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希明、王仕民著的《教育安全论——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从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等方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经济全球化打开了中国的文化大门,文化已经从经济发展的后台走到了经济发展的前台。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凭借其科技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断的文化渗透,国家文化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而高等教育也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走向了国际舞台,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安全的前沿阵地,高等教育的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达到高度统一。
本书在研究的过程中,从文化和教育两个维度进行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研究文化安全,显然不能离开教育;研究教育安全,也不能脱离文化这个主线: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作者较好地把文化与教育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保持一个清楚的头脑,以迎接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
罗希明、王仕民著的《教育安全论——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对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对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安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就国家文化安全的学说和理论进行了疏理,对高等教育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家文化安全特别是高等教育安全的历史进行了论述,从高等教育安全的一个侧面和视域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对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文化责任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适合教育工作者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阅读,也可供从事文化、安全、教育、管理等工作的人员研究参考。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基本概念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前提与反思: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与历史演进
第一节 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与学说
一、文化安全的历史演变
二、国家文化安全的特征
三、国家文化安全的学说
第二节 国家文化安全理论
一、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主义理论
二、国家文化安全的自由主义理论
三、国家文化安全的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节 研究教育安全的意义
一、拓宽了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领域
二、拓宽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
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二章 典型与极端:文化安全问题的教育视域
第一节 教会大学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蚀
一、教会大学文化使命的掠夺性
二、教会大学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略性
三、中国知识分子对教育主权收回的抗争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文化隐忧
一、高等教育“弃美学苏”教育模式的文化困境
二、高等教育“学苏”模式的文化样态
三、高等教育“学苏”模式的文化隐患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高等教育的文化样态
一、高等教育从封闭到开放的文化图景
二、高等教育开放格局的形成与深化
三、开放时期高等教育的文化安全忧思
第三章 追求与使命: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
第一节 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历史追求
一、知识分子文化责任的历史回眸
二、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传统
三、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时代内涵
第二节 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现实诉求
一、高等教育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责任
二、高等教育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三、高等教育在文化“走出去”中的责任
第三节 高等教育文化主体的文化责任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使命
二、高校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
三、青年学生的文化责任
第四章 挑战与困境: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现实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打开了文化封闭的大门
二、文化从后台走向前台
三、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第二节 网络信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
一、网络成为西方国家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载体
二、西方国家对网络话语权的操控与渗透
三、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对中国的煽动与颠覆
第三节 高等教育安全关涉国家文化安全
一、传统与主流价值观的迷失
二、高等教育文化生态的“西化”倾向
三、教育主权遭受侵蚀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第五章 借鉴与参考:美国、日本和印度维护文化安全的举措
第一节 美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方略
一、把国家文化安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二、以全球视野保证美国国家文化利益
三、对国外教育输入做出严格限制
第二节 日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谋略
一、把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到“文化立国”的高度
二、注重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三、在教育中注重并贯彻“国家意识”的培育
第三节 印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
一、以教育独立与发展为“大国”梦想铺路
二、打造精英型高等教育,占据文化领先优势
三、保持文化与教育的民族特性
第六章 应对与策略:高等教育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一节 自觉与自信:高等教育维护文化安全的理念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信
三、构建高等教育新型文化安全观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文化安全管理机制
一、建立高等教育发展顸层设计的管理机制
二、高等教育领域文化安全的预警、监控、应对机制
三、国际教育合作的壁垒和准入机制
第三节 高等教育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举措
一、高等教育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高等教育维护国家传统文化的安全
三、高等教育培养和提升国家文化的创新力和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