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著的《捧一把阳光温暖你》是作者的散文集。书中收录的大多数文章赞颂了家乡、生活,尤其是在尊长孝亲方面,作者多有涉猎。从中可看出作者为人十分忠厚善良。文字温暖,感情真挚。有一些文章引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社会,现在已无迹可寻,但是在作者的文字中再现了。
| 书名 | 捧一把阳光温暖你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孟繁华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繁华著的《捧一把阳光温暖你》是作者的散文集。书中收录的大多数文章赞颂了家乡、生活,尤其是在尊长孝亲方面,作者多有涉猎。从中可看出作者为人十分忠厚善良。文字温暖,感情真挚。有一些文章引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社会,现在已无迹可寻,但是在作者的文字中再现了。 内容推荐 孟繁华著的《捧一把阳光温暖你》是一部散文集,收入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作品,其中一些已在报刊发表。 目录 灵魂的梯子 无盐亦有味 梨花满院 爱在形影相随中 芬芳旅程 父亲的理想 别样天空 寂寞的农具 旧家具里的年华 苦涩的甜蜜 归巢 行走的欢喜 老屋窗口 两棵树的光阴 骡子的眼泪 绿军装 母亲的狗狗 母亲的手擀面 那片白杨林 捧一把阳光温暖你 青葱有痕 沙海飞燕 身边的风景 诗意的画卷 手心里的温暖 素心凡音 桃花时光 铁轨上的记忆 庭院花开 童年琐忆 麦收往事 为父亲种棵树 房子左右的生活 舞步里的青春 霞光里的微笑 下辈子还做你的儿 乡间过客 相见不如怀念 幸福的怀抱 幸福的种子 寻亲 阳光里的那列火车 一棵柳树的命运 一米的距离 拥抱阳光,心情晴朗 拥有一块地 游走江湖 有皮影戏的夜晚 与天堂语 月照梨园 一张便条 橱窗情愫 善终关怀 别离 依依墟里烟 草房子 村口 村戏 那些与缸有关的日子 远去的村庄 晨光从晚霞中升起 鹰击长空 后记:此心如莲 试读章节 灵魂的梯子 作家梁文道说,如果一个房间放满了书就有了灵魂的话,我们实在也需要一把梯子摆在那里,以测量灵魂的深度。那么那些为我们指路的师者就是净化我们灵魂的梯子。 一 小学一年级时,我九岁,在班里算是超龄的了。要读的书却只有两本:一本语文,一本算术,学习负担不算重。上学的地方离家约两里地,不远也不近。我每天背着母亲缝制的花书包,引领着一帮本村或邻村年龄与我差个一两岁的顽童,跨沟渠、穿田野,蹦蹦跳跳兴冲冲地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小学校原先是一座庙宇,从教室的门头、地砖、梁柱,依稀能够看到寺院的痕迹,显得神圣而厚重。学校的老师经常变动,年轻的女老师居多,有的老师上不了一个月的课,连容貌尚未记住,便又换了新人。 整整两年时间,老师走马灯似的更换。大多时候,教室里根本就没有老师,我们都是嘴里呜哩哇啦地读课文,眼睛却痴痴地期待着新老师的光临。直到三年级一开学,校长引着一位女老师来到了我们班。 那天,班里照例很嘈杂,同学们左顾右盼,你一言我一语,比赛似的吵闹着,像清早的鸟儿欢叫个不停。待女老师微笑着向我们鞠了一躬后,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忽闪忽闪地注视着前方。 我仔细端详着这位女老师:衣着朴素、举止得体、模样端庄,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的样子,身材略微瘦小,一张鹅蛋脸,乌黑的头发扎成一对长长的辫子,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大概是她正被爱包裹吧。女老师的声音甜甜的,从嘴里冒出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婉转柔美,好似散发着一股奶香味,妈妈的味道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老师,我们能叫你一声妈妈吗?”我忍不住站了起来,突兀地向老师发问。 “当然!”女老师先是惊异地看了看我,而后目光缓缓地扫向班里的其他学生。老师的脸上像洒满了春天的阳光,温暖的声音如电波一般传遍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老师姓柳,是个城里人。我们便叫她“柳妈妈”了。 柳妈妈呵护着我们这群整天撒野的乡下孩子,她传授我们知识,也向我们播撒着爱。那时候的冬天极为寒冷,学生们贴身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依然冻得瑟瑟发抖,吸溜着两管稀鼻涕,顺手便用袖子一抹。时间长了,袖口竞变得黝黑发亮,风一吹.铁壳似的僵硬冰冷。课间休息时,柳妈妈走在教室的过道上。看到那些不停吸着鼻涕的小同学,总是怜爱地摸摸后脑勺,再俯下身子,托起小胳膊,一个挨一个地用小手绢沾了水擦洗袖子,而后让这些同学围在火炉旁烤干。 柳妈妈为了不让我们受冻,每天骑着自行车,早早就赶到学校,把火炉生得旺旺的,待我们挟着一股寒风来到教室时,暖烘烘的热气扑面而来,无限的爱意便弥漫开来。家远的同学都要带午饭,最后一节课,柳妈妈就给同学们在炉子上热饭,当酸菜豆腐土豆丝的香味在教室里飘荡时,我们的心儿就像投进了妈妈的怀抱。 P1-3 序言 读孟繁华的散文集《捧一把阳光温暖你》,突然就想到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那是我至今为止读到的最令人感奋的文章之一:“我有一个梦,梦想这国家要高举并履行其信条的真正含义:‘我们信守这些不言自明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可见凡是发乎真情,且有理有据的文字皆能沁人心脾,撼人心魄,也最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有一个梦想》之所以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唤起千百万美国黑人为自由平等而不遗余力,正是因为作者有一种高尚的使命感。其次,我还看过马丁·路德·金写给一位美国牧师的信,语气温和、平易近人,但理据俱强,不但为自己所倡导的黑人民权运动辩护,并且回答了许多疑问和反对的声音。 身陷囹圄,且能做到不卑不亢、不激不愤,可见马丁·路德·金具有多么大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之所以在谈孟繁华的散文之前提到了马丁·路德·金,是因为我觉得,凡好的文章都有永恒性和普遍性,何况我觉得,在孟繁华的身上也存在着一个强烈的永不退色的梦想,那就是文学之梦。 在国人普遍重视物质利益的当下,关注一下精神,打扫一下心灵,且致力于某种在常人看来不切实际的艺术,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在物质竞争力显得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沉下心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多做一点事,不能不说极为高尚。为此,我觉得一个在企业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经济人”,能长久保持一颗热爱文学的心,且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倾心书写,就显得难能可贵。 孟繁华虽不是专业创作者,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低估。我觉得最让我看重的是,他是一个虔诚的忠实于文学的人,不张狂、不浮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文学上的老实和本分与生活中的老实和本分还不同,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敬畏。倘若少了此二者,那么他或她要么是半瓶水要么就是个欺世盗名者。 由于经历丰富,再加上有许多的真情实感充溢胸间,孟繁华的文章就不见无病呻吟之态,也无假大空之嫌。他的胸有成竹体现在文笔的朴实和情感的真挚上,这在他的亲情类文章和故乡系列中都有体现。我觉得,他的这部散文集,不仅是对亲身经历的记叙,更是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勾勒。由于不做作、不矫饰,倒使文章有了一种泥土味和人间烟火味。 凡是接近大地、接近民间的创作,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如果说文学是一片森林的话,我们不仅需要高大挺拔的树木,也需要鲜花野草;我们不仅需要电闪雷鸣,也需要小溪流淌、百鸟啁啾。 文学不是百米赛跑,应当是铁人三项或马拉松。文学之梦是心中不灭的灯火,它可以一直鼓励你前行,尤其是在你精神空虚的时候。然而,文学本身的严肃性和丰富性又决定了我们仅有一个梦想还不够,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从生活和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训练自己,才有望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希望这部散文集,不仅是一个总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应该成为孟繁华跃上一级新的文学台阶的坚固基石。 后记 这部散文集是我多年来辛勤笔耕的结晶,它凝结着我对文学的热爱和痴心,集聚了我记录生活、思考生活的一些片段。集子收录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过,可以说是给我的文字找了一处安身之地。虽说集子里的文章多叙述了对往事的一些回忆,但却是我思索人生、品味生活、找寻内心宁静与安详的一段历程,我为之欣然。 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作家,写我的家乡,写我的左邻右舍,写我的父母兄弟,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这个梦想,来自于父亲经常讲给我们的故事、广播里每天播放的评书,还有二姐偷偷读过的几本小说。这个梦想让我在孩童时期就表现的异于同龄的小伙伴,作文写得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因而洋洋自得、喜不自禁,显得自傲、不合群。上高三时,幻想着要成为路遥那样的大作家,靠写书为生,扬名立万、光宗耀祖。一度放弃了课业的学习,整天沉迷在小说的世界里,读小说、写诗、写散文成了那段时光的全部生活。结果高考名落孙山,悻悻然地卷了铺盖回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堪回首。幸而后来又走进了校园,又有了读书的机会,有了延续梦想的可能。高中时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都写,每天都有一些奇思妙想。之后写了许多散文、小说、诗歌四处投稿,可却没有一篇发表,连封退稿信也未曾收到。到了大学里才发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差得要命,写的一些东西,根本称不上作品,发表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这并没有让我丧失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我一点都不气馁,反而这种欲望更加的强烈。但凡有空,就天马行空地写,也不管好歹就投稿。 那个时候,读书写作把我的生活和学习充盈的斑斓无比,充实幸福。有一段时间书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银川的几家新华书店都留下过我蹭书读的身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陕西作家群横空出世,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家的作品,我爱不释手,反复品读,好多时候都是在书店的工作人员的再三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失望离开。书读得多了,写的文章自然就上了档次,一篇篇手写体的稿件变成了铅字。由豆腐块到长文,《宁夏日报》《银川晚报》等多家报纸上留下了我的名字和文章。一家电台还邀请我做了特约撰稿人,每个星期都投寄一篇文章,受到了听众的赞誉和欣赏。连续不断地发表文章,我很快成了多家媒体的通讯员,自信心明显增强,成为一名作家的念想更加的强烈。即便如此,我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功底依然浅薄,未能写出气吞山河、大气磅礴的鸿篇巨制,距离作家梦想的实现还很遥远。但此心依然! 走向社会,步入职场。高强度的文案工作和大量通讯报道的撰写。使我对文字产生了畏惧,总是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加之工作繁忙,对于文学的爱好日渐淡漠,坚持多年的读书写作习惯被觥筹交错的人际交往和应酬替代。空闲的时候就感觉到空虚和无聊,打麻将、玩扑克填补了我的生活空当。一度,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自责。夜深人静时,铺开稿纸想写一些东西,但大脑总是空白一片。但种进灵魂里的梦想时不时地就跳了出来,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敲打。于是,我尝试着写一些有深度的工厂管理类文章,慢慢唤醒了对文字的爱恋。这个时期,对当一个作家的梦想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作家是生活的记录者、灵魂的救赎者,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书写生活也反观生活,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粮食。我把写作的目光投向了身边的人和事,对过往的经历回味、反思,不加粉饰地真实呈现出来,一篇篇散文便在笔下流淌了出来。突然觉得,日子回到了从前,一件件悲伤的、愉悦的、令人难忘的事不停地闪现在眼前,便有了这部集子里收录的文章。 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散文是叙述亲情的,有人说我写作的视野过于狭窄,也有人说我的笔触个人情怀过浓,我不否认、不辩驳。我不想追求大而光远的所谓深度散文,我只想记录下生活的一个部分,也许是剪影,也许是一个镜头,它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处风景。这部散文集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哀怨、有我的奋斗、有我的挣扎、有我对亲人的爱,也有我对生养了我的大地的情。它不单单反映了我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更反映了许多人的经历和情感,也许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其他的都显得无足轻重。 我的第一部文集——《捧一把阳光温暖你》就要成书面世了,我的内心是惶恐的,总怕浅薄的文字耽误了读者的宝贵时间。我知道,文章一旦发表就不属于作者自己了,写作时就要负起责任,就要对文字心存敬畏,让它彰显出生命的色彩。尽管才疏学浅,文学修养还有待提高,但这是我诚心实意捧出的一片真心。 整理这部散文集耗时一年有余,虽说都是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经多人修改润色,但再次编校,还是有许多需要修改和加工的地方。在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有鼓励也有鞭策。作家张永生对本书中的许多篇目进行了非常认真的修改加工,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中卫中学语文老师、评论家房子对本书的整理编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作家石也对本书润色、编校,倾注了大量心血。中卫三中语文老师拓明芳不顾眼疾发作,对本书进行了两次校对。中卫中学语文老师范春荣对整部集子进行了最终编校。宁夏大学教授、我的恩师韩义,宁夏著名作家梦也为本书写了情感饱满、客观公允的序言。还有中卫市文昌阁读书会的王会平、刘乐牛、李慧英、苟大乾、冯舒琴、王对生、郝雪峰等文友对我的文章都提出了可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深切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 文学的路还很长,我相信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借用文友王对生大姐送我的一句话——“此心如莲”作为这本书的后记题目,是我出版这部散文集的初衷,更是我生命的一个新的起点。 书评(媒体评论) 在文学这条路上,愈往后走,给我们感动和感触的还是那些饱含情感、有悲悯心的作品,不论是人物还是草木……繁华的作品恰具有温度、带有人性光辉,如草尖上的露珠、荷叶上的雨滴,只要阳光普照,自会璀璨夺目! ——报纸副刊编辑、作家 孙艳蓉 孟繁华的散文,在叙述中感怀、抒情中明理,不管是关于少年的记忆,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流露着善良和感恩,流露着慈爱和关怀。初读让人有凝重的感觉,等读完,更多的是踏实、是心安! ——作家 苟大乾 孟繁华的散文有着生活的厚实、人性的温暖,我们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朴实、善良和情感上的细腻。作者需要依靠这样的文字总结自己。我想,作为读者的我们,也需要通过这样的文字,感受人间烟火隐藏起来的美好和忧伤。 ——诗人 刘乐牛 这部散文集给读者的一个强烈阅读体验就是入目走心。情如己心,文如己言,让人获得情感、审美、历史的多重认同,具有朴素而鲜活的艺术感染力。举凡亲情记忆、乡村过往、社会影像、心灵成长、寻根之旅、求学之路、文学情怀,皆如山泉出岩,娓娓道来,触动人们心中的柔软部位,激活人们共有的生命记忆和情感体验,让读者在泪湿眼眶、颔首感慨之际,获得情感的体认、心灵的净化、文学的启迪。 ——评论家 房子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