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传记的权威版本,所有版本都是这套书的删减版、重写版、简化版。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出版40年来,一直是胡雪岩研究的至高经典,无可超越。作者高阳是当代唯一与金庸齐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的美誉。
本书为高阳的奠基代表作,有读者称之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
| 书名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高阳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雪岩传记的权威版本,所有版本都是这套书的删减版、重写版、简化版。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出版40年来,一直是胡雪岩研究的至高经典,无可超越。作者高阳是当代唯一与金庸齐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的美誉。 本书为高阳的奠基代表作,有读者称之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 内容推荐 作者为当代历史小说巨匠,出身钱塘望族,熟读清史,熟悉官场,真实还原出胡雪岩的辉煌一生与悲凉宿命。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讲述了价值二十三万八千两白银的生丝运抵上海,能否顺利脱手已成为胡雪岩的命脉所在。与此同时,全面施行海运使得以河运为生的漕帮面临解体之危,帮内怨气冲天,一场大乱一触即发。胡雪岩上通官府,下通漕帮,趋吉避凶,多方斡旋,在结识了以擅长跟洋人打交道而著称的古应春后,居然萌生了做军火生意的念头,随即在洋商、太平军、官府、漕帮、小刀会之间展开周旋,场面越铺越大……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到新城先到富阳,走钱塘江这条水路。等送行的王有龄一走,嵇鹤龄便把胡雪岩留了下来,说还有几句话要谈。 到船舱中坐定,他从拜匣里取出一张梅红单帖,放在胡雪岩面前,上面写的是:“嵇鹤龄,以字行。湖北罗田人,嘉庆二十一年十月初四午时生。” “喔!”胡雪岩笑道,“你倒真巴结,应该我先去讨瑞云的八字来给你。其实,这也可以不必。” “不是,不是!”嵇鹤龄摇着手说,“这张帖子是交给你的。雪岩兄,我想高攀,我们拜个把子。” “这……”胡雪岩愣了一下,接着喜逐颜开地说,“那是我高攀了!不过,此刻来不及备帖子,但是也要磕个头。” “这都好办,等我新城回来再行礼。”嵇鹤龄说,“相知贵相知心。如果你不嫌弃,此刻我们就改称呼。你今年贵庚?” “我小得多。”胡雪岩改了称呼,叫一声“大哥”,接着便给“大哥”磕头。 嵇鹤龄急忙也跪下还礼,自然称他“二弟”。两人对拜了一拜,连“揭土为香”都用不着,就结成了异姓手足。 拜罢起身,彼此肩上的感觉便都不同了,嵇鹤龄是减轻而胡雪岩是加重。“大哥!”他说,“你尽管放心到新城去,专心一致办事,家里一点都不用记挂,一切都有我!” “那自然要托你。”嵇鹤龄又说,“不过眼前有瑞云在,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我走了,你也赶紧动身到上海去吧!早去早回,我们换帖子请客。” “好的,我晓得,一路顺风。” 胡雪岩离船登岸,坐轿进城。等王有龄到家,胡雪岩接着也到了他那里,脸上是掩抑不住的笑容。王有龄夫妇都觉得奇怪,问他什么事这么高兴。 “你们两位再也想不到的,就雪公上了岸那一刻工夫,我跟鹤龄拜成把弟兄了。” “太好了!恭喜,恭喜!”王有龄对他妻子说,“太太,这一来我们跟鹤龄的情分也不同了。” “真成了一家人,至亲好友,原是越多越好。” “说到这一层,我倒想起来了。”胡雪岩从马褂口袋里摸出个红封套递向王太太。 她不肯接:“这是什么?” “瑞云的聘金。” 话没有完,王有龄先就乱喊:“不行,不行!这怎么好收他的?你还给他。” “慢慢,你不要吵!”王太太挥挥手说,“我先要问问清楚,瑞云怎么样?她自己答应了没有?” “看样子是千肯万肯的了。” “哪有这么快?”王太太不信,“她到底怎么说的?” “这也用不着明说。”胡雪岩把昨晚上的情形讲了一遍。这些眉目传情、灵犀暗通的事,本来就是最好的话题,胡雪岩又有意刻画人微,所以把王有龄夫妇听得津津有味,都是微张着嘴,耸起两面唇角,随时准备放声大笑的神态。 “差也差不多了。”等他讲完,王有龄点点头说。 “到底不是什么‘千肯万肯’,总还要我来说两句,她才会松口。” “拜托,拜托!”胡雪岩拱一拱手,趁势又把红封套递了过去。 王太太已经接到手里,王有龄一把夺了回来,塞回胡雪岩:“这不能收的。” “没有什么不能收。”王太太接口,“我们瑞云是人家聘了去的,不是不值钱白送的。兄弟,你把聘金交给我,我另有用处。” “你有什么用处?”王有龄大为不悦,几乎要跟太太吵架了。 “我说给你听!”王太太的声音也很大,“瑞云一份嫁妆归我们预备。这一千两银子,我另外交给她,是她的私房钱。请问王大老爷,可以不可以?” 王有龄的表情立刻改变了。他歉意地笑着,却用埋怨的语气回答:“太太,你何不早说?” “现在说也不晚。”王太太拿着红封套得意地走了。 “雪岩!”王有龄略有忧色,“我们先商量一下,万一嵇鹤龄此去无功,下一步该如何?” “先抚后剿”的宗旨是早已定好了的,抚既不成,自然是派兵进剿,何须问得?但胡雪岩了解王有龄的内心,便不肯这么回答,只说:“你不必过虑!鹤龄跟我说过,无论如何,自保之策总是有的,可见得他极有把握。而且,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此去没有后顾之虑,专心一致对付公事,当然无往不利。” 听他侃侃而谈,声音中极具自信,王有龄不知不觉受了鼓舞,愁怀一放,连连点头。 “还有,雪公,”胡雪岩又说,“你正鸿运当头,瑞云也要托你的福。她又是一副福相,看起来必有帮夫运,所以鹤龄一定马到成功。瑞云迟早是个‘掌印夫人’!” 这一说,王有龄越发高兴。“不错,不错!我也觉得,这无论如何不是倒霉的时候。”他又说,“等鹤龄功成回省,我一定力保他接归安县。这个缺,一年起码有五万银子进账。” 胡雪岩心想,归安县现在由王有龄兼署,保了嵇鹤龄,就等于从他自己荷包里挖五万银子出来。一时慷慨,终必失悔,却又是说不出的苦。朋友相交,到了这地步一定不能善始善终,倒要劝一劝他。 “归安是一等大县,只怕上头不肯。如果碰个钉子,彼此不好,我倒有个想法。” “噢!你说,一定是好主意。” “你看是不是好主意?”胡雪岩说,“海运局的差使,你又兼顾不到,何不保鹤龄接替?” “啊!”王有龄恍然大悟,“对了!这才是一举数得。” 胡雪岩懂他这句话的意思,这一举数得就包括了他的便利在内。嵇鹤龄接替海运局的差使,他经手的几笔垫款、借款,料理起来就顺利了。 “准定这么办,”王有龄又问,“你哪天走?” “至迟后天一定要走了。” “那好,你办完了事就回来。”王有龄放低了声音说,“我托你带笔钱去。” 带给谁?心照不宣。胡雪岩只问:“带多少?” “给她二三百两银子吧!” “知道了,我替你垫付二百两,回来再算。” 于是胡雪岩回家重整行装。第二天抽出工夫来,他亲自上街买了好些茶食,去探望嵇鹤龄的子女。只见瑞云把那六个孩子料理得干干净净,心里大为宽慰。他跟嵇鹤龄拜把子的事,没有跟他的儿女说,却跟瑞云说了。正在谈着,来了位意想不到的“堂客”。县千太太。 …… P1-4 书评(媒体评论) 高阳是一流的历史小说家。 ——金庸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华人小说界公认说法 高阳的成就独一无二,甚至难以找到继承人。 ——当代华语小说家张大春 高阳尤其擅长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写清代的几乎篇篇精彩绝伦,与历史的真实面目贴近。 ——《新京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