日报》撰中篇章回小说《小说迷魂游地府记》,后为姚民哀收入《小说之霸王》。 1919年,五四运动吸引了张恨水。他按捺不住“野马尘埃的心”,终于辞去《皖江报》的职务,变卖了行李,又借了十元钱,动身赴京。初到北京,帮一位驻京记者处理新闻稿,赚些钱维持生活,后又到《益世报》当助理编辑。待到1923年,局面渐渐打开,除担任“世界通讯社”总编辑外,还为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写北京通讯。1924年,张氏应成舍我之邀加入《世界晚报》,并撰写长篇连载小说《春明外史》。这部小说博得了读者的欢迎,张氏也由此成名。1926年,张氏又发表了他的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至高峰的是《啼笑因缘》。1929年,上海的新闻记者团到北京访问,经钱芥尘介绍,张恨水得与严独鹤相识,严即约张撰写长篇小说。后来张氏回忆这件事的过程时说:“友人钱芥尘先生,介绍我认识《新闻报》的严独鹤先生,他并在独鹤先生面前极力推许我的小说。那时,《上海画报》(三日刊)曾转载了我的《天上人间》,独鹤先生若对我有认识,也就是这篇小说而已。他倒是没有什么考虑,就约我写一篇,而且愿意带一部分稿子走。……在那几年间,上海洋场章回小说走着两条路子,一条是肉感的,一条是武侠而神怪的。《啼笑因缘》完全和这两种不同。又除了新文艺外,那些长篇运用的对话并不是纯粹白话。而《啼笑因缘》是以国语姿态出现的,这也不同。在这小说发表起初的几天,有人看了很觉眼生,也有人觉得描写过于琐碎,但并没有人主张不向下看。载过两回之后,所有读《新闻报》的人都感到了兴趣。独鹤先生特意写信告诉我,请我加油。不过报社方面根据一贯的作风,怕我这里面没有豪侠人物,会对读者减少吸引力,再三请我写两位侠客。我对于技击这类事本来也有祖传的家话(我祖父和父亲,都有极高的技击能力),但我自己不懂,而且也觉得是当时的一种滥调,我只是勉强地将关寿峰、关秀姑两人写了一些近乎传说的武侠行动……对于该书的批评,有的认为还是章回旧套,还是加以否定。有的认为章回小说到这里有些变了,还可以注意。大致地说,主张文艺革新的人,对此还认为不值一笑。温和一点的人,对该书只是就文论文,褒贬都有。至于爱好章回小说的人,自是予以同情的多。但不管怎么样,这书惹起了文坛上很大的注意,那却是事实。并有人说,如果《啼笑因缘》可以存在,那是被扬弃了的章回小说又要返魂。我真没有料到这书会引起这样大的反应……不过这些批评无论好坏,全给该书做了义务广告。《啼笑因缘》的销数,直到现在,还超过我其他作品的销数。除了国内、南洋各处私人盗印翻版的不算,我所能估计的,该书前后已超过二十版。第一版是一万部,第二版是一万五千部。以后各版有四五千部的,也有两三千部的。因为书销得这样多,所以人家说起张恨水,就联想到《啼笑因缘》。” …… 张恨水写过一篇《我的小说过程》,的确,我们也只有称他的小说为“过程”才最名副其实。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人由始至终做的事都是一个过程,但有些始终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过程是乏味的过程,而张氏的小说过程却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过程。有的评论者说张氏“鄙视自己的创作”,我认为这是误解了张氏的所为。张恨水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又和白羽、郑证因等人有所不同。张氏说:“一面工作,一面也就是学习。世间什么事都是这样。”他对自己作品的批评,是为了写得越来越完善,而不是为了表示鄙视自己的创作道路。张氏对自己所从事的通俗小说创作是颇引以自豪的,并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他说:“众所周知,我一贯主张,写章回小说,向通俗路上走,绝不写人家看不懂的文字。”又说:“中国的小说,还很难脱掉消闲的作用。对于此,作小说的人,如能有所领悟,他就利用这个机会,以尽他应尽的天职。”这段话不仅是对通俗小说而言,实际也是对新文艺作家们说的。读者看小说,本来就有一层消遣的意思,用一个更适当的说法,是或者要寻求审美愉悦,看通俗小说和看新文艺小说都一样。张氏的意思不是很明显吗?这便是他的态度!张氏是很清醒、很明智的,他一方面承认自己的作品有消闲作用,并不因此灰心,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仅供人消遣,而力求把消遣和更重大的社会使命统一起来,以尽其应尽的天职。他能以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局限中努力求施展,在必然中努力争自由,这正是他见识高人一筹之处,也正是最明智的选择。当然,我不是说除张氏之外别人都没有做到这一步,事实上民国最杰出的几位通俗小说名家大都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但他们往往不像张氏这样表现出鲜明的理论上的自觉。 张恨水在民国通俗小说史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作家,他不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一生的探索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