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劳模文化育人团队联合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劳动模范协会共同编撰完成。全书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上海不同时期、各条战线44位代表性劳模成长、奋斗、奉献的历程,进一步挖掘和留存了劳模史料,将成为劳模文化育人的又一鲜活教材。

本书由刘文主编。

内容推荐

刘文主编的《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了劳模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以大量的生动鲜活的故事,形象地表述了劳模的精神实质和社会意义。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劳动创造人本身和人类社会,人正是在日益多样化的劳动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目录

一、爱岗敬业篇

 我的47根扁担

口述杨怀远 整理李文祺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口述杨富珍 整理吴建初

 愿把一生献给党

口述裔式娟 整理洪梅芬

 劳动最光荣,也最幸福

口述黄宝妹 整理朱亚夫

 老马识途永向前

口述马人俊 整理吉建富

 鸡毛为啥能飞上天

口述吴佩芳 整理张持坚

 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口述程德旺 整理张持坚

 三尺柜台见真情

口述马桂宁 整理童蒙志

 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口述李素兰 整理郑正恕

 我的梦想:破解天下“第一难”

口述张国樑 整理洪梅芬

 小小药屉天地宽

口述樊水玉 整理李慧英

二、无私奉献篇

 在平凡生活中创造不平凡

口述徐虎 整理孙洪康

 坚守了35年的承诺仍在继续

口述陶依嘉 整理吉建富

 特殊教育的“提灯女神”

口述周 怡(何金娣同事) 整理洪梅芬

 顺心顺意精气神顾客满意最幸福

口述瞿蕙钧 整理潘新华

 点亮“星火”之光

口述王裕熙 整理刘解权

 扦脚女状元

口述郏芬芬 整理孙孟英

 扎根沃土学做“人师”

口述黄静华 整理贺锡廉

 推销产品也要全心投入

口述朱可安 整理李文祺

 教育事业的追梦人

口述王小平 整理范 洁

 实践六十载用心探究教育的本质

口述吴小仲 整理叶松亭

三、发明创新篇

 创新永无止境

口述李 斌 整理洪梅芬

 上海制造离不开“智多星”

口述朱光华(朱恒之子) 整理潘新华

 我的父亲蔡祖泉

口述蔡中敏(蔡祖泉女儿) 整理洪梅芬

 一代“焊神”

口述王婉芸(曾乐妻子) 整理李文祺

 从半文盲到0001号高级技师

口述刘海珊 整理蒋心和

 点亮中国海疆的航标灯

口述萨本茂 整理郦帼瑛

 自强!创新就在身边

口述孔利明 整理邱曙东

四、大师工匠篇

 一辈子学做教师

口述于 漪 整理黄家基

 不忘初心逐梦奋进

口述秦 怡 整理吴建初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口述王文娟 整理文玉芳

神探鹰眼

口述阎建军 整理李文祺

 笛声悠扬话沧桑

口述陆春龄 整理薛耀先

让小提琴讲好地道的“中国话”

口述俞丽拿 整理邱曙东

 不忘祖训造福百姓

口述陆念祖 整理吴建初

玲珑菜品里的精致人生

口述严惠琴 整理姜燕

五、领军人物篇

 心无旁骛 不忘初心搞创新

口述包起帆 整理李文祺

 我的梦

口述叶叔华 整理臧利春

 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的斜拉桥

口述林元培 整理李文祺

 大桥丰碑

口述杨锦霞(朱志豪妻子) 整理李文祺

 我的恩师周小燕

口述李秀英(周小燕学生) 整理鲍伊琳

 与死神拼抢为生命护航

口述俞卓伟 整理孙洪康

 悬壶济世探索无涯

口述刘嘉湘 整理蒋心和

 答案在风中飘扬

口述苏寿南 整理许兴汉

后记

试读章节

整理者言:在新疆路一幢高层民宅17楼,居住着闻名中外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杨怀远。

住房面积两室一厅,39平方米。17平方米的客厅中,一张饭桌,一只茶几,四把椅子。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张彩色照片:杨怀远胸前挂着金灿灿的三枚奖章。隔壁的居室12.3平方米,是主人夫妇的居室。旁边的一间房9.7平方米,原是儿子的住处,现在是主人的荣誉室。里面挂满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接见的照片及合影。一只橱柜子内,装满了主人全国劳模、“五一”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模等近60项荣誉证书和奖章,还有半个世纪积累的一迭迭诗歌日记。在墙的一角,竖着6根扁担。他在38年服务旅客中塑造的“小扁担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延续,感动和激励了一代代人,不仅传遍全国,而且名扬海外。

如今81岁的他,拿起一根根扁担,讲述了他与扁担的情节。

第一根扁担

1960年,我23岁,从福建厦门部队复员到上海海运局和平14号轮当生火工,后到民主5号轮做服务员。我有些想不通,自己在部队里大小还是个班长,现在却要去倒痰盂、拿饭菜,多不光彩,多没前途!我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怎么看待服务工作?是干,还是不干?我想了好几天,还是斗不过来。反正是当服务员,无非就是扫地送水。自己个子大,力气足,只要努力干,一个顶几个,还怕做不好?可是事情并不这样简单。旅客是那么多,要求又是千变万化,没法子应付;旅客有困难,没法子解决;烤被子,被面烤焦了……整天忙得团团转,问题还是一大堆——服务员真不好当啊!

我的头脑里又一次翻腾起来了:我这个人粗手粗脚的,不是干服务员的料!还是让我到炉子间生火去吧!在这个时候,领导一次次找我谈心,鼓励我,启发我读毛主席的书。

我带着问题,学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我开始懂得了:要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还得掌握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的规律。于是,我跑到旅客中间去,开始做“有心人”。上班时,我在客舱里;下班后,我还在客舱里。了解、摸索、分析、总结……探索各类旅客的特点要求,以更好地为旅客服务。

那个年代,国家还很穷,交通不发达,旅客出门探亲访友,坐的是蒸汽机火车和轮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慢慢地,我开始懂得,旅客再多,也不外乎这几种:农村的、城市的;年老的、年轻的;出差的、探亲的;带小孩的、空身的;身强力壮的、老弱病残的;南方的、北方的,等等。尤其是到大城市中探亲的乡下老大娘,她们当年送夫送子参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时留在城市中当干部了。她们探亲时一般都带了家乡的土特产。对她们服务的要求,有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针对这些特点,我就来个分别对待,因人制宜地去服务。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就主动送水送饭;小朋友喜动爱玩,就多注意他们的安全;不常出门的农民,就多介绍交通知识,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出差干部喜欢在旅途中看看书报,就注意他们的环境安静……总之,对有困难的人都要帮一帮。

正是毛主席的书,使我懂得了一个人要为人民服务,不仅要端正对为人民服务的认识,而且还要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正是毛主席的书,帮助我掌握了这种本领。从此,我深爱读毛主席的书。

1963年3月,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一下子震动了我。我和雷锋做了个对照,发现自己和雷锋有四个相同点和一个不同点。

四个相同点:同龄人,出身苦,在新社会翻了身,都在部队当了工程兵。

一个不同点: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而自己做一个客运服务员还不安心呢,这是个人主义的患得患失思想。我惭愧啊。

解放前,我两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我们兄妹5人四处讨饭当长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推倒了三座大山,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救了出来,当家做了主人。我有强烈的翻身感,深深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于是,我把爱国爱党的满腔豪情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力量。我下了一个决心:按雷锋的人生路子走,做一个雷锋式的客运服务员。有一次,有个旅客带了多件行李,上下船极不方便,我就去帮他拎。可是拎行李也不简单呵。两只手只能提两件,留下的几件,还得来回跑两次,自己累倒没什么,而旅客上岸后转车不方便呀。嗨,如果用扁担挑,不是既方便又帮旅客解难了吗?

对。我家中有根扁担闲着,正好拿来派用场。说起这根扁担,还是我从部队带回来的呢!1956年,我19岁,服役在山东,当时的台湾国民党反动派叫嚣反攻大陆,我们部队调防到福建厦门修坑道,需要扁担挑水泥石块。复员之时,我有两件行李带回家,就向部队首长提出要一根扁担,首长批准了。我用扁担挑着行李回家了。

那年我24岁,就用第一根扁担开始为人民服务了。我懂得,一个人要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最要紧、最最核心的,就是要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到处都有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是要像雷锋那样,把自己“有限的一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P3-4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能。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是伟大时代的领跑者。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在这样一座英雄辈出、劳模辈出的城市,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集中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他们是上海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

劳动模范来自各行各业和基层一线,他们出身平凡,朴实无华,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在平凡的劳动中铸就丰功伟业。他们起于平凡成于卓越,他们所树立的伟大形象、所体现的伟大品格、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功绩,都一再强有力地证明了劳动本身的伟大,诠释了劳动神圣、崇尚劳动的理念。劳动创造人类、创造社会,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神圣、崇尚劳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品质,彰显了党和国家始终倡导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

劳动模范是人民的楷模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者,通过劳模口述,采访调查、收集整理、编撰各条战线、不同时期上海劳模“成长之路、奋斗历程、奉献之歌”等第一手史料,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上海工人阶级塑魂;可以让人们穿越时光,感触不同时代劳模的美德和力量,引发对劳模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思考。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确定了“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新使命,上海要打造未来发展的新引擎,打响“四个品牌”,取得“五个中心”建设的新胜利,归根结底要靠全体上海人民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劳动模范是时代的领跑者,社会的风向标,通过劳模口述,调查分析上海劳模群体的发展变迁及其所折射的时代特点,从劳模群体的发展变迁见证上海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可以更好地激励全社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让一切劳动者的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竞相进发,汇聚成推动上海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时代在变迁,每一个时期的劳模都各具风采,杨富珍、朱恒等老一代劳模革命干劲大于天的“老黄牛”风采依旧,他们感动了一个时代;杨怀远、包起帆、徐虎、李斌等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涌现出的新一代劳模成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以及“60位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他们铸就了上海发展的新辉煌。回首上海走过的几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劳动模范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上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崭新形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编撰“上海劳模口述史”,让劳模精神成为激励青年奋斗前进的精神动力和人生信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岗位奉献中追求卓越、成就梦想、创造伟大。

后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申城各条战线涌现出众多劳模。他们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他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影响和带动社会,为上海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他们是上海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突出代表,是振兴中华、建设上海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

为挖掘和留存上海劳模史料,探寻上海劳模群体的发展变迁规律,从劳模群体的发展变迁见证上海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成就,早在2014年年初,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劳模文化研究团队就开始酝酿,采写编撰上海劳模口述史。通过对劳模访谈实录,让亲历者追忆细节,以口述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积累和记录第一手史料,编撰各条战线、不同时期上海劳模成长、奋斗、奉献历程,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上海工人阶级树魂,更好地让人们穿越时光,感触不同时代劳模的美德和力量,为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借鉴,注入正能量、汇聚新动力。

本书从酝酿规划、遴选采编到付梓出版历经四年。经过查资料,找档案,寻报刊,排线索,对遴选出的一批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上海各条战线涌现出的代表性劳模进行挖掘采写。这些劳模居住在全市东西南北各街道社区,有的年事已高在家颐养天年,有的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有的已经仙逝……这给采写工作带来不少困难。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采写组老记者们的寻访脚步和决心,在上海市劳模协会的帮助下,他们发扬“掘矿”精神,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费尽心思寻找线索,直到找到采写对象。例如,为寻找曾乐夫人王婉云,采写组前后花了三个星期,终于在宝钢党委领导的关心下,得知了王婉云家住北京的电话,于是马不停蹄地赴京采写。对此,曾乐夫人王婉云激动万分,87岁的她,竞拄着拐杖,走下四层楼梯,到马路上迎候。

本书在采写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真实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申城劳模群体在历史进程中所体现的崇高思想、宝贵精神和突出成就。本书收录的44位劳模口述史料,由劳模本人或亲友同事口述,记者整理成文,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发明创新、大师工匠、领军人物五个篇章编排。这些史料凝练记录了上海不同时期、各条战线代表性劳模成长发展、奋斗奉献的光辉历程和动人故事,读来亲切感人,仿佛让人置身于劳模为国为民的一腔热情、甘心吃苦耐劳、奉献聪明才智的场景。例如,岁月如织的杨富珍,心系人民群众的忠诚卫士马人俊,勤奋人生造就传奇“蚁王”的刘海珊,光明的使者蔡祖泉,让“鸡毛飞上天”的吴佩芳,小扁担挑起人生路的杨怀远,一代“焊神”曾乐,心系黄浦江造桥圆梦的朱志豪,心无旁骛不忘初心一路创新的包起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徐虎,做平凡工人创非凡科技的李斌,不忘初心逐梦前进的秦怡,坚守使命真爱育人的于漪,与死神拼抢为生命护航的俞卓伟,三尺柜台见真情的马桂宁,鹰眼神探阎建军……许多老劳模回首往事,不约而同地说到“不忘初心”。有些往事,距今已有五六十年了,但听来仍觉得温馨和有温度,不仅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反而感到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激励作用。

本书的编撰工作由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协会共同完成。本书的结集出版,得到了上海市总工会、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本书续集也已着手酝酿筹备。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存在差错与疏漏,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