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伍尔夫、杜拉斯、波伏娃齐名的“文艺教母”,美国天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孤独之作,全球亿万文艺青年痴读入魂的挚爱经典。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改变,甚至连爱也不能。
《伤心咖啡馆之歌(精)》是美国天才女作家麦卡勒斯的经典小说集,共收录七篇传奇之作,包括一部中篇和她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等六篇短篇小说,以孤独、疏离的主题贯穿演绎人情世间之爱欲、忧伤与甜蜜。
| 书名 | 伤心咖啡馆之歌(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美)卡森·麦卡勒斯 |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伍尔夫、杜拉斯、波伏娃齐名的“文艺教母”,美国天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孤独之作,全球亿万文艺青年痴读入魂的挚爱经典。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改变,甚至连爱也不能。 《伤心咖啡馆之歌(精)》是美国天才女作家麦卡勒斯的经典小说集,共收录七篇传奇之作,包括一部中篇和她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等六篇短篇小说,以孤独、疏离的主题贯穿演绎人情世间之爱欲、忧伤与甜蜜。 内容推荐 《伤心咖啡馆之歌(精)》是美国天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经典小说集,共收录七篇传奇之作,包括一部中篇和她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等六篇短篇小说,以孤独、疏离的主题贯穿演绎人情世间之爱欲、忧伤与甜蜜。其中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讲述了小镇三位男女青年之间诡异、荒诞、绝望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一个与爱情同样永恒的情感主题——孤独,并用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和无解,以撕心泣血的绝望祭出了最沉重的刑判:“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改变,甚至连爱也不能。” 目录 永远的麦卡勒斯和《伤心咖啡馆之歌》 伤心咖啡馆之歌 神童 赛马骑师 席林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 旅居者 家庭困境 树·石·云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伤心咖啡馆之歌 小镇本身是很沉闷的;镇子里没有多少东西,只有一家棉纺厂、一些工人住的两间一幢的房子、几株桃树、一座有两扇彩色玻璃窗的教堂,还有一条几百码长不成模样的大街。每逢星期六,周围农村的佃农进城来,闲聊天,做买卖,度过这一天。除开这时候,小镇是寂寞的,忧郁的,像是一处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最近的火车站在社会城,“灵犭是”和“白车”公司的长途汽车都走叉瀑公路,公路离这里有三英里。这儿的冬天短促而阴冷,夏日则是亮得耀眼,热得发烫。 倘若你在八月的一个下午在大街上溜达,你会觉得非常无聊。镇中心全镇最大的一座建筑物上,所有的门窗都钉上了木板,房屋向右倾斜得那么厉害,仿佛每一分钟都会坍塌。房子非常古老,它身上有一种古怪的、疯疯癫癫的气氛,很叫人捉摸不透是怎么回事,到后来你才恍然大悟,原来很久以前,前面门廊的右半边和墙的一部分是漆过的——可是并没有漆完,所以房子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显得更暗、更脏一些。房子看上去完全荒废了。然而,在二楼上有一扇窗子并没有钉木板;有时候,在下午热得最让人受不了的时分,会有一只手伸出来慢腾腾地打开百叶窗,会有一张脸探出来俯视小镇。那是一张在噩梦中才会见到的可怖的、模糊不清的脸——苍白、辨别不清是男还是女,脸上那两只灰色的斗鸡眼挨得那么近,好像是在长时间地交换秘密和忧伤的眼光。那张脸在窗口停留一个钟点左右,百叶窗又重新关上,整条大街又再也见不到一个人影。在那样的八月下午,你下了班真是没什么可干的;你还不如走到叉瀑公路去听苦役队唱歌呢。 可是,这个镇上是有过一家咖啡馆的。这座钉上木板的旧房子,在方圆若干英里之内也曾是颇不平常的。这里摆过桌子,桌子上铺了桌布,放着纸餐巾,电风扇前飘舞着彩色的纸带。一到星期六晚上,更是热闹非凡。咖啡馆的主人是爱密利亚·依文斯小姐。可是使这家店兴旺发达的却是一个名叫李蒙表哥的驼子。另外,还有一个人在这段咖啡馆的故事里扮演了一个角色——他是爱密利亚小姐的前夫,这个可怕的人物在监狱里蹲了很久以后回到镇上,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又一走了之。咖啡馆早就关闭了,可是它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这地方原先也不一向就是咖啡馆。爱密利亚小姐从她父亲手里继承了这所房子,那时候,这里是一家主要经销饲料、鸟类以及谷物、鼻烟这样的土产的商店。爱密利亚小姐很有钱。除了这店铺,她在三英里外的沼泽地里还有一家酿酒厂,酿出来的酒在本县要算首屈一指了。她是个黑黑的高大女人,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她头发剪得很短,平平地往后梳,那张太阳晒黑的脸上有一种严峻、粗犷的神情。即使如此,她还能算一个好看的女子,倘若不是她稍稍有点斜眼的话。追她的人本来也不见得会少,可是爱密利亚小姐根本不把异性的爱放在心上,她是个生性孤僻的人。她的婚姻在县里是件奇闻——这次结婚既古怪,又让人提心吊胆,仅仅维持了十天,使全镇的人都莫名其妙,大吃一惊。除开这次结婚,爱密利亚一直是一个人过日子。她经常在沼泽地她的工棚里待上一整夜,穿着工裤和长筒雨靴,默默地看管蒸馏器底下的文火。爱密利亚小姐靠了自己的一双手,日子过得挺兴旺。她做了大小香肠,拿到附近镇子上去卖。在晴朗的秋日,她碾压芦粟做糖浆,她糖缸里做出来的糖浆发暗金色,喷鼻香。她只花了两个星期就在店后用砖盖起了一间厕所。她木匠活也很拿得起来。唯独与人,爱密利亚小姐不知怎样相处。人,除非是丧失了意志或是重病在身,否则你是不能把他们拿来在一夜之间变成有价值、可以赚钱的东西的。在爱密利亚小姐看来,人的唯一用途就是从他们身上榨取出钱来。在这方面她是成功的。她用庄稼和自己的不动产做抵押,借款买下一家锯木厂,银行里存款日渐增多——她成了方圆几英里内最有钱的女人。她本来会像议员一样富的,可是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特别热衷于打官司和诉讼。为了一点点屁大的事,她会卷入到漫长而激烈的争讼里去。有人说,要是爱密利亚小姐在路上给石头绊一下,她也会本能地四下看看,仿佛在找可以对簿公庭的人。除了打官司之外,她的日子过得很平静,每一天都跟上一天差不多。只有那次为期十天的结婚算是一个例外。除开这件事,她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到爱密利亚小姐三十岁的那个春天。 那是四月里一个温暖、安静的夜晚,时间将近午夜。天上是沼泽地鸢尾花的那种蓝色,月光清澈又明亮。那年春天庄稼长势很好。过去几个星期里棉纺厂一直在加夜班。小河下游那座方方的砖砌的工厂里亮着黄黄的灯光,传来织布机轻轻的无休止的营营声。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你听到远处越过黑黝黝的田野,传来一个去求爱的黑人的慢悠悠的歌声,你会觉得蛮有意思。即使是安安静静地坐着,随便拨弄一把吉他,或是独自歇上一会儿,脑子里啥也不想,你也会觉得蛮有滋味。那天晚上,街上阒寂无人,不过爱密利亚小姐铺子的灯光却亮着,外面前廊上有五个人。其中之一是胖墩麦克非尔,这人是个工头,有一张紫赯脸和一双细气的、紫红色的手。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的是两个穿工裤的小伙子,那是芮内家那对双胞胎——哥儿俩都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头发泛白,绿眼睛老是似醒非醒。另一个人是亨利·马西,一个羞怯、胆小的人,举止温和,有点神经质,他坐在最低一级台阶的边缘上。爱密利亚小姐自己站着,靠着洞开的门的框上,她那双穿着大雨靴的脚交叉着,在耐心地解她捡来的一根绳子上的结子。他们好久都没有开口说话了。P1-4 序言 卡森·麦卡勒斯是中国几代读者熟悉和着迷的一位美国女作家,有不少新老读者以“麦迷”自居。二。一七年,是她诞辰一百周年,同时也是她去世五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她势必再度被聚焦、被关注。事实上,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今天,她一直被中国读者喜欢、阅读和研究着。一个生命历程短暂、作品为数不多、身处文学大师辈出年代的女作家,何以如此备受青睐,这的确是个令人好奇并且想要一探究竟的问题。 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麦卡勒斯是通过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泽介的《伤心咖啡馆之歌》,这部中篇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该译作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八年《外国文艺》的创刊号,后收录在一九七九年四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里面。这本短篇小说集,收入了麦卡勒斯、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诺曼·梅勒、库尔特·冯内古特、约翰·厄普代克、阿瑟.米勒等共十九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汤永宽先生在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序言中重点推介了十九篇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伤心咖啡馆之歌》: 《伤心咖啡馆之歌》里的爱密利亚和李蒙表哥,他们的谜一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那个罗锅儿李蒙表哥在决斗的最后刹那间,背叛了对他一往情深的爱密利亚,生生地使欢乐兴旺的咖啡馆顿时化作了伤心之所,生龙活虎的爱密利亚从此变成了一个在倾圮的废宅里鬼魂般出没的幽灵,作品笼罩着沉重的气氛。但是生活里难道没有我们无法一眼识透的人物?作者在结尾写一支苦役队,他们在强烈的阳光下修建公路,他们高声唱着歌,那歌声仿佛“来自大地本身,或是辽阔的天空……使人心胸开阔”。作者于此是寓有深意的:生活与斗争将永远继续下去,也必将为人们带来希望…… 然而,在承载着不同价值观的不同文化语境中,对于麦卡勒斯之“孤独”的解读终究是存在着文化差异的。在西方读者眼里,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孤独”是无以复加的绝望;而中国读者却更看重苍凉中的繁华,因而极力要在孤独中读出热闹,从绝望中析出希望来。文学品味既是见仁见智的个人体验,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塑造的产物。或许,在二十一世纪的新语境下,新读者、新阅读还会从中品读出更为丰富、更有层次的其他意味吧。 众所周知,李文俊先生作为福克纳的译介者闻名遐迩;论及麦卡勒斯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回望四十年的漫漫来路,李文俊先生亦为开先河者。可以说,李文俊先生翻译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作为当代几乎不可超越的翻译文学经典,早已定格于几代读者的文化记忆之中,它所带来的奇特阅读经历也已悄然扎根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中。适逢北京燕山出版社重新推出李文俊先生译的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伤心咖啡馆之歌》,我应出版社编辑老师的邀约,撰写此文,一则分享一个美国南方文学与麦卡勒斯研究者的心得体会,二则借此向李文俊先生及其经典译作致敬。 二○一七年九月于福建厦门 后记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于一九五一年五月出版的小说集。出书前,集子里的几篇作品都在《纽约人》《女士》《小说》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过。女作家也早就因为一九四O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一九四六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婚礼的成员》而获得盛名。前者出版时麦卡勒斯才二十岁。 我是在“文革”前读到麦卡勒斯的这本小说集的。记得在学部文学研究所的图书馆里,我见到企鹅版此书封三所附的借书单上,签着一个名字。那是上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借书者的名字,出于对这位先生的崇敬与好奇,我把书借出来一口气读完,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后,几个喜欢美国文学的人聚集在一起,策划出版一本能反映当代美国文学状况的短篇小说集,主要的方法是由发起者每人提供一篇。我当时自然而然便想起了《伤心咖啡馆之歌》。译出交稿,集稿者汤永宽先生正在筹办《外国文艺》杂志。承他厚意,把我的译文收进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该刊创刊号,并且列为首篇。《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接着也出版了,成为当时的文学青年能够读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中的一本。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不少入至今还能记得这篇作品。后来我又应朱虹先生之约,译出集子中的另一篇作品《家庭困境》。 时光飞驶,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在此期间,我忙于别的事务,但偶尔也会想起麦卡勒斯与爱密利亚小姐,并且很惋惜未能将全书译出。后来上海三联书店购买到麦卡勒斯两部长篇小说的版权,也顺利出版了。编者接下去自然想让麦卡勒斯的中短篇集也一并由他们出版。对此,我乐观其成,在他们事先与我联系时便答应版权购得后一定抽出时间翻译。 这次抽出两三个月的时间翻译了以前未译的五篇作品,又将旧译细细读过一遍,但除改了一两处误植与语言表达方式外,别的均未加改动。我起初还暗暗窃喜,心想区区近三十年前的翻译似乎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嘛。后来一想,还是说明自己没有长进,这才是一件真正可悲哀的事。傅雷先生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一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却因不满译文风格,在五十年代初予以重译并交平明出版社出版。可我却没有更高层次的‘‘慧眼”否定旧译,像许多大画家那样来一次“衰年变法”。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 不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总算完成了一件中断多年的工程,而没有使它成为“烂尾楼”。我像一名因故延宕的朝山进香者,终于还是在偶像前还清了多年的心愿。作为一个普通的文学介绍者,这也许已经能对得起作者、读者与自己了吧。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谋杀,但有比谋杀更加残酷的羞辱与背叛,没有血腥味,但有比死人更伤心的结局。——中国作家 苏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