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样的力量保持企业向前?
我曾经在海尔张瑞敏企业内训语的基础上这样说过:“疾水之激,至于漂石者,方向、速度、力量也。”在公司的会议上,我多次阐述这个道理,在一定的力量作用下,达到一个速度促进企业前进的方向,让企业始终浮于激烈竞争的市场水面,很重要。
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力量都可以提升速度?
个人英雄是一股力量,集体智慧是一股力量,却相差甚远。
牵引力是一种力量,驱动力也是一种力量,作用力之异却相差悬殊。
我们知道,汽车是靠轮胎的滚动而实现加速度的。小汽车的车身较轻且承载量较小,发动机置于前部通过曲轴运动带动前轮运转,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促使后轮跟进。行驶的重心前移,减轻阻力而使得车辆运行平衡、快速。大汽车的车身较重且承载量较重,这时牵引力不能够保证动力足够而拉动后部重量,于是通过传动轴的作用变为后轮先行转动形成驱动力,力量与重心平衡而保持稳定行驶。
由汽车的牵引力与驱动力,让我联想到企业成长过程中,在不同时期的力量转换作用。
在企业创业期或规模较小的时候,创始人或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往往非常强大,他可以一个人冲锋在前而带领着小团队不断成长。在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及时调整,形成一个三五个人的核心团队思想力量,仍然用牵引力带动着稍大的团队继续成长。有的企业彻底调整,把创始人的能力与思想转变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此时好比一根传动轴,核心能力就通过传动轴作用而传播到基层员工形成驱动力,由底层向上层推动企业建设。同样是创业力量,而两种力量的效率与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显然驱动力更适用于企业较大规模经营。
把企业文化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整个企业的流程中形成驱动力,只有这样的企业才具备载重负荷、抵抗风(阻)险、平稳前进的实力。
企业成长了,规模加大了,切不能仍然领导人伸着头往前挣,而中底层却蹒跚跟步,一旦形成“一人独上高楼,而部下皆在二三层”的局面,则悔之晚矣。
2006-08-06
为官与为事
昨晚上在南京至西安的T112软卧间里,半夜被谈话声吵醒了。是下铺面对面的两个旅客就省域经济的差别展开讨论。两个人,一个是河南人,一个是江苏人。从人口差距到文化教育,从政策差异到诚信社会,从生活习性到为人做事,侃侃而谈,不亦乐乎。
其实这是许多生活环境里皆有的众生相。我们国家开放了,我们的百姓也就越来越多地关心与讨论起身边的生存环境。忧国忧民,爱心使然,是一种好的现象。 我记得他们谈到一个话题,就是为官与为事。我们国家的南北经济文化差距较大,典型的代表是南方的官员是做事者做官,做官者必然要做事;而北方的官员普遍是做人者做官,做官者不必做事。所以,现在党的治理政策是南官北调,南商北营,希望能够有一个大一统的为官为事思想,促进南北差距的缩小。
有理也罢,无理也好,那二位仁兄是茶余饭后,夜半三更。
早上到了西安,客户公司的人就告诉我,他们单位上午9点半召开重要会议,董事长换人了。前任董事长我曾经较熟悉,本本分分,为人厚道,得员工爱戴,多年来稳定把持着局面。这家大型国企多年来员工心态稳定,小富即安,缘于此。而今天呢,几个员工开始怀着另外一种心情告诉我,这次是他们的转折点。他们希望就此能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时代。那位老董事长要走了,为官嘛,就这么回事。从员工们的眼里话里,我感觉得到,敬望过去,期望未来,复杂。
为官要做事,这是人们普遍意识到的对官者的要求了。但在中国的文化里,先做人后做事,是任何人不敢轻易言过的。怎么办?看来为官也要先做人,人做好了官也就做得好。官做得好,人也做得好,那也就稳定了。岂不与做人做事同理么?
为人,为官,为事,该如何,恐怕中国又要再花上个几千年研究、学习、总结再总结,博大的中国文化之精深于此可见!
2006-08-14(P3-6)